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357章 北直军情
第357章 北直军情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张鹿安率领安庆右营终于赶到了山东东昌府临清州。
从盱眙走水路到济宁还算是顺畅,从济宁州到临清州则是河道勉强可供通过,只能集中于河道中间行驶,人为划船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偶尔需要经过的闸口,还需要再加上纤夫在岸上拉纤,才能勉强通过。如此一来,整个安庆右营的行驶速度就无法保证了,原本十日的路程,走了半个月才到临清。
临清以北的运河,则基本无法继续行驶了,一来清军南侵,导致南下避难的船只大增,造成河道拥挤。二来天气开始变冷了,更北方的通州一带河道甚至出现了薄冰,通行不畅。
张鹿安果断下令全营在临清下船,跟上次北上勤王一样,将船上货物搬下了船,然后开始在临清城外扎营,接受上级进一步的调令。让孟大江率领水师南下,回到正阳关,放假三个月,三个月后再去浮山。
选择临清城除了本身的地理条件限制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临清州在此时是山东行省最为繁盛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非常多,各种消息也是纷杂至极。
张家原本就在此地设置有钱庄、商号和见微社分社等机构,获取了一定的情报,但是大部分情报来源都是来源于别人之口,对于战争来说,这种消息来源远远不可靠。
按照张鹿安之前的安排,许由已经提前一步,从芝罘岛那边调集了大量的人手,进入临清城,并且加大对北直隶一带的清军情报进行详细的侦查。
马国勇则是带着人打听凤寿右营的具体位置。
张鹿安在安庆右营在临清城外扎好大营后,就带着张捡、贾得文等少量护卫,来临清城闲逛,才发现临清城内的百姓已经是风声鹤唳。尤其是从北面德州过来的客商,纷纷表示德州已经戒严,不让继续北上了。而且朝廷断定,清军一定会猛攻德州,继而进攻最为繁华之地临清。于是把济南府、青州府一带的驻军精锐全部调到德州加强防守,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济南府城只有战兵数百人,青州府剩下的战兵甚至不到三百人,防守非常空虚。
这一切令张鹿安非常心惊,如果老百姓都知道的事,那么清军会不知道?
清军扬武大将军岳讬是沿着运河南下,只是他们一定就会按照既定路线进攻德州?
当初两路清军在通州会师以后,大明朝廷原以为清军会组织兵力攻打京城,大量明军全部往京师城内高度聚集,清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做出分兵决策,还把每翼兵,再各自兵分四路,组成八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猛攻,完全破坏了明军的防守计划。
难道此时还不吸取教训?
张鹿安觉得这个教训很深刻,如果济南和青州的防守空虚至极,如果他是岳讬,就一定会避开重兵防守的德州,而是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转而进攻济南和青州。
张鹿安就在想,要不要向上峰请战,前往济南或者青州驻扎。
还在思考之中,然后就看见原本留在军营中的金马儿和莫约日匆匆跑近,张鹿安将人引入到一边比较偏僻的位置,拿出金马儿带来的信,信是许由传来的,上面的军情为:
本月初九,高阳陷落,原蓟辽总督孙承宗被俘后宁死不屈而死。
本月初十,清军前锋叶臣所部已经逼近真定府;与此同时,晋州、深州、武强、沧州等城也是全部遭到攻击,清军主力不知具体去向,北方一片大乱。
原来,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清军主力在多尔衮的亲自率领下逼近了保定高阳城,目标就是已经老迈的大明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一手缔造了宁锦防线,一度收复辽西五百里,给当时的后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多尔滚正是看中孙承宗所代表的隐形价值,直接领兵来到了高阳城下。
高阳城的守兵早就被调到了保定城中,此时城内除了衙役和巡检外,没有别的武装,城内一片慌乱。
孙承宗虽然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却临危不惧,率领自己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一百六十余人,勇敢地登上城墙,眼神坚定的看向城外阵型严整的清军。
高阳城百姓被孙家的勇气所感染,纷纷拿着菜刀、钉耙、木棍、石头等各种杂七杂八的武器上城协守。
多尔滚在远处看到城上站着的服饰各异的人群,心中嗤笑不已,命令大将楞额礼、伊尔登、昂阿喇、苏克萨哈四将分攻四门,然后就摆上了酒桌,直接沙场饮起酒来,仿佛是完全的胜券在握。
只是就是这只完全由孙家领导,百姓自发临时仓促组织起来的队伍,竟然阻挡住清军的正规军达三天之久。
战至第三天的初九日,清军已经阵亡了2个汉军牛录章京、8个骁骑校、29个满、蒙、汉领催以及其他士兵、余丁至少400人,始终无法攻进城中。
只是此时的高阳城内,也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战至最后,孙承宗对自己的小儿子说道:
“幺儿,你下城去,躲起来,为我孙家留个后!”
