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59章 岭南第一张九龄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59章 岭南第一张九龄

    盛唐名相和诗人张九龄,他聪明敏捷、善写诗文。

    而且品格高尚、举止优雅,风度不凡,为开元盛世做出过重大贡献。

    直至张九龄去世后,凡有推荐宰相的。

    唐玄宗总得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其风度和风采。

    说到底,张九龄这一辈子,正直得没话说,忠诚得让人敬佩。

    但官场这潭水,光清廉和有才还不够,有时候得学会点圆滑。

    他可能太直了,不知道转弯,但在那个年代,这反而显得珍贵。

    他的被贬,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遗憾。

    张九龄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教训,也提醒我们。

    不管啥时候,都要头脑清醒,坚持原则。

    但同时,也得学会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在人生的大戏里,演得精采,活得漂亮。

    “仪凤三年,张九龄出生在韶州曲江。”

    “7岁能诗擅文,13岁时写书信请求谒见广东刺史王方庆。”

    “王方庆看到书信后对他的赞赏他的才华,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写信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武周长安元年,张九龄获得进京赶考的资格,他是当年韶州唯一一个应举之人。”

    “长安二年,张九龄参加考试,文章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欣赏,一举高中。”

    “之后因有人上疏质疑这次考试成绩,武则天下诏让李峤主持重试,张九龄再次拔得头筹,进士及第。”

    “长安三年,张说因拒绝为张易之兄弟诬陷魏元忠作证,被贬谪到岭南。”

    “及第后归省岭南的张九龄与张说在韶州相见,张说很欣赏张九龄的才华。”

    “神龙三年朝廷举行制举,张九龄应才堪经邦科及第,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官职。”

    “景云三年,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遗。”

    “先天二年,张九龄向宰相姚崇提出了应远离谄媚浮躁之人。”

    “接近纯洁忠厚之人,用人看才干,施政看方向等建议。”

    “姚崇接受了他的建议,积极整顿吏治。”

    “开元四年,张九龄再次向姚崇直言自己的主张。”

    “因封章直言,,招致姚崇的不满,这一年秋天张九龄以任期满为由辞官归乡。”

    “回到家乡岭南后,张九龄并没有闲居。”

    “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便向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

    “他还在奏折中强调,大庾岭道路的重新开辟对帝国财政将有很大帮助。”

    “开路后岭南才能顺利运进中原内地,朝廷收到的税赋才能够以备府库之用。”

    “开元四年冬,唐玄宗命张九龄以左拾遗的身份督造大庾岭南路一事。”

    “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披荆斩棘,开辟登山石路,不辞劳苦指挥施工。”

    “两年后,一条宽一丈、长三十里的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让唐代的南北交通便利起来。”

    “开元六年,因为开路有功,张九龄再度被召入京,担任左补阙一职。”

    “开元十年张说兼任中书令,张说之前贬谪岭南时很欣赏张九龄,与他结为宗族兄弟,经张说推荐张九龄升任为中书舍人。”

    白居易:王夫之称赞张九龄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这位出生于岭南的少年,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五岁就能出口成章,七岁就能巧对太守,这智商说他是神童一点也不夸张。

    十三岁那年,张九龄写了一篇文章,在当地广为流传。

    人们纷纷称赞他文采斐然,前途无量。

    果然,二十岁那年,张九龄就高中进士,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

    要知道,那时候的岭南地区,能考中进士,那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命运似乎总爱和天才开玩笑,就在张九龄春风得意之时,一场意外却悄然而至。

    由于主考官被查出受贿,那年的科举考试竟然被宣布无效。

    这对满怀抱负的张九龄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次,再也没有人怀疑他的才华,张九龄的名字,也开始在朝堂上传播开来。

    进入仕途后的张九龄,始终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他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情,在地方任职期间。

    积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有一次张九龄回乡探亲,发现家乡的道路崎岖难行,百姓出行十分不便。

    他自掏腰包,带领乡亲们修建了一条平坦宽阔的道路,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因此在当地传为佳话。

    张九龄的才能和人品,逐渐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

    张九龄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正式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历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等要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即使是像张九龄这样正直忠诚的官员,也难以独善其身。

    唐玄宗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位极人臣,这也将他推向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当时,唐玄宗宠信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嫉妒贤能,一心想要排挤异己,独揽大权。

    而张九龄刚正不阿,对李林甫的种种恶行深恶痛绝,多次在唐玄宗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

    这让李林甫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终于,李林甫找到了一个机会,唐玄宗想要提拔一位名叫牛仙客的武将。

