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大哥是朱雄英 > 第244章 战船

大明,我大哥是朱雄英 第244章 战船

    回到宁波后,朱允熥再次来到船厂,同时找到了船厂的负责人——朱俊康。

    这位已经潜水数年之久的人物,每天的任务就是建船,然后对船只不断进行改造。

    见到朱允熥来了,朱俊康连忙放下手中的事,小跑着来到朱允熥身边。

    “俊康,船造的怎么样了?带我去看看。”没有丝毫的客套,朱允熥直接开门见山。

    “王爷请跟我来。”说着,朱俊康领着朱允熥朝那码头走去。

    两人来到码头,朱允熥只见一艘巨大的大船停靠在码头。

    船头高昂如蛟龙探海,船身巨大仿若移动的岛屿。

    其船体以坚韧的铁木打造,木板与铁板厚实得如同城墙一般。

    船帆则像是遮天蔽日的云朵,洁白如雪,上面绣着象征祥瑞的麒麟图案,风一吹动,麒麟仿佛要跃出帆布腾飞而去。

    甲板之上,数百名水手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了望台上的水兵眼神犀利,时刻警惕着海面的动静。

    大船两侧分布着众多火炮,炮筒黑亮,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犹如沉睡的巨兽随时准备发出怒吼。

    随着进入大船内部,更是别有洞天,储存粮食和淡水的仓房硕大无比,足以支撑数月之久的航行。

    还有一间专门放置航海图和罗盘的舱室,桌上的航海图细致入微地描绘着已知海域,罗盘的指针稳稳地指着方向,就像一颗坚定的心,指引着宝船向着神秘未知的远方驶去。

    朱允熥站在船头,目光炯炯地审视着眼前这艘宏伟的大船。

    他心中暗自赞叹不已,对其坚固的结构、宽敞的甲板以及精美的装饰都感到十分满意。

    然而,他也深知出海远航并非仅仅依靠一艘大船就能万事大吉。于是,他略作思考后,转头看向身旁的朱俊康,开口询问道:“船队里所有的船只都是像这样的大船么?”

    朱俊康闻听此言,连忙摇了摇头,恭敬地回答说:“回王爷,此船乃咱们船队中的主船!它规模宏大,可以容纳上千人之多。”

    接着,他又补充道:“另外还有八十艘战船战船都在舟山那边还停靠。”

    朱允熥微微颔首,表示明白,紧接着追问道:“那其余的那些战船是否也是这般模样?”

    朱俊康赶忙解释起来:“其中有五十艘战船比起这艘主船来要小大约三分之一,但它们的功能和这宝船基本类似。”

    “而另有三十艘战船则要比这船小很多,那些小船所使用的材料可都是最新冶炼出来的优质钢铁,而且在航行速度方面要快出不少!”

    说到这里,朱俊康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指向远处说道:“此外,咱们还有 30 艘专门用来运输粮草和其他物资的货船。它们所采用的材料跟这艘宝船是完全一样的。”

    朱允熥耐心地听完了朱俊康详细的介绍,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他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一边用力地拍打着朱俊康的肩膀,口中连声道好:“好好好!如此一来,咱们这次出海之行定能顺利。”

    朱允熥结束了对船厂的视察之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了附近的火器厂。

    一路上他心中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在这里看到令人惊喜的成果。

    当朱允熥踏入火器厂时,负责人朱俊清早已恭敬地等候在此。两人相互寒暄过后,朱允熥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起火器研发的进展情况。

    然而,得到的答案却让他略感失望。

    火器的研发并非如想象般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其中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和工艺改进,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

    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距离成功推出下一款新型武器,至少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尽管这个消息有些不尽人意,但朱允熥深知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他并未责备朱俊清等人,反而给予了他们充分的鼓励。

    朱允熥详细了解了火器厂所面临的困难,并表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研发能够顺利推进。

    在与朱俊清深入交流并探讨了一些解决方案之后,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

    他拍了拍朱俊清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关系着大明的安危和未来。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早日研制出更为先进强大的火器!”

    朱俊清深受鼓舞,当即立下军令状,表示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王爷的期望。

    最后,朱允熥带着对火器研发的期许离开了火器厂。

    ……

    根据既定的安排,朱允熥将会在永乐二年五月初一这个日子统率大军扬帆出海。

    算起来,眼下距离那一天尚有足足四个多月的筹备时光,整体而言,时间还算比较宽裕。

    然而,虽然粮草之类的物资筹备相对容易些,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是士兵。

    目前他麾下的这批士兵在陆地上确实堪称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精锐之师,可是一旦到了茫茫大海之上,情况就变得难以预测了。

    毕竟这些士兵们从来没有过出海作战的经历,他们一直以来都是紧紧跟随着朱允熥在广袤无垠的陆地战场上冲锋陷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允熥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着手训练军队。

    他打算利用这接下来宝贵的五个月时间,精心筛选出一批能够适应海上战斗环境并且具备出色战斗力的士兵。

    而关于此次出海作战所需要的士兵数量,朱允熥经过反复斟酌权衡,最终仍然确定为两万人。

    主意已定,说做便做!朱允熥迅速将即将出海的消息传播开来。

    此讯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军营之中顿时炸开了锅。

    那些将士们闻风而动,纷纷开始集结整队。尤其是那些刚刚从辽阔草原凯旋而归的士兵们更是积极响应号召。

    不过,由于战争难免会有伤亡以及部分士兵因伤致残或者退役等原因,所以此番从草原归来的士兵,在排除掉这些情况之后,大致还剩下约一万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