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之无冕女皇 第523章 留中不发
热门推荐:
生命最后三年,高冷总裁妻子疯狂报复我!晏隋蒋琬
四世重生,我怀了大宦官的崽
特摄:从迪迦奥特曼开始
穿书八零,娇软美人改嫁冷面糙汉赢麻了
迟来深情比草贱,我死后你哭啥
他比我懂宝可梦
手机连未来,破产又何妨
全家听我心声杀疯逆袭,我还在吃奶
我医武双绝,体内还有一条龙
古代关于孝道的确立和维护,虽然并非一无是处,但它是建立在牺牲子女利益的基础上,以现代文明的观点来看,不人道。
一旦被扣上“不孝”的名头,刑罚最高上限就是死刑,下限也极高,并且,从此这个人在整个社会上都无法立足,其人的一切言行,都会被质疑、否定,可以说是处处受限。
这也是李静姝无法在明面上对抗的根本原因,哪怕她武力值再高、爵位再尊贵、地位再高,在公众场合,面对李茂,她连语气都得十分注意,更不用说其他动作了。
这个时代,最尊贵的天子,面对太后,一样得事孝,天子都免不了,其他人能越过天子去?
除非李静姝大杀特杀,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杀掉,将有勇气的全部杀掉,用剩下一丁点苟活的人重新建立新秩序新王朝,否则,是龙也得盘着。
可李静姝能因为自己被压制得不爽就举起屠刀屠杀同族?
绝对不能,她做不到,毋庸置疑。
话说回来,既然知道了古代“不孝”的重罪,因此,当刑部主事王伟提出来以后,全场哗然,因为这是打算把乡君往死里逼啊。
这时,御史中丞庞律栩反驳道:“王主事,此案缘由过于荒唐,乡君也申辩过,乃是异人教导,自我修行有成。”
王伟之前的陈述,犀利狠辣,脸上却依然是和蔼的表情,回道:“庞中丞,李乡君得异人传授,不过半载,居然可以连续做到捉匪徒、献技术、破吐蕃、转战百里又擒杀官员,后又只身千里入高原,得闻其人已灭雅阁部。凡此种种,有谁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教导出这样的人杰?”
“阁下做不到,并不意味着他人无能。”
“只需李乡君将其恩师请出,我可当面赔礼谢罪。”
“那么,你是认定其生父所谓妖物附身一说?”
王伟还未来得及反驳,这时,上首的郭康忍不住冷哼一声:“王卿,你身为朝廷命官,还是刑部主事,居然对如此匪夷所思的妖物附身一说,不加明辨,只一味强行定罪,这就是你刑部官员的修养?”
皇上居然亲自撸袖子下场干架了,这也是相当罕见的。
“陛下,父告子女,当不问缘由,先抓捕以防其逃窜,因而大同县向县令,行文李乡君至公堂,无有过错。只因地位尊卑,向县令无法节制乡君,令此人伦大案,虎头蛇尾,最后居然闹到中枢。此案,与所谓妖物附身无关,只因父母状告子女,即事涉不孝。”
郭康闻言,差点被气死。
但他又不能强行动用皇权来否定,那样做只会引起大多数官员的反弹。
“乡君生父何在?”
郭康决定从其人身上入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如果放任官员继续讨论,这事只会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定快刀斩乱麻,亲自下场。
立马有人回禀,说是其人也到得京城。
“令大理寺问询乡君生父,尤其妖物附身一说,何其荒唐!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当以规劝为上,令其父女尽消嫌隙,得聚天伦,这才是孝道的意义,诸卿,以为然否?”
