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697章 叹无语江宁来诏
第697章 叹无语江宁来诏
张鹿安对于众人的过度反应,也是感到非常无语。
毕竟很多事情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登州一地的百姓,在短时间内竟然超过了上百万人,再加上前往莱州府的和新成立的胶州府的百姓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这又是将近数十万人需要安置。
登莱不比江南,当前阶段根本无力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规模。
对于之前施政经验不足的张鹿安,感受到了天大的压力。
距离夏粮出来,还有数月时间,但是老百姓不可能把嘴巴封起来不吃饭的,所以只得再次向崇明的沈家进行借粮。
索幸崇明沈廷扬是出了名的忠诚爱国,把筹集到原本打算支援北方,甚至按照南京旨意准备送给吴三桂的军粮,一股脑地全部卸在了芝罘港,暂时缓解了登莱的粮草危局。
只是沈廷扬自然受到了南明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评,认为他没有很好的执行朝廷的战略决策。
沈廷扬的内心是非常苦涩的,因为吴三桂的投靠清朝,那是铁板钉钉的事,压根就不是南京明廷上下所想的那样“借师平寇”,而是投靠异族他国。
沈廷扬曾经试图按照朝廷的旨意来联系辽西的吴三桂部,提出可以帮助吴三桂所部人马,从海路返回南京一带,但是被吴三桂给明确拒绝,吴三桂只有一句话:
“南京难道可以给孤平西王的爵位吗?”
差点没给沈廷扬给呛死,因为吴三桂不是不知道,南京明廷在前不久,刚刚派遣使者,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但是吴三桂不仅没有接受册封,还把明廷的使者给绑了,送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把使者给斩了,然后大力地夸奖多尔衮。
这么赤裸裸的出卖和叛变,仍然没有使得南京朝廷清醒过来,朝廷上下的主旨方针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
联虏平寇。
主打一个主意,感谢清廷为大明报了君父之仇,而引进清军的吴三桂就是大明的英雄,明廷的主要敌人就是大顺和李自成。
只是时势在变,而大明的官员却不知道变通,尤其是主政的马士英和史可法,两人虽然政治分歧特别绝大,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都赞同“联虏平寇”之策。
说白了,那就是朝廷里没有一个既有权利,又明事理的大臣存在,南明朝廷怎能不亡?
沈廷扬自然对朝廷的这个政策是非常不满的,所以他宁愿把粮草留给真心打清军的浮山军,也不愿意再跟吴三桂打交道。
张鹿安自然对沈廷扬的帮助,感到由衷的感谢,同时听闻了朝廷的混乱程度和政策的不明朗,也是忧心忡忡。
俗话说的好:居安思危!
别看着浮山军如今顺风顺水,但是那是在山东没有清军主力的情况下,才侥幸实现的。
原本只有万余人的浮山军,突然之间,加上于七所部人马,再加上各部投靠的人马,军事上竟然就达到了十万之重,这些人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和隐患。
只是浮山军在这几个月里,几乎一直都是在胜仗,隐藏的矛盾因此没有爆发,一旦清军的主力到达,明军开始败北,那么原先投靠过来的各方势力就会变成巨大的定时炸弹。
只是这些话,都是不能为外人所讲的。
为了打消或者减弱部下们的逆反心理和反对意识,张鹿安只能是苦口婆心地将主要将领们聚在一起,跟大家详细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敌我局势情况,声称眼下的撤退绝对不是“逃跑主义”,而是把力量进行整合以后,再与清廷一决雌雄。
经过张鹿安的一番劝说,暂时压制住了众多的反对之声。
只是等到张鹿安的撤退命令被传开后,立刻就有十余股军事力量,离开了明军的大营。
张鹿安也没有派人进行拦截,而是秉持着态度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随他们去吧。
对于剩下的愿意听从张鹿安的命令人,张鹿安开始让钱澄之制定分批撤退的计划。
同时为了鼓励和奖赏嘉祥的宫文彩,也为了激励付家楼的马应试等人,张鹿安以浮山伯的名义,任命宫文彩为济宁总兵,马应试为德州总兵,以马应试的部将李文盛和宋二烟分别为武城副将和平原副将。
张鹿安还对其余各地的一些中小营头,都按照地域名称,胡乱任命了一些副将、参将和游击,以便于激励大家都奋起抵抗清军。
