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6章 诸葛亮治蜀
热门推荐:
都末世了,我还没有系统
重生肥妻之娇娇女变女汉子
盗墓:不小心穿成汪家人怎么办
末世:我靠杀丧尸为国家做贡献
南天门只是开胃菜?鹰酱吓尿了
木偶人的告白
擒龙缚虎记
重生之后,白千金把男二宠上了天
【柯南】只想苟活却被迫加入主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
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诸葛亮是生于乱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
诸葛亮所追求的兴复的汉朝,不是东汉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这种汉朝。
诸葛亮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
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从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执政蜀国期间的才能更加瞩目。
“身为丞相,诸葛亮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
“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
“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是蜀汉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诸葛亮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
嬴政:这个诸葛亮是一个大才,要是能来辅佐朕就好了。
他对诸葛亮越是了解,就发现诸葛亮越是对他的胃口。
诸葛亮带兵打仗厉害也就算了,没想到治理国家也这么厉害。
像诸葛亮这种综合型人才,看得他极为眼馋,迫切的想要收入囊中。
更让他看重的,是诸葛亮在品性方面的优秀表现。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大秦并不缺,可有才的同时能做到清正廉洁可并不多见。
总之,这个诸葛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人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和他的执政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法治国。
据他所知,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推崇的以礼治世在后来的朝代大行其道。
而诸葛亮能够打破这种框架,意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性,这一点足可见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大力推进郡县制。”
“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同时,诸葛亮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
“诸葛亮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
“为此,诸葛亮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
“另外,诸葛亮还通过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和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刘彻:诸葛亮的边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独到之处,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虽说大汉边境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
现如今大汉正在对匈奴用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趁机骚乱暂时顾及不到。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骚乱还威胁不到大汉,对于大汉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罢了。
但现在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倒是给了他启发,或许他也可以进行效仿,彻底解决边疆动荡的问题。
就大汉目前而言,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策略较为温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只要这些边疆地区不闹事,他就不会多加理会。
可如今看来,这种放任不管的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想到此处,他命令大臣根据诸葛亮边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出他们大汉的策略。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以丞相府为核心,统领全国军政大权。”
“同时,诸葛亮以治国之道的原则选拔贤才,任用郭攸之、董允为侍中。”
“代替自东汉以来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等职,来管理皇宫中的诸项事务,防止宦官弄权。”
“对于怀有二心的人,诸葛亮严厉打击,防止政治分裂,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奉刘备命令与他人一同编造《蜀科》,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
“刚入蜀地时诸葛亮不再延续前任蜀地之主刘璋宽厚的做法,而是采用严刑峻法,为的就是打压目无法纪的当地豪强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周边少数民族采用合作发展的策略。”
“争夺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联合相对弱小的吴国,共同抵抗强盛魏国的军事打击。”
杨坚:和军事外交相比,显然诸葛亮更加擅长内政的治理。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这也是他比较欣赏的。
诸葛亮的以德治国,第一点体现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北伐胜利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为此,诸葛亮提出朝廷应该了解人民疾苦、救济百姓。
至于第二点,就是主张举贤任能。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到举用贤能人才事关国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学会任贤选能,远离奸佞之人。
诸葛亮的这一策略,对于他选拔大隋的贤臣有不小的助益。
同时,诸葛亮主张根据才能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诸葛亮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制定和明确相关律法的内容,让社会有法可依。
