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70章 初选根据地
第70章 初选根据地
张鹿安一行人是在傍晚才来到北隍城岛的。
这座归属于登州建制最北端的有民居的小岛,距离旅顺非常近,原来的驻军已经撤离,只有零散的渔民傍海而居。
明军的巡逻船偶尔过来巡逻一下,收点渔税。
除此之外,别无产出,对于朝廷来说,这个地方太过于鸡肋。
旅顺陷落后,随着旅顺难民的到来,旅顺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些本地原住的渔民纷纷南逃,非常担心建奴水师会打过来。
毕竟旅顺失陷后,北隍城岛就成为了山东海防最前线。
好在对于张鹿安来说,北隍城岛剩余寥寥的十余户人家,根本无法左右大局,倒是一件好事。
张喜带人上岸后,拿出了部分帐篷,再利用岛上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些木屋、草屋和石屋,先给所有的难民一个稳定的居所。
张喜命令张氏族丁们开始组成巡逻队进行巡逻,在制高点设置了了望哨。另外妥善安排旅顺难民的生活,好在旅顺难民此刻比较温顺,服从安排,一切井然有序。
问题是粮食不多,张喜一面向岛上渔民求购粮食和鱼获,鼓励岛上渔民继续下海捕鱼,然后用银两和铜钱购买。一面又开始勘探北隍城岛上的土地,看看哪些土地可以种粮食。开始花钱雇佣一些半大的顽童,让他们在平坦的土地上,把一些石头捡起来,较大的石头就挖出来,然后堆放到一个地方,整治出来的土地,再等义勇们到后,进行开垦。
这些都是之前和张鹿安商量好的,一切还算顺利。
张鹿安这边一路上和谭应华聊了很久,他非常敬佩谭应华的忠诚,强烈邀请谭应华留下来,一起为黄总兵等人报仇雪恨。
作为现在东江旅顺军唯一仅存的战士,谭应华伤心至极,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他还是坚持要到登州去报信,然后亲自到京城兵部去说明情况。
也罢,此刻的张鹿安的实力还是太过于弱小,很多东西都是靠着父辈得来的,谭应华身为大明都司,怎么着也看不上一个商人家庭。
张鹿安没有勉强,而是派船把谭应华送到了登州。
张鹿安到达北隍城岛后,先是去看望了养伤的于六等人,于六表示想带人回栖霞养伤,也让兄弟们早日入土为安。
张鹿安反复劝说养好伤再走,可是于六去意已决。张鹿安无法,只好让顾国栋把各条船上剩余的火药罐和其他多余的武器、粮草全部卸下来,留在北隍城岛上,让张喜保管,并分类做好登记。然后让顾国栋驾船载着郭亮、于六和那些阵亡的护卫尸首一起送回芝罘岛。顾国栋完成任务后,把芝罘岛上之前存储的部分粮草拉上,再返回北隍城岛,另有新的任务。
让郭亮到芝罘岛后,负责找车子和人力,然后亲自把于六等人安全送到栖霞后,再返回芝罘,继续主持芝罘岛的建设。
张鹿安带人把载着于六等人的船送走,然后带着张捡、阴六等人用脚步把北隍城岛全岛都转了一遍。
“少爷,这个岛也太小了吧”张捡埋怨道。
“可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回南直隶老家?地方上的那些大佬们会害怕的。一方面接受东江镇的保护,一方面又避之如瘟神。想想也是令人无语至极。”张鹿安说完就自顾自的向前走去。
经过实地调查,张鹿安发现北隍城岛面积虽小,但是岛屿多山,山峰、山岭把整个岛屿分成了天然的三个区域:山前、山后和山东。
其中山前平地广大,估计起码有上千亩地比较平坦,只要解决了水源问题,再适当的平整土地,种粮食应该不在话下。
