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 第404章 九部二院一府
热门推荐:
致命游戏:归梦
精分太离谱!我角色切换自如
前辈请自重,你道侣够多了
从时间大道开始的神话大罗
海权时代
穿越成了游戏里的炮灰角色
要命啊!开局七个崽,各个黄又瘦
搞笑奇谈奇谈搞笑
师姐,请自重
这时,只见到朱慈烺,目光扫视着殿内,定格在了李遇知身上。
“李爱卿素有清望,不如就暂任这贡院首席大学士之位吧?”
“臣谢旨!”
贡院八位大学士里面,自然是有首席,李遇知年龄也大了,让他干上几天,到时候告老就是了。
哦不对,李遇知也没办法告老还乡了——他的家乡就在陕西,现在他可不敢跑回老家去。
那样的话,十有八九是要被流寇逮起来的拷饷的。
“不过,区区一个九部一院,又如何够?”
“我大明朝,得有九部二院一府!”
朱慈烺又继续朝众臣道。
“这个二院,分别是都察院,贡院,皆独立于内阁!”
“而一府嘛,就是统军都督府!”
“殿下,这个统军都督府,是在内阁之下吗?”
听到这,魏藻德赶紧问话。
内阁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了,都察院掌监察之职,而且,朱慈烺对都察院还进行了改革,都察院内部,是一日是都察,终身是都察。
跟贡院一样,只要进去就出不了。
这全都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
而这,众臣都挑不出来什么毛病,仍是这个统军都督府,就不一样了,这是军职衙门,而且,掌大明的军务。
这要是还不归内阁管。
独立于内阁之外。
那岂不就是说。
大明朝的文武又并立了?
而朱慈烺也不含糊,他直接道。
“文武本就应该分开!”
文武当然是要分开的了,虽然后世不少人看好汉唐时的文武不分,觉得这是一种武德充沛的表现,觉得只要采取这样的制度,就会让国家强盛。
但时代不同了。
汉唐之时,文武不分,那是封建帝国,但随着时代发展,军事变革,乃至社会发展,导致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差距愈发的大,双方所需要掌握的技术,也截然不同,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再让文人督师,或者是武官管民政。
那就是强人所难。
就是瞎鸡儿搞。
“文官管文官的,武官管武官的,就这么简单!”
朱慈烺直言不讳道。
“统军都督府内,自有一套机构管理,无需内阁插手!”
“当然,内阁也并不是说,什么也不管!”
嗯,还是要管管的,要不然的话,说不定就搞出来了武装割据,武装叛乱了。
只听朱慈烺道。
“首先,统军都督府内,一年有多少军费,这是需要内阁进行核算之后,由财政部调拨!”
“其次,武官薪俸,赏格,乃至于普通军士的军饷,待遇,也悉数由财政部支取,另外,统军都督府也不得擅自干涉民政,更不得滋扰地方,如有出现此等行为,定严惩不贷!”
“其次,统军都督府内大都督一职,也亦当由皇帝,或太子兼任!”
“另外,无内阁发布的官方命令,统军都督府内,不得擅自调兵,如有违背,既与谋反无异!”
朱慈烺将武事独立于文官之外的目的是防止文官瞎折腾,但同时,他又要用财政来管理武将,另外,还要用内阁作为统军都督府的最终决策机构,防止军部独走。
而统军都督府大都督由皇帝或太子亲任,则可以由帝王亲自监督军事,除此之外,朱慈烺又补充了一句,他继续道。
“另外,这个统军都督府下属的我大明军队,也得有人监督才是……”
说到这,朱慈烺看向了李邦华。
“都察院不仅要监察文官,还亦要监察武官!”
嗯,武官还是很贪滴。
而如果太贪的话,那就会导致战斗力下降了。
所以,朱慈烺不能够让统军都督府自成天地,不能够让御前亲军,在内部近亲繁殖,成为一个腐败严重,并且内部铁板一块,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反腐是非常有必要的。
“殿下,若是要这么说的话,我大明朝将来就是九部两院一府!”
