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金色华年 > 第19章 新春添新人

金色华年 第19章 新春添新人

    二月初四外婆生日,又是三八妇女节,公社开妇女大会,大松妈妈预产期临近,所以今天就没有去外婆家庆贺过生日,也没去参加妇育大会。家里也准备了婴儿衣服,尿布,小棉袄,小棉被,大松以前的小衣服也找了出来,洗净准备好,准备欢迎新的生命诞生。

    惊蛰节后,早育的玉米苗开始移栽,大面积还在后面一段时间栽种。玉米播种时间比较灵活,可以早播,也可以晚播,地块什么时候空出来什么时候播,现在是小麦地的空行子,这时栽玉米不影响小麦的收成,理在小麦可以给玉米苗遮风挡雨,等玉米长高了,又是收获小麦的时候。收完小麦玉米可以疯狂生长,这时收完小麦的空地又可以栽红苕,反正不能浪费土地,怎么增产怎么干!

    这段时间大松妈妈也很少活,就在家里带大松玩耍休息为主,在灶房里烧锅加柴,饭由奶奶和幺姑做,大松妈妈在家待产。

    农历二月十七<春分日>,房间里传出来响亮的婴儿的哭声,又一男婴诞生了,这是妈妈的二孩,大松的弟弟,声音宏亮,健健康康,接生婆消毒后用衣服包裹起来,捆得象一粽子,结结实实。大松的爸爸妈妈高兴,爷爷奶奶幺姑也很高兴,家里又添新人了,真是人丁兴旺。

    大松的妈妈又开始坐月子了,但是这是第二孩,就不像第一孩,娘家人会送很多东西,大松的爸爸还是通知了外公外婆,去报了喜,外公外婆也还是有所准备,也准备了一些礼物,但还是没有生大松的时候那样多。外公外婆他们准备了两挑东西,鸡蛋,粮食,肉,还有鸡公,尽到了当外婆的责任。大松多了一个弟弟,也是非常高兴,小孩子也不懂事,直接把它当玩具看。奶奶还是蒸了手工醪糟,味道鲜美,该有的营养品一样,不少鸡蛋,面条,肉,当时除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也没有其他什么好东西。这弟弟刚生下来呀,真还能吃能睡,一天睡觉就没有醒过,除了肚子饿的时候醒来,平时就是呼呼大睡,说明这小子身体健康啊!这又恰逢春分时节,天气的气温非常舒服,不低不高,不冷不热,这个时候坐月子也是比较舒服的,伺候月子的人也没有这么麻烦,这段时间的水温也不冰人了,洗衣服洗小孩尿布都非常方便。洗的衣服当天基本就可以干,不像冬天,十天,八天还是水分?大松每天就在妈妈的身旁转,嘴里不停地叫着弟弟弟弟,感觉非常高兴,由于弟弟的出生大松跟妈妈的时间少一些,跟奶奶和幺姑的时间多一些!晚上睡觉大松也跟奶奶幺姑在一块儿。爸爸和妈妈要照顾弟弟。大松也没有一点儿吃醋的感觉,倒是很自在。

    小松跟着幺姑奶奶后面转,因为大松妈妈要照顾小弟弟。 大松的衣服都是由幺姑,还有奶奶给他穿,洗脸也是他们给他洗。这样可以减轻妈妈照看小孩的负担。大松也非常乖巧,嘴巴也很甜,不停的叫着幺姑奶奶。所以奶奶和幺姑都非常喜欢大松。

    大松妈妈坐月子至少要一个多月,大约40天,当时的规矩就是40天,这40天不能摸冷水,不能提重东西,不能动用体力,一般的就是要求坐在床上休息。这40天还要心情好,不能呕气。网上有很多讲究的,当然也不能同房(医生说),不能吃得过咸,也不能吃得过淡,盐味要适中。坐月子还必须把胃养好,这样奶水才足。当时的那个年代,粮食也不是那么足,但是对坐月子的一定不能搞得差,要用最好的待遇。我一直保养好了以后身体才好,如果坐月子身体搞差了,会留下后遗症的,后悔一辈子,这些都是老人们总结的经验,也是传统必须遵守。

    大松 妈妈坐月子这段时间,炖肉熬汤这些事都比较多,大宋这段时间也跟着妈妈沾了一点光,大松穿的也不是很厚了,两间单衣打扮,行走也方便多了,所以大松这段时间长的也非常的快,亲,蹭蹭的又长了一截,弟弟有时候在摇篮里哭,大松还问妈妈是不是她不乖?爱哭啊!妈妈说大松乖,你看大松就不哭,得到妈妈的夸奖,大松脸上笑嘻嘻的。爷爷有时候去放牛,大松也跟着一路又可以到后面的青石板上去玩了。小弟弟出生十多天了,大人们一直称他乜娃(刚刚出生的孩子),乜娃,这是对每一个小朋友出生的时候统一的称呼。有时也是对不知名小孩的称呼,比如,那个乜娃是哪家的?当然,在川北乜娃这个名字有很多具体的意义,在不同的场景意思也就不一样。乜娃也是四川话对小孩子的一种称呼。