诸葛亮反对无故大赦,认为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应予以相应处罚。
诸葛亮还秉持国事惟和理念,注重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政策,他身为大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也是有所借鉴的。
“为保军队粮草供应,诸葛亮实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是将无主荒地分配给移民耕种,军屯是让军队大量屯田生产。”
“军队采用轮换制,即使前方战事十分吃紧,也坚持每一个月替换下一部分士兵充当后方劳动力。”
“保证后方劳动补给充足,从事耕作生产,也保证了粮草、武器供给。”
“蜀军军队整齐严明,得益于诸葛亮严明军纪。”
“诸葛亮制定军法条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条理军法以法治军。”
“首先组织官兵全面学习军法赏罚内容标准,再任命廉洁公正之人主持赏罚,用奖赏促进军队上下严格遵守军纪法律。”
“诸葛亮注重平时的军事实践,认为是否重视平时的军事实践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治军以明。”
“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清楚的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
“诸葛亮治军以明也表现在规定严格的法令,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
“诸葛亮认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
“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
“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
李世民:诸葛亮的才华和品行令朕佩服,诸葛亮完全可以作为臣子的标杆,让大唐的官员效仿。
要说他对三国时期哪个人物最喜欢,毫不疑问就是诸葛亮,是他心目中臣子的天花板。
他在军事方面之所以战功赫赫,在于他吸收了很多先人的智慧,其中就属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对他影响颇深。
诸葛亮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察情,即要观察气象、地形条件和参战人员条件。
做好察情就可以知己知彼,能及时根据战争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同时,诸葛亮认为一军主帅应该善于总结军事教训,才能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
如几次北伐都受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为此诸葛亮想出了制作木牛流马运输粮食的办法。
存国家安社稷是诸葛亮很重要的军事理论思想,他也非常认同这一点。
在诸葛亮看来,军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联系。
军人必须忠于国家、对人民有利、以兴复汉室作为目标,这也是军人、战争是否具有正义的根本标准。
并主张通过正义的战争压制残暴,护国爱民。
同时注重军队,尤其是将领的思想教育。
诸葛亮认为将领主管着人命,是国家的大利器,所以他们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用人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并要求将领体贴士兵、以身作则。
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思想策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备受推崇。”
“八阵图是诸葛亮从古人战争军法八阵中推演出的,运用步兵、弩兵、战车和骑兵变成军事作战方阵。”
“若干个作战小团队围绕着阵法中间的指挥中枢形成一个大的军阵,并能依据作战场景灵活调整作战规模。”
“由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唐太宗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改良发明军事武器,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其中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木牛流马的制造之法并未流传下来,据传南北朝祖冲之复制出了木牛流马,但其制作方法依旧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至今人们仍不知其具体制作方法。”
诸葛亮:没想到后世人对我的木牛流马这么感兴趣,既然如此,那我把制作方法记载下来。
说起来,他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发明,倒是一直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记得他在北伐的过程中,遇到了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
为了解决粮食运输的办法,他这才制作出木牛流马。
对于后世惦记他的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他还是比较骄傲自豪的。
毕竟以后世的繁荣昌盛程度来看,拥有很多比木牛流马厉害百倍的东西。
可如今后世并没有还原出木牛流马,这让他不得不感到自豪。
“诸葛亮随刘备到益州之后,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稳固政权、改善民生。”
“首先是开源,壮大财源基础。”
“生产上,诸葛亮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保重农业生产,又大力发展桑蚕放牧养鱼等副业。”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重视工业发展,提倡百姓织锦致富。”
“诸葛亮积极开拓蜀吴之间的蜀锦贸易,使经济成为蜀吴同盟的重要支柱。”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规范户籍,组织移民垦荒,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诸葛亮还实行盐铁国家专营,确保财政收入。”
“除了开源,诸葛亮也重视节流。”
“蜀汉政权建立伊始,便遭遇了大旱。”
“诸葛亮颁布禁酒令,好节约粮食供民众所需。”
“诸葛亮还压缩军队和政府编制,减少财政开支。”
“另外,诸葛亮还让部分军队去屯田开荒,令军队粮食自给,以便减轻财政开支。”
“另外,诸葛亮以身作则,强调官员将士应节俭生活,水平与普通百姓相同即可。”
“同时,诸葛亮还改革奢靡的丧葬风俗,强调薄葬,减轻民众经济负担。”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全蜀范围推行直百五铢钱,用面额较大的新钱直百五铢钱替换旧钱汉五铢钱。”
“即差不多大重量购买力却高出了很多倍,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民众的财富掠夺。”
