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傻小子文集 > 战国时代(二)

傻小子文集 战国时代(二)

    七、合纵连横。在与魏国的战争中,齐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齐国缺乏像李悝、商鞅这样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来提振经济和国力,只有孙膑这个军事家。因此,国势开始衰退。韩国更是差点被灭国,现在只能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赵楚燕则处于偏安一隅,没有太大的作为。而此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已经完成,国力大增,战斗力强大。

    如果我们把这个情况比作一个班级,大家原本成绩差不多,但是突然有一天,小秦从倒数变成了全班第一,大家肯定会怀疑他作弊。小秦也不甘心受到排挤,于是他会找几个有话语权的同学,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组成统一战线,对抗那些排挤自己的同学。这个时候,搞关系成了一种风气,战国历史也进入了风云变幻的合纵连横时代。

    合纵就是联合其他国家对付强大的秦国,而连横则是秦国联合其他国家瓦解合纵。苏秦和张怡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为了提升自己,他变卖家产,到鬼谷子那里学习兵法和辩术。鬼谷子不仅教授兵法,还教授纵横术,是战国历史上教育界的领袖。庞涓、孙膑、苏秦和张仪都是他的弟子。

    苏秦学成归来,立即前往秦国向秦惠王陈述自己的观点。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各诸侯国的状况。他认为秦国应该联合部分诸侯,逐一攻克他们,然后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听了却显得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些疲倦。苏秦感到非常失望,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话能够打动秦惠王,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苏秦的父母和妻子也不赞同他追求功名,他们对他的回归充满了嘲讽和不屑。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让苏秦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兵法,经常熬夜研究,甚至用锥子扎自己屁股来保持清醒。一年后,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之路,但这一次他没有去秦国,而是去了赵国。

    然而,苏秦在赵国也遭遇了失败。赵国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腐败。赵肃侯任人唯亲,朝堂上都是他的亲戚,整个国家看起来像是一个抱团啃老的家族企业。苏秦的主张并没有引起赵国的兴趣,他只能继续往北走,来到了燕国。

    燕国位于北方边境,不起眼,像班上那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在燕王的心中,燕国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苏秦的到来打破了燕王的幻想。苏秦向燕王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赵国和齐国是燕国的天然屏障,如果这道屏障被攻破,燕国就会面临危险。目前,秦国正在与赵国交战,而秦国的胜负并不明显。如果赵国和齐国被灭掉,燕国就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

    燕王原本打算送礼给秦王以示友好,但听了苏秦的建议后,他立刻从龙椅上跳了起来,问苏秦现在该怎么办。苏秦毫不含糊地回答:“现在只有各国合作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否则,我们将被秦国逐一消灭!”燕王同意了苏秦的建议,但其他国家的想法和意见还不清楚。于是,燕王将相印交给苏秦,并给了他大量的车马和钱财,让他代表燕国去各国游说合纵抗秦。

    苏秦离开燕国后,第一站回到了赵国。他认为赵国是合纵的轴心。尽管他之前被拒绝了一次,但这次他来到赵国时,穿着非常雍容华贵,代表燕国而来,赵肃侯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苏秦向赵肃侯分析了国际形势,并指出现在只有合纵才是对抗秦国最好的办法。否则,如果秦国与韩、魏两国结交,赵国的处境将更加危险!赵肃侯这次听进去了,也同意结盟。但合纵的事情刚刚开始,秦国仅仅盯着赵国,如果被秦国知道了这个事,派兵攻打任何一个国家,各国家之间没形成统一战线,相互之间不能救援,那么合纵计划就泡汤了!

    为了拖住秦国,苏秦想到了让他的同窗张怡去劝秦王连横。这样,秦王就会把精力分散到游说各诸侯国与其合作当中,不会注意到赵燕两国在暗中捣坏了!苏秦只想到秦王会分散注意力,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他的计划弄巧成拙,张仪真的说服了各诸侯国与秦国连横,苏秦的合纵计划不仅全部泡汤,而且小命也丢了!

