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医术无双:从急诊科医生开始 > 第452章 顶刊柳叶刀

医术无双:从急诊科医生开始 第452章 顶刊柳叶刀

    临床上的工作既繁忙又充实。

    拿到手术权限的陆安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在普外科尽情的施展着自己的手术技能。

    至于“游走的鱼刺”那篇论文,陆安没想着自己独占,而是让这个治疗组的大家一起来共同完成。

    周末,整个治疗组的人都没有休息,陆安把他们集体叫到了实验室。

    也正因为是周末,实验室的人不多,惹人烦的李浩并没有来。

    陆安将最后一张ct三维重建图导入论文配图,屏幕上幽蓝的血管影像中,一根细如发丝的异物正斜插在肝动脉分支处——那是条游走的鱼刺。

    \"第43版修改稿。\"方任勇顶着鸡窝头冲进办公室,手里U盘还带着打印机余温,\"JAmA Surgery的审稿人非要我们补食管瘘管的组织学证据。\"

    邹睿从显微镜前抬头:\"我刚把hE染色切片数字化,肉芽组织里的鳞状上皮细胞能证明瘘管形成路径。\"

    他调出病理图,被鱼刺划出的迁延轨迹像条狰狞的蚯蚓,从食管中段直通肝门。

    曹野突然猛地从电脑前抬起头,眼镜滑到了鼻尖:\"隋代巢元方记载过''骨鲠行脉证''!这绝对能堵住那个质疑中医参考价值的审稿人!\"

    陆安揉着太阳穴轻笑,墙上贴满的解剖图随风轻晃。

    一个月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病例“游走的鱼刺”正在蜕变成学术明珠。

    \"这里要加时间轴。\"陆安在触控屏上勾勒出鱼刺迁移路径,\"从食管中段穿透肌层,沿纵隔间隙游走到膈肌脚,最终刺入肝动脉鞘——这种解剖学异常比中彩票还罕见。\"

    方任勇调出动态建模软件,血管网络在屏幕上绽放如血色珊瑚:\"我给动画加了血流动力学模拟,审稿人肯定买账。\"

    论文最终命名《食管-肝动脉异物迁移:当古老中医预见到现代影像学》。

    投稿《the La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那晚,整个团队挤在医生办公室啃披萨。

    众人忙碌了大半个月,除了临床的活儿,还要来完成这篇case report,虽然忙碌,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神色。

    case report的审稿期不长,不像其他论着那样动辄几个月或者大半年,又或许是这篇“游走的鱼刺”够罕见,所以众人只等了一周,便收到了期刊的回复。

    当投稿系统显示\"Under Review\"时,众人还在跟着陆安查房。

    普外科病房的晨光里飘着消毒水与米粥的混浊气味,陆安正俯身查看3床的引流管颜色。

    实习生林小雨捧着病历夹跟在他身后,突然被方任勇撞了下手肘。

    林小雨疑惑地看去,有些秃顶的方任勇正拼命朝她使眼色,只见方任勇的手机屏幕上《the La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邮件通知在晨光里泛着幽幽蓝光。

    “陆...陆老师!”林小雨的尖叫惊得隔壁床大爷的假牙都掉了,“我们的鱼刺论文被接收了!”

    为什么说是“我们”呢?

    林小雨等人虽然是实习生,但是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帮了大忙。

    就比如曹野找到了那个隋代巢元方记载过''骨鲠行脉证'',还是经过林小雨的提醒。

    陆安也没有吝啬,在论文作者团队中写下了林小雨等对论文有贡献的实习生们。

    查房队伍瞬间凝固。

    邹睿手里的听诊器“啪嗒”摔在地上,曹野的眼镜又滑到鼻尖了,而陆安握着引流管的手微微一颤——淡黄色液体在透明管子里荡出涟漪,像极了论文里那条穿越纵隔的鱼刺轨迹。

    “先查完房。”陆安的声音依旧平稳,只不过涨得通红的耳夹却是出卖了他。

    这可是柳叶刀,影响因子30分以上,世界顶刊啊!

    虽然只是一篇病案报道,但其难度也不是一般论文能相提并论的。

    耐心地查完房,陆安刚走出病房,走廊尽头的护士站突然爆发出欢呼。

    科室护士小张举着手机冲过来,屏幕上正是论文封面——那根被μct扫描的鱼刺在暗红背景上宛如青铜古剑,下方并列着《诸病源候论》书影与现代血管造影图。

    “陆老师刚来的第一天,就是我接待的,我一看就觉得陆老师不简单。”护士张玲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道缝,都是医学领域的,谁都知道柳叶刀的价值。

    “陆老师请客!”不知谁喊了一声,实习生们齐刷刷朝着陆安道出了一声恭喜。

    庆祝蛋糕送进值班室时,陆安被奶油抹成了花脸。

    方任勇偷拍下他狼狈的模样和论文封面发到普外科的大群里,配文“最没架子的主刀,最年轻的柳叶刀”!

    这个大群里,可是有着普外科四个病区的所有医护人员。

    而此刻的普外三病区休息室里,赵垦副主任正对着镜子拔头上的白发:“凭什么他三十岁就能发顶刊……”

    医务科里,郭军主任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他把手上的中性笔摔得啪啪响:“现在的年轻医生,就会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案例,外科医生就是要靠手术能力和五年生存率啊!”

    想当年,他也是外科的副主任医师!

    医务科的干事们见主任了生气,都默默不敢说话,只能在心中腹诽,“陆安的手术能力,难道您没见过啊?”

    ……

    副院长办公室。

    韩岩和徐风华相对而坐。

    “你这个小师弟啊,真是让人惊叹。”当韩岩看到陆安居然把上次的病例发表了一篇柳叶刀,心里第一次被震惊到了。

    之前无论陆安的手术能力多么强悍,他只是欣赏和惜才。

    但是现在一篇顶刊的柳叶刀出现在众人眼前,韩岩的内心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以目前的格局来看,科研论文、发论文的能力,才是决定一个医生前途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因为科研才能创造,前进的治疗方法、术式,都是需要创造性的。

    你再怎么会做手术,只是跟着别人身后学习,永远只能做千年老二罢了。

    徐风华对于韩岩老师的这番话,深以为然。

    他注意到论文接受函里,期刊主编特别提到的那句:\"将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与显微病理结合,为现代医学史提供了惊艳的跨文明对话。\"

    最重要的是,陆安在为人处世这方面,也丝毫不差。

    这篇顶刊的通讯作者是韩岩,第一作者是陆安,普外科一病区的团队只要参与论文,都在作者列表当中,包括实习生和进修生。

    至于徐风华,他只是将实验室让给陆安周末的时候来用,陆安也把他的名字也在了作者列表里。

    虽然一篇论文,有用的只是通讯作者和一作,但这可是顶刊的柳叶刀,只要是能在作者列表里露个脸,那就是一份极为荣耀的事情。

    当然了,对末尾的作者排名对于徐风华可能没用,但是方任勇、邹睿、曹野,以及那些实习生、进修生,绝对是自己职业生涯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