“在平定蜀地南部少数民族叛乱之后,诸葛亮采用不留兵、不运粮这一政策,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国时期之后各个朝代的成都老百姓听到这里,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无以言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以诚待人,做事公道。
凡是精忠报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便是诸葛亮的仇人,也会加以赏赐。
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便是诸葛亮的亲信,也会给予处罚。
诸葛亮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
而且,诸葛亮讲究名副其实,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的人绝不录用。
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解告诫明确的缘故。
也正因如此,诸葛亮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更是赢得了他们成都老百姓的爱戴。
“在三百多字的《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
“并具体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了后来蜀汉政权的立国之纲。”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散文佳作,情真意切地劝说后主刘禅继承先祖刘备中兴汉室的宏图大志。”
“希望后主刘禅励精图治选用贤能,让蜀汉政权北定中原,一统天下。”
“《为后帝伐魏诏》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皇帝刘禅名义书写的诏书。”
“表明北伐之战是正义之战,希望曹魏君臣顺应天道,弃暗投明,投降正义之军。”
“目的就是鼓舞蜀汉军民北伐士气,让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共击外敌。”
“《诫子书》是劝说儿子立志学习、淡泊明志,切勿怠慢浮躁。”
“《诫子书》还被纳入中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是广大中小学生必学古文。”
“除此之外,还有《临终遗表》《南征表》《弹李严表》《街亭自贬疏》《与孙权书》《称董厥》《司马季主墓碑铭》等百来篇作品。”
“文风自然、娓娓道来,感情真挚,语言精简明净。”
“诸葛亮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书作品,显示出三国时期蜀汉独有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诫子书》成了后世学子的必学文章,没想到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能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是他准备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却不想流芳百世,多少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了。
他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深切的表达其中。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在执政初期与樊建商讨讨伐孙吴政权时,曾表达出自己对于诸葛亮赏罚之信的欣赏。”
“并说如果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自己治国也不会这么劳累了。”
“同时,司马炎还命人编纂《诸葛亮集》并将其作为国家政典之书。”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受诸葛亮的影响,将诸葛亮当作为臣的标杆,让群臣效仿。”
“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一些帝王治国多少都受到诸葛亮的影响。”
“后世大臣在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常效仿诸葛亮。”
“例如十六国中前秦苻坚重用的大臣王猛为宰相时,当时的人都说王猛是诸葛亮那样的人物。”
“北宋大臣庞籍也推崇诸葛亮,并向宋仁宗谏言,治国应采用诸葛亮威之以法的治国理念。”
“另外,在治国实践中,诸葛亮所创建或改造的官职中,有一些成为了后世的定制。”
“比如,其创建的灵活性较强的军师将军等官职被晋朝所沿用。”
“另外,丞相府长史职权在诸葛亮时期开始扩大,并开始兼职其它职位。”
“魏晋南北朝长史沿袭蜀汉时期职权,并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长史兼职地方太守的现象。”
“诸葛亮推行廉政,对中国后世政治影响深远,勉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贤臣廉臣。”
朱棣:诸葛亮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才,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
其实不仅是他,其他历代帝王也同样推崇诸葛亮。
之所以如此,除了诸葛亮善于治国、善于治兵、勤勉理政、为官清廉。
诸葛亮最让他们这些帝王看重的一点,就是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他推崇诸葛亮,是为了把诸葛亮树立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意在告诉天下读书人。
无论皇帝是英主还是庸主,是明君还是昏君,臣子们都要像诸葛亮那样无条件的忠君。
“诸葛亮平定蜀地南部后,对该地实行温和的安抚政策,使其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喜爱。”
“东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开始神化诸葛亮,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此时许多少数地方武侯祠陆续建立起来。”
“明清时间,中国西南各县、乡镇几乎都各有一座武侯祠,西南各地方志皆有诸葛亮相关事迹的记载。”
“西南少数民族也流传着各种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比如佤族流传着诸葛亮教他们筑房、种植水稻的故事。”
“可见,诸葛亮已经深入西南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1934年,英国侵入云南昭通、临沧时,班洪老佤王组织武装力量抵抗,并共同盟誓说坚决抵抗侵略,效忠阿祖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中国西南与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能力固然让人敬佩,但苏晨认为,诸葛亮的品格更为宝贵。
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
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
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
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
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