    张仪来到楚国,怀着一腔热血,想为楚国出谋划策,为江山添砖加瓦。然而,楚国的等级制度非常严重,寒酸的张仪见不到楚王,只能以门客的身份暂时栖身在令尹昭阳的门下等待机会。

    有一次,昭阳召开宴会,期间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珍藏的宝玉传给各宾客观赏,谁知传来传去居然不见了。参加宴会的都是达官显贵,只有张仪是个穷酸的门客,因此众人一致认为是张仪偷了这块玉。

    众口铄金啊!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管张仪怎么能说会道,他都没法给自己辩解。就这样,张仪被打得半死丢出了相府。这时候,苏秦刚刚得到了赵肃侯的信任,正想找机会让张仪去秦国拖住秦王。

    于是苏秦对这个可怜的小师弟说:“何必在楚国受气?来赵国吧!师兄我罩着你!”张怡喜出望外,赶忙投奔苏秦。

    张仪来到赵国后,却发现苏秦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罩着他。苏秦不仅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还让张仪坐在仆人的位置,吃仆人的饭菜。张仪心里气不过,暗骂道:什么东西?还说罩着我呢?就这么罩着我啊?什么意思?苏秦心里暗道:没什么意思,只是有点无聊,才叫你过来叙叙旧!张怡暗道:你给我等着,我这就去应聘当大官,然后再来揍你!

    张怡明白,赵国没有足够的国力报仇,只有秦国能做到,于是他决定投向秦国。进入秦国后,苏秦告诉张怡真相,说他是有意气他到秦国的,希望他不要生气。苏秦还说如果得到秦王的信任和宠爱,他希望张怡不要与赵国进行战争。张怡这才明白过来,并同意苏秦的要求。

    在张怡占据了秦王的注意力期间,苏秦赶紧去各个诸侯国游说,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联合抵抗秦国。公元前318年,楚国、燕国、韩国、赵国和魏国组成的联军攻打秦国。本来,联军的实力要强于秦国,但函谷关难以攻破,联军陷入内部纷争,并被秦国反攻,合纵策略第一次惨败。

    张怡这时已得到秦王的重用,如今的秦王也认识到,各个诸侯国的结盟对秦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他让张怡到各个国家游说,亲近秦国。张怡首先到魏国,告诉他们,秦国愿意归还西河地区给魏国,条件是魏国需要跟其他诸侯国疏远关系,只和秦国结盟。

    魏国一听,不出一兵一卒,就得到西河地区是好。只不过,为了一个西河地区,就跟那么多诸侯绝交,这代价也太大了一点吧。然而,不答应秦国,不仅得不到西河地区,恐怕还要遭到秦国的攻打,于是乎,脑子一拍,就想出了与韩、赵二国求救的主意。

    接着,与韩、赵二国一结盟,就与秦国打了起来。打了之后,才知道:原来,秦国如此强大,就算魏、韩、赵三晋国家,联合起来,也打不过它一个国家。三国联军失败后,魏韩两国再也不敢公开对抗秦国。

    张仪来到楚国,因为他当年在楚国遭受了极大的委屈,所以想来和楚国算账。张仪使用同样的招数,许诺楚怀王,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将商、於一带600里土地归给楚国,从此秦楚两国结为友好邦。

    商於地区,虽是楚国的地盘,但它却被秦国强占了几十年。现在,听到与其它诸侯绝交,就能收复失地后,自然是开心极了。于是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就在满朝文武都在恭贺楚怀王收复失地的时候,大夫屈原的心中却生起了一阵隐忧,他认为:秦王又不是傻子,他怎会那么大方,整整六百里的土地,说还给他,就还给他?这里面,肯定有诈,只是不知陷阱到底在哪里?

    楚怀王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国君,认为秦国是个大国,所以张怡代表秦国而来,一定讲诚信。因此,他单方宣布与齐国断交,并指责齐王忘恩负义,并称田氏篡位是大逆不道,自己不愿与这样的国君为友。齐王得知后十分愤怒,甚至想联合秦国攻打楚国,造成两国的矛盾。

    后来,楚怀王派出大将逄侯丑跟随张怡到秦国,领取商於六百里的封地。张怡抵达秦国后便一直找借口拖延不给封地,逄侯丑在秦国等了三个月都没有拿到任何东西。最终张怡装作没事人似的说六百里的土地并准备好,只有六里的个人土地可以赠送。情况突变,逄侯丑被迫返回楚国汇报,引起了楚怀王的愤怒和憎恶,认为张怡是反复无常小人。

    楚怀王本可以向齐国赔罪以修补两国关系,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想要发动攻击秦国以夺回商於的六百里地。然而,楚国的计划失败了,他们不仅没有夺回土地,反而失去了汉中六百里土地,导致楚国遭受了重大损失。由于楚国元气大伤,秦国也认为逼得楚国太狠,毕竟它的国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灭楚的地步,灭楚时机还没有成熟。