“可是,这个礼部该……”
“礼部不再设部了!”
朱慈烺说道。
“未来祭祀,礼仪之事,在教化部下,设一司局专办!”
听到这,魏藻德不再说话。
而朱慈烺则是打量着殿内的诸臣问道。
“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呢?”
“臣等无异议!”
众臣纷纷道。
朱慈烺当下所在的这是小朝会,说白了就没几个人参加,来的都是大明朝的高官官员,不是部阁,就是侍郎。
而且,朱慈烺重设九部。
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有好处的——九个部比六个部多啊。
这多了三个部!
而且,还又多了一个贡院,虽然这个贡院大学士不能够再任其他职务,而且,而且所受的约束颇多,但也是个不错的位置,毕竟位高嘛。
这一口气多了三个部,就是三个部阁高官。
如果算上侍郎的话,那官位就更多了。
中枢一口气多了这么多大空缺。
对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好事了,干嘛反对?
对于下面的官,也亦是如此。
这就是朱慈烺改革容易的原因了。
因为历朝历代,改革都免不了几个字——清查冗员,精简机构,触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反而,到了朱慈烺这。
朱慈烺却是,增加官位,把蛋糕给做大了。
这则要感谢古代的政治机构过于精简,可以让朱慈烺增设许多官职,来邀买人心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没有异议,只见到蒋德璟有些疑惑地拱手询问道。
“殿下,这个科举既然改了,文进士不取了,那将来,武举还办不办?”
一听到武举,朱慈烺顿时脸色微变,武举这玩意朱慈烺觉得也没多大用处。
因为近代,乃至现代军事是一个相当专业的活,需要军校培养,而这不是寻常人家,寻常学校就能够教授的本领(寻常家庭能学得了火器?学得了炮术?这玩意非得军校才有办法教啊)所以,靠武举考试来选拔军事人才,那完全就是瞎搞。
冷兵器时代,靠武举还或许有些用处,但是在当下,武举的用处确实不大。
而何况朱慈烺聘请洋将,乃是自培人才,已经建立起来当下近代军校,是不太需要武举来提供人才了。
因为武举提供的人才根本算不上是军事人才,他应该算是“运动员”,或者是“大力士”,他们考试的内容都是,骑马,射箭,拉硬弓,耍石锁,舞大刀,弄花枪,这特喵的跟走江湖卖艺的有什么区别?
毕竟这年头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功了——武功再高,也挡不住一铳啊!
历史上,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国的武状元,武举人,武秀才,还有那些个绿营兵,八旗兵,一个个血染征衣,死在抗击外侮,抗击英夷的战场上。
但最终歼敌却不过六十九人(死亡)。
哦对了,这里面还有五个是三元里的老乡干掉的。
虽然这是大清武举,不是大明武举,不过朱慈烺感觉这也差不多,毕竟清代武举考的东西跟大明武举考的东西不能够说一模一样,但也差不到哪去。
都是属于被淘汰的掉的东西,所以,朱慈烺觉得,这个武举还是可以撤掉的。
但见到,朱慈烺张口道。
“这个武举确实可以撤了!”
“朝廷的军将,以后就由军校提供,若想从军报国,那就先报考军校就是,武举嘛,用不着了……”
“殿下,武举确实是无用,不过,也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朝廷地方上缉盗,抓贼,维持治安,还是需要些人手的……”
高宏图提醒道。
还真是,这群弓马娴熟的大力士,武林高手,用来维持治安还是蛮不错的。
这活对他们也是专业对口了,大明朝在地方上设了乡官,但也不能不设捕快,不设些缉盗的好汉,要不然的话,光靠那些个秀才官,举人官,还不得让贼给偷了抢了?
“那武举也改一改,改成武秀才吧,考中武秀才者,可以充入衙门为吏,缉盗抓贼!”