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
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本章完)
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
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诸葛亮是生于乱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
诸葛亮所追求的兴复的汉朝,不是东汉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这种汉朝。
诸葛亮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
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从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执政蜀国期间的才能更加瞩目。
“身为丞相,诸葛亮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
“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
“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是蜀汉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诸葛亮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
嬴政:这个诸葛亮是一个大才,要是能来辅佐朕就好了。
他对诸葛亮越是了解,就发现诸葛亮越是对他的胃口。
诸葛亮带兵打仗厉害也就算了,没想到治理国家也这么厉害。
像诸葛亮这种综合型人才,看得他极为眼馋,迫切的想要收入囊中。
更让他看重的,是诸葛亮在品性方面的优秀表现。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大秦并不缺,可有才的同时能做到清正廉洁可并不多见。
总之,这个诸葛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人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和他的执政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法治国。
据他所知,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推崇的以礼治世在后来的朝代大行其道。
而诸葛亮能够打破这种框架,意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性,这一点足可见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大力推进郡县制。”
“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同时,诸葛亮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
“诸葛亮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
“为此,诸葛亮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
“另外,诸葛亮还通过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和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刘彻:诸葛亮的边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独到之处,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虽说大汉边境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
现如今大汉正在对匈奴用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趁机骚乱暂时顾及不到。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骚乱还威胁不到大汉,对于大汉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罢了。
但现在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倒是给了他启发,或许他也可以进行效仿,彻底解决边疆动荡的问题。
就大汉目前而言,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策略较为温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只要这些边疆地区不闹事,他就不会多加理会。
可如今看来,这种放任不管的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想到此处,他命令大臣根据诸葛亮边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出他们大汉的策略。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以丞相府为核心,统领全国军政大权。”
“同时,诸葛亮以治国之道的原则选拔贤才,任用郭攸之、董允为侍中。”
“代替自东汉以来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等职,来管理皇宫中的诸项事务,防止宦官弄权。”
“对于怀有二心的人,诸葛亮严厉打击,防止政治分裂,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奉刘备命令与他人一同编造《蜀科》,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
“刚入蜀地时诸葛亮不再延续前任蜀地之主刘璋宽厚的做法,而是采用严刑峻法,为的就是打压目无法纪的当地豪强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周边少数民族采用合作发展的策略。”
“争夺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联合相对弱小的吴国,共同抵抗强盛魏国的军事打击。”
杨坚:和军事外交相比,显然诸葛亮更加擅长内政的治理。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这也是他比较欣赏的。
诸葛亮的以德治国,第一点体现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北伐胜利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为此,诸葛亮提出朝廷应该了解人民疾苦、救济百姓。
至于第二点,就是主张举贤任能。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到举用贤能人才事关国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学会任贤选能,远离奸佞之人。
诸葛亮的这一策略,对于他选拔大隋的贤臣有不小的助益。
同时,诸葛亮主张根据才能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诸葛亮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制定和明确相关律法的内容,让社会有法可依。
诸葛亮反对无故大赦,认为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应予以相应处罚。