    为了缓和关系,秦王向楚怀王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拿武关之地换取黔中。他表示,毕竟我们是邻居,之前的误会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友好关系。没想到楚怀王还是意气用事,他说:“黔中,我不要了,你只要把张仪交给我,让我杀了他,黔中,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罢了。”秦王听楚王这么一说,真的很为难,毕竟张仪那样做,都是为了他,他是既想要黔中,又不想失去张仪。而张仪则建议秦王先把他交给楚王,拿到黔中后再说。至于,楚王那个傻瓜,根本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就这样,秦王把张仪一送到楚国,楚怀王就要杀他泄恨了。幸运的是,张仪早就买通了楚国的奸臣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他们在楚怀王面前,把“好话”一说,那个耳根子软的糊涂楚怀王,居然还真把张仪放了。而忠言逆耳、暗杀张仪的大夫屈原呢?却因遭到了楚怀王的流放。

    屈原走了以后,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根本就是无力抵抗。后来,张仪又利用楚怀王的愚蠢,让他亲自前往秦国谈判,结果楚怀王到咸阳一去,就被秦王软禁了。一直到他寿终正寝,楚怀王都没回国。屈原听到楚怀王被软禁于秦国后,非常气愤,把《离骚》一定,就投河自尽。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八、战神时代。张仪成功忽悠了楚怀王,削弱了楚国的实力,计划对付北边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但没想到他们俩自己先打起来了。当时燕国国君是燕王哙,他觉得自己当上国君全靠投了个好胎,觉得自己不合理地占据了国君之位,想效仿尧舜禅让,非要把国君之位让给更有能力的人——宰相子之。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子之当然是求之不得,不得他还是假意推脱了一番,见“推脱不掉”时,才“勉为其难”地接受。

    眼见子之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燕国新王,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前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当然是120万个不愿意啊!这个王位,本来就该传给他,结果却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于是乎心里怄火的他,从子之上台时起,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发动叛乱。

    再说燕王哙,他不仅智商低,就连眼光也有问题,他物色的接班人子之,根本就没什么能力,更不是什么治国之才。他不上台则罢,一上台就把国家搞得民怨沸腾,使燕国变得更弱。

    在这种形势下,太子平把齐宣王一联合,就干起讨伐子之,夺回政权的事情来了。哪知事与愿违,讨伐的结果,却是太子平战死,齐宣王为了收回出兵的成本,就下令齐兵烧杀抢掠,抢占了很多燕国地盘,以至于其角色一下子就变了,再也不像刚开始的仁义之师,而更像是一群土匪、强盗,燕国百姓简直是恨之入骨。

    齐国的土匪、强盗一走,公子职一继位,燕昭王就登上历史舞台了。

    此时,秦国已经与魏、韩、赵、楚结盟。燕昭王向这些国家表示,齐国真是欺人太甚,只要你们帮我灭了它,得到的土地,大家就一起分享。此话一出,以秦国为代表的五国,自然是非常高兴、异常积极,与韩、赵、魏、燕、楚一联合,五国联军就建立起来了。再把乐毅当五国联军的总司令的建议,在五大诸侯面前一“演讲”,五国联军就在乐毅的指挥下,与齐国打起来了。并且,战后的结果,还是齐国损失巨大、惨不忍睹,除了莒城、即墨两个地方,几乎所有国土都被燕国占了。要不是,齐国“无名小卒”田单,利用离间计使燕王调回了乐毅,然后再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说不定齐国就亡了。不过,就算如此,齐国这个东方大国,也大伤元气,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资本了。

    如此一来,魏、韩、楚、齐、燕五国,就真是要么被秦国打怕了,要么内斗而大伤元气,而赵国却是一个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赵武灵王一继位,他就搞起了军事改革:效仿胡人骑马射箭,而改穿他们的衣服。与此同时,再在廉颇、蔺相如等能人的辅佐下,让赵国迅速变强,代替齐国,成为唯一一个能与秦抗衡的强大国家。

    不过,就算如此,赵国也无法改变,众国衰弱,唯秦一强的局面。几乎与此同时,秦国聘到了两位大才,武将白起与谋臣范雎。这两个人一加入秦国阵营,秦国开始了疯狂地杀戮与快速地兼并,简直就是六国恐惧的恶魔。

    白起当初只是个小兵,但因为勇猛杀敌、智谋出众,被秦国大佬魏冉看中提拔。范雎是魏国人,本想为国效力,却被魏国丞相冤枉通敌,被打得半死投进监狱。幸好狱卒心慈手软,放他出来后,他改名张禄,投奔秦国。

