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傻小子文集 > 春秋五霸(二)

傻小子文集 春秋五霸(二)

    一、宋襄公的霸权。宋襄公,名兹父,是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也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他的一段佳话,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作为太子的宋襄公,在即位之际,曾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将自己的宝座让给自己的庶出哥哥目夷。这个想法被宋桓公告知了目夷,然而目夷却坚持不肯接受弟弟的让位。最终,王位还是传给了嫡长子宋襄公。

    宋襄公即位后,他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任用目夷为宰相,使得宋国的治理井井有条。当时的人们也纷纷称赞宋襄公心胸开阔,有仁义之心,有让国之美。

    宋襄公的这段佳话,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仁爱之心,是一种让国之美的表现。

    宋襄公的仁爱之心,是他能够将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的庶出哥哥的表现。这种仁爱之心,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他不仅仅是一个国君,更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

    宋襄公的让国之美,是他治理国家的表现。他任用目夷为宰相,使得宋国的治理井井有条。他的治理,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国君,更是一个有着治国才能的人。

    宋襄公的这段佳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治国才能。他的仁爱之心和让国之美,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宽容和大度,学习他的智慧和能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1、帮助齐孝公。宋国,一个曾经不被人看好的小国,却在宋襄公的领导下,逐渐崛起。然而,当时的宋国还十分弱小,无法与中原的强国相比。但是,宋襄公却是一个仁义有信之人,他的忠厚可靠让齐桓公对他十分信任。齐桓公甚至把自己的太子托付给了宋襄公,希望他能在自己不在的时候辅助太子。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混乱,太子昭无法继承王位,只能逃到宋国。当时的宋国还十分弱小,而且公子无亏已经当上了国君,如果帮助太子昭去夺回王位,需要冒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宋襄公并没有退缩,他决定帮助太子昭。他知道,这样做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他仍然义无反顾。

    于是,宋襄公就通知了各诸侯国,希望他们能一起派人将太子昭送回去。然而,很多诸侯国都打算先冷眼旁观,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出了一些人马。宋襄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带领着四国的军队,护送太子昭往齐国去了。

    齐国的贵族心里很感念太子昭,又不清楚宋襄公的实力,就杀死了公子无亏,赶走了他身边的一些势力,在国都临淄迎接太子昭回来。于是,太子昭顺利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2、图谋称霸。在宋襄公年轻时,他主动向其他国家让国,这一举动让他在诸侯中名声大振,形势一片大好。他还信守承诺,这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这两件事情让宋襄公在诸侯中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君主。

    然而,宋襄公的成功也让他逐渐起了冲霸之心。他的兄长目夷得知后,十分忧虑,劝说他不要去跟大国争称霸,但宋襄公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终,他的行为导致了其他大诸侯国分立在外,只有卫国、曹国等小国勉强依附于宋国。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各诸侯,他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引起了楚王的不满。后来,他又自作主张,约定该年秋天各诸侯再次会盟。目夷担心宋襄公惹祸上身,就叮嘱他会盟的时候带上军队,但宋襄公却说他已经跟楚王说好了自己不带军队,不能不守信用。结果,因为盟主之位与楚王发生争吵,宋襄公被楚王的军队抓起来了。然而,宋襄公并没有放弃守信用的原则,他连命都不要了。

    后来,鲁僖公在中间调停,楚王才把宋襄公释放了。然而,宋襄公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追求霸权,最终导致了宋国的衰落。

    宋襄公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的一些行为也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他主动让国和信守承诺的行为,让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君主。但他的冲霸之心和不守信用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宋国的衰落。我们应该从宋襄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明白一个人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3、泓水之战。宋襄公回国之后,得知郑国支持楚王做盟主,就打算攻打郑国。因此,郑国请来了楚军支援。宋军和楚军在泓水相遇,两军即将交锋,宋襄公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傻白甜”本性。

    据《史记》记载,楚军渡河时,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机进攻,但宋襄公却不听。他说:“趁人之危这怎么可以呢!”他坚信,一个君主应该有道德和人性的底线,不能因为敌人的短暂失利而趁机进攻,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他一点儿都不明白:道德是对朋友讲的,而不是对敌人讲的。在战场上对付敌人,一定要把仁义道德抛到九霄云外,千万不能对敌人讲仁慈。只要对敌人讲仁慈,敌人一旦获得胜利,那我们的命运,就再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敌人说了算——他要我们生,我们就生;他要我们死,我们就死;他要我们上天堂,我们就上天堂;他要我们下地狱,我们就下地狱;他想我们遭受酷刑,生不如死,永远都不能寿终正寝,我们就遭受酷刑,生不如死,永远都不能寿终正寝。一句话,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酷。