张鹿安找来张喜,进行询问,张喜说道“北隍城岛经过丈量,总数四千余亩,其中约有一千五百亩的土地比较平坦,另外的都是有坡度的山地。我们此时解救了旅顺难民有四百余人,多数均为老弱病残,壮丁仅仅六十人了……”
说到此处,果然附近此起彼伏响起了哭叫、哀鸣的声音,没有回来的壮丁的家人,此刻都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张鹿安心里难受,眼下的难题太多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难民的吃饭问题,然后就是合法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官府认可。再次是如何才能将此处发展成一块比较可靠的根据地。三个问题犹如三座大山,一度压得张鹿安喘不过气来。
毕竟眼下的大明朝堂,是没有丝毫指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那是一个“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的主,他自己精挑细选的内阁大臣更是多为党同伐异之辈:
内斗如奥特曼打怪兽,外战犹如海参战鲨鱼。
若问他们经世之道,多为顾左右而言他,口称忠义,徒呼‘近君子,远小人’,至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答曰道同者为君子,道不同者为小人。
临战则要么屈膝投降,要么顶多一死报国恩。
大明朝廷此时已经烂透了。
“烂透了,东江那帮人烂透了”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把奏折摔下,王承恩在旁边小心地收拾,旁边的宫女、侍者是大气都不敢乱出。昨天还刚刚杖毙两个多嘴的侍女,大家还是记忆犹新。
此刻侍奉大臣有周延儒、温体仁、兵部张凤翼、锦衣卫骆养性。
原来朱由检刚刚看到了锦衣卫的奏报,东江黄龙所部面临后金大军的连续进攻,从六月下旬一直持续到七月上旬,竟然没有一支援军能够赶到旅顺支援。难怪身为皇帝的朱由检会很生气。
“黄龙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见不到援军而投降了吧?那帮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投降建奴了”朱由检恨得咬牙切齿。
骆养性不敢回复。兵部张凤翼硬着头皮回复道“眼下应该还在坚守中,山东方面未有奏报……”
“报”内侍太监王坤到来禀报,他之前在宣府任职,坑了沈棨,朱由检反而觉得他有功劳升为内侍太监。
“念”
“通政司上报,山东方面来报:崇祯六年六月十九日,建奴贝勒岳托、德格类汇合孔有德、耿仲明、石廷柱等进攻金州……至崇祯六年七月七日,旅顺城失陷……东江总兵官黄龙以下、游击张大禄、项祚临、李惟鸾……都司樊化龙……把总尚可义等将士兵丁近五千人全部为国捐躯……更有东江都司谭应华,只身一人,为南直隶义商张鹿安所救,送往登州。臣属已助其前往京师,望陛下明察”。
朱由检听到此处沉默了,原本一心裁撤东江军的他,怎么也想不到黄龙那帮人竟然为国捐躯了。他更不敢想的是,当初就是他的一意孤行,把沿海的一些岛屿警戒兵力给撤销,都是他命令的,才让朝廷、让东江面对建奴时成为了瞎子和聋子。
几位大臣此刻也不敢打搅。
“会不会是误传,有没有查实?”