    当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虽在位,但实际掌权的是他的大舅子魏冉和宣太后。魏冉想派白起攻打远在东边的齐国,大军已经准备就绪,只等秦昭襄王的一声令下。这时,范雎找到秦昭襄王,指出秦国只会跟诸侯订立盟约,却无法真正掌控他们。魏冉又要攻打齐国,却没有必要,不如先欺负临近的魏韩楚这几个国家,再收拾齐国。同时,他批评秦昭襄王太过软弱,让太后和魏冉掌权,没有尊严。

    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任命他为相国,夺取了魏冉的相印,迫使宣太后退位养老。接下来,范雎指挥秦昭襄王派白起征伐魏国和韩国。魏韩两国虽然是盟友,但彼此不够信任,白起利用这一点,不断向魏国将领公孙喜写信,说秦国要攻打韩国,只要魏国保持中立,灭掉韩国后的土地,一半归魏国。公孙喜不信,但韩国将领暴鸢却因此与魏国翻脸,联军分崩离析,正是白起的目的。

    趁着魏韩两国之间的矛盾,白起采用了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将秦军主力绕至韩魏联军的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他斩首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并渡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伊阙之战,让白起一战成名。秦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震慑了其他诸侯国,他们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魏韩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只能暂时向秦国割地求和。

    打败魏韩以后,楚国就成为秦国接下来要攻打的对象了。自从楚怀王被秦相张仪忽悠以后,楚国实力就开始了“直线下降”。怀王的儿子继位,变成楚顷襄王继位以后,也聪明不了多少,他任用靳尚、公子兰等小人,简直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国势是日渐倾颓。

    秦昭襄王看到了这个机会,马上就派白起率领秦军直取楚国首都——郢都。虽然这时,楚国变得更弱,又有无能的君主、自私的小人拖后腿,但它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个大国,拥有百万雄师,要一口气把它消灭,那实在是痴人说梦。要是真那么干,那千里奔波,到人家老巢打架,那在“敌方以逸待劳,我方疲劳硬攻”的情况下,秦国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说不定还会吃大亏。所以,名将白起,决定智取,用三晋灭智的方式,水淹郢都。具体做法是:先亲自率领7万人马,顺汉水而下,直接深入楚国腹地,离郢都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再迷惑楚军,先让楚军一等再等,等了半天,也不见秦国有啥动静,再快速进城,让楚军加固城墙,坚守不出,等秦军攻攻不下,知难而退,后在撤退时,突然袭击,乘胜追击。

    看穿楚军心思的白起将计就计,他先命一支秦军“就地驻扎”,装出要决一死战的样子;再派出一支秦军,去汉江支流筑坝拦堤,秘密修建了一条百里长渠,准备把汉水引到郢都;接着,在楚军坚守不出,认为:秦军再也坚持不了多久,马上就要撤退时,就“开闸放水,水淹郢者”。就这样,没过多久,楚国的百万雄师和郢都的数十万百姓就淹没在了波涛滚滚的洪水之中。白起借助洪水之威,真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占领了郢都。事后,有些好事者一统计,这场洪水居然淹死了35万人。战神白起,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踏着森森白骨的他,终于到达了更高的境界。

    在这场战争中,楚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楚襄王感到十分害怕,他决定放弃郢都,将其让给对方,以求得生存的机会。于是,楚国迁都到了楚东北部的陈,成为了“陈郢”。白起趁机扩大了战果,占领了郢都周边数百里土地,秦国的实力也因此得到了增强。而楚国则被削弱到了极点,失去了大部分的领土,只能像魏韩一样向秦国割地求和。

    秦国打败了魏韩楚,想要进攻赵国,但是距离较远,物资供应也存在问题。于是,秦国决定找一个中转的地方,他们选定了上党。上党是韩国的领土,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一个储备物资的好地方。同时,占领上党还可以进一步削弱韩国的实力。

    秦昭襄王并没有说:“我,秦王,打仗是为了要钱!”相反,他说:“我,秦王,打仗是为了要地!”

