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枪械专家,护国忠骨! 第55章 忙疯了
新线索依旧是“香槟”提供的。
“什么?夏天会有一场爆炸袭击事件?那些枪支也是为了这场袭击准备的?”
所有人的神色都变了。
“袭击目的不知道,袭击人员不知道,只知道时间大约是在夏天,组织一场爆炸袭击。”
由于六十年代,国内处在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敌对势力不择手段,通过行李夹带,邮递及车辆藏匿的方式企图将武器弹药带入内地。
而夹带的关键地点,是罗湖口岸。
1962年8月29日,边防战士陈志文发现一名入境人员携带炸药,此人被发现暴露后当即拉燃引线,与陈志文战士同归于尽。
从此以后,罗湖桥不但加强了武装警卫,还在一面墙上凿开了一个大洞,而墙后面这是一个大水塘,一旦发现险情,可以随时将物品扔出洞外,减少或避免伤亡。
但是,能防得住境外夹带,防不住境内自制,以及之前战争时遗留的武器弹药。
就连到了新世纪,都经常有新闻报道,什么人在床底下、涵洞里、田地里,甚至迁坟的时候发现自家祖坟里,埋藏了手榴弹、地雷、炮弹、子弹……等等。
更不要说这个时候了,连普通的村子里面都能有几门迫击炮,敌特人员手里有些弹药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而且,说句实在话,这个年代内地是极为封闭的,到哪儿都要介绍信。连逃荒,都要大队上开出的特殊介绍信才行。
这种逃荒要饭的介绍信,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开到的,还得成分好,和大队干部关系不错。没有这种介绍信,就在家挨饿吧,连出去要饭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这个年代基本没什么流窜犯,间谍活动在内地也十分受限,基本都是“吃老本”,或者进行策反。
这就导致了,现在国内的间谍分为三种,要么是经年的“大鱼”,要么是地位较高的“叛徒”,要么是因为成分问题在国内不得志、或者贪图金钱的“小贼”。
所以要搞“大事”,并不容易。
“大鱼”本身就十分重要,不会用于一场恐怖袭击;“叛徒”最值钱的是手里掌握的资料,也不会进行此类活动。
唯有“小贼”有动机,也有意向,来进行这类活动。但是这些“小贼”一般都是普通人出身,没有受过什么训练,心理素质一般。还没等执行任务呢,就被基层情报部门发现了。
成功者虽然寥寥无几,但是但凡成功,就是一场大案。
所以这个情报瞬间引起了高度重视。
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是封闭的。
之前“鳄鱼”招出过一个地点,是他们租的普通民宅,他就是将零件运送到那个地方的。
但是等到他们去搜查的时候,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什么都不剩了。
那怎么办呢?现在路上又没有监控对不对?
那就采用最基础的摸排法,从房东,到租房的人,再到邻居,甚至乞丐,所有和这所房子有关联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细细询问,寻找线索。
所以说,不管什么时候,干这一行的,实实在在是苦力活儿,一点儿也不容易。
主官这方面任务的是韩兵,而向阳则和林绿夏一起,又泡进了档案室里。
这次他们看的是一份名单,要根据这份名单找人。
在京城解放之前,Gm党当局曾经在城中建立了一所特训警校,专门训练一些特务分子,他们的主要课程都是暗杀、爆破这样的破坏性工作。
在京城解放之后,这所学校的校长向公安机关提供了一份学员名单,警方在此之前就已经根据这份名单抓捕过犯人,但是其中有一些人,始终没有抓到。
现在,他们就是要通过档案,找之前那些没找到的人。
因为这次的爆炸案,涉及到了枪支,很明显就不是一场单纯的爆炸。再看那个小院儿扫尾的干净程度,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得了,本来小老鼠制造的袭击就够麻烦了,现在还扯进来几个大的,麻烦更大了。
研究所内部的大间谍还不知道是谁,眼瞅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来一场爆炸案。两件事一件比一件紧急,而且还可能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现有资料,以及年龄、生活区域、身份地位、能力水平推测,干活儿的是这批人的可能性最高。
两个人在档案室一熬就是一宿。
周主任也就陪他们一起熬着。
向阳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时不时带点好吃的来,分给周主任一份——毕竟是因为他们,才让周主任跟着加班不是?
林绿夏看到了,就和他商量好,两个人轮着给周主任送点东西。
不用多,就偶然买两个包子、打一个带油水的菜。
“找到了!”
这天半夜,向阳强打精神的翻阅着档案,机械的将信息塞进脑子。
忽然,听到了林绿夏发出一声难以遏制的欢呼。
“找到什么了?找到要搞爆炸的人了?”
向阳连忙问。
“不是!但我找到‘香槟’了!”
什么!
一份档案被递到向阳眼前。
“这个人叫石翠萍,这是她在学校里的照片。”
可是向阳横看竖看,没看出来这张照片上的人和“香槟”有什么关系。
林绿夏急了。
“你看骨相!看骨相!这个眉骨,还有颧骨,下巴,都一模一样!就算不是本人,也一定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但我倾向于本人!”
不得不说,在这个侦查只凭肉眼的年代,林绿夏的确比向阳更有经验一点——他的习惯是直接交给电脑程序比对,而非面对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认人。
不过林绿夏这么一点明,向阳用心去看,还真看出了点什么。
回忆起“香槟”浓妆下掩映的五官,再看看相片上年轻青涩的少女,只能说,她的伪装做的很成功,生活加上化妆品将她改造成了和曾经相差甚远的模样。
也可能是因为女人对同性的脸更敏感吧,反正如果林绿夏不说,向阳发现这个线索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
(罗湖口岸案例是真的可以查,战士的名字没有改,资料里写的是什么我就写什么)
“什么?夏天会有一场爆炸袭击事件?那些枪支也是为了这场袭击准备的?”