“黄龙的部下都司谭应华已经从山东启程来京,十日内必到,到时候可听听他的详细陈述”。
十日后
满面风霜的谭应华来到京师兵部报到,门子索要好处,否则不让进。这让谭应华愤怒异常“老子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的拼杀,狗日的门子还敢索要好处才能禀报。来,老子给你好处”。说罢义愤填膺,奋起老拳,往门子的脸上就揍。
旁边的门子看到后立刻蜂拥而上,把谭应华一顿暴打,打过之后,还将他双手反绑在门柱上,以儆效尤。准备暴晒一日后再遣送官府。
兵部尚书张凤翼上值归来后,看到门口绑着的谭应华,忙问旁人原因,谭应华缓缓的睁开肿着的眼睛,奋力大叫道“我是东江谭应华”说完就晕了过去。
张凤翼不敢怠慢,赶紧命人解绑,然后去请医官,同时了解原因后,命左右把门子各打了二十大板,全都锁起来,如果有万一情况,再交由有司严惩。
“好好的,尽给老爷我闯祸”张凤翼很生气,这也瞒不住的,赶紧命人往通政司汇报,省的锦衣卫过来调查。
很快医官就来到了,经过检查发现谭应华浑身多处受伤肿胀,折断了两根肋骨,开了几副药和贴膏,就嘱咐多休息。
皇帝朱由检得知谭应华到来后被误打受伤,了解都已经处罚过门子了,倒也没有过多说法,只是斥责张凤翼严加管束部下。让谭应华休息一晚,第二天上朝,他要当面问询。
张凤翼不敢违逆,尽管他知道谭应华此时需要休息,但是待傍晚谭应华醒了之后,还是向宫中通报,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带着谭应华面圣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满脸肿胀跟猪头似得的谭应华,听着他详细的陈述旅顺大战的经过,谭应华说的声泪俱下,情真意切,闻者无不掉泪。
朱由检看了一下谭应华进宫时被搜出的东江总兵官的印信,再度默然了良久。
他不理解为何他看不上的人,就能忠心耿耿的战至最后,而他器重的人,却总是做出令他特别失望的事。想了半天,还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没有错,错误还是别人的,是中外臣僚不守臣道,刻意蒙骗自己。
“黄龙有没有可能是诈死?”不知道旁听的哪位大臣发出的质疑。
“什么?”谭应华大怒,扭过头试图找到到底是何人在大放厥词。
温体仁连忙训斥道“圣上面前不得无礼、喧哗”。
谭应华无奈只得再次跪下叩首道“陛下明鉴,黄总兵如果诈死,何必劳我千里送印?况且,南直隶义商张鹿安亲眼所见,黄总帅并一干部属、将军的人头都悬挂在旅顺通津门外呐,山东派人探查一次就会明了。兖兖诸公,怎么能信口雌黄、污蔑烈士啊。”说罢,又大哭拜伏于地。
“南直隶义商张鹿安,这个名字好生熟悉,在哪里听过?”崇祯皇帝朱由检询问道。
“回秉陛下,就是之前登莱之乱时,那个据说阵斩叛将吴进兴的张鹿安,只是他年方幼冲……”温体仁博闻强记,立刻回复道。
崇祯皇帝此时也回忆起来,他还给了张鹿安一个例贡的恩赐,没有想到这么快又再立新功,只是他记得张鹿安才十岁出头,难道这个世界还有比自己更早慧更聪明的人?此人是否可为大明的甘罗?
“小小的一个地方商人,为何要战时前往东江,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难道南直隶张家与地方大员还有勾结?一个商人不好好行商,为何专往边疆大员处跑?通贼焉?通奴焉?”周延儒突然出列说道,打断了朱由检的思绪。
这位内斗大家,不放弃任何一个打击政敌的机会,或许他觉得山东系官僚的靠山温体仁和张家有什么关系,或者他觉得张家就是靠着南直隶的张国维而发展起来,反正只要是影响到自己的地位的人,那都不能放过。
但是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比较无耻了,众位大臣们全都看不下去,加上周延儒之前树敌太多,连内侍王坤也曾经向朱由检弹劾周延儒贪鄙。
捅了马蜂窝,温体仁继续跟没事人似得,他的手下马仔们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弹劾。
众人的此起彼伏的参劾没有令周延儒乱了阵脚,他的狗腿子们纷纷选择上前护主,一时间朝堂乱做一团,朱由检早就习惯了这种朝堂的吵闹,不是特别过分,他都不会过多干预,而是选择任由发展,他觉得这就是权力制衡。
此时的兵部张凤翼站了出来,他觉得不能任由主题偏离了,他坚定的说道“陛下,山东方面已经多次来奏,有逃难旅顺民众均报旅顺城失守,现在整个旅顺都被建奴所占。黄龙等人阵亡应属千真万确之事。如果真被俘虏,或者投降,建奴肯定会大肆宣扬。”