“父亲,儿子做不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儿子无法做到,亲眼见到父亲和兄长们为国尽忠,而儿子却苟且偷生,那样儿子会遗憾终身的。”
孙承宗听完后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好巧不巧,满清巴图鲁瓜尔佳.鳌拜已经身披三层重甲登上了高阳城头,孙承宗的大儿子和一个侄子上前厮杀,被鳌拜接连砍死。鳌拜转头看到了孙承宗,狞笑着向孙承宗走来,孙承宗的小儿子奋勇地挡在自己父亲的身前,被鳌拜挥刀劈死。
孙承宗鼓起余勇,嘶吼着挥刀砍向鳌拜,但是终于因为年老体衰、气力不够,被鳌拜轻轻格挡,然后便将孙承宗踢倒在地,几个满清士兵立刻上前将孙承宗绑缚住。
随着孙承宗的被俘,宣布了高阳城的陷落。战后的清军为了报复,下令屠城,高阳城成为一片地狱景象。孙承宗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孙接二连三地死亡,见证了清军的残暴,对清军将领是大骂不止。
多尔滚见孙承宗不存在投降的可能性,念在其忠勇的份上,留下全尸,下令部下将孙承宗绞杀(注1)。
至此,孙承宗以及自己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族人一百余人,全部殉国。
而高阳城附近并不是没有明军主力,只是卢象升带领的军队,被阿巴泰率军阻隔在定兴,那个时候的白洋淀还是非常大的沼泽地一片,卢象升的大军根本就不能绕道直接南下支援高阳城,必须从定兴转道南下;
保定城中的保定总兵刘光祚倒是率兵3000人,出城邀击清军,但是很快便被清军将领萨穆什喀率领优势兵力击败,不得不退回城中;
驻扎在河间府的吴襄部有关宁铁骑5000余人、驻扎文安县的祖大乐所部更是有精兵8000余人,均受在河间府的监军使高起潜节制,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无论是吴襄还是祖大乐,两部对于高阳城的求救,没有任何救援的举动,坐视高阳城陷落。
孙承宗和全家殉国的消息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中,朱由检只是哀伤悲叹,命有关机构从优抚恤,但却对玩忽职守的吴襄和祖大寿没有任何惩罚。
高阳之战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突然西向进入望都、定州等地休整,阿巴泰也将所部南移,卢象升得以率领天雄兵、宣大军、大同军和山西兵等南下保定。
卢象升来到保定后,得知了孙承宗阖家殉国后,派人收拾了孙家的遗骸,进行了妥善安置。对于监军使高起潜的见死不救是大加斥责。
高起潜因此更加深恶之,内心对于卢象升,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双方的官司打到了御前,崇祯皇帝内心本来就很烦躁,没有辨明是非,只是对两人都训斥了一顿,要求两人同舟协力,尽快把清军赶出去。
高阳之战后,清军分为东西两路,又开始聚集起来,岳讬率领的东路清军顿兵于沧州城下,多尔衮率领的西路清军则是驻扎在保定和真定之间。两路大军开始了轮换休整,大规模的战斗暂时停滞。
大明朝廷利用这个空档,开始加强催促勤王大军的北上速度,尤其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两部人马。
其中孙传庭率领的嫡系人马郑嘉栋所部1500人率先赶到彰德府武安县,杨嗣昌在对建奴和谈方面与卢象升政见相反,便想利用孙传庭来制约卢象升,于是把大名、广平、顺德三府驻军划归孙传庭统领,让他单独发动对清军的进攻。
孙传庭却没有按照杨嗣昌期望的那样做,反而收住部下,专门围剿一些清军南下侦查的散兵们,取得了斩杀“真奴数十级”的战果。
崇祯皇帝见孙传庭这么能干,就准备换掉卢象升,扶持孙传庭顶替卢象升的位置。但是反而被杨嗣昌劝住,杨嗣昌的理由是“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计,只是与此同时,他又示意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兼受孙传庭指挥,这就造成明军内部的内耗非常严重。
注1:《高阳县志》记载孙承宗在城破后,是自缢而死,笔者感觉不符合实际情况,既然被俘虏了,那么最大的可能还是被清兵所杀,按照自己理解写为被绞杀。
(本章完)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张鹿安率领安庆右营终于赶到了山东东昌府临清州。
从盱眙走水路到济宁还算是顺畅,从济宁州到临清州则是河道勉强可供通过,只能集中于河道中间行驶,人为划船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偶尔需要经过的闸口,还需要再加上纤夫在岸上拉纤,才能勉强通过。如此一来,整个安庆右营的行驶速度就无法保证了,原本十日的路程,走了半个月才到临清。