诸葛亮还秉持国事惟和理念,注重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政策,他身为大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也是有所借鉴的。
“为保军队粮草供应,诸葛亮实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是将无主荒地分配给移民耕种,军屯是让军队大量屯田生产。”
“军队采用轮换制,即使前方战事十分吃紧,也坚持每一个月替换下一部分士兵充当后方劳动力。”
“保证后方劳动补给充足,从事耕作生产,也保证了粮草、武器供给。”
“蜀军军队整齐严明,得益于诸葛亮严明军纪。”
“诸葛亮制定军法条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条理军法以法治军。”
“首先组织官兵全面学习军法赏罚内容标准,再任命廉洁公正之人主持赏罚,用奖赏促进军队上下严格遵守军纪法律。”
“诸葛亮注重平时的军事实践,认为是否重视平时的军事实践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治军以明。”
“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清楚的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
“诸葛亮治军以明也表现在规定严格的法令,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
“诸葛亮认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
“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
“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
李世民:诸葛亮的才华和品行令朕佩服,诸葛亮完全可以作为臣子的标杆,让大唐的官员效仿。
要说他对三国时期哪个人物最喜欢,毫不疑问就是诸葛亮,是他心目中臣子的天花板。
他在军事方面之所以战功赫赫,在于他吸收了很多先人的智慧,其中就属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对他影响颇深。
诸葛亮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察情,即要观察气象、地形条件和参战人员条件。
做好察情就可以知己知彼,能及时根据战争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同时,诸葛亮认为一军主帅应该善于总结军事教训,才能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
如几次北伐都受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为此诸葛亮想出了制作木牛流马运输粮食的办法。
存国家安社稷是诸葛亮很重要的军事理论思想,他也非常认同这一点。
在诸葛亮看来,军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联系。
军人必须忠于国家、对人民有利、以兴复汉室作为目标,这也是军人、战争是否具有正义的根本标准。
并主张通过正义的战争压制残暴,护国爱民。
同时注重军队,尤其是将领的思想教育。
诸葛亮认为将领主管着人命,是国家的大利器,所以他们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用人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并要求将领体贴士兵、以身作则。
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思想策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备受推崇。”
“八阵图是诸葛亮从古人战争军法八阵中推演出的,运用步兵、弩兵、战车和骑兵变成军事作战方阵。”
“若干个作战小团队围绕着阵法中间的指挥中枢形成一个大的军阵,并能依据作战场景灵活调整作战规模。”
“由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唐太宗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改良发明军事武器,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其中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木牛流马的制造之法并未流传下来,据传南北朝祖冲之复制出了木牛流马,但其制作方法依旧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至今人们仍不知其具体制作方法。”
诸葛亮:没想到后世人对我的木牛流马这么感兴趣,既然如此,那我把制作方法记载下来。
说起来,他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发明,倒是一直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记得他在北伐的过程中,遇到了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
为了解决粮食运输的办法,他这才制作出木牛流马。
对于后世惦记他的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他还是比较骄傲自豪的。
毕竟以后世的繁荣昌盛程度来看,拥有很多比木牛流马厉害百倍的东西。
可如今后世并没有还原出木牛流马,这让他不得不感到自豪。
“诸葛亮随刘备到益州之后,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稳固政权、改善民生。”
“首先是开源,壮大财源基础。”
“生产上,诸葛亮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保重农业生产,又大力发展桑蚕放牧养鱼等副业。”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重视工业发展,提倡百姓织锦致富。”
“诸葛亮积极开拓蜀吴之间的蜀锦贸易,使经济成为蜀吴同盟的重要支柱。”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规范户籍,组织移民垦荒,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诸葛亮还实行盐铁国家专营,确保财政收入。”
“除了开源,诸葛亮也重视节流。”
“蜀汉政权建立伊始,便遭遇了大旱。”
“诸葛亮颁布禁酒令,好节约粮食供民众所需。”
“诸葛亮还压缩军队和政府编制,减少财政开支。”
“另外,诸葛亮还让部分军队去屯田开荒,令军队粮食自给,以便减轻财政开支。”
“另外,诸葛亮以身作则,强调官员将士应节俭生活,水平与普通百姓相同即可。”
“同时,诸葛亮还改革奢靡的丧葬风俗,强调薄葬,减轻民众经济负担。”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全蜀范围推行直百五铢钱,用面额较大的新钱直百五铢钱替换旧钱汉五铢钱。”
“即差不多大重量购买力却高出了很多倍,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民众的财富掠夺。”
“在平定蜀地南部少数民族叛乱之后,诸葛亮采用不留兵、不运粮这一政策,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国时期之后各个朝代的成都老百姓听到这里,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无以言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以诚待人,做事公道。