    张九龄认为牛仙客虽然骁勇善战,但缺乏治国之才,不宜担任要职,于是便劝谏唐玄宗慎重考虑。

    李林甫得知此事后,表面上假意附和张九龄的意见,背地里却在唐玄宗面前煽风点火。

    说张九龄故意与皇帝唱反调,是在挑战皇权。

    唐玄宗本来就对张九龄的直言进谏有些不满,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离间,心中更加不快。

    最终,唐玄宗一怒之下,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就这样,这位曾经为大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贤相,最终因为奸臣的陷害,落得个被贬谪的下场。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无数百姓为之惋惜,也为大唐王朝的未来感到担忧。

    被贬后的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将满腔的悲愤,化作笔下的诗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他的《感遇》十二首。

    这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被誉为唐诗中的瑰宝。

    诗中张九龄借物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正是张九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他一生光明磊落,忠君爱国,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让宰相张说选定陪同的官员。”

    “这些官员兼任礼仪大典官职,祭天完成后,依例官职会破格晋升到五品。”

    “张说大量保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亲信官员,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劝谏宰相说官职爵位应当以才德为先。”

    “如果滥授官职,会遭受天下人的非议。”

    “张说没有听取建议,后诏令一出,张说果然受人非议。”

    “开元十四年,张说多次压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张。”

    “张九龄提醒张说应提防宇文融,张说不听。”

    “没过多久,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上疏唐玄宗弹劾张说说他品行不正,德不配位,还接受贿赂。”

    “张说被停职,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调离中书省,改为太常少卿。”

    “开元十四年五月外调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上书说母亲年老,希望换一个离家乡更近的州任职。”

    “开元十五年被任命为洪州都督,开元十八年调任为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冬,张说逝世,玄宗想起张说曾经向他荐举过张九龄。”

    “开元十九年,召张九龄回京任职,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

    “开元二十年,转任工部侍郎,正四品上,兼集贤院学士。”

    “同年八月,兼知制诰,草拟诏书。”

    “同年十月,加检校中书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第二次被加检校中书侍郎。”

    “不久,张九龄的母亲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张九龄推辞但没有被允许,第二年,迁为中书令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二年安禄山奉命讨伐奚部落和契丹部落,违抗军令轻敌被打败。”

    “节度使张守珪依照军令上疏奏请斩安禄山,临刑前又惜才,下令停刑,将安禄山押送京师。”

    “张九龄按照军令安禄山不应免除一死,唐玄宗怜惜安禄山的才干。”

    “下令免除安禄山的官职,让他以平民身份代理现职。”

    “张九龄坚决反对,说安禄山违抗军令使军队在战场上覆没。”

    “依照军法不可不死,直言安禄山不杀一定会有后患。”

    “玄宗不听,依旧下令赦免了安禄山。”

    苏东坡: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张九龄,曾预言安禄山必反。

    张九龄自幼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当时广州刺史王方庆曾赞叹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

    过韶州,阅读了张九龄文章,直言遇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莫大的鼓舞。

    张九龄考入进士后几年,因朝政动荡,正值武则天失去对朝廷的控制。

    唐中宗即位后,局面依然没有好转。

    因唐中宗无能,他的皇后韦氏,开始逐渐掌权。

    五年之后,韦氏毒死了李显,打算做第二个女皇。

    这时,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发动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

    然后,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拥立他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

    而李旦登基之后,李隆基又开始和太平公主斗法。

    最后,李旦不得不禅位给李隆基。

    而李隆基登基后,又抢先下手,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唐朝高层这才终于恢复平静。

    随着李旦登基,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张九龄这才终于有了机会。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他赏识张九龄的才能,开始大力提拔张九龄。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后,张九龄的仕途,自然更是一路畅通。

    更关键的是,武则天去世之后,那位之前被流放的宰相张说,重新返回了京城,然后又一步步再次成为了宰相。

    等到李隆基即位之后,张说恰好是当时朝堂上,权柄最重的几人之一。

    有皇帝和宰相的赏识,张九龄的仕途一路顺畅。

    但是,因张说和宰相姚崇政见不同,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

    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招致了姚崇不满,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回到岭南。

    张九龄回到家乡之后,却并没有闲居,而是上奏朝廷,请求在岭南地区修建道路,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他亲自到现场踏勘,亲自监督下,开凿了大庾岭古道。

