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 第123章 诸藩进京(一)
热门推荐:
我的天!被几位病娇大佬缠上了
避孕失败!我怀上首富两个继承人
车祸当天,封总在陪白月光庆生
1978,黄金年代
李老板的故事
巨龙:龙界
给家人们谋福利,仙丹九块九包邮
师弟下山,被绝色师姐骗去同居了
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
“你装的什么蒜?”
“你们两个不也是在等老十?”
朱棡浅笑不语。
他和朱樉两个人,彼此大哥不说二哥。前几日他派遣精骑,顺着官道寻摸鲁王仪仗的时候,手下人禀告,说似乎是看见了秦王府的人,他就知道,他和朱樉想到一块了。
都是差学生,平常闹的虽然欢,可到了事上都知道害怕。谁都想把高个子的顶在前头。
这就是田忌赛马的真实表现。打了下等马,夸夸上等马,那中等马再不像话,也是可以原谅的。
尤其他和朱樉是亲兄弟。往常他指望朱樉站在前面扛起大风大浪,可一旦站在一块聚堆,老爷子总能神奇的联想起他。
几次下来,虽说他的祸患远不如朱樉,可吃的亏却半点不比朱樉少。犯小错误吃大亏,这让他很不平衡。
是该换个套路了。
齐王朱榑倒是面色如常。
他不仅在等朱檀,也同时在等朱樉和朱棡。和秦,晋,鲁中的任何一个人比混账,他都不拔尖。甚至可以算是好人一个。
所以他的选择很多,不过朱樉和朱檀是最优解。尤其是朱樉,他一个嫡子尚且还彼其娘之,老爷子又怎么好意思对自己如此刻薄?
……
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御案前,看着眼下的几位王爷。
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潭王朱梓,蜀王朱椿,湘王朱柏。
除了那几个问题学生,整个在外的宗藩都在这里了,一片煊赫之色。
这些人肃穆威严,不苟言笑,彼此按照年齿的大小垂手站定。有子嗣的,身边还跟着一两个锦衣白面的小人儿。
他们头半晌就进了京。为父亲贺寿生辰,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然是越早越好。越早,就越能显出自己的孝心。等龙江驿转应天府、礼部承接,安排了驻京事宜后,一窝蜂的就都进了宫。
这时,朱元璋看向了朱椿,目光微微赞许。儿子常年在外,如今来朝,他的兴致还是很高的:
“你在凤阳的事,咱听说了一些,做的不错”
朱椿恭谨的回:
“凤阳龙兴之地,祖宗肇基之源,儿臣停留暂驻,唯事事恪守父皇训诫,兴文风,重礼教,修甲兵,谨言行,不敢惊扰丝毫”
朱桢面无表情的看了他一眼,耸了耸鼻子。这功表的很丑陋。
看朱元璋点点头没再说话,朱标就笑着接过了话头,赞许道:
“孤也听说了,十弟在中都读书阅武,都颇具章法。还为国子监的学子们供给廪食,延请教谕讲学经义。很好。”
说着,他又笑着扭头看向朱元璋:
“儿臣听说,十弟留驻中都时,被人尊为一声蜀秀才。这可大涨了我朱家文气之风!”
朱椿前站两步,正要再回话,表示只是因为在朱标的领导下,他才能有了这一丁点的贤。然后再顺水推舟的说出自己还带来了尚且不满周岁的孩儿,让皇帝见上一见。见过皇帝的人不论多大的年龄,身份如何,在履历上总归是会多一些光明。
朱元璋突然问道:
“凤阳米价多少”
“这…”朱椿突然僵住了,显然是朱元璋的问话出乎了他的认知。方才问话燕王棣,周王橚,楚王桢的时候,也并未提到过这个问题。他是头一个。
过了半晌他才苦笑着回道:
“儿臣不知”
“以后要多关心民生,脚踩实了,才好走路”朱元璋教导着,又扭头看向了朱柏。
朱柏会意,前站了两步,准备开始侃侃而谈。
在君父面前展现自己,是有门道的。不好单刀直接的攮了君父心窝。最好是能抛开主题强调客观。
他在来时,就想好了。
比如说,想要强调自己手不释卷、忙于案牍,那就不能干脆的说自己很忙,太硬了。
可要是说荆州的凌晨比应天府的更黑呢?这样,既能表达了自己晚上不睡觉,很忙碌的同时,又有铺有垫,还能留有余地,那就显得很温柔了。
而想要表达自己对某地民生的重视,那也不能直接说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指示。最好说自己在某处的山水名胜中,留下了什么样的题诗,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看见了什么样的人,从侧面的反应自己亲自去某地看过,并且深入基层的到了解了一番...