“本兵此话谬已,万一黄龙等人顾忌身在大明的家人,而故意诈死,如何?”不知道哪位多嘴的又插了一句。
“荒唐啊,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晓,黄总帅的全家人原本就在登州城,被耿仲明、陈有时给屠杀殆尽,哪里还会有家人的顾忌和牵盼?”谭应华恨的牙根出血。
此话一出,顿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温体仁轻咳了一声,打破了安静的氛围,出列禀奏道“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明了,无须再辩,眼下应该讨论该如何善后”。
众位大臣又是一片无休止的扯皮。
末了,最终朝廷下旨追授黄龙左都督,赐祭葬,找寻黄龙旁支血脉,继之为后,给予世袭官职。建显忠祠,四时祭祀。旅顺之战中阵亡的东江军将校李惟鸾、樊化龙、项祚临、张大禄、尚可义……等均供奉于显忠祠附祀。
朝廷询问谭应华是否想要再赴东江,谭应华心气神没了,表示只愿意归家务农。明廷对于这种没有部属的将领一向是没有好脸色的,那就顺着谭应华的意思,好歹还是赐予了白银两百两,让他回山东老家度日。
至于东江的人事安排,就顺势提拔了原东江副总兵沈世魁,升级为东江镇总兵官,长山岛副将俞亮泰、广鹿岛副将尚可喜、云从岛参将吴安邦和石城岛游击仇震泰均受沈世魁节制,命令沈世魁寻机收复旅顺地方。
最后还提了一句,出于爱护人才的考虑,鉴于南直隶义民张鹿安,年纪太小,应该回乡潜心攻读圣贤书,才不至于多走弯路,着令地方帮助找寻名师辅导。
这一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特意加上的,他自己就是年纪轻轻就继位九五之尊,因此对于这种年轻就崭露头角的人,特别爱护,比如后来的杨尔铭年仅十五就被任命为桐城知县,这是后话。
只是这样的命令对于张鹿安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本章完)
张鹿安一行人是在傍晚才来到北隍城岛的。
这座归属于登州建制最北端的有民居的小岛,距离旅顺非常近,原来的驻军已经撤离,只有零散的渔民傍海而居。
明军的巡逻船偶尔过来巡逻一下,收点渔税。
除此之外,别无产出,对于朝廷来说,这个地方太过于鸡肋。
旅顺陷落后,随着旅顺难民的到来,旅顺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些本地原住的渔民纷纷南逃,非常担心建奴水师会打过来。
毕竟旅顺失陷后,北隍城岛就成为了山东海防最前线。
好在对于张鹿安来说,北隍城岛剩余寥寥的十余户人家,根本无法左右大局,倒是一件好事。
张喜带人上岸后,拿出了部分帐篷,再利用岛上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些木屋、草屋和石屋,先给所有的难民一个稳定的居所。
张喜命令张氏族丁们开始组成巡逻队进行巡逻,在制高点设置了了望哨。另外妥善安排旅顺难民的生活,好在旅顺难民此刻比较温顺,服从安排,一切井然有序。
问题是粮食不多,张喜一面向岛上渔民求购粮食和鱼获,鼓励岛上渔民继续下海捕鱼,然后用银两和铜钱购买。一面又开始勘探北隍城岛上的土地,看看哪些土地可以种粮食。开始花钱雇佣一些半大的顽童,让他们在平坦的土地上,把一些石头捡起来,较大的石头就挖出来,然后堆放到一个地方,整治出来的土地,再等义勇们到后,进行开垦。
这些都是之前和张鹿安商量好的,一切还算顺利。
张鹿安这边一路上和谭应华聊了很久,他非常敬佩谭应华的忠诚,强烈邀请谭应华留下来,一起为黄总兵等人报仇雪恨。
作为现在东江旅顺军唯一仅存的战士,谭应华伤心至极,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他还是坚持要到登州去报信,然后亲自到京城兵部去说明情况。
也罢,此刻的张鹿安的实力还是太过于弱小,很多东西都是靠着父辈得来的,谭应华身为大明都司,怎么着也看不上一个商人家庭。
张鹿安没有勉强,而是派船把谭应华送到了登州。
张鹿安到达北隍城岛后,先是去看望了养伤的于六等人,于六表示想带人回栖霞养伤,也让兄弟们早日入土为安。
