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不光长了嘴,她还会造谣 第315章

    “行,这边我再盯着些,有消息给你写信。”严志庆对这事也很上心。

    正事说完,谢泷西有些好奇,严志庆有这一手查案子的本事,怎么分配进了国营厂里。

    说起这事,严志庆嘴里也泛苦。

    当时他是有得选的,进公局部门还是进厂,职位也都不低。

    但那会他考虑的是自己的这残缺的身体,怕白占了职位做不了什么实事。

    再就是国营厂效益好工资高些,能顾家,他的身体已经这样了,得为家里考虑。

    偶尔他确实也会想一想,要是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不一样,可时间真要倒回去,他还是会选国营厂的工作。

    至少这工作替他扛过了最难的那几年,现在家里穷是穷点,至少顺当下来。

    谢泷西看了眼院子里懂事地帮着干活的孩子,有些话在嘴边转了一圈,又咽了下去。

    她倒是可以给严志庆开高工资,但她干的是倒买倒卖,现在大环境这样,严志庆未必接受得了。

    他这一大家子,也不能冒险。

    再等一两年,那会再提严志庆应该会容易接受一点。

    谢泷西把严家的事记在了心上,怕给阳嫂加负担,第二天早早就走了。

    严家的小院子里,阳嫂一大早就在厨房忙碌。

    正忙着呢,去喂鸡的大闺女惊叫一声,然后捧着东西疾冲进厨房。

    “妈!你快看!”小姑娘手小,双手捧着的手绢里,是厚厚一沓散钱。

    拾圆伍圆的有,伍角贰角的也有。

    阳嫂一愣,吓了一大跳,“这是在哪捡的?今早看到有谁从咱们门前路过没有?快去叫你们爸,这么些钱丢了,人不得急死啊,可别是救命钱。”

    阳嫂接过手帕,都不敢细点。

    但不清点也不行,仔仔细细点过来才发现,这一沓有一百二十多块钱。

    这可不是小钱。

    这钱在城里可能也就双职工一个多月的工资,但在他们农村,一年都攒不下这些钱。

    严志庆本来也起了,在屋里点着油灯在看机械维修的书。

    厂里没有技术员,每次机器坏了都得等省城的技术员来修,三五不时地停工不是办法,严志庆从第一次停工起,就在自学。

    听到声音赶到厨房,正好听到大闺女说是在鸡圈的石头缝里抽出来的。

    塞得很显眼,过去就能看到。

    鸡圈是自己家的,围鸡圈的矮墙,是阳嫂从河边捡了石头一块块垒起来的,只有自家院子这面有。

    丢钱不可能丢在这个位置,倒像是谁故意塞那里的。

    严志庆和阳嫂对视一眼,都想到了谢泷西,阳嫂有些手足无措。

    “这怎么办?”她问严志庆。

    严志庆眉头锁着,目光扫过盆里没来得及和的面粉,心里哽得厉害。

    昨天待客的白面和肉都是阳嫂去大队长家里借的,他们自己吃的是黑面,怕粮食不够吃,里头还多掺了麸皮,别人看着都觉得难以下咽,但他们一家却是吃惯了的。

    再看看几个头大身子小的萝卜头,严志庆咬了咬牙,“这钱你先拿着,给孩子们补补身体,我想办法攒着还回去。”

    阳嫂眼眶一热,眼泪险些冲出来。

    她拿着钱,只觉得沉甸甸的,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怎么样精打细算,才能用到实处。

    细细算完后,她点了又点,拿了十块钱出来,让严志庆给公公买止疼药,买几根烟,也买点糖。

    公公的病医生都劝不让治了,可老人疼啊,一日一日地磨着日子,吃不起止疼药,一辈子更是没吃过一颗糖,没抽过一根过滤嘴香烟。

    家里实在是挤不出一分钱的情况下,阳嫂没有办法。

    现在手里有这一点钱,阳嫂也希望老人能少点痛,吃几颗糖甜甜嘴,能少那么一点点遗憾。

    严志庆拿着钱,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钱应该还有剩的,到时候他再给孩子们买些本子笔回来。

    这一头,夫妻心情沉重又满是感激。

    另一头的谢泷西还在公共汽车上颠簸,颠得灵魂都要出窍了。

    她原本的打算是去完严志庆这里,还要去趟兵团。

    但见过严志庆后,她就不打算去兵团了,兵团这边有严志庆比较方便,他能利用工作便利,跟兵团那边打上交道。

    她还是早点回去把水搅浑更节约时间。

    马不停蹄回了沪市后,就因为来回路上辛苦,谢泷西直接比在京市时瘦了十斤。

    汇报完工作,谢泷西又请了几天假。

    只要工作完成,他们科长还是很好说话的,批了假,谢泷西都没顾得上在沪市休息一晚,直接去了宁市。

    裴照临只听说谢泷西回来了,结果人影都没见着。

    还好方小苗中午在宿舍楼下碰到谢泷西,知道她马上又去了宁市,裴照临才算放下心来。

    “对了,小西让你帮忙弄些旧衣,最好是三到十二岁的孩子能穿的,冬衣夏衣都要,一定得旧的。”方小苗又道。

    裴照临听了一点磕巴没打,“行,我尽快弄,还有什么交代的?”

    方小苗摇头,表示没了,裴照临扭头就走了,谢泷西走得急,也没说什么时候要备齐,他只能尽快准备。

    新衣难弄,旧衣其实也不容易。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都是这样过的。

    哪家都没有富余的旧衣,还盼着富裕的亲戚能给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