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无双之无冕女皇 > 第562章 亩产

无双之无冕女皇 第562章 亩产

    此时,大同县采用新式种植技术的水稻刚刚收割完不久。

    李静姝家的水稻、官田、部分跟风的家庭,哪怕在如此干旱的年代,在水源充足的地段,高产达到了亩产250公斤。

    中国古代的亩产,按照史料的记载,折合成现代来计算:春秋时期水稻亩产53公斤;魏晋亩产90公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总体来说,亩产随着时间在增加,因为技术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哦,除了野蛮的满清鞑子时期,中国各项科技水平全面下降,亩产不增反减。

    明清时期,都还是单季稻种植,双季稻要等到解放后才推广。

    抗战期间,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水稻平均亩产150—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亩产250公斤;后来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革命,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的高产水稻,水稻亩产慢慢提升到300公斤左右;

    自1975年起中国开始全面推广杂交水稻,中国水稻的亩产正式进入质的飞跃阶段,水稻亩产从70年代中期的250公斤开始,到80年代中后期的300公斤,90年代初期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到400公斤。

    2014年9月24日超级杂交水稻完成测产,达到亩产1006.1公斤,中国水稻亩产开始进入1000公斤这个新纪元。

    所以袁隆平老爷爷的伟大,已经不用多说。

    从春秋时期的亩产53公斤,到现代社会1000公斤,时间跨越几千年,翻了20倍。

    这个时代由于几百年席卷整片大陆的五胡乱华,各方面的水平都是下降的,建国五十余载,恢复速度有限,亩产还不如魏晋时期的90公斤。

    李静姝推广的技术,集农业社会水稻种植经验之大成。

    虽然种子不够优秀、缺乏工业化肥的爆发力,但农家肥和紫云英等肥地作用的填补,其他种植流程和解放后90年代没什么区别,高产田依然达到了每亩250公斤,一举超越了宋朝的平均亩产。

    至于平均亩产目前还未测算出来,且受到干旱影响,但这最高亩产,已经把所有人都吓坏了。

    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农家肥、紫云英等技术的持续应用,种子的缓慢持续优化,理论上在杂交种子和工业化肥出现之前,最高平均亩产的区间应在300—380公斤,所以上升空间依然巨大。

    户部的两个农官,在反复测量以后,将官田和李静姝家的田产各项数据,以及各种新式农具的数据(实物和图纸),以八百里最高级别的速度送往京城。

    传统种植术的田地还未到收割时期,那些人只能看着跟风种植的人笑歪了嘴。

    他们一边赶紧将稻谷晒干、脱壳,一边马上准备第二季。

    借助于李静姝放出的一系列先进设备,诸如风车、打谷机等,有置备设备的人家的收获效率高了数倍。

    光脱离方面,传统是用连枷摔打,整日整夜进行,人人胳膊肿得通红。

    而如今有了打谷机,或者只用谷斗(类船一样的),轻松程度和效率都提升了数倍。

    踏碓的重现、新式砻的应用,让脱壳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效率也大大提升。

    这意味着民力的休养,老百姓的肉身健康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平均亩产肯定是翻倍,同时还是两季稻,无论官府到时候是按照原来比例征收或者绝对重量征收,新式种植都会让老百姓今年无饥馑之虞。

    “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

    一个老农坐在树荫下,看着那踏碓脱壳,语气异常的满足。

    “可不?那些好田地,都翻了三倍了,这可不是李夫人说的三成啊。”

    周围人都是呲牙咧嘴地倒吸凉气。

    很多人还掐着大腿,以此来确定不是在做梦,这么多天以来,大家还是有点接受无能。

    “话说李夫人回来没有?应该求到神医了吧?这么好的跟菩萨一样的人儿,可千万不能有事啊。”

    “对对对,李夫人吉人自有天佑,一定会没事的。”

    附和声一片。

    “陈三,你在这瞎嚷什么?我记得当初你也去对李夫人喊打喊杀的。真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没错!”其他人立马来劲了,指着那个叫陈三的人就破口大骂。

    陈三缩着身子,辩解道:“这能怪我吗?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大家都被那妖道和县令给骗了。”

    “可我们这些人就没跟风啊。”

    “那你们当时也没替李夫人说话啊。”

    …

    人群沉默起来。

    李夫人把一整套技术全部无私贡献出来,可以说是再生父母也不为过,百姓们却如此对她,也不知道她会如何寒心。

    这时,远处一支着装特殊的队伍,由远及近而来。

    这里是县城西郊,自西边回来的几乎都从这里经过。

    十数骑马的骑士,俱是孝衣带刀,赶着两辆马车前来。

    到得近了,众人立马认出了前头的四个女子,两个少女模样,两个二十出头的姑娘,那不就是李夫人的贴身侍女吗?

    再看看这一身重孝,所有人从心里头升起一股寒气,纷纷丢下手中的事,往大路上拦去。

    认出了是李夫人身边人以后,一个老汉颤着声音问道:“可是李夫人…当面?”

    战马上的令姜等人,风尘仆仆,人人都消瘦了一大圈,精神萎靡,眼睛却通红。

    她们只是冷漠地看了这些百姓一眼,一言不发地从一旁经过。

    自家主母的确表达过原谅那些骑墙百姓,而且,真要理论起来,李静姝割股是她自己强行决定的。

    因为她当时不想错过断亲以绝后患的机会。

    但在令姜她们眼里,这些当初喊打喊杀的百姓,一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在当中起了推动的作用,是没良心的,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此刻看到这些百姓,令姜她们出奇地一致冷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