张鹿安反复劝说养好伤再走,可是于六去意已决。张鹿安无法,只好让顾国栋把各条船上剩余的火药罐和其他多余的武器、粮草全部卸下来,留在北隍城岛上,让张喜保管,并分类做好登记。然后让顾国栋驾船载着郭亮、于六和那些阵亡的护卫尸首一起送回芝罘岛。顾国栋完成任务后,把芝罘岛上之前存储的部分粮草拉上,再返回北隍城岛,另有新的任务。
让郭亮到芝罘岛后,负责找车子和人力,然后亲自把于六等人安全送到栖霞后,再返回芝罘,继续主持芝罘岛的建设。
张鹿安带人把载着于六等人的船送走,然后带着张捡、阴六等人用脚步把北隍城岛全岛都转了一遍。
“少爷,这个岛也太小了吧”张捡埋怨道。
“可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回南直隶老家?地方上的那些大佬们会害怕的。一方面接受东江镇的保护,一方面又避之如瘟神。想想也是令人无语至极。”张鹿安说完就自顾自的向前走去。
经过实地调查,张鹿安发现北隍城岛面积虽小,但是岛屿多山,山峰、山岭把整个岛屿分成了天然的三个区域:山前、山后和山东。
其中山前平地广大,估计起码有上千亩地比较平坦,只要解决了水源问题,再适当的平整土地,种粮食应该不在话下。
张鹿安找来张喜,进行询问,张喜说道“北隍城岛经过丈量,总数四千余亩,其中约有一千五百亩的土地比较平坦,另外的都是有坡度的山地。我们此时解救了旅顺难民有四百余人,多数均为老弱病残,壮丁仅仅六十人了……”
说到此处,果然附近此起彼伏响起了哭叫、哀鸣的声音,没有回来的壮丁的家人,此刻都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张鹿安心里难受,眼下的难题太多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难民的吃饭问题,然后就是合法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官府认可。再次是如何才能将此处发展成一块比较可靠的根据地。三个问题犹如三座大山,一度压得张鹿安喘不过气来。
毕竟眼下的大明朝堂,是没有丝毫指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那是一个“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的主,他自己精挑细选的内阁大臣更是多为党同伐异之辈:
内斗如奥特曼打怪兽,外战犹如海参战鲨鱼。
若问他们经世之道,多为顾左右而言他,口称忠义,徒呼‘近君子,远小人’,至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答曰道同者为君子,道不同者为小人。
临战则要么屈膝投降,要么顶多一死报国恩。
大明朝廷此时已经烂透了。
“烂透了,东江那帮人烂透了”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把奏折摔下,王承恩在旁边小心地收拾,旁边的宫女、侍者是大气都不敢乱出。昨天还刚刚杖毙两个多嘴的侍女,大家还是记忆犹新。
此刻侍奉大臣有周延儒、温体仁、兵部张凤翼、锦衣卫骆养性。
原来朱由检刚刚看到了锦衣卫的奏报,东江黄龙所部面临后金大军的连续进攻,从六月下旬一直持续到七月上旬,竟然没有一支援军能够赶到旅顺支援。难怪身为皇帝的朱由检会很生气。
“黄龙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见不到援军而投降了吧?那帮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投降建奴了”朱由检恨得咬牙切齿。
骆养性不敢回复。兵部张凤翼硬着头皮回复道“眼下应该还在坚守中,山东方面未有奏报……”
“报”内侍太监王坤到来禀报,他之前在宣府任职,坑了沈棨,朱由检反而觉得他有功劳升为内侍太监。
“念”
“通政司上报,山东方面来报:崇祯六年六月十九日,建奴贝勒岳托、德格类汇合孔有德、耿仲明、石廷柱等进攻金州……至崇祯六年七月七日,旅顺城失陷……东江总兵官黄龙以下、游击张大禄、项祚临、李惟鸾……都司樊化龙……把总尚可义等将士兵丁近五千人全部为国捐躯……更有东江都司谭应华,只身一人,为南直隶义商张鹿安所救,送往登州。臣属已助其前往京师,望陛下明察”。
朱由检听到此处沉默了,原本一心裁撤东江军的他,怎么也想不到黄龙那帮人竟然为国捐躯了。他更不敢想的是,当初就是他的一意孤行,把沿海的一些岛屿警戒兵力给撤销,都是他命令的,才让朝廷、让东江面对建奴时成为了瞎子和聋子。
几位大臣此刻也不敢打搅。
“会不会是误传,有没有查实?”