让皇帝有了批评空间的同时,也就润物细无声了。
最后,他又补上了一句,让一直倾听的朱椿瞬间面红耳赤:
“荆州的米价是一石米四贯半,比起洪武十八年父皇定下的石米五贯,还要再低上半贯”
说起米价,朱柏也是浓浓的庆幸。他的妻子是靖海侯吴祯的女儿。吴祯死后晋海国公,长子吴忠袭爵靖海侯,是他的大舅哥。而吴忠又与江阴侯吴高是堂兄弟。
今年吴高在湖北带兵,曾与他书信一封,谈起过大军粮草的事情。让他多嘴问了一句手下人。不然他也不知道。
朱元璋点点头,又突然问道:
“那棉价多少”
哎呦嗬!
朱柏一愣,脸上的表情霎时十分精彩。
这让其他一起看热闹的其他藩王纷纷侧过脸去,胡须轻颤,一脸的忍俊不禁。
这都是他们吃剩下的亏了。
为了让在外的藩王知道民生的艰苦,加深他们的重视,老爷子总会在朝见时给他们上一课。
曾经有一次,周王朱橚被上了一课后不信邪,在下一次的朝见中,汇集了王府长史、卫所护军,把开封城甚至整个河南境内的民生问题,准备了三箩筐并且倒背如流。
结果硬是没两句就又再次的被问懵了。跟一个打天下的皇帝比谁更知道民生中的逶迤,那纯粹是笑话。
可要是再回头细想,老爷子的问题还确实是十分的有道理,要是能把其中的道理琢磨透了,真是大有进益。
朱标恰如其分的解了围:
“十二弟文武有成,我朱家麒麟子,但往后也可多多关注民生,不遗君父之忧”
朱元璋也没有再抓住不放。儿子站在山脚,他就教儿子站在山脚的道理,儿子爬到山腰,他就说爬到山腰需要留意的风景。可这两个厮,明显连山在哪都不知道,眼界都还没出王府的门。也就用不着废那个唾沫了。
他点点头: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起码有个当贤王的模样”
“你们两个不也是在等老十?”
朱棡浅笑不语。
他和朱樉两个人,彼此大哥不说二哥。前几日他派遣精骑,顺着官道寻摸鲁王仪仗的时候,手下人禀告,说似乎是看见了秦王府的人,他就知道,他和朱樉想到一块了。
都是差学生,平常闹的虽然欢,可到了事上都知道害怕。谁都想把高个子的顶在前头。
这就是田忌赛马的真实表现。打了下等马,夸夸上等马,那中等马再不像话,也是可以原谅的。
尤其他和朱樉是亲兄弟。往常他指望朱樉站在前面扛起大风大浪,可一旦站在一块聚堆,老爷子总能神奇的联想起他。
几次下来,虽说他的祸患远不如朱樉,可吃的亏却半点不比朱樉少。犯小错误吃大亏,这让他很不平衡。
是该换个套路了。
齐王朱榑倒是面色如常。
他不仅在等朱檀,也同时在等朱樉和朱棡。和秦,晋,鲁中的任何一个人比混账,他都不拔尖。甚至可以算是好人一个。
所以他的选择很多,不过朱樉和朱檀是最优解。尤其是朱樉,他一个嫡子尚且还彼其娘之,老爷子又怎么好意思对自己如此刻薄?