    楚军渡过河,尚未排兵布阵之时,目夷心急如焚的劝说:时间宝贵,可以进攻!但宋襄公还是摇头说:他们没有没排好,现在进攻不合人意,等他们先摆好阵势,我们要跟楚国公平作战。他的这种谨慎和冷静,让人们对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倍感敬佩。

    如他所愿,阵势摆好,宋军和楚军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凭借着强于宋国的军力,楚军势如破竹的杀破了宋军,宋襄公还伤到了大腿。但是,宋襄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仍然坚定地站在战场上,指挥着士兵奋勇作战。这种勇气和坚韧,让人们对他的英勇无比敬佩。

    然而,宋襄公的伤势却在战斗中发作,他最终不幸去世了。他的称霸之梦也至此遗憾终结。但是,他的高尚品格、谨慎冷静、勇气坚韧,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宋襄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品格和行为,让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敬仰不断加深。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

    4、总结。在中国历史上,仁义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从周朝的武王伐纣,到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再到宋襄公,这些历史人物都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带领他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然而,仁义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武王伐纣时,他高举仁义大旗,赢得了民心,建立了大周王朝。他的仁义师出有名,而且他不是对纣王及其军队仁义,而是对天下百姓的仁义。他运用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同时还有周公旦的一颗仁爱之心,仁义成就了周王朝,绵延800年的历史。

    然而,宋襄公高举仁义的大旗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宋襄公错就错在将仁义的对象搞错了。他对敌人楚军的仁义,其实是对自己以及麾下士兵的不仁不义。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而且让事业能得以传承,绵延不绝,只有仁义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有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不可否认,宋相公是真仁义之人,因为他身上的这份仁义,齐桓公才敢将太子托付于他,最终宋相公也不负齐桓公嘱托,兑现了这份承诺,后来他收留并善待流亡的晋文公重耳,同样也是仁义之举。晋文公重耳即位以后,感念宋相公曾经对自己的礼遇,对宋国很友善,一直帮助他不至于因为国小而受欺挨打。

    然而,在泓水之战中,宋相公的仁义却让他失去了胜利的机会。他不愿趁人之危,失去了进攻的最佳时机,等到楚军渡完河,宋相公又认为楚军还没有排好阵势,现在进攻不合人意,坚持要跟楚国公平作战,最终错过了最佳战绩,等到两军对战时,以宋军的大败而告终。宋相公希望能够赢得一场贵族式的胜利,公平公正的战胜楚国,进而冲霸于诸侯,但是只讲求仁义缺乏强势的谋略智慧,面对狡诈且强大的对手会溃不成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仁义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但是它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如果只讲求仁义而缺乏智慧和谋略,很难取得成功。只有在仁义的基础上,加上智慧和谋略的支持,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仁义,但是也要注重智慧和谋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吴王阖闾的霸权。吴国位于今天的JS省南部和ZJ省北部,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国家。

    吴国的统治者是吴王,他们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控制了周边的小国和部落。

    吴国的崛起始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吴国君主是夫差。夫差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扩大了吴国的领土,还试图征服周边的国家。

    其中,最想征服的封国,便是越国。越国,位于ZJ省南部,是一个小国。夫差为了得到它,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越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期间吴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最终夫差成功征服了越国。这场战争使吴国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吴国的强大,不仅来自于它的军事力量,还来自于它的文化和经济。

    吴国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国家,由于通商港口、贸易路线众多,它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发达的贸易中心。再加上,它的文化也非常发达,仿佛其文学、音乐和艺术,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吴国的霸权地位,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的吴王阖闾,非常有才,他通过改革和创新,竟使吴国更加强大。论政府,是办事效率极高,论军队,是战斗力极强,论工、农、商,是经济实力惊人。不过,就算如此,它还是改变不了霸权地位被越国取代的命运。

    公元前473年,越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吴越之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期间吴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但最终还是被越国打败了。

    吴国的灭亡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

    吴国的文化和经济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文学和音乐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吴国的崛起和灭亡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来自于军事力量,还来自于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外臣辅助:在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逃到吴国以后,本就没带多少金钱的他,自然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一个卖艺为生的乞丐。至于,报仇,自然就变成了更加艰难的事情。幸亏此时,公子吴光收留了他。