    梅岭古道建设完成后,张九龄便被再次召回京城。

    而在这不久之后,张说也二度返回京城,再次担任了宰相。

    在张说的提拔下,张九龄直接进入中枢,担任中书舍人。

    至此,张九龄与张说被绑在一条船上了。

    张说在朝堂上,也有很多政敌,一旦张说出了问题,那张九龄自然也会被牵连。

    果不其然,张说被李林甫等人弹劾,而后被罢免了官职。

    张说被罢官后,张九龄也被牵连其中。

    为了避免卷入这些风波,接下来的几年里,张九龄一直自请在外做官。

    在外历练的数年之后,到了开元十九年,张九龄被再次调入京城。

    这一次,张九龄被调回京城,不再是张说的关系,更是唐玄宗本人的意思。

    经过这十多年的观察之后,唐玄宗已经意识到,张九龄是一个难得的宰辅之才。

    最关键的是,张九龄本人品格高尚,不愿意参与党争之类的事情。

    所以,当张九龄第三次被调回京城之后。

    这一次,他的升迁之路,就再无任何阻碍了。

    至此,张九龄终于平步青云,正式成了唐朝的宰相。

    张九龄多次上奏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皇上不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

    最终安禄山反叛,埋葬了大唐盛世。

    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当年农历二月因病去世。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这一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治军有方,得到唐玄宗的嘉许,玄宗打算提拔他为尚书。”

    “张九龄反对,说唐王朝建立以来,尚书只有当过宰相的或名扬天下,有德行的人才能充任,牛仙客破格提拔不合适。”

    “唐玄宗又说封牛仙客一个爵位,张九龄反对,说封爵的目的是奖励别人建立功劳。”

    “治军是他应尽的职责,不是功劳,并提议赏给牛仙客金银绸缎就行了。”

    “唐玄宗沉默不语,李林甫上奏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张九龄不同意是不识大体。”

    “第二天,唐玄宗再次提出封给牛仙客爵位,张九龄依然反对。”

    “唐玄宗生气斥责张九龄,张九龄说牛仙客是出生边塞的微贱小官,又目不识丁。”

    “如果提升到宰相职位,不能使人心服。”

    “李林甫说只要有才干胆识,不需要识字,天子用人不需要受约束。”

    “十月二十三日,唐玄宗封牛仙客为陇西县郡公,采邑实封三百户人家。”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听信了武惠妃的谗言,打算将太子等三位皇子贬为平民,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张九龄说没有听说三位皇子犯过错,不可废弃。”

    “并且直言太子是帝国的基石,不可轻率更换。”

    “武惠妃秘密派人拉拢张九龄对他说如果他伸出援手,宰相之位可永保。”

    “张九龄厉声呵斥,并将事情奏报给唐玄宗,唐玄宗感到惊骇,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开元二十五年,监察御史周子谅上疏弹劾牛仙客才不配位。”

    “唐玄宗生气,两次下令杖责周子谅,并下令将他流放到瀼州,周子谅走到蓝田时逝世。”

    “宰相李林甫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张九龄因此被牵连。”

    “同年四月二十日,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当年农历二月因病去世。”

    “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追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对于安禄山必反的先见之明。”

    “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欧阳修:一代名相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写下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千古名作《望月怀远》就写于诗人被贬荆州之后。

    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时任宰相的张九龄,一下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

    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被押送京城,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

    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

    唐玄宗却没有最终批准,为示皇恩,竟然将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死后不久,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唐玄宗无奈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张九龄才思敏捷,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望月怀远意思是在月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佳句。

    茫茫的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远在天涯的亲友,也同我一样正在望着同一轮明月而相思吧。

    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完全是景,意境雄浑阔大,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由望月而思人,由思人而想象对方虽远隔天涯。

    但与我共赏一轮明月,共生思念之情,产生了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鸣,遥远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给人一种身虽远心相近的感觉,突然感到一丝安慰。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难以入眠而把亲人思念。

    有情之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所以愈感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

    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相思而整夜无眠,月色就格外亲切。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披衣流连于庭院,深感夜露寒凉,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两句细致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

    没想到蜡烛熄灭之后,眼前竟是月亮的清辉洒满房间。

    如水温柔的月光,惹人怜爱不已,思念之情丝毫未减。

    试着披衣步出门庭,抬头望着眼前的一轮明月。

    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是撩人心绪,让人感叹不已。

    夜深了,露水沾湿了衣襟,感到阵阵凉意。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温柔的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不能捧着赠送给你。

    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这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清朗的月光饱含了诗人多少的情感。

    寄托着诗人多么美好的祝福和思念,多想把这美好的月色捧满双手赠送给你,让你感受我的满满的思念。

    可是却不能够,那就期待在梦里相见吧。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