……
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御案前,看着眼下的几位王爷。
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潭王朱梓,蜀王朱椿,湘王朱柏。
除了那几个问题学生,整个在外的宗藩都在这里了,一片煊赫之色。
这些人肃穆威严,不苟言笑,彼此按照年齿的大小垂手站定。有子嗣的,身边还跟着一两个锦衣白面的小人儿。
他们头半晌就进了京。为父亲贺寿生辰,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然是越早越好。越早,就越能显出自己的孝心。等龙江驿转应天府、礼部承接,安排了驻京事宜后,一窝蜂的就都进了宫。
这时,朱元璋看向了朱椿,目光微微赞许。儿子常年在外,如今来朝,他的兴致还是很高的:
“你在凤阳的事,咱听说了一些,做的不错”
朱椿恭谨的回:
“凤阳龙兴之地,祖宗肇基之源,儿臣停留暂驻,唯事事恪守父皇训诫,兴文风,重礼教,修甲兵,谨言行,不敢惊扰丝毫”
朱桢面无表情的看了他一眼,耸了耸鼻子。这功表的很丑陋。
看朱元璋点点头没再说话,朱标就笑着接过了话头,赞许道:
“孤也听说了,十弟在中都读书阅武,都颇具章法。还为国子监的学子们供给廪食,延请教谕讲学经义。很好。”
说着,他又笑着扭头看向朱元璋:
“儿臣听说,十弟留驻中都时,被人尊为一声蜀秀才。这可大涨了我朱家文气之风!”
朱椿前站两步,正要再回话,表示只是因为在朱标的领导下,他才能有了这一丁点的贤。然后再顺水推舟的说出自己还带来了尚且不满周岁的孩儿,让皇帝见上一见。见过皇帝的人不论多大的年龄,身份如何,在履历上总归是会多一些光明。
朱元璋突然问道:
“凤阳米价多少”
“这…”朱椿突然僵住了,显然是朱元璋的问话出乎了他的认知。方才问话燕王棣,周王橚,楚王桢的时候,也并未提到过这个问题。他是头一个。
过了半晌他才苦笑着回道:
“儿臣不知”
“以后要多关心民生,脚踩实了,才好走路”朱元璋教导着,又扭头看向了朱柏。
朱柏会意,前站了两步,准备开始侃侃而谈。
在君父面前展现自己,是有门道的。不好单刀直接的攮了君父心窝。最好是能抛开主题强调客观。
他在来时,就想好了。
比如说,想要强调自己手不释卷、忙于案牍,那就不能干脆的说自己很忙,太硬了。
可要是说荆州的凌晨比应天府的更黑呢?这样,既能表达了自己晚上不睡觉,很忙碌的同时,又有铺有垫,还能留有余地,那就显得很温柔了。
而想要表达自己对某地民生的重视,那也不能直接说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指示。最好说自己在某处的山水名胜中,留下了什么样的题诗,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看见了什么样的人,从侧面的反应自己亲自去某地看过,并且深入基层的到了解了一番...
让皇帝有了批评空间的同时,也就润物细无声了。
最后,他又补上了一句,让一直倾听的朱椿瞬间面红耳赤:
“荆州的米价是一石米四贯半,比起洪武十八年父皇定下的石米五贯,还要再低上半贯”
说起米价,朱柏也是浓浓的庆幸。他的妻子是靖海侯吴祯的女儿。吴祯死后晋海国公,长子吴忠袭爵靖海侯,是他的大舅哥。而吴忠又与江阴侯吴高是堂兄弟。
今年吴高在湖北带兵,曾与他书信一封,谈起过大军粮草的事情。让他多嘴问了一句手下人。不然他也不知道。
朱元璋点点头,又突然问道:
“那棉价多少”
哎呦嗬!
朱柏一愣,脸上的表情霎时十分精彩。
这让其他一起看热闹的其他藩王纷纷侧过脸去,胡须轻颤,一脸的忍俊不禁。
这都是他们吃剩下的亏了。
为了让在外的藩王知道民生的艰苦,加深他们的重视,老爷子总会在朝见时给他们上一课。
曾经有一次,周王朱橚被上了一课后不信邪,在下一次的朝见中,汇集了王府长史、卫所护军,把开封城甚至整个河南境内的民生问题,准备了三箩筐并且倒背如流。
结果硬是没两句就又再次的被问懵了。跟一个打天下的皇帝比谁更知道民生中的逶迤,那纯粹是笑话。
可要是再回头细想,老爷子的问题还确实是十分的有道理,要是能把其中的道理琢磨透了,真是大有进益。
朱标恰如其分的解了围:
“十二弟文武有成,我朱家麒麟子,但往后也可多多关注民生,不遗君父之忧”
朱元璋也没有再抓住不放。儿子站在山脚,他就教儿子站在山脚的道理,儿子爬到山腰,他就说爬到山腰需要留意的风景。可这两个厮,明显连山在哪都不知道,眼界都还没出王府的门。也就用不着废那个唾沫了。
他点点头: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起码有个当贤王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