    韩王是个软弱的人,自从上次魏韩联军被白起斩首24万之后,他一听到秦国和白起,就吓得脚软了。从此之后,他便暗中向秦称臣。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要说是土地,就算是性命也要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秦国要上党,韩王又怎会不答应呢?于是乎,他向秦昭襄王讨好,说:“好的,好的!你是大哥,你说怎样就怎样吧。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是你做主,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

    就这样,韩王一答应,秦国就打算派兵驻扎上党了。可,秦兵还没出发,上党的军民就不干了。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爱国守将冯亭,他对军民说,“韩王要把这片土地及其人民送给了秦国,身为韩人,我们怎么能如此地投降于秦,做他们的奴隶。你们说是吗?”有血性的爱国韩人一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紧接着,他又要军民建议,众将士说,与其把上党白白送给秦国,还不如将上党白白送给赵国。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赵国才是唯一一个与秦抗衡的大国。只要我们把上党白白送给赵王,赵王就会像爱护自己的子民那样,爱护我们。

    于是乎,冯亭派使者拿着上党的地图,到赵国王宫把上党一送,就在一边坚守上党,一边等待赵国的援军了。赵孝成王,听到这个好消息以后,自然是高兴得要死,这么大一块好地方,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了,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只不过,高兴的同时,心里好像也多了一点隐忧,只是不知:它到底是不是秦王与我们争夺,那又该怎么办?唯一敢确定的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这个棘手的问题,还不好解决。就这样,在宫殿里,转了一阵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派大将廉颇援助上党。

    就在赵孝成王做出这一决定时,秦军大将王龁早就派兵打败了冯亭,并把上党占了。而冯亭呢?早就带领残兵败将,向赵国跑来了。并且,他还在长平,遇到了廉颇。冯亭说:“你们赵孝成王,拿了地图后,到底在做什么啊?怎么那么久,还不派兵过来助我抗秦啊?现在上党早就丢了,你们就算拿到地图,又有什么用啊?”廉颇说:“对不起,我们大王反应有点慢,来晚了……”冯亭听了,摇头苦笑道,“真可惜呀!”

    秦昭襄王得知上党被献给了赵国后非常愤怒,他命令大将王龁围攻上党,武力夺取了这个地方。本来,他可以收兵了,但是他越想越气,觉得冯亭这个小子居然联络赵国,还想跟他们打仗!他认为现在秦国是中原的老大,如果不好好展示一下威严,怎么行?于是,他决定发兵长平,收拾赵军和冯亭。

    廉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知道秦军此战的弱点是粮草供应。虽然秦军占领了上党,但是他们还没有储备粮草,所以肯定撑不了多久就会撤兵。因此,廉颇下令守住阵脚,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做长期抵抗。

    大将王龁也知道秦军只能速战速决,拖的时间越久对他们越不利。因此,他屡次派人到赵军大营前大骂:“廉颇你这个贪生怕死的孙子,躲起来算什么好汉!有本事出来跟我决一死战!”廉颇知道这是秦军的激将法,秦军骂得越凶,他越淡定,因为说明他的计策正中下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四个多月,谁也占不到便宜,而秦军粮草不多了,再不打只能撤了。

    这时候,范雎给秦昭襄王出了个主意,要想取胜,只能想办法让赵国把廉颇调走。于是,他派间谍到赵国都城到处宣扬,说廉颇老了不敢跟秦军开仗,他也只能欺负一下魏韩这些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他肯定吓尿了!还说秦国从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他曾经打过胜仗。当年,齐赵两国起冲突,双方在麦丘地区展开决战,赵氏父子围困麦丘数月,麦丘已弹尽粮绝,但双方僵持不下。赵括献计父亲赵奢向城中投粮草,结果致使麦丘军民大乱,赵国因此打了个大胜仗。之后,赵括多次跟随父亲赵奢,为赵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赵孝成王听到大家都说廉颇不敢出战,感到非常丢脸。于是他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主动出击。赵孝成王认为赵括虽然年轻,但是他的父亲多次出征,应该也有一定的能力。然而,赵括并没有独自统兵打仗的能力,每次都是在背后出谋划策,最终由赵奢拍板决定。秦国也偷偷换将,用白起代替王龁奔赴长平。秦昭襄王非常生气,要把赵国摁在地上摩擦不可。

    赵括并不知道白起已经代替王龁成为秦军的统帅,以为是王龁,产生了轻敌之心。白起利用了这一点,派王龁到赵军军营前挑衅,双方开展激战,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是埋伏,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大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

    白起趁赵括不备,在赵军之间插入一只轻骑兵,将赵军主力和大本营分隔开来,接着又派兵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和粮草。赵军没办法,只能就地扎营,同时筑高壁垒,由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御,择机突围。