所有人的神色都变了。
“袭击目的不知道,袭击人员不知道,只知道时间大约是在夏天,组织一场爆炸袭击。”
由于六十年代,国内处在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敌对势力不择手段,通过行李夹带,邮递及车辆藏匿的方式企图将武器弹药带入内地。
而夹带的关键地点,是罗湖口岸。
1962年8月29日,边防战士陈志文发现一名入境人员携带炸药,此人被发现暴露后当即拉燃引线,与陈志文战士同归于尽。
从此以后,罗湖桥不但加强了武装警卫,还在一面墙上凿开了一个大洞,而墙后面这是一个大水塘,一旦发现险情,可以随时将物品扔出洞外,减少或避免伤亡。
但是,能防得住境外夹带,防不住境内自制,以及之前战争时遗留的武器弹药。
就连到了新世纪,都经常有新闻报道,什么人在床底下、涵洞里、田地里,甚至迁坟的时候发现自家祖坟里,埋藏了手榴弹、地雷、炮弹、子弹……等等。
更不要说这个时候了,连普通的村子里面都能有几门迫击炮,敌特人员手里有些弹药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而且,说句实在话,这个年代内地是极为封闭的,到哪儿都要介绍信。连逃荒,都要大队上开出的特殊介绍信才行。
这种逃荒要饭的介绍信,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开到的,还得成分好,和大队干部关系不错。没有这种介绍信,就在家挨饿吧,连出去要饭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这个年代基本没什么流窜犯,间谍活动在内地也十分受限,基本都是“吃老本”,或者进行策反。
这就导致了,现在国内的间谍分为三种,要么是经年的“大鱼”,要么是地位较高的“叛徒”,要么是因为成分问题在国内不得志、或者贪图金钱的“小贼”。
所以要搞“大事”,并不容易。
“大鱼”本身就十分重要,不会用于一场恐怖袭击;“叛徒”最值钱的是手里掌握的资料,也不会进行此类活动。
唯有“小贼”有动机,也有意向,来进行这类活动。但是这些“小贼”一般都是普通人出身,没有受过什么训练,心理素质一般。还没等执行任务呢,就被基层情报部门发现了。
成功者虽然寥寥无几,但是但凡成功,就是一场大案。
所以这个情报瞬间引起了高度重视。
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是封闭的。
之前“鳄鱼”招出过一个地点,是他们租的普通民宅,他就是将零件运送到那个地方的。
但是等到他们去搜查的时候,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什么都不剩了。
那怎么办呢?现在路上又没有监控对不对?
那就采用最基础的摸排法,从房东,到租房的人,再到邻居,甚至乞丐,所有和这所房子有关联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细细询问,寻找线索。
所以说,不管什么时候,干这一行的,实实在在是苦力活儿,一点儿也不容易。
主官这方面任务的是韩兵,而向阳则和林绿夏一起,又泡进了档案室里。
这次他们看的是一份名单,要根据这份名单找人。
在京城解放之前,Gm党当局曾经在城中建立了一所特训警校,专门训练一些特务分子,他们的主要课程都是暗杀、爆破这样的破坏性工作。
在京城解放之后,这所学校的校长向公安机关提供了一份学员名单,警方在此之前就已经根据这份名单抓捕过犯人,但是其中有一些人,始终没有抓到。
现在,他们就是要通过档案,找之前那些没找到的人。
因为这次的爆炸案,涉及到了枪支,很明显就不是一场单纯的爆炸。再看那个小院儿扫尾的干净程度,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
得了,本来小老鼠制造的袭击就够麻烦了,现在还扯进来几个大的,麻烦更大了。
研究所内部的大间谍还不知道是谁,眼瞅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来一场爆炸案。两件事一件比一件紧急,而且还可能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现有资料,以及年龄、生活区域、身份地位、能力水平推测,干活儿的是这批人的可能性最高。
两个人在档案室一熬就是一宿。
周主任也就陪他们一起熬着。
向阳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时不时带点好吃的来,分给周主任一份——毕竟是因为他们,才让周主任跟着加班不是?
林绿夏看到了,就和他商量好,两个人轮着给周主任送点东西。
不用多,就偶然买两个包子、打一个带油水的菜。
“找到了!”
这天半夜,向阳强打精神的翻阅着档案,机械的将信息塞进脑子。
忽然,听到了林绿夏发出一声难以遏制的欢呼。
“找到什么了?找到要搞爆炸的人了?”
向阳连忙问。
“不是!但我找到‘香槟’了!”
什么!
一份档案被递到向阳眼前。
“这个人叫石翠萍,这是她在学校里的照片。”
可是向阳横看竖看,没看出来这张照片上的人和“香槟”有什么关系。
林绿夏急了。
“你看骨相!看骨相!这个眉骨,还有颧骨,下巴,都一模一样!就算不是本人,也一定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但我倾向于本人!”
不得不说,在这个侦查只凭肉眼的年代,林绿夏的确比向阳更有经验一点——他的习惯是直接交给电脑程序比对,而非面对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认人。
不过林绿夏这么一点明,向阳用心去看,还真看出了点什么。
回忆起“香槟”浓妆下掩映的五官,再看看相片上年轻青涩的少女,只能说,她的伪装做的很成功,生活加上化妆品将她改造成了和曾经相差甚远的模样。
也可能是因为女人对同性的脸更敏感吧,反正如果林绿夏不说,向阳发现这个线索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
(罗湖口岸案例是真的可以查,战士的名字没有改,资料里写的是什么我就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