说实话,这样的任命未免随心了一点,但是对于山东当前的局势来说确实非常有用,除了济南城外,山东各地一时之间,竟然都是先后反正,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效果。
对于马应试和宫文彩来说,他们都曾经是大顺的部属,如今已经远离大顺的势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南京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张鹿安的这样的任命,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
果然收到命令后的宫文彩是高兴异常,立刻下令在山寨之中升起了大明的旗帜,然后带着麾下的精锐,走出高平山,袭击了行军之中的李际遇所部,斩杀了上千名士兵。
只是清军李率泰部及时上前支援,宫文彩经过奋战后,无法抵挡才选择了撤退。
马应试虽然没有对东进的清军进行围堵,但是率领骑兵对沧州、河间、保定和真定一带清军的据点进行了袭击,打乱了清军圈地的节奏,多尔衮不得不从各处抽调清军加强保定府和真定府一带的防御。
马应试的进攻,从侧面也是阻碍了更多清军援兵的到来,对于张鹿安组织撤退,还是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张鹿安以陈利六所部殿后,城内的清军看到明军纷纷撤退,猜测是自己的援军到了,纷纷叫嚷着要出城邀击明军,方大猷派出了几路人马出击,无一不是被准备充分的陈利六所部所歼灭。
方大猷再也不敢再派兵出击,选择了固守待援。
没了方大猷的骚扰,加上鲁西一带的老百姓自发地对路过的清军进行不间断地打击,终于还是惹怒了清军援军统帅栋鄂和讬的愤怒,凡事遇到袭击以后,便下令对袭击地点三十里以内的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鲁西一带,一时间之间,纷纷沦为人间地狱。
原本还算人口密集的城镇纷纷被毁,大量的普通老百姓,为了躲避清军组织的残酷屠杀,不得不逃到盛产榆树的森林之中苟活,逐渐形成了张七(本名张有中)、范次吾、梁敏、黄镇山、任七(本名任复性)等人为首的榆园军主力。
榆园军具有最为朴素的农民思想,原本是有反明的行为,后来清军南下入侵,以张七、梁敏、任七和杨三吾四人,指望扶起鲁王朱以海进行抗清。
但是朱以海实在扶不起来,张七、梁敏和任七先后从鲁南离开,来到了鲁西榆林之中,组织百姓进行抗争,只有杨三吾一人还在坚守鲁南山区,与清军的地方势力作斗争。
张鹿安的浮山军进攻济南后,这些当中,曾经有一部分已经涌入到济南府,但是看到张鹿安有明确撤退的意思,他们又选择了带领所部人马,回到了各自的根据地进行斗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明军还是让他们失望了。
可是张鹿安也没有办法,每个人的考虑方向不同,所作所为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大明弘光元年、大清顺治二年三月初
张鹿安率领所部人马撤退到胶莱运河以东的位置。
按照既定战略,逐渐形成以登州为根据、以莱阳为腹心、以平度为首脑、以莱州、即墨为双臂的内部防守格局。
为了加强内部军队建设,张鹿安增设了陆师第七协和第八协,分别以丁维岳和裴守政为协参将,以宋德宜和倪本彝分别为相应的亲民官;
第七协下设第七骑兵营、第二十六到第三十共有五个步兵营,以彭心见为第七骑兵营游击,以张尧中、周魁轩、杨云山、杨鸿升、马天分别为第二十六到第三十步兵营的游击;
第八协也是下设一个骑兵营和五个步兵营,以李二猛为第八骑兵营游击,以马瑞恒、刘桐相、杨之华、陈利军和来长林分别为第三十一到第三十五步兵营游击。
再以阎清宇接任升官的郭尔标的位置,为昌邑民团千总。
便形成了外四城(昌邑、安丘、诸城、日照)为第一线,中五城一岛(海仓、亭口镇、高密、胶州、灵山和黄岛)为第二道防线,以莱州、平度州和即墨为第三道防线,城与城之间密布堡垒、塔寨、哨岗,三道立体化防线格局。
既有防御面又有一定的纵深,构筑防清的铜墙铁壁。
就在张鹿安指挥军民进行热火朝天的防务建设之际,南京方面却给张鹿安突然下达了一份诏书。
诏书的内容一开始是对张鹿安收复东江进行了一定的表扬,但是随即画风一转,猛烈批评起张鹿安,指责张鹿安不该寻衅清国,应该集中精力打击大顺军。
并称朝廷已经派遣了使者出使清国,构造两国睦邻友好的基调,希望张鹿安不要破坏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诏书的最后部分,下令张鹿安返回浮山封地,命令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王燮、山东总兵丘磊、登莱巡抚王瑢即刻北上,让张鹿安将权力移交给三位大员。
张鹿安惊呆了,内心不住地哀叹:
南京的朝廷还是缺乏明白人啊。
(本章完)
张鹿安对于众人的过度反应,也是感到非常无语。
毕竟很多事情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登州一地的百姓,在短时间内竟然超过了上百万人,再加上前往莱州府的和新成立的胶州府的百姓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这又是将近数十万人需要安置。
登莱不比江南,当前阶段根本无力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规模。
对于之前施政经验不足的张鹿安,感受到了天大的压力。
距离夏粮出来,还有数月时间,但是老百姓不可能把嘴巴封起来不吃饭的,所以只得再次向崇明的沈家进行借粮。
索幸崇明沈廷扬是出了名的忠诚爱国,把筹集到原本打算支援北方,甚至按照南京旨意准备送给吴三桂的军粮,一股脑地全部卸在了芝罘港,暂时缓解了登莱的粮草危局。
只是沈廷扬自然受到了南明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评,认为他没有很好的执行朝廷的战略决策。
沈廷扬的内心是非常苦涩的,因为吴三桂的投靠清朝,那是铁板钉钉的事,压根就不是南京明廷上下所想的那样“借师平寇”,而是投靠异族他国。
沈廷扬曾经试图按照朝廷的旨意来联系辽西的吴三桂部,提出可以帮助吴三桂所部人马,从海路返回南京一带,但是被吴三桂给明确拒绝,吴三桂只有一句话:
“南京难道可以给孤平西王的爵位吗?”
差点没给沈廷扬给呛死,因为吴三桂不是不知道,南京明廷在前不久,刚刚派遣使者,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但是吴三桂不仅没有接受册封,还把明廷的使者给绑了,送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把使者给斩了,然后大力地夸奖多尔衮。
这么赤裸裸的出卖和叛变,仍然没有使得南京朝廷清醒过来,朝廷上下的主旨方针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
联虏平寇。
主打一个主意,感谢清廷为大明报了君父之仇,而引进清军的吴三桂就是大明的英雄,明廷的主要敌人就是大顺和李自成。
只是时势在变,而大明的官员却不知道变通,尤其是主政的马士英和史可法,两人虽然政治分歧特别绝大,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都赞同“联虏平寇”之策。
说白了,那就是朝廷里没有一个既有权利,又明事理的大臣存在,南明朝廷怎能不亡?
沈廷扬自然对朝廷的这个政策是非常不满的,所以他宁愿把粮草留给真心打清军的浮山军,也不愿意再跟吴三桂打交道。
张鹿安自然对沈廷扬的帮助,感到由衷的感谢,同时听闻了朝廷的混乱程度和政策的不明朗,也是忧心忡忡。
俗话说的好:居安思危!
别看着浮山军如今顺风顺水,但是那是在山东没有清军主力的情况下,才侥幸实现的。
原本只有万余人的浮山军,突然之间,加上于七所部人马,再加上各部投靠的人马,军事上竟然就达到了十万之重,这些人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和隐患。
只是浮山军在这几个月里,几乎一直都是在胜仗,隐藏的矛盾因此没有爆发,一旦清军的主力到达,明军开始败北,那么原先投靠过来的各方势力就会变成巨大的定时炸弹。
只是这些话,都是不能为外人所讲的。
为了打消或者减弱部下们的逆反心理和反对意识,张鹿安只能是苦口婆心地将主要将领们聚在一起,跟大家详细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敌我局势情况,声称眼下的撤退绝对不是“逃跑主义”,而是把力量进行整合以后,再与清廷一决雌雄。
经过张鹿安的一番劝说,暂时压制住了众多的反对之声。
只是等到张鹿安的撤退命令被传开后,立刻就有十余股军事力量,离开了明军的大营。
张鹿安也没有派人进行拦截,而是秉持着态度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随他们去吧。
对于剩下的愿意听从张鹿安的命令人,张鹿安开始让钱澄之制定分批撤退的计划。
同时为了鼓励和奖赏嘉祥的宫文彩,也为了激励付家楼的马应试等人,张鹿安以浮山伯的名义,任命宫文彩为济宁总兵,马应试为德州总兵,以马应试的部将李文盛和宋二烟分别为武城副将和平原副将。
张鹿安还对其余各地的一些中小营头,都按照地域名称,胡乱任命了一些副将、参将和游击,以便于激励大家都奋起抵抗清军。
说实话,这样的任命未免随心了一点,但是对于山东当前的局势来说确实非常有用,除了济南城外,山东各地一时之间,竟然都是先后反正,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效果。