    六年后,楚平王芈弃疾去世,孟赢的儿子芈轸当上了楚王,叫做楚昭王。如此一来,在一般人的眼里,伍子胥的复仇机会,自然是一下子就消失了。

    不过,伍子胥,又哪是一般人。他为了报仇,竟然再暗示公子光造反,再辅助公子光发动政变,刺杀了吴王僚,拥立公子光成了吴国大王,叫做吴王阖闾。而有拥立之功的伍子胥,自然是一下子就在吴王阖闾的封赏下,变成了吴国宰相。

    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在吴王阖闾的支持下,突然对楚国发起了进攻。吴王阖闾自任总司令,伍子胥担任参谋总长。三路大军,节节胜利,没过多久,就打到了郢都,逼得楚昭王芈轸跑得比兔子还快。

    楚昭王芈轸跑了以后,伍子胥把前任楚王芈弃疾的尸体,从坟墓里一挖出来,就在其尸体上,恶狠狠地打了300鞭,直到尸体被打得粉碎,才停止。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鞭尸事件。幸亏,此时的吴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吞并楚国的地步,要不然,历史一定会改写。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14年,楚国大臣申包胥带领500辆秦国战车向郢都一来,吴王阖闾就无可奈何地带着抢到的金银财宝逃回母国——吴国去了。

    据说,这段历史中,楚臣申包胥真是一个爱国志士。他为了让秦国出兵救楚,竟站在秦宫门前哭了七天七夜而不进一滴饮食,直到秦国君臣,全都被他感动后,秦王才调兵遣将,出兵救楚。

    楚国得罪了伍子胥,楚国失去了霸权;而吴国收留了伍子胥呢?吴国则成了春秋一霸,确定了它的霸权。遇到这样的家伙,真不知道:是祸,还是福?

    吴国的败落:吴王国曾经傲视群雄,但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它却被越国打败了。

    越国的来历不为人知,但它的部落设在诸暨,酋长姒勾践自称是夏王朝开国君主姒文命的后裔。实际上,他们比楚民族更为落后,使用一种更难懂的言语,过着更为野蛮的生活。

    吴王阖闾看不起这个部落,于公元前497年向越王国进攻,但在携李被越军击败,阖闾中了越军的毒箭而死。

    吴夫差继位后,每顿饭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杀父之仇。

    两年后,吴王夫差再次进攻越国,生擒了越王勾践。

    对越国的处理引发了歧见,伍子胥主张干掉越王,并纳入吴国的版图,而伯嚭则主张收为附庸国。越王勾践利用谄媚和贿赂,使夫差采纳伯嚭的意见,允许越国存在,但勾践必须拘留在吴王国的首都姑苏当人质。对此,勾践真是咬紧牙关,皱着眉头,一忍再忍。其忍耐力,简直是难以想象。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然后高声喊道:“病人的粪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险。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粪便是臭的,一定会很快痊愈。”夫差被勾践的装模作样的爱心深深感动,只过了3年,也就是公元前491年,就把他放回了越国。

    越王勾践回国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美女送给夫差,这些美女中,最着名的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夫差为了让西施住得更加舒适,还特地在姑苏城外建造了最豪华的宫殿——姑苏台。

    西施实在是太迷人了,据说她得了一种神奇的怪病,只要那种病一发,她就会伸出玉手,捂住胸口,被金庸写成了“西子捧心”。而“西子捧心”,又是她最美的样子,看到她这个样子,恐怕任何一个男人见到后,都会神魂颠倒,忘却正事。要是吴王夫差,看到以后,一定会神魂颠倒,忘却国家大事。

    勾践正是利用夫差的这个弱点,在姑苏台的歌舞声中,秘密重整军备。唯有伍子胥看破这个危机,但有远见的人往往是悲哀的,他的警告没有人听,太多的警告反而使人憎恶。

    公元前484年,吴王国进攻齐国,在艾陵地方击败了齐国。夫差得意洋洋地向大臣们夸耀他的本领,伍子胥却说:“越王国才是我们的大患,齐国不过小毛病罢了。这次我们如果失败,大王可能生出戒惧之心,反而是吴王国的福气。如今不幸胜利,大王一定心高气傲,再向中原进发,跟古老的晋国争霸。那时越王国乘我们国内空虚,发动突击,吴王国危在旦夕。”永无止境的忠言规谏,使吴王夫差对这位元老大臣的容忍达到最后限度。

