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开局逃难到辽东发育十八载 > 第44章 喜归

三国:开局逃难到辽东发育十八载 第44章 喜归

    建安五年十月,官渡之战以袁绍大败而落下帷幕。

    袁绍终于意识到那个曾经唯他马首是瞻的小弟已经成长到与他袁家对抗的地步了。于是派袁谭,袁熙,高干在各自领地重整旗鼓以待来日再与曹操决一死战。

    对于被夺了辽东属国之事,据说袁绍也只是摔了几个杯子。

    派陈琳写信文指责公孙度不顾昔日友好之谊,并以唇亡齿寒之道理向公孙度阐述曹操若消灭袁氏势力,必然也会来打你辽州。

    就算不帮忙,也别背后捅刀子!

    苏菡坐在书房拿着陈琳的信文,仔细品读。

    想当年陈孔璋的檄文连曹老板的头风之痛都治好了,果然笔力强劲,文气贯注。

    公孙渊处理好公文见苏菡一脸赞叹的看着陈琳的信文,久久不放。

    便打趣道:“令芝如何对陈孔璋的文如此钟情啊?”

    苏菡还未说话,苏芃蹭过来,将苏菡手中的信文拿起来看。

    “虽然写的不错,可是这是骂我们不懂唇亡齿寒,还不顾多年相安的情谊,有甚好看?”

    苏芃皱眉,将信交给了公孙渊。

    “哈哈哈哈哈!二兄!我是觉得陈孔璋文笔甚佳,是有才华之士。”

    苏菡见苏芃一手叉腰,一手搭在公孙渊肩上,两人的头贴在一起同看信文,不由摇头。

    “公子!小姐,子郁公子归家啦!已经进了府门,家主让我们来叫你们去前厅。”

    公孙度派人过来叫三人过去。

    苏菡已经知道长兄此次是回来成婚的。

    本来应在中山成婚,可是自从温氏离世,苏氏一家五口,四人在辽州。

    中原又常年征战,不如辽州安定。

    苏双便逐渐将家产转移到了襄平,中原的少数生意交给宋昌的大儿子宋文管理。

    他和夫人在襄平养老,到时候还可以在辽州四处转转!公孙家的长女婿谁敢惹他!?

    “大兄!”

    苏菡走到前厅的时候,人还未见到,便先声呼唤苏茂。

    只见厅内坐着除了远在集安的二舅父一家,便都在了。

    三人一一见礼后落座。

    公孙度笑着向吕雯介绍了三人,然后就见苏菡一改有礼持重的常态,去与吕雯说话,还探出了头!

    公孙度、公孙康、李氏不由笑着摇头,这冤家这就开始担忧未来嫂嫂不能适应他们这的环境了。

    “大兄,这位便是嫂嫂吧!真美人也!”苏菡探头看着苏茂身边的女子,还露出一脸欣赏美人的痴迷表情。

    只见美人粉腮白面,柳眉杏眼,明明是娇媚的面目,眉间却带着一缕英气。

    可是在这人身上巧妙的糅合在一起,让人过目不忘。

    大兄真是好福气啊!

    她的子龙将军也是‘佳人’也!她也是很有福气的!!!

    “令芝!不可胡闹!”

    公孙氏连忙叫住自己无法无天的小女儿!

    可别在婚前吓跑了自己的准儿媳妇!

    又见自己的二儿子不知道拉着大儿子说些什么,还比划起来了!

    公孙氏只觉头疼,怎么有如此不开窍的儿子!

    一个转眼,就见女儿拉着儿媳妇的手在说说话,那个亲密劲儿,脸几乎贴着脸。

    本来想显示一下自家家风严谨,让没有家人的儿媳妇放心嫁进来的公孙氏,眼冒金星!

    苏双见夫人皱眉,拉过公孙氏的手悄悄道:“别担心啦,我儿有分寸,你看玲绮笑的多开心,比刚刚放松多了,夫人勿忧。”

    公孙氏仔细看了看,果然如此,便起身拉着弟妹去安排今日的晚宴。

    公孙度笑着看了一眼不成体统的外孙女,带着公孙康和苏双去了书房,将空间留给了年轻人。

    “玲绮!你好厉害啊!怎么看上我大兄一个文弱公子的?”

    苏菡正盯着吕雯小声问道,忽然觉得背后有点凉,回头竟然是大兄朝她微微笑。

    \\u003d????(??? ????)

    “像我大兄这般温润君子,想来嫂嫂也是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得到,嫂嫂辛苦了!”

    嫂嫂救命啊!呜呜!

    苏菡将头靠在吕雯肩上,默默撒娇。

    “哈哈哈哈哈哈…”

    众人皆大笑,难得见到在辽州叱咤风云的苏大小姐如此憨态。

    笑声持续颇久,直到吕雯拍了拍苏菡的背道:“芝芝别怕,嫂嫂在此,必护你无恙。”

    “多谢嫂嫂!”

    苏菡叉腰望着众人,“哼,我嫂嫂乃温侯之女,武艺高强,小心尔等狗头!”

    “阿姊饶命,我可是武艺不精,若是我笑的大声,就收拾文懿吧!”

    公孙渊的妻子孟氏名白小字书意也跟着起哄,三个女子笑做一团。

    公孙渊连忙过来,护住自己的妻子,天可怜见,孟白已经怀有八个月身孕不日便要临盆。真是吓坏他也!

    “如今单身的只有二兄啦!”

    苏菡毫不留情嘲笑苏芃是单身狗!!!

    苏芃:???

    被苏芃揉乱头发的苏菡追着苏芃跑厅打,一时间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欢声雷动,此时此景此情谊,永镌在六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