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 第434章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第434章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

    天幕徐徐转过。

    画面中,有两人紧绷着对立。

    一个面色冷酷,一个脸色铁青。

    变法之初,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有过一段争吵,而这段争吵无疑也奠定了二人政见上不同的根由。

    【善理财者,头会箕敛而。】

    司马光分外不解道。

    “你说国家没钱急需变法,可何必用那样极端的手段?天底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不在民间百姓手里,就在国家手里,省着些花不就是了!”

    王安石看着他,冷冷道。

    “你说省着些花?好啊,我问你。

    谁省着些?是这满朝的官员,是陛下,是那些收着我朝岁贡的王朝,还是……天下的百姓?!”

    司马光哑然,“自是……都省着些了。”

    王安石拂袖而走,只淡淡留下一句话。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真正善于理财的人,是不让百姓黎民增加赋税,国家也能越来越富饶。

    这是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理想,也是他贯彻始终的信念。

    司马光怔愣在原地,看着王安石离去的背影许久。

    久到他眼中渐渐浮起茫然的困惑,仍是不解。

    神宗后来在变法时和文彦博有过一场争论。

    而文彦博作为司马光一派,同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者,某种意义上也能代表司马光的立场。

    朝中反对者弹劾王安石‘误天下苍生’‘与民争利’‘残害生灵’。

    面对这些谩骂,王安石神色漠然全然像是没听见,根本一点都不在乎。

    神宗却因为对反对者的激烈言辞,忍不住曾在朝中骂道。

    【“更张法治,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意思就是你们纯放屁,我家安石的变法虽说给士大夫添堵,但对黎民苍生有什么危害呢?!不是利于天下百姓的大好事儿么?!!

    然后文彦博就站了出来,非常之理所当然的反驳。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意思是我们治理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天下,应该以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最优,庶民如何干他们什么事儿?

    此话一出,神宗就彻底沉默了下来。

    这位小时候也跟着父亲在封地处吃过苦的陛下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他和王安石要推进变法,到底将要面临着什么样的阻力。

    他久久不语后,忍不住看向王安石的方向。

    却发现他的双眼分毫没有波澜,反而通透明锐,像是早就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明白。

    弹幕忍不住跟着喷了起来。

    【真不是我说,这把我站王安石啊!司马光在说些什么他自己知道么?!】

    【司马光和文彦博这种士大夫阶层是不可能共情底层百姓的!!】

    【王安石和宋神宗一样,小时候都是受过苦的,王安石他爹从小就带着他游历天下,知道底层百姓不容易。】

    【我真的……不寒而栗,谁是说的普通人穿到宋朝会过的很好?】

    【神宗倒也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希望他能坚定一点支持我们介甫吧……】

    【讲个冷笑话:神宗到死都挺支持王安石的(狗头)】

    【雾草哈哈哈哈,什么地狱笑话!】

    【这位我记得也是个短命仔,好像就活了三十来岁吧……】

    ……

    弹幕嘻嘻哈哈,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随口抛出了个什么样的劲爆炸弹。

    这炸弹轰的落到宋朝的皇帝们头上,直把他们炸了个外焦里嫩。

    王安石目光凝固,怔然半晌,都不知该作何言语。

    赵宗实则是面色巨变,猛地捉住了儿子左右打量。

    “你、你,怎么会……”

    赵顼在失神了片刻后挺坦然的摊了摊手。

    “罢了爹,三十来岁也不算是特别短寿了,少说还有二十年可活吧!倒是你啊……快些去找医生瞧瞧才是!!”

    眼见着一旦仁宗死了,他就只能再活个四年,现在算算,总共也没剩几年了啊!!

    赵顼人小鬼大的叹息了一声。

    “爹,你说咱爷俩怎么就这么命苦!”

    宋初。

    赵匡胤眉头拧了又拧,恨恨道。

    “那些个一点好不沾狗东西倒是一个比一个活的长,好不容易见到点有点出息的孩子,却又这般短命……可叹!!”

    汉初。

    刘邦唏嘘之余倒也不由得自己美了美。

    “说来,咱家的好崽好像都随朕,活的岁数长!!长寿好啊,长寿好!”