临清以北的运河,则基本无法继续行驶了,一来清军南侵,导致南下避难的船只大增,造成河道拥挤。二来天气开始变冷了,更北方的通州一带河道甚至出现了薄冰,通行不畅。
张鹿安果断下令全营在临清下船,跟上次北上勤王一样,将船上货物搬下了船,然后开始在临清城外扎营,接受上级进一步的调令。让孟大江率领水师南下,回到正阳关,放假三个月,三个月后再去浮山。
选择临清城除了本身的地理条件限制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临清州在此时是山东行省最为繁盛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非常多,各种消息也是纷杂至极。
张家原本就在此地设置有钱庄、商号和见微社分社等机构,获取了一定的情报,但是大部分情报来源都是来源于别人之口,对于战争来说,这种消息来源远远不可靠。
按照张鹿安之前的安排,许由已经提前一步,从芝罘岛那边调集了大量的人手,进入临清城,并且加大对北直隶一带的清军情报进行详细的侦查。
马国勇则是带着人打听凤寿右营的具体位置。
张鹿安在安庆右营在临清城外扎好大营后,就带着张捡、贾得文等少量护卫,来临清城闲逛,才发现临清城内的百姓已经是风声鹤唳。尤其是从北面德州过来的客商,纷纷表示德州已经戒严,不让继续北上了。而且朝廷断定,清军一定会猛攻德州,继而进攻最为繁华之地临清。于是把济南府、青州府一带的驻军精锐全部调到德州加强防守,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济南府城只有战兵数百人,青州府剩下的战兵甚至不到三百人,防守非常空虚。
这一切令张鹿安非常心惊,如果老百姓都知道的事,那么清军会不知道?
清军扬武大将军岳讬是沿着运河南下,只是他们一定就会按照既定路线进攻德州?
当初两路清军在通州会师以后,大明朝廷原以为清军会组织兵力攻打京城,大量明军全部往京师城内高度聚集,清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做出分兵决策,还把每翼兵,再各自兵分四路,组成八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猛攻,完全破坏了明军的防守计划。
难道此时还不吸取教训?
张鹿安觉得这个教训很深刻,如果济南和青州的防守空虚至极,如果他是岳讬,就一定会避开重兵防守的德州,而是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转而进攻济南和青州。
张鹿安就在想,要不要向上峰请战,前往济南或者青州驻扎。
还在思考之中,然后就看见原本留在军营中的金马儿和莫约日匆匆跑近,张鹿安将人引入到一边比较偏僻的位置,拿出金马儿带来的信,信是许由传来的,上面的军情为:
本月初九,高阳陷落,原蓟辽总督孙承宗被俘后宁死不屈而死。
本月初十,清军前锋叶臣所部已经逼近真定府;与此同时,晋州、深州、武强、沧州等城也是全部遭到攻击,清军主力不知具体去向,北方一片大乱。
原来,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清军主力在多尔衮的亲自率领下逼近了保定高阳城,目标就是已经老迈的大明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一手缔造了宁锦防线,一度收复辽西五百里,给当时的后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多尔滚正是看中孙承宗所代表的隐形价值,直接领兵来到了高阳城下。
高阳城的守兵早就被调到了保定城中,此时城内除了衙役和巡检外,没有别的武装,城内一片慌乱。
孙承宗虽然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却临危不惧,率领自己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一百六十余人,勇敢地登上城墙,眼神坚定的看向城外阵型严整的清军。
高阳城百姓被孙家的勇气所感染,纷纷拿着菜刀、钉耙、木棍、石头等各种杂七杂八的武器上城协守。
多尔滚在远处看到城上站着的服饰各异的人群,心中嗤笑不已,命令大将楞额礼、伊尔登、昂阿喇、苏克萨哈四将分攻四门,然后就摆上了酒桌,直接沙场饮起酒来,仿佛是完全的胜券在握。
只是就是这只完全由孙家领导,百姓自发临时仓促组织起来的队伍,竟然阻挡住清军的正规军达三天之久。
战至第三天的初九日,清军已经阵亡了2个汉军牛录章京、8个骁骑校、29个满、蒙、汉领催以及其他士兵、余丁至少400人,始终无法攻进城中。
只是此时的高阳城内,也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战至最后,孙承宗对自己的小儿子说道:
“幺儿,你下城去,躲起来,为我孙家留个后!”
