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9章 第一毒士贾诩
热门推荐:
镇龙幡
命中注定是皇后
穿越之我的七个郡主姐姐
海贼:红发竟是我哥
卧底海贼,杀敌就能变强
权宦独宠:穿越哑女救下九千岁后
叶无尘
一觉醒来!迎娶欧洲最美公主
穿书当天,清冷王爷非要她负责
三国的谋士,以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名声最显。
但有一个谋士是主播比较喜欢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只因他少有可以善终的奇人。
贾诩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
时至今日,无论大家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
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荀彧什么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而是贾诩实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隐藏自己,不断的降低存在感,连同样能隐忍的司马懿都比不过他。
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
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作为一个谋士,贾诩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谋略本身的完美为己任。
同时贾诩紧随形势发展,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并巧妙地争取个人利益,直至善终,堪称由平民走向巅峰的教科书典范。
“他本是董卓的部将,却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他为李傕出谋划策,却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他是张绣的谋士,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劝张绣归降了曹操,并为曹操出谋划策。”
“离间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四胜四败论,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他曾力劝曹操不战。”
“但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赤壁大败。”
“他一生算无遗策,助曹丕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虽屡立奇功,却从不解结党,闭门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77岁时去世。
“他,便是谋士贾诩。”
李世民:三国谋士过百,贾诩绝对称得上顶尖。
不出他所料,流传到后世被众人所知的谋士果然有贾诩。
在他看来,贾诩一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
贾诩是个真正的谋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得以全善而终。
他也分析过贾诩可以善终的原因,这要归功于贾诩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忘记自己的身份。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部,只是后面加入曹操的队伍。
贾诩的智谋高超遭人嫉妒恨,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旧部。
但好在贾诩一直牢记这一点,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才得以善终,说是三国第一谋士都不为过。
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反面例子就是陈宫。
陈宫也是个人才,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贾诩自保在于看透了人性,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
贾诩的深谋远虑也让他钦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女结亲权贵,这一点太聪明了。
要是结亲曹家,后来必然会被司马家满门抄斩。
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
“年少时没有人赏识他,只有汉阳名士阎忠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贾诩被举为孝廉任郎官,后因病离职。”
“在返乡途中走到开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
“贾诩说自己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赎回我。”
“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长期驻守边疆,威震四方,所以贾诩借他的名气来吓唬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杀。”
“贾诩善于随机应变,像这种事情有很多。”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又死,众人恐惧。”
“校尉李傕、张继等人想要解散队伍,从小路返回家乡。”
“这时贾诩对众人说,如果你们解散队伍回乡,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
“不如率兵向西,所到之处召集兵马,从而进攻长安。”
“如果事情成功,则可以侍奉天子来征服天下。”
“如果事情不成,再走也不晚,众人都认为他说的对。”
“于是进攻长安,击杀了王允等人,把持了朝政。”
“李傕等人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推辞不受。”
“后改任为尚书,主持官员选拔任用。”
贾诩:虽然我因为提出反攻长安之计被天下人骂作毒士,但我仅仅只是为了自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就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而他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任职,要是再不采取行动,他也必然会被清算。
当时董卓死后,余党群龙无首,李傕等将领则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但要是如此的话,他也要踏上逃亡之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抓住清算了。
考虑到自身安全,他也不得不给李傕等将领出主意。
于是他造谣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要是他们将领抛弃属下独自逃亡的话,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
与其逃亡天涯,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
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
经过他的一顿忽悠和恐吓,李傕等将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李傕等人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可也正因如此,李傕等人祸乱长安,让长安城像曾经的洛阳城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
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
这一切虽说是他的一个计谋导致的,但他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了,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呢。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等将领,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贾诩做了许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于是李傕等人对他又亲近又害怕。”
“而李傕与郭斯在长安城中明争暗斗,相互猜忌,后又请贾诩为宣义将军。”
“经贾诩的周旋后,两人和解,放出天子,而贾诩也做了许多保护朝中大臣的事情。”
“天子被救出后,贾诩交还官印辞职。”
“当时将军段威屯住在华阴县,段威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便离开李傕依附了段威。”
“贾诩素来有名气,受到段威军中将士的敬服。”
“段威害怕贾诩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面上对贾诩还是礼遇有加,贾诩看出后更加感到不安。”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交接了张绣,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准备走的时候,有人对贾诩说,段威待你不薄,你怎么就离开他了呢?”