“黄龙的部下都司谭应华已经从山东启程来京,十日内必到,到时候可听听他的详细陈述”。
十日后
满面风霜的谭应华来到京师兵部报到,门子索要好处,否则不让进。这让谭应华愤怒异常“老子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的拼杀,狗日的门子还敢索要好处才能禀报。来,老子给你好处”。说罢义愤填膺,奋起老拳,往门子的脸上就揍。
旁边的门子看到后立刻蜂拥而上,把谭应华一顿暴打,打过之后,还将他双手反绑在门柱上,以儆效尤。准备暴晒一日后再遣送官府。
兵部尚书张凤翼上值归来后,看到门口绑着的谭应华,忙问旁人原因,谭应华缓缓的睁开肿着的眼睛,奋力大叫道“我是东江谭应华”说完就晕了过去。
张凤翼不敢怠慢,赶紧命人解绑,然后去请医官,同时了解原因后,命左右把门子各打了二十大板,全都锁起来,如果有万一情况,再交由有司严惩。
“好好的,尽给老爷我闯祸”张凤翼很生气,这也瞒不住的,赶紧命人往通政司汇报,省的锦衣卫过来调查。
很快医官就来到了,经过检查发现谭应华浑身多处受伤肿胀,折断了两根肋骨,开了几副药和贴膏,就嘱咐多休息。
皇帝朱由检得知谭应华到来后被误打受伤,了解都已经处罚过门子了,倒也没有过多说法,只是斥责张凤翼严加管束部下。让谭应华休息一晚,第二天上朝,他要当面问询。
张凤翼不敢违逆,尽管他知道谭应华此时需要休息,但是待傍晚谭应华醒了之后,还是向宫中通报,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带着谭应华面圣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满脸肿胀跟猪头似得的谭应华,听着他详细的陈述旅顺大战的经过,谭应华说的声泪俱下,情真意切,闻者无不掉泪。
朱由检看了一下谭应华进宫时被搜出的东江总兵官的印信,再度默然了良久。
他不理解为何他看不上的人,就能忠心耿耿的战至最后,而他器重的人,却总是做出令他特别失望的事。想了半天,还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没有错,错误还是别人的,是中外臣僚不守臣道,刻意蒙骗自己。
“黄龙有没有可能是诈死?”不知道旁听的哪位大臣发出的质疑。
“什么?”谭应华大怒,扭过头试图找到到底是何人在大放厥词。
温体仁连忙训斥道“圣上面前不得无礼、喧哗”。
谭应华无奈只得再次跪下叩首道“陛下明鉴,黄总兵如果诈死,何必劳我千里送印?况且,南直隶义商张鹿安亲眼所见,黄总帅并一干部属、将军的人头都悬挂在旅顺通津门外呐,山东派人探查一次就会明了。兖兖诸公,怎么能信口雌黄、污蔑烈士啊。”说罢,又大哭拜伏于地。
“南直隶义商张鹿安,这个名字好生熟悉,在哪里听过?”崇祯皇帝朱由检询问道。
“回秉陛下,就是之前登莱之乱时,那个据说阵斩叛将吴进兴的张鹿安,只是他年方幼冲……”温体仁博闻强记,立刻回复道。
崇祯皇帝此时也回忆起来,他还给了张鹿安一个例贡的恩赐,没有想到这么快又再立新功,只是他记得张鹿安才十岁出头,难道这个世界还有比自己更早慧更聪明的人?此人是否可为大明的甘罗?