郭康说完,眼神不善地盯着王伟。
中书令庾澄见状,率先表态:“陛下仁爱,圣明无过。”
王伟等见大佬表态了,心道今天皇帝吃了炸药,不能逼迫过甚,于是纷纷躬身领命。
郭康下朝后,先是吩咐黄伴伴,让他派出内侍旁听汇报,又令舆情司跟进。
这事在有心人推动下,只一天时间,就立即成为京城的头版头条,舆情汹汹。
男人们趁势冷嘲热讽,女人们反击无力,主要是李茂这个生身父亲的身份,让所有的开脱之词都变得无力,这就是古代“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下,父母对子女的绝对压制力。
大理寺紧急召见了李茂,李茂虽然心下忐忑,但按照三山道人的吩咐,并未将三山一行供出来,只说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无法接受当前的李静姝。
以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为由,又是父亲身份,其人坚持不松口,令皇党和卢贵一方,都极其被动。
郭康接到报告后,也是无语半天,又对所有要求处置李静姝的奏章,一律留中不发。
舆论的发酵越发汹涌,都在私下议论,说是皇帝本来就有意乡君,因而不顾体面、无视众臣的意见护着。
就这么僵持两日,庾澄的婆娘周氏,今日进宫陪太后赏戏。
庾澄作为三朝元老,其婆娘也是从一品诰命,哪怕是太后,看在庾澄的份上,也得以礼相待。
一群诰命夫人陪着太后在看戏剧,以太后的身份,自然不可能跟民间一样,看那些个情情爱爱、书生闺秀的戏剧。
基本都是主旋律,以忠、孝为主题。
看过几出后,休息期间,周氏用帕子抹了抹老眼,叹道:“这年纪大了,就看不得这些,父母天性,人伦大道。”
“可不?”太后赞同道,一边招呼众人用茶。
“这让妾身想起这几日京城中,沸沸扬扬的父告女案。”
“对,对。”立马有诰命附和起来。
太后疑惑道:“父告女,是何案件?”
太后在宫中恪守“后宫不得干政”的原则,日常也不会过问朝中大事,身边的宫女仆人也不敢拿这些说给太后听,因而太后当前是真的不知情。
“回太后娘娘,这案子,事涉我朝唯一的那位乡君呢。”
太后不由睁大了眼睛,是她?
记忆中的容貌浮上心头。
而且李静姝后面的事迹,太后也有所耳闻,毕竟是女子之身,后宫也谈论得热闹,时间久了,哪怕不问世事的太后,也会听到相关言论。
“哦,本宫深居九重,未能得闻此事,卿或可道来。”
“太后娘娘既有兴趣,妾当遵从。”
“此案来由,是乡君生父四年前外出求医,今载回归,未料父女相见时,乡君已做得好大事。其父自认养不出这样的女儿,坚持认为已被妖物附身,不惜对簿公堂,意图借官府之力,最后闹到了京城。”
“听闻朝堂对此也吵得不可开交,近日奏章如雪片般上奏,陛下觉得此事荒唐,一律留中不发,未能下定论,以至于舆情汹汹。”
太后闻言眯了眯眼。
周氏只是陈述了事实,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立场偏见,但太后还是敏锐地发现了皇帝在其中的作用,想到皇帝昔日对这个女子的态度,太后心中微沉。
一旦被扣上“不孝”的名头,刑罚最高上限就是死刑,下限也极高,并且,从此这个人在整个社会上都无法立足,其人的一切言行,都会被质疑、否定,可以说是处处受限。
这也是李静姝无法在明面上对抗的根本原因,哪怕她武力值再高、爵位再尊贵、地位再高,在公众场合,面对李茂,她连语气都得十分注意,更不用说其他动作了。
这个时代,最尊贵的天子,面对太后,一样得事孝,天子都免不了,其他人能越过天子去?
除非李静姝大杀特杀,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杀掉,将有勇气的全部杀掉,用剩下一丁点苟活的人重新建立新秩序新王朝,否则,是龙也得盘着。
可李静姝能因为自己被压制得不爽就举起屠刀屠杀同族?
绝对不能,她做不到,毋庸置疑。
话说回来,既然知道了古代“不孝”的重罪,因此,当刑部主事王伟提出来以后,全场哗然,因为这是打算把乡君往死里逼啊。
这时,御史中丞庞律栩反驳道:“王主事,此案缘由过于荒唐,乡君也申辩过,乃是异人教导,自我修行有成。”
王伟之前的陈述,犀利狠辣,脸上却依然是和蔼的表情,回道:“庞中丞,李乡君得异人传授,不过半载,居然可以连续做到捉匪徒、献技术、破吐蕃、转战百里又擒杀官员,后又只身千里入高原,得闻其人已灭雅阁部。凡此种种,有谁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教导出这样的人杰?”
“阁下做不到,并不意味着他人无能。”
“只需李乡君将其恩师请出,我可当面赔礼谢罪。”
“那么,你是认定其生父所谓妖物附身一说?”
王伟还未来得及反驳,这时,上首的郭康忍不住冷哼一声:“王卿,你身为朝廷命官,还是刑部主事,居然对如此匪夷所思的妖物附身一说,不加明辨,只一味强行定罪,这就是你刑部官员的修养?”