“贾诩对他说,段威生性多疑,虽然礼节周到,但是却靠不住,时间长了定被他所害。”
“而我离开,他也一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结交强大的外援,所以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礼遇有加,而段威也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
苏轼:贾诩的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三国的谋士众多,其中他最欣赏的,就是号称第一毒士的贾诩。
贾诩此人计谋的确极高,不献计则已,一献计必然是一击即中。
绝不会给敌人机会,就算不死也是重创。
甚至就连曹操在宛城之战中,都差点被贾诩的计谋干掉。
他最佩服的一点,就是贾诩有才,但不露锋芒,韬光养晦低调才是王道。
三国谋士聪明且比贾诩强的人有不少,但却一个个不是早逝便是累死。
而贾诩不想活的那么累,你有难问我,我答,你不问我,我就不开口。
你赢不会少我好处,伱输对我也没损失,活着才是王道,贾诩太过精明也太惜命。
“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
“突然有一天领军撤退,张绣亲自率兵去追。”
“贾诩劝阻不能追,追则必败。”
“张绣不听,进军与曹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
“而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快去追,现在追,再战必胜。”
“张绣谢绝说,刚才没有听你的话,结果大败,现在再追有什么用?”
“贾诩只说现在军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立刻追击必然获胜。”
“张绣还是相信了他,于是收集散兵追击曹军与之大战,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回来之后,不解的问贾诩,这是怎么回事?”
“贾诩解释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
“曹军刚开始撤退时,曹操必定亲自断后,所以知道将军必败。”
“曹操攻打将军的时候,既没有失策,力量也没有用尽,那一定就是后方出了问题。”
“他既然已经打败了一次将军的追兵,必然轻装速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
“其他将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的对手。”
“所以将军虽然率领败兵去追,也必能取胜。”
赵匡胤:贾诩头脑一流,但人品毫无底线,把张绣坑的极惨。
贾诩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没过多久,张绣就投降了曹操。
曹操素爱人妻,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因此和张绣结了仇。
甚至于曹操还要准备杀掉张绣,投降没多久的张绣得知消息后,在贾诩的谋划下叛乱偷袭宛城。
也因为宛城之战,在贾诩的计谋下,曹操大败,差一点就一命呜呼了。
尽管曹操捡回一条命,但曹操手下的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没有攻下就要返回。
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
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
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曹操的两次大败,全都因为贾诩,足可见贾诩的厉害之处。
从这一点上来说,贾诩的聪明才智是没得说的,绝对是一流水平。
但他不喜欢贾诩的一点,就是此人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着想,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死活。
张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硬生生被贾诩坑惨了。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最后反叛把曹操打得丢盔卸甲。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蛊惑张绣再一次投降曹操。
要他说,贾诩最大的污点并不是献计李傕等将领反攻长安,造成天下生灵涂炭,最大的污点反而是劝张秀投降曹操。
最后的结果贾诩在曹操手下如鱼得水,可张绣却在刚刚进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招降张绣。”
“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众人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
“而后对张绣说,与其投靠袁绍,不如归附曹操。”
“张绣认为,袁绍强曹操弱,且又与曹操有仇,为什么还投靠他?”