    伯嚭于是揭发伍子胥的叛国罪行——伍子胥预见吴王国不可避免的沉沦,在数年前出使齐国时,曾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臣鲍息。通敌的证据没有比这更确凿的了,伯嚭用沉痛的表情指出:“无怪伍子胥总是反对进攻齐国,原因在这里。”吴王夫差像一只被挑怒了的疯狗一样,狂怒起来,下令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死后第二年(前482年),夫差率领大军北上,抵达黄池,这是南方霸权兵力到达北方最北的第一次,在那里大会各国国君争做盟主。

    当晋国稍为表示犹豫时,夫差就下令他的兵团擂起战鼓,晋国立即屈服。

    姑苏到黄池航空距离700公里,急行军也要20天左右,而经过20天之久急行军的部队,紧张疲惫交集,根本不能作战。而越王勾践却抓住这个机会,向吴王国发动突袭,包围姑苏,焚烧姑苏台,大火一月不熄。

    夫差狼狈回军救援,在姑苏城外,他的兵团一经接触,即被击败。夫差不得已,向越王国求和,勾践接受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夫差堕落了,他沉醉在以西施为首的温柔乡中,再没有当年报杀父之仇时的英雄气概,一败之后,不能振作复兴。

    在公元前473年,距离姑苏城外的惨败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距离生擒勾践也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越王国发动了全面总攻击,吴军崩溃,姑苏城被攻陷。

    吴王夫差逃到了阳山(江苏苏州西北的万安山),请求勾践效仿20年前的故事,同意吴王国成为越王国的附庸国。勾践回答说:“从前,天老爷把越王国赐给你,你不接受。现在,天老爷把吴王国赐给我,我不能拒绝。”夫差只好自杀,临死前用布蒙住了脸,因为他不想在地下再见到伍子胥。

    吴王国建立了114年,到此灭亡。

    春秋五霸的时代也结束了。此时,战国时代已经到来……

    三、吴王夫差的霸权。在吴越争霸的35年里,历经四场大战,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这场争霸战,是两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之战,是一场关乎民族荣辱的战争,是一场历史上的巨大考验。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楚,但次年春天,越王允常趁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吴王阖闾急忙抽兵回救,但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趁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故称槜李之战。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吴军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了一个屈辱求全的建议,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这个建议,虽然有些屈辱,但却是我们越国在这个危急时刻的唯一出路。因此,勾践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我们越国虽然是小国,但我们的气魄却是大国般的。我们不怕强敌,不怕艰难险阻,更不怕屈辱求全。我们要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不是因为我们软弱无力,而是因为我们越国有着更加伟大的目标和更加光辉的未来。

    勾践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同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这是我们越国的底线,我们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屈服于强权。

    伍子胥认为争霸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于是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国。

    吴国曾经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但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究其原因,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吴国的地缘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吴国位于长江以南,控制中原国家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并吞楚国,否则后发的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发源于中国东南的政权极少能长期强大,最终统一中国的。灭亡吴国的越国也是如此。虽然一时为霸,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其次,吴王夫差的骄横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吴国为称霸而做出的种种作死的行为,都跟夫差骄横的性格相关。可以说,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加速了吴国的灭亡。本来吴国良臣辈出应不至于陨落地这么快,但他却不能如他父吴王阖闾般用好这些良臣。从他不满伍子胥便逼伍子胥自杀就可以看出,吴王夫差难成大事。诚然,放眼历史长河,夫差个性鲜明,确实亮眼。但可惜,为君者,应该克制,切忌张扬。只有不懂事的网络小说里才会把君王写得可以为所欲为。一个人的时候当然可以自由自在,而成为一家之主后,背负整个家族的责任和兴衰,便需要瞻前顾后。更何况是需要背负整个国家责任的一国之君呢?

    最后,吴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足以支持一个长期强大的吴国。想成为中原长期的霸主,吴国的土地资源肯定不够。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农业开垦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人口也不足。所以国内的粮食供应是有困难的。这两个的制约,导致吴国的军队并不能获得长期的后勤支持,吴国要想长期称霸几乎只是个梦想。

    吴国的兴衰,是一个历史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领袖和军队,还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资源和人口。只有这些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强大。吴国的失败,也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国家的兴衰,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四、越王勾践的霸权。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君主,乃是夏禹的后裔,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但他的名字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越国位于春秋时代版图的东南角,向北与吴国接壤。这个地理位置注定了越王勾践称霸的过程必然与吴国有着扯不完的纠缠。然而,勾践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雄心壮志。