    三月初五是大松爷爷的生日,来了一些客人,当然有大姑也有二姑,大松的外婆家,外婆也来了,他们也是来庆贺爷爷的生日,当然,也主要是过来看看大松的弟弟。当然,给小孩子也得取一个响亮的,正式的名字,不能一贯的叫做乜娃,这样感觉不雅。老爸的思维还是敏捷的,老大叫大松,松树,松柏树万年青,那给小弟弟取名就叫柏树,柏树林,柏林,就取名柏林,柏林这个名字响亮又大气,柏林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熟悉的味道?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因为弟弟叫柏林,大松有时候出去也有人叫他松林,这个都很正常了,人们的习惯思维嘛。柏林就是大松的弟弟。有了正式的名字,称呼起来就方便多了。大商家现在又是七口人了,当时来说,七八口基本上算是大家庭了,正好是一桌。

    爷爷的生日这天也做了两桌,有两席客人,家里做饭的人也不少,伙食还算比较丰盛,因为离过年才过去两个多月,腊肉啊,那些都还有,当然还要去买一些新鲜肉,那个时候瓜瓜小菜刚刚种下去不久,除了芥菜之类的,还没有其他的菜可以收割,芹菜炒肉,蒜苔炒肉,这算是比较时令的菜。来的都是亲戚,所以饭菜也不会太差,本来二三月属于青黄不接的月份,好在有爷爷的生日,伙食又可以改善改善了。

    生产队的玉米基本都栽种完了。田埂上的胡豆也渐渐饱满了,谷雨前吃胡豆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乡政府大院也正在开始加紧的建设之中,开山取石,这是最热闹的,前锋一队石科里,每天都有十多个石匠在那里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的打石头,那里是公路旁边,声音很响亮,这些石匠个个身体强壮,臂力十足,五大三粗,皮肤油黑,好像是梁山的好汉一样,这些师傅可是开石头的技术人员,不是杀富济贫的凉山英雄。在当时来说,这些采石工人也能算是好汉。身体魁梧,体力过人,干活精细,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任务,不是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都能干的。踩石头那也是有讲究的,从哪里凿眼里开槽,哪里取石,先后都有顺序,这样做起活来才省时省力,而且高效。就在政府大院旁边,200米的石科里,另一个采石班组也在紧张的忙碌着,这些石匠师傅就是附近生产队的,我们按时上下班,一天八个小时。当时凭工分分粮,挣的钱要交一部分给生产队,当时的工钱每天是一块二,交给生产队八角,生产队可以给你记十分,当时在外打工的人要挣工分,就必须给生产队交现金,有了现金就可以挣到公分,因为年底凭工分分粮,没有工分,那你就只有饿肚子。那在集体生产的时候,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又怎么给他们分粮呢?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集体生活的优势来了,一个人算一基本单位,那你按实际人口计算,都有基本口粮,干活的有不干活的也有,比如产量1000斤,这700斤作为基本口粮,平均分给所有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人有份,生产队把剩余的30%作为储备粮,凭工分来分粮,这样家家户户粮食的差距就出来了,比如你家五口人,有四口人挣公分,那么你这一年分的储备粮就高于其他家庭,分量的多一些的家庭就可以吃干饭,只有基本口粮的只有喝粥,不然的话就是青黄不接。比如说大松家里七口人,两个老的,两个小的,只有三个是正常的劳动力,那七个人都有基本口粮,三个人拼工分,在生产队里年底结算后领储备粮,这四个人不劳动,也有口粮分,不像现在的工厂,你不上班就没有钱,那个时候还真不是这样。生产队里记工分能不能走假呢?这个还真不能,计分员是交叉计分,像大松这个生产队,分三个组,每一个组,他是相邻的,从这三个组里面抽三个计分员,这三个计分员交叉计分,计分的时候还有人监督,说实话,这个还真的比较公正。如果天气不好,下大雨,那么大家都不记公分,男同志干重体力活比女同志要高一分,男同志十分女同志九分,比如说犁田这个是体力活一般的女同志,干不了,那么男同志的工分就是11分,男同志还是照顾女同志的,不像现在你技术高的,你钱挣得比技术少的多很多,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同工同酬,区分不是很大,每个人的个体是一样的,但是人与人聪明程度确实相差很大。

    采石工人将地基石源源不断的,从采石场运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画好的地基里安装石头,这些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是县政府出钱,所以大家干活都非常卖力,其他地方也没有挣现金的地方。现在这个时代到处都可以挣工资,那个时代要找个工作,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政府大院修的是地基石加土墙,地基石安了三轮到四轮高,这样可以防潮防水,当时,普通老百姓修的话只安一轮石头。市政府大院里边有礼堂,有食堂,还有住宿的,有大会议室,有小会议室,当时规划的还算整齐,有农村信用社,有农村防疫站,有治安室,有三门,一道大门,两道小门,四合院结构。地基石安完以后就开始筑土墙,垛子高度9米,前后劲墙6米,在土墙房屋建造中算是比较高大上的了。政府大院比较大,筑土墙的分了四组轮流筑土墙,每组两人筑,六人挑土,两人挖土,共计10人每组,4组共40人同时参与,主体结构大概六个月也就完工了,速度还是非常的快。主体完工后,就搞粉刷,粉刷墙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也是4组人同时进行,粉刷墙的主要材料就是石灰,水泥,利率高是水泥一米以上,全是石灰,水泥颜色是深灰色,石灰的颜色是纯白色。

    公社政府大院的建成,这也标志着太平观<道观>已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犬平公社从此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政府办公场地,解放到72年,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大平 公社是1960年成立的,成立公社政府也有12个年头了,大坪公社是应该脱胎换骨了,从此结束了在破庙里办公的历史。

    太平观<罐>从此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