    双方僵持了四十六天,赵军终于断粮了,甚至出现活人吃死人的人间惨剧。赵括试图突围五次,均未成功,后被白起乱箭射死。主将赵括死后,冯亭自杀,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全部投降。白起将这些人赶到一个峡谷里,全部活埋,只留下两百多个老弱残兵回赵国通风报信。这就是战国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甚至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邯郸城内人人自危,家家戴孝,只剩一些老弱残兵了。白起想趁机灭掉赵国后再回秦国。但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威胁到自己的相位,向秦昭襄王建议回来休养生息后再攻打赵国。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还是回来休养生息之后,再去攻打赵国吧!”下令白起撤兵。白起对范雎的行为非常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

    几年后,秦昭襄王再次让白起发兵攻打赵国,但白起却称生病了去不了。秦昭襄王非常恼火,夺了白起的兵权,让他到自己的封地去。没想到,白起的部将们却一个个跟着他走了,因为在他们眼里,白起比秦昭襄王更具威望,是一位神一般的存在,曾与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个隐患,赐给他一把剑命他自杀,一代战神白起就此谢幕。

    九、一统天下。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将王龁率领45万大军围困邯郸,赵国孝成王惊慌失措,求助于平原君。平原君建议向邻国魏国和楚国求援,魏国派出晋鄙领兵10万前来救援,而楚国优柔寡断,平原君带着20个门客前去说服楚考烈王,但未能成功。此时,毛遂自荐上台,指出出兵与否的问题已经讨论了一早上,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他引经据典,批评楚国卖地讨好秦国的行为,最终说服了楚考烈王出兵。春申君领兵8万援助赵国。

    秦昭襄王得知魏楚两国出兵,威胁要先灭掉出兵的国家。魏国暂缓出兵,平原君多次请求出兵,但魏安厘王不为所动。平原君只好求助自己的大舅子信陵君,后者让宠妃如姬偷出兵符,率领10万大军援助赵国。平原君和信陵君带领联军突袭秦军,取得了胜利。这是秦国范雎远交近攻策略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赵国在邯郸之战中虽然保住了自己,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场胜利并不能扭转颓势。相比之下,秦国虽然战败,但并未影响其国力。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中原地区再也没有能与秦国匹敌的对手。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灭掉了东周,仅过4年,他便与世长辞。尽管他没能看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但他在位56年,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秦王嬴政,就不得不提到吕不韦和嬴异人。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安国君的正室华阳夫人,却不能生育,因此无法为他生下儿子。由此,安国君的继承人只能从他其他20多个儿子中选择。嬴异人是一个可怜的质子,被赵国人恨透了。他的母亲夏姬不被宠爱,他因此过得十分清苦。这时候,有个卫国的富商吕不韦偶然发现了他的身份,觉得这小子奇货可居,值得投资。于是跑去对嬴异人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嬴异人第一反应是:嗯?!第二反应是:骗子吧!第三反应是:傻逼,滚!但是吕不韦不慌不忙,道出了他奇货可居的原因,他说现在安阳君是太子,可是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儿子,因此未来的继承人就从你们这20多个非她亲生的人中选,问题是现在华阳夫人还没有中意的人选,你不妨跟她套近乎,只要她认你做儿子,你的命运不就改变了吗?!我可以帮助你!

    嬴异人本来觉得自己就是条快晒干的咸鱼了,现在听吕不韦这么一说,觉得自己还可以拯救一下。于是马上开出一张史上最大的空头支票:“要是我嬴异人哪天当上了国君,我将和你同享天下!”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商人,他有着极高的智商和商业头脑,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有名。他一直渴望成为一个显赫的人物,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一天,吕不韦听说了一个叫做嬴异人的年轻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吕不韦决定要帮助嬴异人,因为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成为一个显赫的人物。

    吕不韦开始策划如何帮助嬴异人,他决定要让嬴异人成为未来的太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吕不韦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来购置车马和华丽的衣服,还给他配了随从,让他看起来更加显赫。

    接着,吕不韦购置了大量珍奇异宝,让嬴异人去贿赂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给华阳夫人说好话。华阳夫人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听姐姐这么一说也有点慌了。又觉得嬴异人这个孩子确实不错,就认定帮他,同时也帮自己一把。于是每天给安阳君吹枕边风,一会说嬴异人可怜,一会说他如何孝顺,一会又说自己无后想认他为儿子。英雄难过美人关,安阳君最后只得依了华阳夫人。

    于是安阳君将嬴异人召回秦国,正式给了他未来太子的身份。吕不韦看嬴异人也是个好色之徒,看上了自己的爱妾赵姬,索性大方点把这个美人也让给了他。嬴异人这下子更加感激吕不韦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前途问题,连老婆也给自己找好了!