“父亲,儿子做不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儿子无法做到,亲眼见到父亲和兄长们为国尽忠,而儿子却苟且偷生,那样儿子会遗憾终身的。”
孙承宗听完后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好巧不巧,满清巴图鲁瓜尔佳.鳌拜已经身披三层重甲登上了高阳城头,孙承宗的大儿子和一个侄子上前厮杀,被鳌拜接连砍死。鳌拜转头看到了孙承宗,狞笑着向孙承宗走来,孙承宗的小儿子奋勇地挡在自己父亲的身前,被鳌拜挥刀劈死。
孙承宗鼓起余勇,嘶吼着挥刀砍向鳌拜,但是终于因为年老体衰、气力不够,被鳌拜轻轻格挡,然后便将孙承宗踢倒在地,几个满清士兵立刻上前将孙承宗绑缚住。
随着孙承宗的被俘,宣布了高阳城的陷落。战后的清军为了报复,下令屠城,高阳城成为一片地狱景象。孙承宗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孙接二连三地死亡,见证了清军的残暴,对清军将领是大骂不止。
多尔滚见孙承宗不存在投降的可能性,念在其忠勇的份上,留下全尸,下令部下将孙承宗绞杀(注1)。
至此,孙承宗以及自己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等孙家族人一百余人,全部殉国。
而高阳城附近并不是没有明军主力,只是卢象升带领的军队,被阿巴泰率军阻隔在定兴,那个时候的白洋淀还是非常大的沼泽地一片,卢象升的大军根本就不能绕道直接南下支援高阳城,必须从定兴转道南下;
保定城中的保定总兵刘光祚倒是率兵3000人,出城邀击清军,但是很快便被清军将领萨穆什喀率领优势兵力击败,不得不退回城中;
驻扎在河间府的吴襄部有关宁铁骑5000余人、驻扎文安县的祖大乐所部更是有精兵8000余人,均受在河间府的监军使高起潜节制,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无论是吴襄还是祖大乐,两部对于高阳城的求救,没有任何救援的举动,坐视高阳城陷落。
孙承宗和全家殉国的消息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中,朱由检只是哀伤悲叹,命有关机构从优抚恤,但却对玩忽职守的吴襄和祖大寿没有任何惩罚。
高阳之战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突然西向进入望都、定州等地休整,阿巴泰也将所部南移,卢象升得以率领天雄兵、宣大军、大同军和山西兵等南下保定。
卢象升来到保定后,得知了孙承宗阖家殉国后,派人收拾了孙家的遗骸,进行了妥善安置。对于监军使高起潜的见死不救是大加斥责。
高起潜因此更加深恶之,内心对于卢象升,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双方的官司打到了御前,崇祯皇帝内心本来就很烦躁,没有辨明是非,只是对两人都训斥了一顿,要求两人同舟协力,尽快把清军赶出去。
高阳之战后,清军分为东西两路,又开始聚集起来,岳讬率领的东路清军顿兵于沧州城下,多尔衮率领的西路清军则是驻扎在保定和真定之间。两路大军开始了轮换休整,大规模的战斗暂时停滞。
大明朝廷利用这个空档,开始加强催促勤王大军的北上速度,尤其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两部人马。
其中孙传庭率领的嫡系人马郑嘉栋所部1500人率先赶到彰德府武安县,杨嗣昌在对建奴和谈方面与卢象升政见相反,便想利用孙传庭来制约卢象升,于是把大名、广平、顺德三府驻军划归孙传庭统领,让他单独发动对清军的进攻。
孙传庭却没有按照杨嗣昌期望的那样做,反而收住部下,专门围剿一些清军南下侦查的散兵们,取得了斩杀“真奴数十级”的战果。
崇祯皇帝见孙传庭这么能干,就准备换掉卢象升,扶持孙传庭顶替卢象升的位置。但是反而被杨嗣昌劝住,杨嗣昌的理由是“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计,只是与此同时,他又示意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兼受孙传庭指挥,这就造成明军内部的内耗非常严重。
注1:《高阳县志》记载孙承宗在城破后,是自缢而死,笔者感觉不符合实际情况,既然被俘虏了,那么最大的可能还是被清兵所杀,按照自己理解写为被绞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