“贾诩说,曹操尊奉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其一。”
“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此为其二。”
“但凡有大志向的人,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向天下显示他的恩德,所以一定会不计前嫌,此为其三。”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见到他们很高兴,任贾诩为执金吾,升迁为冀州牧。”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包围曹操。”
“曹军军粮用尽,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都胜过袁绍。”
“但是半年多了还没有平定袁绍,是因为顾虑太多,想顾万全。”
“必须要看准时机,果断出击,马上就能将其平定。”
“于是曹操袭击了袁绍三十多里外的营地,打败了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王安石:张绣也是愚蠢,什么都要听贾诩的,怎么可能落得了好。
贾诩才华横溢不假,但他照样看不上,主要是此人德行不好。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
但贾诩横加阻拦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其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并不想投靠曹操。
毕竟张绣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
况且曹操与张绣还有杀子之仇,夺嫂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张绣是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但贾诩用三点理由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第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跟着曹操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
第二是袁绍现在实力十分强盛,带这么点人入伙,袁绍肯定瞧不上眼。
但曹操实力弱,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是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不计前嫌。
张绣最后也确实听了贾诩的鬼话,再一次投降了曹操。
虽说曹操没有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并且予以重用,留下一段佳话。
但最后张绣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这一点却是怎么都和曹操脱不了干系的。
投降曹操之后,贾诩倒是混得风生水起的,可张绣却被坑惨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准备顺江东下。”
“贾诩劝谏说,您已经击败了袁绍,现在收复了汉水以南的地区,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
“如果利用荆州的富饶来安抚百姓,赏赐官兵,使他们安居乐业。”
“这样不用劳师动众,便可使江东叩头降服。”
“曹操没有听从贾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执意出兵,于是赤壁大败。”
“公元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
“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于是请求割地讲和,并以儿子作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答应他,麻痹对方。”
“然后离间他们,使他们内乱。”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等人。”
“公元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系。”
“曹丕派人来问贾诩,怎么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贾诩说,希望将军提升自己的道德气度,体会普通人的修养,不违背当儿子的道德准则就可以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后,努力磨练自己。”
“曹操曾私下问贾诩继承人的事,贾诩默然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自己在想袁绍和刘表。”
“曹操大笑,于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说,贾诩的挑拨离间之计确实厉害,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每次翻阅三国史书的这一段,他就对贾诩的离间之计深感佩服。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而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玩闹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询问韩遂和曹操的聊天内容。
韩遂老实回答,他们两人没说什么重要内容。
但显然马超并不相信,于是开始对韩遂产生怀疑,担心韩遂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使得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献的挑拨离间之计让他钦佩,但暗助曹丕之计更为厉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头痛难忍,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贾诩由于是后来才加入曹操队伍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
这就躲不过去了,迫使贾诩必须谨慎站队。
贾诩是个聪明人,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为防变成第二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于是贾诩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这个意思很清楚,写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只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
袁绍和刘表因为没有立长,导致拥护长子派和拥护幼子派内斗,最后被曹操一锅端。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选择曹植这个幼子,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也正是贾诩的这次成功站队,最后才得以善终。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谋划深远,害怕被猜忌。”
“便闭门自守,不私自与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与高门大族结亲。”
“当时天下研究智谋计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贾诩。”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公元223年,曹丕问贾诩说想征服天下,先打东吴还是先打蜀汉。”
“而贾诩则建议应该好好治理国家,慢慢的安抚他们,当他们发生变化再去平定就比较容易了。”
“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各自却有江水和山脉作为阻隔。”
“蜀国刘备具有才略,诸葛亮又善于治国。”
“吴国孙权能识政治虚实,大将陆逊又看得清军事形势。”
“只要他们据守各自国家的险要地势,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谋求。”
“用兵的规律,是要先造成能取胜的局势再开战,预估敌人的形式再去调兵遣将,才不会失算。”
“他认为魏国的兵将之中,目前没有人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
“即使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有胜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后用武力,致力于魏国本身的建设,用文教道德去安抚国民,坐等其他两国的发生变故再做图谋。”
“曹丕不听,在后来发动的江陵战役中伤亡大批将士,终无功而返。”
“同年6月,贾诩去世,享年77岁。”
“回顾贾诩的一生,先后屈居于董卓、李傕、段威、张绣、曹操等人,并多有建树,一生几乎算无遗策。”
“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
“可见其善于交际,也深知乱世自保之术,因此也被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朱棣: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公,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臣子。
要说唯一的污点,那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要严格来说,他也不觉得这是污点,毕竟贾诩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倾倒,扶大厦于将倾。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远。