    后来赵姬给嬴异人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嬴政。嬴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有着非常高的智商和领导才能,因此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变得非常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是后话,这里省略一下,后面还要详细讲述。

    随着秦昭襄王的离世,安国君只做了三天秦王,就在守丧期间不幸去世了。安国君一死,接替王位的嬴异人自然就当上了秦国国君,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当上国君,又没过多久,据说只有三年,就突然去世了,死因不明,我估计:可能是权欲极大的吕不韦所害。秦庄襄王一死,秦王嬴政自然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起了“暴君”的角色。

    至于,秦王嬴政,为何会得到这个“暴君”的评价?刚开始,我也认为:那肯定是其统治非常残暴,不过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尤其是孙皓辉所写的《大秦帝国》后,才知道:那是六国统治集团,以及忠于六国的民众,或六国子孙,给他的差评。说简单一点,就是他消灭了战国六雄,统一了天下。并在这一过程中,杀死的人,是不计其数。若真是这样,那他这个“暴君”的评介,就值得讨论或商量了,毕竟结束战乱,就只能统一天下,而要统一天下,就只能消灭地方割据势力——战国六雄,而要消灭地方割据势力——战国六雄,就一定要打仗。这打仗,不杀人,行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秦王嬴政,不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也有国君,也会利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如此一来,包括秦王在内的秦人,岂不是连小命都没有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算是秦始皇率领秦人自卫,也该疯狂杀人,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直到结束战乱为止,一点也无所谓残暴或暴君的感觉。

    好了,扯得太远了,言归正传。话说,秦异人一当上秦国国君后,吕不韦就当上了秦国宰相,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圆了他那个富贵之极的“生意梦”!3年后,秦异人一死,他这个老宰相,就掌握了至高无人的实权。唯一不爽的,就是:还有一部分国家实权,掌握在太后赵姬手里。

    更加要命的是:太后赵姬还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一直都想与吕不韦“破镜重圆”、继续前缘。吕不韦稍不注意,或忍耐力不够,他就会与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前女友,同床共枕、“风雨”一阵,“我的天,这样下来,那还得了,要是与她再生几个孩子,岂不是一下子全完了。”面对如此恐怖的形势,吕不韦就算再要脸,也想出了一个“给前女友找情人,让情人代替自己”的下流办法。

    这个办法,刚开始,确实不错,非常有效,至少假宦官嫪毐代替他以后,那个前女友兼太后的赵姬,再也没来缠他了。至于,胆大包天的情敌——假宦官嫪毐,将来会遭到什么报应,那就不管吕不韦什么事了。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个假宦官嫪毐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他不仅与太后淫乱,而且还要太后把孩子生下来。而那比猪还蠢的太后赵姬呢?还特别听话,真这么干了。没过几年,就与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

    要命的是:这还不算什么?看到太后给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后,这该死的嫪毐,还说自己是秦王的假父(野老汉儿),并说服太后赵姬,“秦王是你的儿子,这两个孩子也是你的儿子,我们不如联合起来,打挎秦王,把他的王权抢过来,立他们其中之一为王。”

    这样一来,一场政变,就在秦宫爆发了。不怕你不来,就怕你不干,这场轩然大波一出现,勃然大怒的秦王嬴政,就在文武百官的辅助下,轻而易举地把嫪毐集团,干掉了。并且,一切前因后果都查清楚后,给太后赵姬介绍野老公的秦相吕不韦,也受到了牵连。不仅被秦王嬴政罢免了宰相,而且还把他发配到蜀中,逼他自杀身亡。紧接着,嬴政就宣布与赵姬断绝母子关系,把她赶出了咸阳。最后才是清除了嫪毐的余党,遭到残杀的文武官吏,真是不计其数。

    直到这些“家务事”全都解决完了,嬴政才召集谋士,一起商量:如何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问题。并且,还在李斯和尉缭协助下,制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战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就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又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打响了。

