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原神:我有一座图书馆 > 第651章 容彩祭(四)

原神:我有一座图书馆 第651章 容彩祭(四)

    说起来要是行秋的身份暴露的话,恐怕会在桃姐那群人中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吧?毕竟一开始苏均得知这个事实的时候就显得相当震惊了。

    枕玉就是行秋,嗯……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确实很合理。

    而随着容彩祭拉开的序幕,苏均筹备的第一部容彩祭作品也正式开启了宣传。

    《西稻妻岛的航海者》……

    这是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作品,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苏均苏先生第一部正式研究一个族群、人类历史的作品。

    本来它应该是带着无数光环来到世人面前的,顺带着将海只岛推到每一个提瓦特人的面前。

    可是没办法,与它同一时间登上这个舞台的还有另一部伟大的着作,人们的视线被那炽烈的光辉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应该同样有着万丈光芒的《西稻妻岛的航海者》。

    这可能也就是与天才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悲哀,在天才无与伦比的、如同太阳的光辉下,一切星辰都显得黯淡无比。

    前世几百年前的大唐就是如此,李白一枝独秀,在他活着的时候,其他诗人好像都是陪衬,甚至连杜甫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关注。

    也好比如今提瓦特的苏均,在他的光芒下似乎学者、作家、文人、画家等等都显得失去了色彩。

    而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战争与和平》身上,《西稻妻岛的航海者》就像是那些黯淡的诗人一样。

    虽然依旧有关注,但似乎并不像之前苏均同样发布的学术着作一样得到广泛讨论。

    毕竟以前苏均只发布一本,人们冲着苏均这个名字也会买上一本。

    但现在苏均一下子有三本着作登场,最受关注的《战争与和平》、老少皆宜的《夏目友人帐》,如此看来人们的选择也多了,除了真爱党似乎真的没有人回去买一本学术着作回去读,还是这种冷门学术着作。

    所幸“苏均”两个字还是颇有分量的,即使没有太多人关注,冲着“苏均”两个字八重堂特意为《西稻妻岛的航海者》准备的摊位面前还是有些人的。

    “这也是苏先生的新作品嘛……”

    “对的,《西稻妻岛的航海者》……讲诉了……额……”

    工作人员瞥了一眼宣传海报,“嗯……讲述了关于海只岛人民的生活以及历史……”

    “海只岛?那是……”

    “这次稻妻战争的交战方吧?”

    “感觉挺有意思的……”

    “这是学术着作吧……你想要买吗?35摩拉……不便宜呢……”

    “买本看看吧,放心,《战争与和平》还有《夏目友人帐》的摩拉我早就准备好了……”

    那人笑着从工作人员手中取到了一份《西稻妻岛的航海者》。

    这一刻,这个古老而又脆弱的文明第一次向人们、向世界打开了自己的胸怀,以及自己那璀璨且辉煌的历史。

    那是完全不同于稻妻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人们在绝境中自己找到出路,也可以看到爱人的神明对子民的眷恋,也可以看到失去神明之后人类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思念。

    文明……周而复始……生生不绝……

    在这里你可以当做看完了一本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个文明奋斗的过程,从辉煌、衰败到成长……

    毫无疑问的,《西稻妻岛的航海者》是一本很好很好的着作,无论是从故事还是学术。

    论坛。

    须弥老大:谁看《西稻妻岛的航海者》?

    白垩:刚拿到手。

    做实验呢:很不错,我第一次觉得还能这样对文明做解剖手术。

    风起地的小研究员:解剖手术?很有特色的说法,一针见血的看清了这本书的底色。

    冰风组曲:就像是机械齿轮那样吗?苏先生把整个海只岛文明拆解成了每一个齿轮摆在了大家面前。

    文弱的学术分子:不是齿轮,应该说是灵魂。

    深林的狐:唔……就像是生态系统一样,我从没有去过海只岛,就连听说还是因为这次稻妻战争,可现在我仿佛已经在海只岛生活了很多年。

    做实验呢:田野调查,不过苏均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田野调查。

    须弥老大:没错,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在学术领域他真的是个天才,就像星辰一样。

    一张送不出去的支票:星辰?为什么不能是太阳?

    某位贤者:因为太阳是大慈树王大人。

    做实验呢:呵呵,可惜你们的太阳死了。

    苏均出品,必是精品。

    这是每一个学者都知道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苏先生会给下一次学术界带来什么样的潮流,所以每一个学者都要紧跟苏先生的嗅觉,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论文不会被导师丢进垃圾桶里。

    毕竟那可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某个专攻生物学者刚想要自信满满的发表自己的论文的时候,苏均的《物种起源》登场,生物学变天了。

    《西稻妻岛的航海者》也是如此,可能它在常人眼中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是每一个有实力学者都会把苏均的所有作品买下来,没实力的借也要借到。

    毫无疑问,这本书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连带着“海只岛”这个名字同样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之中。

    就像苏均很久以前说的那样——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这本书带来的影响将会是最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