皇上居然亲自撸袖子下场干架了,这也是相当罕见的。
“陛下,父告子女,当不问缘由,先抓捕以防其逃窜,因而大同县向县令,行文李乡君至公堂,无有过错。只因地位尊卑,向县令无法节制乡君,令此人伦大案,虎头蛇尾,最后居然闹到中枢。此案,与所谓妖物附身无关,只因父母状告子女,即事涉不孝。”
郭康闻言,差点被气死。
但他又不能强行动用皇权来否定,那样做只会引起大多数官员的反弹。
“乡君生父何在?”
郭康决定从其人身上入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如果放任官员继续讨论,这事只会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定快刀斩乱麻,亲自下场。
立马有人回禀,说是其人也到得京城。
“令大理寺问询乡君生父,尤其妖物附身一说,何其荒唐!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当以规劝为上,令其父女尽消嫌隙,得聚天伦,这才是孝道的意义,诸卿,以为然否?”
郭康说完,眼神不善地盯着王伟。
中书令庾澄见状,率先表态:“陛下仁爱,圣明无过。”
王伟等见大佬表态了,心道今天皇帝吃了炸药,不能逼迫过甚,于是纷纷躬身领命。
郭康下朝后,先是吩咐黄伴伴,让他派出内侍旁听汇报,又令舆情司跟进。
这事在有心人推动下,只一天时间,就立即成为京城的头版头条,舆情汹汹。
男人们趁势冷嘲热讽,女人们反击无力,主要是李茂这个生身父亲的身份,让所有的开脱之词都变得无力,这就是古代“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下,父母对子女的绝对压制力。
大理寺紧急召见了李茂,李茂虽然心下忐忑,但按照三山道人的吩咐,并未将三山一行供出来,只说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无法接受当前的李静姝。
以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为由,又是父亲身份,其人坚持不松口,令皇党和卢贵一方,都极其被动。
郭康接到报告后,也是无语半天,又对所有要求处置李静姝的奏章,一律留中不发。
舆论的发酵越发汹涌,都在私下议论,说是皇帝本来就有意乡君,因而不顾体面、无视众臣的意见护着。
就这么僵持两日,庾澄的婆娘周氏,今日进宫陪太后赏戏。
庾澄作为三朝元老,其婆娘也是从一品诰命,哪怕是太后,看在庾澄的份上,也得以礼相待。
一群诰命夫人陪着太后在看戏剧,以太后的身份,自然不可能跟民间一样,看那些个情情爱爱、书生闺秀的戏剧。
基本都是主旋律,以忠、孝为主题。
看过几出后,休息期间,周氏用帕子抹了抹老眼,叹道:“这年纪大了,就看不得这些,父母天性,人伦大道。”
“可不?”太后赞同道,一边招呼众人用茶。
“这让妾身想起这几日京城中,沸沸扬扬的父告女案。”
“对,对。”立马有诰命附和起来。
太后疑惑道:“父告女,是何案件?”
太后在宫中恪守“后宫不得干政”的原则,日常也不会过问朝中大事,身边的宫女仆人也不敢拿这些说给太后听,因而太后当前是真的不知情。
“回太后娘娘,这案子,事涉我朝唯一的那位乡君呢。”
太后不由睁大了眼睛,是她?
记忆中的容貌浮上心头。
而且李静姝后面的事迹,太后也有所耳闻,毕竟是女子之身,后宫也谈论得热闹,时间久了,哪怕不问世事的太后,也会听到相关言论。
“哦,本宫深居九重,未能得闻此事,卿或可道来。”
“太后娘娘既有兴趣,妾当遵从。”
“此案来由,是乡君生父四年前外出求医,今载回归,未料父女相见时,乡君已做得好大事。其父自认养不出这样的女儿,坚持认为已被妖物附身,不惜对簿公堂,意图借官府之力,最后闹到了京城。”
“听闻朝堂对此也吵得不可开交,近日奏章如雪片般上奏,陛下觉得此事荒唐,一律留中不发,未能下定论,以至于舆情汹汹。”
太后闻言眯了眯眼。
周氏只是陈述了事实,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立场偏见,但太后还是敏锐地发现了皇帝在其中的作用,想到皇帝昔日对这个女子的态度,太后心中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