实际上这活交给这些人来干,也不太靠谱,这得交给真正专业对口的警察来干,最好是开个警校,但这玩意朱慈烺没心思搞,而且估计也搞不好,所以弄些武艺不错,块头也大的武秀才,来撑门面维持治安,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
“李爱卿素有清望,不如就暂任这贡院首席大学士之位吧?”
“臣谢旨!”
贡院八位大学士里面,自然是有首席,李遇知年龄也大了,让他干上几天,到时候告老就是了。
哦不对,李遇知也没办法告老还乡了——他的家乡就在陕西,现在他可不敢跑回老家去。
那样的话,十有八九是要被流寇逮起来的拷饷的。
“不过,区区一个九部一院,又如何够?”
“我大明朝,得有九部二院一府!”
朱慈烺又继续朝众臣道。
“这个二院,分别是都察院,贡院,皆独立于内阁!”
“而一府嘛,就是统军都督府!”
“殿下,这个统军都督府,是在内阁之下吗?”
听到这,魏藻德赶紧问话。
内阁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了,都察院掌监察之职,而且,朱慈烺对都察院还进行了改革,都察院内部,是一日是都察,终身是都察。
跟贡院一样,只要进去就出不了。
这全都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
而这,众臣都挑不出来什么毛病,仍是这个统军都督府,就不一样了,这是军职衙门,而且,掌大明的军务。
这要是还不归内阁管。
独立于内阁之外。
那岂不就是说。
大明朝的文武又并立了?
而朱慈烺也不含糊,他直接道。
“文武本就应该分开!”
文武当然是要分开的了,虽然后世不少人看好汉唐时的文武不分,觉得这是一种武德充沛的表现,觉得只要采取这样的制度,就会让国家强盛。
但时代不同了。
汉唐之时,文武不分,那是封建帝国,但随着时代发展,军事变革,乃至社会发展,导致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差距愈发的大,双方所需要掌握的技术,也截然不同,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再让文人督师,或者是武官管民政。
那就是强人所难。
就是瞎鸡儿搞。
“文官管文官的,武官管武官的,就这么简单!”
朱慈烺直言不讳道。
“统军都督府内,自有一套机构管理,无需内阁插手!”
“当然,内阁也并不是说,什么也不管!”
嗯,还是要管管的,要不然的话,说不定就搞出来了武装割据,武装叛乱了。
只听朱慈烺道。
“首先,统军都督府内,一年有多少军费,这是需要内阁进行核算之后,由财政部调拨!”
“其次,武官薪俸,赏格,乃至于普通军士的军饷,待遇,也悉数由财政部支取,另外,统军都督府也不得擅自干涉民政,更不得滋扰地方,如有出现此等行为,定严惩不贷!”
“其次,统军都督府内大都督一职,也亦当由皇帝,或太子兼任!”
“另外,无内阁发布的官方命令,统军都督府内,不得擅自调兵,如有违背,既与谋反无异!”
朱慈烺将武事独立于文官之外的目的是防止文官瞎折腾,但同时,他又要用财政来管理武将,另外,还要用内阁作为统军都督府的最终决策机构,防止军部独走。
而统军都督府大都督由皇帝或太子亲任,则可以由帝王亲自监督军事,除此之外,朱慈烺又补充了一句,他继续道。
“另外,这个统军都督府下属的我大明军队,也得有人监督才是……”
说到这,朱慈烺看向了李邦华。
“都察院不仅要监察文官,还亦要监察武官!”
嗯,武官还是很贪滴。
而如果太贪的话,那就会导致战斗力下降了。
所以,朱慈烺不能够让统军都督府自成天地,不能够让御前亲军,在内部近亲繁殖,成为一个腐败严重,并且内部铁板一块,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反腐是非常有必要的。
“殿下,若是要这么说的话,我大明朝将来就是九部两院一府!”
“可是,这个礼部该……”
“礼部不再设部了!”
朱慈烺说道。
“未来祭祀,礼仪之事,在教化部下,设一司局专办!”
