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傻小子文集 > 第13章 阳翟泮宫

傻小子文集 第13章 阳翟泮宫

    阳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禹州。它曾经是夏启的都城,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据传,上古时期的河南地区属于热带气候,景色宜人、色彩丰富,因此被称为“阳翟“。传说夏启曾在这里召集诸侯进行钧台之享。

    那时的河南地区,广布着大象、水牛、竹子等热带动植物。想象一下,当年韩景侯率领部下来到这片土地,欣赏着郁郁葱葱的原始热带雨林,处处生机勃勃,山雉成群,遍地奔走,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景色如此绝美,令他流连忘返,连连赞叹:“阳哉翟也,阳哉翟也!”随从的文武大臣们也纷纷附和:“阳哉翟也!阳哉翟也!”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阳翟“。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韩国的都城从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都城迁往新郑。然而,仅仅五年后,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又将都城重新迁回阳翟。从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禹州一直被称为阳翟。所以,许多历史文献在记述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地域时,习惯上把那些尚无阳翟名称的地方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实际上应该是“禹都夏邑“。

    夏邑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是夏部族的聚居地和活动中心。大禹是夏部族的首领,同时也是黄帝的玄孙。夏邑得名于大禹,被称为“大禹之州“。后来,夏王朝在这里建都,又被称为“夏都“或“华夏第一都“。传说大禹在夏都执政八年,颁布了统一的历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夏历“,也叫做“农历“。

    钧台,又称夏台,最初位于阳翟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中有记载:“钧台即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东南有一条小溪流经大陵下,逐渐积水成为一个斜坡,坡长达十里,被称为钧台坡。也有说法认为,钧台位于“颍川城郭之阴“,它是我国历史上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后来商汤崛起,联合各诸侯国攻打夏国,俘虏了夏桀,将他放逐到现在的巢亭山。三年后,夏桀悲愤而死,商汤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东南),但仍然将夏启之后的后代封于夏亭。夏亭的旧址在今天的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来,诸侯历经封建,被封的地方都被称为阳翟,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被称为“历地“或“栎地“。

    “泮池“又被称为“泮宫“,它是位于大成门前的一个半月形水池,意为“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天子的中央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绕着水,而诸侯之学只能面向泮水,因此被称为“泮宫“。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所以建造了“泮池“来体现其规制。《诗经·泮水》中有这样的诗句:“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意指古时的士子在太学之中,可以采摘泮池中的水芹,并将其插在帽缘上,以彰显自己的才华。一些孔庙的墙壁上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正是来源于这个典故。泮池上通常会有一座石桥,形状各异,有拱桥或平桥,也有三座洞或多座洞的桥,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要经过泮桥前去拜见孔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入泮“。

    阳翟泮宫,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示着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夏启和韩景侯管理着自己的国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阳翟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是知识的源泉。泮宫作为官学的象征,见证了当时学子们的求学之路,他们为了追求知识和奋斗,踏上了泮桥,向孔子致敬。

    时光荏苒,阳翟泮宫的历史早已经逝去,如今的禹州也变得繁华起来。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记忆,重温那段辉煌的岁月,感受古人留下的智慧和价值观。阳翟泮宫不仅是禹州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文明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传承和珍惜。无论是阳翟的美景还是泮宫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