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演员 第242章 篝火宴会现佳作
大汉的风气还没像后世那般,女子虽然也很少抛头露面,但还没到足不出户,不能见人的地步。
这一圈坐着的除了貂蝉以外,还有另一绝艳女子。
此女子不仅相貌绝美,还有一股书香之气,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刘信隐约猜到了此女子,因为此女子坐在蔡邕身边。
但刘信又不敢确定,因为刘信知道蔡邕有一女儿,还是才女,便是蔡琰。
只是在刘信的印象里,蔡琰应该是嫁给卫仲道的。
她能出现在此,难道是还没嫁?或者卫仲道已经挂了?
蔡邕和蔡琰看到刘信在看这边,蔡琰有些羞愧的低下头。
蔡邕也有些尴尬,本来是不打算带蔡琰参加这种宴会的,毕竟蔡琰现在的身份有些难以启齿。
但刘虞在叫蔡邕一起来参加宴会时,说过刘信向来不拘小节,还非常尊崇男女平等。
在刘虞的劝导下,蔡邕才把蔡琰带来。
蔡邕连忙站起身来,说道:“殿下,此乃小女琰儿。”
果然是蔡琰,刘信点点头,“不愧是蔡大家之女,果然不凡。”
随即刘信撇头,不禁眉头一挑,郭嘉这小子怎么坐蔡琰一边,还色眯眯的偷瞄着蔡琰,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这小子还是色心不改啊,之前幸亏吕布下手早,否则指不定这小子也会对貂蝉想入非非。
经过介绍,也没有外人,宴会便开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信打了一圈,也有些晕晕乎乎,但也知道了蔡琰果然如自己所想。
前年嫁给了卫仲道,去年卫仲道就死了,两人没有子嗣,蔡琰就返回了洛阳,住在蔡邕府上。
但不管怎样,蔡琰不会再如历史上那般,被匈奴掳去了。
齐聚一堂,众人非常高兴,卢植也来了兴致,看向刘信,“殿下曾在皇甫大人府上和皇宴上出口成章,佳作频出,都已风靡我大汉,不知殿下最近可有佳作?”
众人都醉醺醺的,接着卢植的话题,也纷纷表示让刘信秀一番。
刘信有些发蒙,好久没作诗了。。。呃。。。是好久没背诗了。
这倒有些为难了,以前那是为了出名,而且还有袁氏一系刁难,不得不背了一些。
但是之后都在忙活燕国的发展和出征打仗,已经很久没考虑这个了。
也就没让李允儿再教自己一些诗词。
刘信环顾了一周,又抬起头看向天空。
哎,有了,虽然今天的月亮不圆,但也好歹有月亮不是。
那就对不起苏轼老兄了。
刘信缓步走出来,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放于胸前,眼睛盯着夜空中的半大月亮,模仿着大诗人的做派。
毫无羞耻的歌咏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后世广为流传的诗词,也是课本上的内容,刘信记得非常清楚,还是用后世流行的曲调唱出来的,行云流水,词曲动人。
月光映衬着篝火,众人无不陶醉其中。
“旷世佳作,旷世佳作啊!”
蔡邕激动的无以复加,早就听说刘信乃当世文曲星,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只是如此佳作,刘信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怎么才二十来岁的年纪,就能做出这么有深度的词句。
卢植同样佩服道,“老夫还以为殿下这些年为燕国劳心劳力,无暇吟诗作赋,没想到殿下文采不减当年啊。”
在场很多文臣武将都见过刘信作诗唱词,但每每听到刘信又有新作,也都激动万分。
就连典韦这些粗鄙武夫,听到刘信的诗词朗朗上口,都佩服不已,不明觉厉。
看看!这就是自家主公,燕国之王,能文能武,出类拔萃!
整个大汉,有谁能出其右?
身为燕国臣属,与有荣焉!
蔡琰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对音律诗词方面情有独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进了自己心里。
卫家是河东名门世家,是一代名将卫青之后。
蔡琰原本嫁给卫家的卫仲道,以为算是有了终生依靠,相夫教子,人生幸事。
谁料世事无常,还不到一年,卫仲道就身染重疾而逝。
可怜自己还没享受几日幸福生活,就守了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的多么贴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讲的多么美好,这是何等的奢求啊。
蔡琰站起身来,说道:“殿下佳作,只应天上有,小女子三生有幸,今朝听得此曲,小女子不才愿为殿下抚琴,愿与殿下和音。”
蔡琰的此番作为,完全是出于对刘信词曲的欣赏,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没有掺杂任何男女之间的情愫,毕竟在蔡琰心中,自己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如何配得上燕王这千金之躯。
刘信是现代人,丝毫没有看不起蔡琰,反倒是对蔡琰有些同情。
既然蔡琰有此雅兴,当然也不能扫了人家的兴致,点头应允。
“殿下稍等,小女子去取琴。”
片刻后,蔡琰拿来一把古琴,刘信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焦尾琴!”刘信不自觉的叫出了琴的名字。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焦尾琴与其他三张琴相比,其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是东汉名家蔡邕所创制。
蔡邕惊讶,刘信怎么知道这琴的名字?
“殿下知道此琴?”