“小小的一个地方商人,为何要战时前往东江,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难道南直隶张家与地方大员还有勾结?一个商人不好好行商,为何专往边疆大员处跑?通贼焉?通奴焉?”周延儒突然出列说道,打断了朱由检的思绪。
这位内斗大家,不放弃任何一个打击政敌的机会,或许他觉得山东系官僚的靠山温体仁和张家有什么关系,或者他觉得张家就是靠着南直隶的张国维而发展起来,反正只要是影响到自己的地位的人,那都不能放过。
但是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比较无耻了,众位大臣们全都看不下去,加上周延儒之前树敌太多,连内侍王坤也曾经向朱由检弹劾周延儒贪鄙。
捅了马蜂窝,温体仁继续跟没事人似得,他的手下马仔们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弹劾。
众人的此起彼伏的参劾没有令周延儒乱了阵脚,他的狗腿子们纷纷选择上前护主,一时间朝堂乱做一团,朱由检早就习惯了这种朝堂的吵闹,不是特别过分,他都不会过多干预,而是选择任由发展,他觉得这就是权力制衡。
此时的兵部张凤翼站了出来,他觉得不能任由主题偏离了,他坚定的说道“陛下,山东方面已经多次来奏,有逃难旅顺民众均报旅顺城失守,现在整个旅顺都被建奴所占。黄龙等人阵亡应属千真万确之事。如果真被俘虏,或者投降,建奴肯定会大肆宣扬。”
“本兵此话谬已,万一黄龙等人顾忌身在大明的家人,而故意诈死,如何?”不知道哪位多嘴的又插了一句。
“荒唐啊,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晓,黄总帅的全家人原本就在登州城,被耿仲明、陈有时给屠杀殆尽,哪里还会有家人的顾忌和牵盼?”谭应华恨的牙根出血。
此话一出,顿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温体仁轻咳了一声,打破了安静的氛围,出列禀奏道“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明了,无须再辩,眼下应该讨论该如何善后”。
众位大臣又是一片无休止的扯皮。
末了,最终朝廷下旨追授黄龙左都督,赐祭葬,找寻黄龙旁支血脉,继之为后,给予世袭官职。建显忠祠,四时祭祀。旅顺之战中阵亡的东江军将校李惟鸾、樊化龙、项祚临、张大禄、尚可义……等均供奉于显忠祠附祀。
朝廷询问谭应华是否想要再赴东江,谭应华心气神没了,表示只愿意归家务农。明廷对于这种没有部属的将领一向是没有好脸色的,那就顺着谭应华的意思,好歹还是赐予了白银两百两,让他回山东老家度日。
至于东江的人事安排,就顺势提拔了原东江副总兵沈世魁,升级为东江镇总兵官,长山岛副将俞亮泰、广鹿岛副将尚可喜、云从岛参将吴安邦和石城岛游击仇震泰均受沈世魁节制,命令沈世魁寻机收复旅顺地方。
最后还提了一句,出于爱护人才的考虑,鉴于南直隶义民张鹿安,年纪太小,应该回乡潜心攻读圣贤书,才不至于多走弯路,着令地方帮助找寻名师辅导。
这一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特意加上的,他自己就是年纪轻轻就继位九五之尊,因此对于这种年轻就崭露头角的人,特别爱护,比如后来的杨尔铭年仅十五就被任命为桐城知县,这是后话。
只是这样的命令对于张鹿安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