而曹操又不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
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与人称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总之,秉承一贯低调做人的原则行事。
虽说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不过论气节,贾诩这个人是没有的,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不为过。
贾诩之所以能够高官厚禄得以善终,只因为贾诩把时局和人性都看透了,这是他最佩服的一点。
(本章完)
但有一个谋士是主播比较喜欢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只因他少有可以善终的奇人。
贾诩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
时至今日,无论大家如何讨论三国谋士,也很少有人将贾诩作为第一谋士的竞争者。
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大多都是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荀彧什么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而是贾诩实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隐藏自己,不断的降低存在感,连同样能隐忍的司马懿都比不过他。
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
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作为一个谋士,贾诩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谋略本身的完美为己任。
同时贾诩紧随形势发展,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并巧妙地争取个人利益,直至善终,堪称由平民走向巅峰的教科书典范。
“他本是董卓的部将,却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他为李傕出谋划策,却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他是张绣的谋士,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劝张绣归降了曹操,并为曹操出谋划策。”
“离间马超和韩遂,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四胜四败论,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前夕,他曾力劝曹操不战。”
“但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赤壁大败。”
“他一生算无遗策,助曹丕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虽屡立奇功,却从不解结党,闭门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77岁时去世。
“他,便是谋士贾诩。”
李世民:三国谋士过百,贾诩绝对称得上顶尖。
不出他所料,流传到后世被众人所知的谋士果然有贾诩。
在他看来,贾诩一个人看似不起眼,却搅乱了整个三国,有点纵横家的意思。
贾诩是个真正的谋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禄,得以全善而终。
他也分析过贾诩可以善终的原因,这要归功于贾诩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忘记自己的身份。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部,只是后面加入曹操的队伍。
贾诩的智谋高超遭人嫉妒恨,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旧部。
但好在贾诩一直牢记这一点,深居简出,小心翼翼,这才得以善终,说是三国第一谋士都不为过。
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反面例子就是陈宫。
陈宫也是个人才,却早早赴死,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贾诩自保在于看透了人性,这辈子很轻松的名利双收寿终正寝,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
贾诩的深谋远虑也让他钦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时候不让儿女结亲权贵,这一点太聪明了。
要是结亲曹家,后来必然会被司马家满门抄斩。
要是结亲司马家,万一司马家失败了也会被牵连,看不清形式情况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
“年少时没有人赏识他,只有汉阳名士阎忠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贾诩被举为孝廉任郎官,后因病离职。”
“在返乡途中走到开县时,遇到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
“贾诩说自己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赎回我。”
“当时太尉段颎早年长期驻守边疆,威震四方,所以贾诩借他的名气来吓唬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杀。”
“贾诩善于随机应变,像这种事情有很多。”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又死,众人恐惧。”
“校尉李傕、张继等人想要解散队伍,从小路返回家乡。”
“这时贾诩对众人说,如果你们解散队伍回乡,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
“不如率兵向西,所到之处召集兵马,从而进攻长安。”
“如果事情成功,则可以侍奉天子来征服天下。”
“如果事情不成,再走也不晚,众人都认为他说的对。”
“于是进攻长安,击杀了王允等人,把持了朝政。”
“李傕等人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推辞不受。”
“后改任为尚书,主持官员选拔任用。”
贾诩:虽然我因为提出反攻长安之计被天下人骂作毒士,但我仅仅只是为了自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就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而他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任职,要是再不采取行动,他也必然会被清算。
当时董卓死后,余党群龙无首,李傕等将领则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但要是如此的话,他也要踏上逃亡之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抓住清算了。
考虑到自身安全,他也不得不给李傕等将领出主意。
于是他造谣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要是他们将领抛弃属下独自逃亡的话,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
与其逃亡天涯,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
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
经过他的一顿忽悠和恐吓,李傕等将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李傕等人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可也正因如此,李傕等人祸乱长安,让长安城像曾经的洛阳城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
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
这一切虽说是他的一个计谋导致的,但他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了,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呢。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等将领,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贾诩做了许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于是李傕等人对他又亲近又害怕。”
“而李傕与郭斯在长安城中明争暗斗,相互猜忌,后又请贾诩为宣义将军。”
“经贾诩的周旋后,两人和解,放出天子,而贾诩也做了许多保护朝中大臣的事情。”
“天子被救出后,贾诩交还官印辞职。”
“当时将军段威屯住在华阴县,段威与贾诩是同郡人,贾诩便离开李傕依附了段威。”
“贾诩素来有名气,受到段威军中将士的敬服。”
“段威害怕贾诩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面上对贾诩还是礼遇有加,贾诩看出后更加感到不安。”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交接了张绣,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准备走的时候,有人对贾诩说,段威待你不薄,你怎么就离开他了呢?”