    勾践是一个真正的霸主,他有着无比的野心和胆略。他不仅仅是一个君主,更是一个战士,一个领袖,一个英雄。他的名字代表着力量和勇气,他的行动则充满了决断和果敢。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东南地区的霸主。他不断地扩张领土,征服了周围的小国,最终与吴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越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战争,也是勾践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争。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与吴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勾践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仅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谋略家。

    最终,越国战胜了吴国,勾践成为了东南地区的霸主。他的名字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

    勾践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人们敬佩不已。他的名字代表着力量和勇气,他的行动则充满了决断和果敢。他是一个真正的霸主,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传颂不衰。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征战之路。在战争中,越王勾践率领着他的勇士们,与吴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斩落了吴王阖闾的脚拇指,最终导致吴王阖闾重伤不治而亡。史称:檇李[zui li]之战。

    公元前494年,越军在夫椒(今JS省wx市太湖)遭遇吴军的猛烈攻击,惨遭大败。越国不得不向吴国求和,这一消息传到了吴国的相国伍子胥耳中,他立刻表示反对。然而,越国却采取了贿赂的手段,收买了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是一个极其贪财的人,他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后,毫不犹豫地说服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这一决定让伍子胥非常不满,他认为吴国应该继续打击越国,直到彻底击败他们。然而,伯嚭的贪婪和越国的贿赂最终让越王勾践和范蠡成为了吴国的人质。这一消息传到了越国,让他们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他们不得不接受吴国的条件,屈服于强大的敌人。

    勾践,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吴国王子,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于天下的渴望和对于江山的向往。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君王,统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民。然而,他的梦想却被一个叫做夫差的吴国国王所阻挠。夫差,一个自以为是的君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对于掌控江山的向往。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上的真正主宰,而其他的人只是他手下的奴仆。他对于勾践的野心和抱负感到非常的不满和不安,于是他决定将勾践囚禁在自己的国土之中,以此来控制他的一切。夫差让勾践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让勾践给他喂马。每当夫差坐车出去的时候,勾践就会给他拉马,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勾践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夫差的压迫和摆布,但是他的内心却一直在默默地酝酿着一股强烈的反抗之意。三年之后,夫差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了他,于是他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复仇!他不想让自己的耻辱被时间淡化,更不想让自己的仇人得意忘形。因此,他决定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以便随时准备着向仇敌发起猛烈的攻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勾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这些举动不仅让他深入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还让他赢得了越国上下官民的尊重和信任。在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后,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勾践的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但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打败吴国的。因此,他采用了大臣的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吴国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并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使吴王夫差最终将伍子胥赐死。

    公元前482年,吴国君主夫差率领着他的精锐大军北上参加黄池会盟,以展示他的武力和威严。他只留下了老弱和太子留守,以保护他的国土和王室。然而,他的决策却成为了他的致命伤。勾践,越国的君主,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率领着他的军队进攻吴国。他的军队勇猛无比,吴国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吴国太子被杀害,吴国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夫差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回国救援。越王自知,不管越军如何勇猛,它都没有灭掉吴国的实力,于是乎,除了迫使吴军求和外,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公元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笠泽三战三捷,吴军溃不成军,惨败而归。这场战争历时六年,堪称史上一次震撼人心的战役,被后人誉为笠泽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越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让吴国的统治者夫差闻风丧胆。最终,吴国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彻底灭亡,夫差自杀身亡,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统治。夫差自杀前,他深深地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导致自己的国家陷入了如此危险的境地。然而,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夫差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越国灭掉吴国,越王勾践乘胜追击,会盟各路诸侯,展现出霸主的气度。越国与吴国的战争,历经波折,先是吴国占据上风,越国屡战屡败;后来,越国经过十数年的卧薪尝胆与精心准备,终于扭转乾坤,灭掉了吴国。吴国从胜利走向灭亡,越国从战败到最后胜利,这一充满戏剧性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成为春秋时期及后世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越国的胜利,源于越王勾践的英明决策和果敢行动。他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率领越国军队与吴国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虽然一度落败,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战败后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略和战术。他还采取了卧薪尝胆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越王勾践的胜利,也离不开越国人民的支持和配合。越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与越王勾践一起,共同抵御吴国的进攻,为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国灭掉吴国,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种文化的胜利。越国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坚信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是伟大的,值得被尊重和传承。越国的胜利,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越国灭掉吴国,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彰显了越国的实力和勇气,更体现了越王勾践的智慧和胆略。他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越国灭掉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及后世的经典之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