刘信知道有些唐突了,开口说道:“听他人说过。”
蔡邕眯起眼来,这琴是自己逃亡江东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
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弹奏后果然声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但是自从被董卓召回洛阳后,一直奔波于朝堂,根本无暇顾及此琴,就把此琴给了蔡琰。
按理来说,不应该被世人广泛知晓啊。
刘信知道焦尾琴的来历,便编了一个谎言,“孤曾派商队到江东采购茶叶,商队无意中听说,汇报给了孤。”
这一圈坐着的除了貂蝉以外,还有另一绝艳女子。
此女子不仅相貌绝美,还有一股书香之气,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刘信隐约猜到了此女子,因为此女子坐在蔡邕身边。
但刘信又不敢确定,因为刘信知道蔡邕有一女儿,还是才女,便是蔡琰。
只是在刘信的印象里,蔡琰应该是嫁给卫仲道的。
她能出现在此,难道是还没嫁?或者卫仲道已经挂了?
蔡邕和蔡琰看到刘信在看这边,蔡琰有些羞愧的低下头。
蔡邕也有些尴尬,本来是不打算带蔡琰参加这种宴会的,毕竟蔡琰现在的身份有些难以启齿。
但刘虞在叫蔡邕一起来参加宴会时,说过刘信向来不拘小节,还非常尊崇男女平等。
在刘虞的劝导下,蔡邕才把蔡琰带来。
蔡邕连忙站起身来,说道:“殿下,此乃小女琰儿。”
果然是蔡琰,刘信点点头,“不愧是蔡大家之女,果然不凡。”
随即刘信撇头,不禁眉头一挑,郭嘉这小子怎么坐蔡琰一边,还色眯眯的偷瞄着蔡琰,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这小子还是色心不改啊,之前幸亏吕布下手早,否则指不定这小子也会对貂蝉想入非非。
经过介绍,也没有外人,宴会便开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信打了一圈,也有些晕晕乎乎,但也知道了蔡琰果然如自己所想。
前年嫁给了卫仲道,去年卫仲道就死了,两人没有子嗣,蔡琰就返回了洛阳,住在蔡邕府上。
但不管怎样,蔡琰不会再如历史上那般,被匈奴掳去了。
齐聚一堂,众人非常高兴,卢植也来了兴致,看向刘信,“殿下曾在皇甫大人府上和皇宴上出口成章,佳作频出,都已风靡我大汉,不知殿下最近可有佳作?”
众人都醉醺醺的,接着卢植的话题,也纷纷表示让刘信秀一番。
刘信有些发蒙,好久没作诗了。。。呃。。。是好久没背诗了。
这倒有些为难了,以前那是为了出名,而且还有袁氏一系刁难,不得不背了一些。
但是之后都在忙活燕国的发展和出征打仗,已经很久没考虑这个了。
也就没让李允儿再教自己一些诗词。
刘信环顾了一周,又抬起头看向天空。
哎,有了,虽然今天的月亮不圆,但也好歹有月亮不是。
那就对不起苏轼老兄了。
刘信缓步走出来,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放于胸前,眼睛盯着夜空中的半大月亮,模仿着大诗人的做派。
毫无羞耻的歌咏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后世广为流传的诗词,也是课本上的内容,刘信记得非常清楚,还是用后世流行的曲调唱出来的,行云流水,词曲动人。
月光映衬着篝火,众人无不陶醉其中。
“旷世佳作,旷世佳作啊!”
蔡邕激动的无以复加,早就听说刘信乃当世文曲星,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只是如此佳作,刘信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怎么才二十来岁的年纪,就能做出这么有深度的词句。
卢植同样佩服道,“老夫还以为殿下这些年为燕国劳心劳力,无暇吟诗作赋,没想到殿下文采不减当年啊。”
在场很多文臣武将都见过刘信作诗唱词,但每每听到刘信又有新作,也都激动万分。
就连典韦这些粗鄙武夫,听到刘信的诗词朗朗上口,都佩服不已,不明觉厉。
看看!这就是自家主公,燕国之王,能文能武,出类拔萃!
整个大汉,有谁能出其右?
身为燕国臣属,与有荣焉!
蔡琰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对音律诗词方面情有独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进了自己心里。
卫家是河东名门世家,是一代名将卫青之后。
蔡琰原本嫁给卫家的卫仲道,以为算是有了终生依靠,相夫教子,人生幸事。
谁料世事无常,还不到一年,卫仲道就身染重疾而逝。
可怜自己还没享受几日幸福生活,就守了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的多么贴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讲的多么美好,这是何等的奢求啊。
蔡琰站起身来,说道:“殿下佳作,只应天上有,小女子三生有幸,今朝听得此曲,小女子不才愿为殿下抚琴,愿与殿下和音。”
蔡琰的此番作为,完全是出于对刘信词曲的欣赏,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没有掺杂任何男女之间的情愫,毕竟在蔡琰心中,自己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如何配得上燕王这千金之躯。
刘信是现代人,丝毫没有看不起蔡琰,反倒是对蔡琰有些同情。
既然蔡琰有此雅兴,当然也不能扫了人家的兴致,点头应允。
“殿下稍等,小女子去取琴。”
片刻后,蔡琰拿来一把古琴,刘信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焦尾琴!”刘信不自觉的叫出了琴的名字。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焦尾琴与其他三张琴相比,其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是东汉名家蔡邕所创制。
蔡邕惊讶,刘信怎么知道这琴的名字?
“殿下知道此琴?”
刘信知道有些唐突了,开口说道:“听他人说过。”
蔡邕眯起眼来,这琴是自己逃亡江东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
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弹奏后果然声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但是自从被董卓召回洛阳后,一直奔波于朝堂,根本无暇顾及此琴,就把此琴给了蔡琰。
按理来说,不应该被世人广泛知晓啊。
刘信知道焦尾琴的来历,便编了一个谎言,“孤曾派商队到江东采购茶叶,商队无意中听说,汇报给了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