对于马应试和宫文彩来说,他们都曾经是大顺的部属,如今已经远离大顺的势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南京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张鹿安的这样的任命,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
果然收到命令后的宫文彩是高兴异常,立刻下令在山寨之中升起了大明的旗帜,然后带着麾下的精锐,走出高平山,袭击了行军之中的李际遇所部,斩杀了上千名士兵。
只是清军李率泰部及时上前支援,宫文彩经过奋战后,无法抵挡才选择了撤退。
马应试虽然没有对东进的清军进行围堵,但是率领骑兵对沧州、河间、保定和真定一带清军的据点进行了袭击,打乱了清军圈地的节奏,多尔衮不得不从各处抽调清军加强保定府和真定府一带的防御。
马应试的进攻,从侧面也是阻碍了更多清军援兵的到来,对于张鹿安组织撤退,还是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张鹿安以陈利六所部殿后,城内的清军看到明军纷纷撤退,猜测是自己的援军到了,纷纷叫嚷着要出城邀击明军,方大猷派出了几路人马出击,无一不是被准备充分的陈利六所部所歼灭。
方大猷再也不敢再派兵出击,选择了固守待援。
没了方大猷的骚扰,加上鲁西一带的老百姓自发地对路过的清军进行不间断地打击,终于还是惹怒了清军援军统帅栋鄂和讬的愤怒,凡事遇到袭击以后,便下令对袭击地点三十里以内的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鲁西一带,一时间之间,纷纷沦为人间地狱。
原本还算人口密集的城镇纷纷被毁,大量的普通老百姓,为了躲避清军组织的残酷屠杀,不得不逃到盛产榆树的森林之中苟活,逐渐形成了张七(本名张有中)、范次吾、梁敏、黄镇山、任七(本名任复性)等人为首的榆园军主力。
榆园军具有最为朴素的农民思想,原本是有反明的行为,后来清军南下入侵,以张七、梁敏、任七和杨三吾四人,指望扶起鲁王朱以海进行抗清。
但是朱以海实在扶不起来,张七、梁敏和任七先后从鲁南离开,来到了鲁西榆林之中,组织百姓进行抗争,只有杨三吾一人还在坚守鲁南山区,与清军的地方势力作斗争。
张鹿安的浮山军进攻济南后,这些当中,曾经有一部分已经涌入到济南府,但是看到张鹿安有明确撤退的意思,他们又选择了带领所部人马,回到了各自的根据地进行斗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明军还是让他们失望了。
可是张鹿安也没有办法,每个人的考虑方向不同,所作所为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大明弘光元年、大清顺治二年三月初
张鹿安率领所部人马撤退到胶莱运河以东的位置。
按照既定战略,逐渐形成以登州为根据、以莱阳为腹心、以平度为首脑、以莱州、即墨为双臂的内部防守格局。
为了加强内部军队建设,张鹿安增设了陆师第七协和第八协,分别以丁维岳和裴守政为协参将,以宋德宜和倪本彝分别为相应的亲民官;
第七协下设第七骑兵营、第二十六到第三十共有五个步兵营,以彭心见为第七骑兵营游击,以张尧中、周魁轩、杨云山、杨鸿升、马天分别为第二十六到第三十步兵营的游击;
第八协也是下设一个骑兵营和五个步兵营,以李二猛为第八骑兵营游击,以马瑞恒、刘桐相、杨之华、陈利军和来长林分别为第三十一到第三十五步兵营游击。
再以阎清宇接任升官的郭尔标的位置,为昌邑民团千总。
便形成了外四城(昌邑、安丘、诸城、日照)为第一线,中五城一岛(海仓、亭口镇、高密、胶州、灵山和黄岛)为第二道防线,以莱州、平度州和即墨为第三道防线,城与城之间密布堡垒、塔寨、哨岗,三道立体化防线格局。
既有防御面又有一定的纵深,构筑防清的铜墙铁壁。
就在张鹿安指挥军民进行热火朝天的防务建设之际,南京方面却给张鹿安突然下达了一份诏书。
诏书的内容一开始是对张鹿安收复东江进行了一定的表扬,但是随即画风一转,猛烈批评起张鹿安,指责张鹿安不该寻衅清国,应该集中精力打击大顺军。
并称朝廷已经派遣了使者出使清国,构造两国睦邻友好的基调,希望张鹿安不要破坏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诏书的最后部分,下令张鹿安返回浮山封地,命令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王燮、山东总兵丘磊、登莱巡抚王瑢即刻北上,让张鹿安将权力移交给三位大员。
张鹿安惊呆了,内心不住地哀叹:
南京的朝廷还是缺乏明白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