    由于韩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弱,所以根据避实击虚的原理,它便成了秦王嬴政第一个要攻打的对象。毕竟这样做,可以降低代价,接近“全胜”,鼓舞士气,扫除东进的障碍。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胜率兵攻打韩国。草包韩王,本就胆小,在秦昭襄王抢夺上党时,仗还没打就献出了土地、城池,现在看到秦国大军,兵临城下,哪还敢战?于是乎,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韩都,俘虏了韩安王,并把所占的韩土改名颍川郡。韩国,终于亡了。

    灭掉韩国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国又派王翦率领大兵进攻赵国,赵国名将李牧,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灵活作战,搞得秦军人困马乏,占不到任何便宜。后来,秦国又使反间计,收买了赵国奸臣郭开,在郭开的建议下,没有脑子的赵王迁,不搞任何调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把李牧杀了。李牧死后,赵国将士彻底失去了斗志,就这样赵国也被秦国灭了。

    秦国灭了韩赵后,想南下攻打楚国。但在此之前,燕国的王喜惶恐不安,觉得燕国会被灭掉,于是燕太子丹决定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政。然而,荆轲刺杀失败,秦王政大怒,准备立即灭掉燕国。但他发现楚国和魏国还没有灭掉,担心他们会在自己灭掉燕国后捣乱,所以暂时忍住了。不过,他决定早晚要收拾燕国。

    秦国想攻打楚国,但需要经过魏国。虽然秦国通过多次战争抢夺了魏国大部分领土,但国都大梁及周边地区仍属于魏国。秦国觉得魏国的土地面积不够大,而且早晚也要灭掉,于是就水淹大梁,把魏国灭了。

    灭掉了韩赵魏三晋后,秦国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大举进攻楚国。秦王政派年轻的李信率领20万军队进攻楚国,但李信年轻气盛,缺乏经验,率军深入敌军腹地,被楚国大将项燕打得惨败,秦军损失惨重,李信只能率领残兵败将逃回秦国。

    遭遇挫折后,秦王政立即更换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领60万军队和项燕进行长期的消耗战。最终,项燕拖不住了,在转移阵地时被王翦偷袭全部歼灭,秦军顺势攻进楚国都城,楚国灭亡。

    秦国灭掉了六个国家之后,只剩下齐国了。齐国在田丹复国之后,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艰难度日。范雎远交近攻的忽悠下,齐国觉得只有置身事外,才能保全自己。在秦国兼并六国的时候,齐国的文武官员,还全部沉浸在一片和平的假象中,甚至还给秦国加油打气。

    当秦国灭韩的时候,齐国的官员们说:“灭的好!韩国这个弱鸡早该剔除出中原了!”当秦国灭赵的时候,他们又说:“灭的好!我早看赵国不爽了!”当秦国灭魏的时候,他们又说:“灭的好!这就是三晋谋权篡位的下场!”当秦国灭楚的时候,他们又说:“灭的好!南蛮之地留着何用!”最后,当秦国灭燕的时候,他们又说:“灭的好!谁让你联合四国欺负我大齐!”

    然而,秦国并没有停止进攻,燕国就此灭亡。燕王喜以为秦国打燕国是因为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秦王要报一箭之仇,于是权衡利弊之后把自己儿子太子丹杀了,取他的首级先给秦王,让他息熄火,也希望秦王政能保存燕国让其苟活。但是,秦王政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进攻,燕国就此灭亡。

    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官员们才意识到,他们的置身事外的姿态是多么的可笑。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但是他们错了。当他们置身事外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而齐国则变得越来越弱小。他们的高高挂起的姿态,只是让他们更加孤立无援。

    在历史的长河中,齐国的这种姿态并不是独特的。许多国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以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保全自己,但是他们错了。当他们置身事外的时候,他们只是让自己更加孤立无援。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够真正地保全自己。

    在秦赵长平之战时,赵国曾派使者到齐国求救,大臣们也劝说齐王出兵,以避免唇亡齿寒。然而,齐王却表示,他们已经与秦国达成了联盟协议,不能在这个时候背弃条约。因此,齐国选择了不参战,不救赵国。

    然而,齐王没有想到的是,秦国从来不是一个讲信誉的国家,它的关注点只有利益。所谓的联盟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最终,当秦国的军队来到齐国城下时,齐王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内心充满了懊悔和后悔。他向秦王政表示:“我们不是说好了要互相帮助吗?”试图挽回败局。

    然而,秦王政却狡猾地笑了笑,说:“你听说过无间道吗?”齐王建只能无奈地垂头丧气,最终失败了。

    随着齐国的倒下,秦王统一了中原,结束了持续了八百多年的诸侯混战时代。中国历史进入了秦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