    吕雉却撑着脸,目光淡淡。

    “你才知道几个?话还是莫要说的太早了。”

    刘邦僵了僵,忍不住嘟囔,“娥姁,你尽说些丧气话……”

    吕雉懒得理会他。

    但提起寿数,她仍然是很难忘记,那个在未来会因为自己活活吓死的孩子。

    刘恒在一旁察言观色,瞧见吕雉心情不佳,便嘴甜的小拍马屁哄道。

    “母后,大哥有您和父皇的庇护,此生定会福运昌隆,长命百岁的。”

    刘盈很不觉得吕雉和刘邦会关心他的死活,更没看出吕雉的脸色是何意。

    虽然不解为何刘恒突然说这种话,但还是跟着小声跟刘恒未雨绸缪。

    “爹娘就算了,不过四弟你向来跟我好的,等以后你继位了,可别减我吃穿用度啊!”

    刘恒眼皮跳了一下,迅速不动声色的看了刘邦和吕雉的脸色一眼。

    “父皇母后千秋万代,大哥莫要胡说!”

    吕雉额角抽搐,好不容易升起来的那点母爱迅速流逝殆尽。

    刘邦幸灾乐祸,“娥姁,我早说我瞧不上这憨货,你还不服气,你瞧他这傻样,不类朕就算了,连你一点好都没继承到……”

    他这厢正洋洋得意,却未察觉身侧忽然升起的森寒之意。

    只看到眼前那个刚从薄姬那儿捞来的心眼儿多如牛毛的小崽子正惊恐的跟他疯狂眨眼。

    刘邦:?

    吕雉道,“恒儿,带着你大哥先下去,我与你父皇有、事、要、谈。”

    “是,母后。”

    刘恒迅速颔首,拉着刘盈头也不回溜出去了。

    刘邦浑身僵硬,咔咔扭头。

    只见吕雉皮笑肉不笑的看着他。

    “不类你是吧?那夫君觉着谁类你?戚姬与你生的刘如意么?”

    刘邦:…………

    朕就嘴贱啊!!!

    ……

    不论如何,因着神宗对王安石的大力支持,在一整个神宗在位期间,司马光一派不得不暂时销声匿迹。

    司马光不再过问朝堂中事,只偶尔听得同僚两三句提起王安石近日动向。

    他沉默的等待着,也许也在静静的等着王安石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卷。

    天幕画面上,镜头缓缓绕着司马光的身侧盘旋。

    随着他手中的毛笔缓缓落到桌案上。

    那里正摆着一摞厚厚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遒劲的字迹。

    一阵风缓缓吹拂而过,露出最开头的那几个字。

    ——《资治通鉴》

    司马光收回凝视着朝堂的方向,再次定下心神来继续伏案奋笔疾书。

    一部注定要流传后世百代的史书在此刻逐渐成型。

    弹幕忍不住吐槽。

    【资治通鉴啊……哎,我老是分不清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司马家是不是特别擅长写史书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司马家史学世家嘛!】

    【司马迁那是《史记》!】

    【书写的挺好,要不司马光还是专心写史书吧,别掺和朝政了!】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有二,一编了资治通鉴,二教育后代不能让搞史书的去执政(狗头)】

    【哎哎哎,可别以偏概全啊,司马光仅可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所有史学家!!】

    【喂喂,我们君实怎么你们了?虽说后来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他本意也是为了大宋!】