“贾诩对他说,段威生性多疑,虽然礼节周到,但是却靠不住,时间长了定被他所害。”
“而我离开,他也一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结交强大的外援,所以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礼遇有加,而段威也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
苏轼:贾诩的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三国的谋士众多,其中他最欣赏的,就是号称第一毒士的贾诩。
贾诩此人计谋的确极高,不献计则已,一献计必然是一击即中。
绝不会给敌人机会,就算不死也是重创。
甚至就连曹操在宛城之战中,都差点被贾诩的计谋干掉。
他最佩服的一点,就是贾诩有才,但不露锋芒,韬光养晦低调才是王道。
三国谋士聪明且比贾诩强的人有不少,但却一个个不是早逝便是累死。
而贾诩不想活的那么累,你有难问我,我答,你不问我,我就不开口。
你赢不会少我好处,伱输对我也没损失,活着才是王道,贾诩太过精明也太惜命。
“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
“突然有一天领军撤退,张绣亲自率兵去追。”
“贾诩劝阻不能追,追则必败。”
“张绣不听,进军与曹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
“而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快去追,现在追,再战必胜。”
“张绣谢绝说,刚才没有听你的话,结果大败,现在再追有什么用?”
“贾诩只说现在军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立刻追击必然获胜。”
“张绣还是相信了他,于是收集散兵追击曹军与之大战,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回来之后,不解的问贾诩,这是怎么回事?”
“贾诩解释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
“曹军刚开始撤退时,曹操必定亲自断后,所以知道将军必败。”
“曹操攻打将军的时候,既没有失策,力量也没有用尽,那一定就是后方出了问题。”
“他既然已经打败了一次将军的追兵,必然轻装速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
“其他将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的对手。”
“所以将军虽然率领败兵去追,也必能取胜。”
赵匡胤:贾诩头脑一流,但人品毫无底线,把张绣坑的极惨。
贾诩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没过多久,张绣就投降了曹操。
曹操素爱人妻,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因此和张绣结了仇。
甚至于曹操还要准备杀掉张绣,投降没多久的张绣得知消息后,在贾诩的谋划下叛乱偷袭宛城。
也因为宛城之战,在贾诩的计谋下,曹操大败,差一点就一命呜呼了。
尽管曹操捡回一条命,但曹操手下的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没有攻下就要返回。
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
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
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曹操的两次大败,全都因为贾诩,足可见贾诩的厉害之处。
从这一点上来说,贾诩的聪明才智是没得说的,绝对是一流水平。
但他不喜欢贾诩的一点,就是此人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着想,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死活。
张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硬生生被贾诩坑惨了。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最后反叛把曹操打得丢盔卸甲。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蛊惑张绣再一次投降曹操。
要他说,贾诩最大的污点并不是献计李傕等将领反攻长安,造成天下生灵涂炭,最大的污点反而是劝张秀投降曹操。
最后的结果贾诩在曹操手下如鱼得水,可张绣却在刚刚进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招降张绣。”
“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众人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
“而后对张绣说,与其投靠袁绍,不如归附曹操。”
“张绣认为,袁绍强曹操弱,且又与曹操有仇,为什么还投靠他?”