听到这,魏藻德不再说话。
而朱慈烺则是打量着殿内的诸臣问道。
“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呢?”
“臣等无异议!”
众臣纷纷道。
朱慈烺当下所在的这是小朝会,说白了就没几个人参加,来的都是大明朝的高官官员,不是部阁,就是侍郎。
而且,朱慈烺重设九部。
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有好处的——九个部比六个部多啊。
这多了三个部!
而且,还又多了一个贡院,虽然这个贡院大学士不能够再任其他职务,而且,而且所受的约束颇多,但也是个不错的位置,毕竟位高嘛。
这一口气多了三个部,就是三个部阁高官。
如果算上侍郎的话,那官位就更多了。
中枢一口气多了这么多大空缺。
对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好事了,干嘛反对?
对于下面的官,也亦是如此。
这就是朱慈烺改革容易的原因了。
因为历朝历代,改革都免不了几个字——清查冗员,精简机构,触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反而,到了朱慈烺这。
朱慈烺却是,增加官位,把蛋糕给做大了。
这则要感谢古代的政治机构过于精简,可以让朱慈烺增设许多官职,来邀买人心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没有异议,只见到蒋德璟有些疑惑地拱手询问道。
“殿下,这个科举既然改了,文进士不取了,那将来,武举还办不办?”
一听到武举,朱慈烺顿时脸色微变,武举这玩意朱慈烺觉得也没多大用处。
因为近代,乃至现代军事是一个相当专业的活,需要军校培养,而这不是寻常人家,寻常学校就能够教授的本领(寻常家庭能学得了火器?学得了炮术?这玩意非得军校才有办法教啊)所以,靠武举考试来选拔军事人才,那完全就是瞎搞。
冷兵器时代,靠武举还或许有些用处,但是在当下,武举的用处确实不大。
而何况朱慈烺聘请洋将,乃是自培人才,已经建立起来当下近代军校,是不太需要武举来提供人才了。
因为武举提供的人才根本算不上是军事人才,他应该算是“运动员”,或者是“大力士”,他们考试的内容都是,骑马,射箭,拉硬弓,耍石锁,舞大刀,弄花枪,这特喵的跟走江湖卖艺的有什么区别?
毕竟这年头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功了——武功再高,也挡不住一铳啊!
历史上,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国的武状元,武举人,武秀才,还有那些个绿营兵,八旗兵,一个个血染征衣,死在抗击外侮,抗击英夷的战场上。
但最终歼敌却不过六十九人(死亡)。
哦对了,这里面还有五个是三元里的老乡干掉的。
虽然这是大清武举,不是大明武举,不过朱慈烺感觉这也差不多,毕竟清代武举考的东西跟大明武举考的东西不能够说一模一样,但也差不到哪去。
都是属于被淘汰的掉的东西,所以,朱慈烺觉得,这个武举还是可以撤掉的。
但见到,朱慈烺张口道。
“这个武举确实可以撤了!”
“朝廷的军将,以后就由军校提供,若想从军报国,那就先报考军校就是,武举嘛,用不着了……”
“殿下,武举确实是无用,不过,也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朝廷地方上缉盗,抓贼,维持治安,还是需要些人手的……”
高宏图提醒道。
还真是,这群弓马娴熟的大力士,武林高手,用来维持治安还是蛮不错的。
这活对他们也是专业对口了,大明朝在地方上设了乡官,但也不能不设捕快,不设些缉盗的好汉,要不然的话,光靠那些个秀才官,举人官,还不得让贼给偷了抢了?
“那武举也改一改,改成武秀才吧,考中武秀才者,可以充入衙门为吏,缉盗抓贼!”
实际上这活交给这些人来干,也不太靠谱,这得交给真正专业对口的警察来干,最好是开个警校,但这玩意朱慈烺没心思搞,而且估计也搞不好,所以弄些武艺不错,块头也大的武秀才,来撑门面维持治安,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u00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