凡是精忠报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便是诸葛亮的仇人,也会加以赏赐。
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便是诸葛亮的亲信,也会给予处罚。
诸葛亮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
而且,诸葛亮讲究名副其实,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的人绝不录用。
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解告诫明确的缘故。
也正因如此,诸葛亮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更是赢得了他们成都老百姓的爱戴。
“在三百多字的《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
“并具体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了后来蜀汉政权的立国之纲。”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散文佳作,情真意切地劝说后主刘禅继承先祖刘备中兴汉室的宏图大志。”
“希望后主刘禅励精图治选用贤能,让蜀汉政权北定中原,一统天下。”
“《为后帝伐魏诏》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皇帝刘禅名义书写的诏书。”
“表明北伐之战是正义之战,希望曹魏君臣顺应天道,弃暗投明,投降正义之军。”
“目的就是鼓舞蜀汉军民北伐士气,让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共击外敌。”
“《诫子书》是劝说儿子立志学习、淡泊明志,切勿怠慢浮躁。”
“《诫子书》还被纳入中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是广大中小学生必学古文。”
“除此之外,还有《临终遗表》《南征表》《弹李严表》《街亭自贬疏》《与孙权书》《称董厥》《司马季主墓碑铭》等百来篇作品。”
“文风自然、娓娓道来,感情真挚,语言精简明净。”
“诸葛亮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书作品,显示出三国时期蜀汉独有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诫子书》成了后世学子的必学文章,没想到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能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是他准备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却不想流芳百世,多少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了。
他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深切的表达其中。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在执政初期与樊建商讨讨伐孙吴政权时,曾表达出自己对于诸葛亮赏罚之信的欣赏。”
“并说如果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自己治国也不会这么劳累了。”
“同时,司马炎还命人编纂《诸葛亮集》并将其作为国家政典之书。”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受诸葛亮的影响,将诸葛亮当作为臣的标杆,让群臣效仿。”
“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一些帝王治国多少都受到诸葛亮的影响。”
“后世大臣在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常效仿诸葛亮。”
“例如十六国中前秦苻坚重用的大臣王猛为宰相时,当时的人都说王猛是诸葛亮那样的人物。”
“北宋大臣庞籍也推崇诸葛亮,并向宋仁宗谏言,治国应采用诸葛亮威之以法的治国理念。”
“另外,在治国实践中,诸葛亮所创建或改造的官职中,有一些成为了后世的定制。”
“比如,其创建的灵活性较强的军师将军等官职被晋朝所沿用。”
“另外,丞相府长史职权在诸葛亮时期开始扩大,并开始兼职其它职位。”
“魏晋南北朝长史沿袭蜀汉时期职权,并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长史兼职地方太守的现象。”
“诸葛亮推行廉政,对中国后世政治影响深远,勉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贤臣廉臣。”
朱棣:诸葛亮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才,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
其实不仅是他,其他历代帝王也同样推崇诸葛亮。
之所以如此,除了诸葛亮善于治国、善于治兵、勤勉理政、为官清廉。
诸葛亮最让他们这些帝王看重的一点,就是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他推崇诸葛亮,是为了把诸葛亮树立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意在告诉天下读书人。
无论皇帝是英主还是庸主,是明君还是昏君,臣子们都要像诸葛亮那样无条件的忠君。
“诸葛亮平定蜀地南部后,对该地实行温和的安抚政策,使其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喜爱。”
“东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开始神化诸葛亮,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此时许多少数地方武侯祠陆续建立起来。”
“明清时间,中国西南各县、乡镇几乎都各有一座武侯祠,西南各地方志皆有诸葛亮相关事迹的记载。”
“西南少数民族也流传着各种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比如佤族流传着诸葛亮教他们筑房、种植水稻的故事。”
“可见,诸葛亮已经深入西南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1934年,英国侵入云南昭通、临沧时,班洪老佤王组织武装力量抵抗,并共同盟誓说坚决抵抗侵略,效忠阿祖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中国西南与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能力固然让人敬佩,但苏晨认为,诸葛亮的品格更为宝贵。
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
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
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
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
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
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
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