“贾诩说,曹操尊奉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其一。”
“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此为其二。”
“但凡有大志向的人,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向天下显示他的恩德,所以一定会不计前嫌,此为其三。”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见到他们很高兴,任贾诩为执金吾,升迁为冀州牧。”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包围曹操。”
“曹军军粮用尽,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都胜过袁绍。”
“但是半年多了还没有平定袁绍,是因为顾虑太多,想顾万全。”
“必须要看准时机,果断出击,马上就能将其平定。”
“于是曹操袭击了袁绍三十多里外的营地,打败了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王安石:张绣也是愚蠢,什么都要听贾诩的,怎么可能落得了好。
贾诩才华横溢不假,但他照样看不上,主要是此人德行不好。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
但贾诩横加阻拦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其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并不想投靠曹操。
毕竟张绣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
况且曹操与张绣还有杀子之仇,夺嫂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张绣是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但贾诩用三点理由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第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跟着曹操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
第二是袁绍现在实力十分强盛,带这么点人入伙,袁绍肯定瞧不上眼。
但曹操实力弱,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是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不计前嫌。
张绣最后也确实听了贾诩的鬼话,再一次投降了曹操。
虽说曹操没有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并且予以重用,留下一段佳话。
但最后张绣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这一点却是怎么都和曹操脱不了干系的。
投降曹操之后,贾诩倒是混得风生水起的,可张绣却被坑惨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准备顺江东下。”
“贾诩劝谏说,您已经击败了袁绍,现在收复了汉水以南的地区,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
“如果利用荆州的富饶来安抚百姓,赏赐官兵,使他们安居乐业。”
“这样不用劳师动众,便可使江东叩头降服。”
“曹操没有听从贾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执意出兵,于是赤壁大败。”
“公元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
“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于是请求割地讲和,并以儿子作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答应他,麻痹对方。”
“然后离间他们,使他们内乱。”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等人。”
“公元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系。”
“曹丕派人来问贾诩,怎么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贾诩说,希望将军提升自己的道德气度,体会普通人的修养,不违背当儿子的道德准则就可以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后,努力磨练自己。”
“曹操曾私下问贾诩继承人的事,贾诩默然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自己在想袁绍和刘表。”
“曹操大笑,于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说,贾诩的挑拨离间之计确实厉害,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每次翻阅三国史书的这一段,他就对贾诩的离间之计深感佩服。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而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玩闹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询问韩遂和曹操的聊天内容。
韩遂老实回答,他们两人没说什么重要内容。
但显然马超并不相信,于是开始对韩遂产生怀疑,担心韩遂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使得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献的挑拨离间之计让他钦佩,但暗助曹丕之计更为厉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头痛难忍,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贾诩由于是后来才加入曹操队伍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
这就躲不过去了,迫使贾诩必须谨慎站队。
贾诩是个聪明人,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为防变成第二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于是贾诩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这个意思很清楚,写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只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
袁绍和刘表因为没有立长,导致拥护长子派和拥护幼子派内斗,最后被曹操一锅端。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选择曹植这个幼子,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也正是贾诩的这次成功站队,最后才得以善终。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谋划深远,害怕被猜忌。”
“便闭门自守,不私自与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与高门大族结亲。”
“当时天下研究智谋计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贾诩。”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公元223年,曹丕问贾诩说想征服天下,先打东吴还是先打蜀汉。”
“而贾诩则建议应该好好治理国家,慢慢的安抚他们,当他们发生变化再去平定就比较容易了。”
“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各自却有江水和山脉作为阻隔。”
“蜀国刘备具有才略,诸葛亮又善于治国。”
“吴国孙权能识政治虚实,大将陆逊又看得清军事形势。”
“只要他们据守各自国家的险要地势,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谋求。”
“用兵的规律,是要先造成能取胜的局势再开战,预估敌人的形式再去调兵遣将,才不会失算。”
“他认为魏国的兵将之中,目前没有人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
“即使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有胜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后用武力,致力于魏国本身的建设,用文教道德去安抚国民,坐等其他两国的发生变故再做图谋。”
“曹丕不听,在后来发动的江陵战役中伤亡大批将士,终无功而返。”
“同年6月,贾诩去世,享年77岁。”
“回顾贾诩的一生,先后屈居于董卓、李傕、段威、张绣、曹操等人,并多有建树,一生几乎算无遗策。”
“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
“可见其善于交际,也深知乱世自保之术,因此也被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朱棣: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公,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臣子。
要说唯一的污点,那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要严格来说,他也不觉得这是污点,毕竟贾诩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倾倒,扶大厦于将倾。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远。
而曹操又不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
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与人称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总之,秉承一贯低调做人的原则行事。
虽说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不过论气节,贾诩这个人是没有的,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不为过。
贾诩之所以能够高官厚禄得以善终,只因为贾诩把时局和人性都看透了,这是他最佩服的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