    【王安石做了八百年大奸臣现在都洗白成那样,如今反过来全骂司马光了?!若不是司马光,王安石那政策早就把大宋给害了!!】

    【楼上的别放屁了,你但凡仔细了解过王安石的政策呢?!】

    【呵呵,我不比你了解?王安石哪一条政策不扰民害民?】

    弹幕一点没意外的迅速拐到了撕逼吵架上去,争的相当激烈。

    而下面看天幕的人都快要精神错乱了,一会儿神色颇苦,一会儿有满脸喜色。

    王安石虽根本不是那等会在乎别人说什么的人,但天幕之言到底也难以做到无动于衷。

    他看着那些眼花缭乱的弹幕,微微抿了抿唇。

    司马光显然情绪更复杂的多。

    尤其是那句‘不能让搞史书的去执政’着实是戳了他肺管子,以至于脸色都难以保持温和。

    俩人这会儿身边儿一臂之内都没人敢往前凑,就不远不近的悄悄觑他们脸色,心里翻天倒海的憋了一堆好奇。

    宋仁宗在皇位上换了个姿势,忍不住摸了个李治吃。

    他也属实是好奇,忍不住低声道。

    “王安石那小子到底拿了个什么样的政策出来,能掀起这番腥风血雨啊……”

    ……

    天幕缓缓转过,似乎是为了响应天幕前众人的好奇,画面迅速一转。

    从司马光身边倏尔转到了王安石的身边。

    那一袭正红色官袍的男子笔挺的站在朝堂上,目光坚毅如刀。

    帝王与他一问一答。

    【“王安石,你说百姓交不起赋税,不可再加征税款,可国库空虚,又当如何?”

    “陛下,臣有一青苗法,如遇百姓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将种子贷给农民,如此可解百姓之忧。”】

    天幕一侧,一行一行金色的大字随着王安石的话缓缓浮现。

    天幕前,反应快的已然在怔愣的一刹那后迅速捞出纸笔开始奋笔疾书。

    汉武帝时。

    诸葛亮双眼一亮,迅速将天幕上的字记下来之后却忽然渐渐皱了眉头。

    “这实在是个好法子,不过涉及贷款,如何保证一层层落实下去恐怕要按照各朝情况各自分析了……”

    随即顺手在记录下的政策一旁随手圈圈画画,记下了自己的灵感。

    霍去病在一旁好奇的探头瞅了一眼,没看两行就头晕脑胀,蔫蔫的缩了回去。

    “我果然没什么念书的天赋,这实在是太难了……”

    诸葛亮回神,见霍去病趴在桌边,忍不住笑着搓了搓他狗头。

    “冠军侯大人何必学这些,放心吧,朝中再缺文官也不会缺你这个,有我在呢。”

    刘彻羡慕的眼巴巴的。

    “丞相,你不能厚此薄彼啊!朕也觉得也不缺朕这个……”

    诸葛亮微笑。

    那刘彻是什么人?堂堂汉武帝!!

    怎容得下诸葛亮一而再的威胁?!

    于是,他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

    【“王安石,你说我朝商人沆瀣一气,垄断严重,致使物价飙涨,百姓苦不堪言,当如何?”

    “陛下,臣有一市易法,可由国家平抑物价,适当调控,打击商人垄断。”】

    【“王安石,你说差役法劳民,使得黎民家中无壮丁耕地,当如何?”

    “陛下,臣有一免役法,可令百姓以钱代役,释放劳动力,亦可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

    【“王安石,你说我朝军费开支过高,然将士不受其惠,作战能力低,该如何?”

    “陛下,臣有一保甲法和一将兵法,前者可建立民兵组织,寓兵于民,如此可减少军费开支,后者可循序职业化军队,大幅提升作战能力。”】

    【“王安石,……”

    “陛下,……”】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之间,天幕前无数人的桌案上都叠了厚厚一摞纸。

    有人叹息,有人蹙眉,也有人欣喜敬佩。

    熙宁变法的完善和彻底,从兵到民应有尽有,于范仲淹时的那场变革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继承了前者的内核,又增加了许多更加完善的东西,几乎让人望之惊叹。

    于当时那种时代之下,王安石的政治情商,是完全超越了时代枷锁的。

    他的眼光之毒辣,政策之先进,哪怕有些放在如今也是让人暗暗点头的。

    没有人会怀疑,假如他的这些政策完美的推行应用下去,会掀起怎样的浪潮。

    以当时宋朝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程度,还真有一定可能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一大步!!

    但,没有如果。

    诸葛亮放下笔,沉默的轻叹了一声。

    “我记得,这一朝的帝王是短寿啊……”

    他也许,已经猜到了这些政策是为何走向失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