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汉中祖 第四十二章 小道
建兴十四年,十二月。诸葛亮请议东征河东,汉天子刘禅准许。即调太尉黄权转任骠骑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吴懿升任为车骑将军,关中都督转为执金吾,令其回成都养病。前将军王平迁关中都督,假节,督关中军事。
建兴十五年,正月。镇守陇凉的左军抵达关中,由骠骑将军黄权掌军;巴蜀前、中军精锐抵达关中,调入诸葛亮麾下。
二月,大汉应和东吴北伐,遂举兵东征,骠骑大将军黄权督左军,诸葛亮领前中后三军,刘禅统右军及胡骑,兵分三路进军。
潼关西侧,三河口。
汉军将士在河畔安营扎寨,中军内升起红、白二大纛,标识身份。将士们或深挖沟壑,或入山砍柴,或汲水而用。
此时的刘禅正离开营寨,领着将校亲卫,取小道上麟趾西塬,视察魏军的潼关防线。
这次刘禅能率领一军出征潼关,完全是为了应和攻取河东黄权、诸葛亮二军。不过为了辅佐初次指挥大规模军队的刘禅,时任关中都督的王平随军出征,以为左右咨询事务。
刘禅等人渡过潼水,在斥候的指引下,抵达西塬下,准备上山,隔着禁沟,探查潼关敌情。
上塬路上,亲卫在前开路,刘禅在后缓行。道路间的草木初有绿意,空气微凉。
刘禅擦了擦头上的细汗,问道:“上丞相与骠骑将军二军情况如何,可有军情来报?”
王平踩着石头上山,说道:“启禀陛下,骠骑将军大军驻扎在蒲坂,上丞相大军已抵达龙门、汾阴二渡口,左将军(魏延)率兵北上,暗行于山内,准备从采桑渡河。”
诸葛亮征讨河东,面对司马懿的玩了一个套中套,让黄权驻扎在蒲坂,作出渡河的打算,自己暗地内佯装要从龙门、汾阴二地渡河,实际却让魏延在西河太守王嗣的帮助下,从采桑渡河,袭击守备不紧密的北屈。
刘禅撑着树干,借力爬坡,说道:“如此便好,我军作为策应上丞相大军,应当牵制逆魏中军,减轻河东大军压力。”
“到哪了?”
话音未落,领头的赵统停了下来,说道:“陛下到了。”
王平拨开眼前的树枝,透过辽阔的视野,遥指潼关,说道:“陛下,潼关守将乃夏侯霸,夏侯渊次子。其颇有勇武,亦善兵略。其守潼关以来,于麟趾东塬上修缮营垒,欲控禁沟。其又欲在西塬修缮之时,臣遣刘林出战,与其多有交手,互有胜败,方遏制其势。”
历史上,潼关之所以能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不仅与他的地势有关,还与他搭配的附属防御设施有极大的关系。
自曹魏败退入关东以来,在司马懿的指挥下,修缮潼关、黄河防线。因此在防守大师的司马懿勘探下,命令夏侯霸在潼关西侧的禁沟左右塬上修建营垒,形成连城之势以控制禁沟。
面对魏军的举动,王平在诸葛亮的授意下,遣刘林领军与夏侯霸争夺潼关麟趾西塬的山势。数次争夺之下,由于汉军势大,夏侯霸隔着禁沟不便争夺,不得已退过禁沟,只在东塬险要上修建三座营垒,居高视下,作为潼关的屏障。
而大汉也在西塬的险要之地上,修筑西沟营垒,抵御魏军的袭扰,又为预警,防止魏军暗出潼关。
大汉与曹魏的潼关禁沟的争夺,不过是战事的前奏而已,亦是对潼关地势的探寻。
毕竟潼关修筑不过也不过数十年,在潼关周围展开的战斗还是不多,对潼关的了解还是不足,想要有如同后世成体系的防御还未完备,如历史上的十二连城此时还未被修筑出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那就是对潼关西侧禁沟的控制权,两国都有深刻的认识,谁掌握了禁沟,谁就具有在潼关战场上的优势。
至于为何禁沟如此重要,也很简单。禁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两塬对峙,谷势壁立。其间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而禁沟又是关中与洛阳之间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防守方只要守住禁沟,那么它身后的潼关也就能守住。
至于修筑的连城,不过是建立在禁沟上的险要之地,是为了更好控制禁沟。因此可以这么说‘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看了半响,刘禅微微蹙眉,说道:“此关竟然如此险峻,若是强攻且不说能否攻下,恐我军抵达潼关之前,将士就要折损甚多。况且夏侯霸并非无能之辈,为将骁勇,故不可强攻啊!”
王平微微颔首,说道:“这便是臣献策,欲走河东,南下风陵渡,绕后潼关之缘故。”
“此战我军需策应上丞相、骠骑将军攻河东之战,不知子均可有策乎?”刘禅问道。
王平沉吟少许,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攻潼关需先取禁沟。此地艰险,非勇者不可直前。我军不如遣骁勇之士,攻占逆魏营垒,引夏侯霸出关作战。若夏侯霸避而不出,我军直取其营垒即可,依仗禁沟,封锁潼关。待河东战事如何,再议大军进取之事。”
王平之意很简单,汉魏硬碰硬,大汉挑选精锐走东塬而上,进攻建立在禁沟之上的魏军营垒。如果夏侯霸出来支援,就和他打,如果不出就攻取禁沟营垒,封锁潼关西出的通道。
刘禅手按长剑,思索王平的策略,又在眺望东塬,看是否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半响后,刘禅指向东南方向,即潼关右侧,说道:“可否从此方向走秦岭,伐树为道,绕行至潼关身后,从而策应我军征讨河东之战?”
众将顺势望去,只见刘禅所指的方向乃是原始森林,一望无际,树木丛生。
“启禀陛下,禁沟难行,道路狭隘,又有魏人在旁,故还未派遣斥候探查。”赵统答道。
刘禅眯着眼睛,吩咐道:“先从子均计策,同时广派斥候向南探查禁沟,看能否有小路通往潼关之后。”
“诺!”
刘禅虽少经沙场,不过由于读史,也经常督战,对于战事还是颇为熟悉。历史上的着名关隘被破,有时并不是正面攻破,而是阴差阳错,寻找到小道绕后攻破的。
比如曹操攻打阳平关,由于难以攻克,差点回师,最后误打误撞发现小道,攻破阳平关。亦或者汉中之战,老刘被阻在阳平关外,行奇策翻越大巴山,绕过阳平关,最终攻克汉中。
如今被阻在潼关之外,强攻是难打的,不如看看能否有小道,可让大汉取利。
(本章完)
建兴十五年,正月。镇守陇凉的左军抵达关中,由骠骑将军黄权掌军;巴蜀前、中军精锐抵达关中,调入诸葛亮麾下。
二月,大汉应和东吴北伐,遂举兵东征,骠骑大将军黄权督左军,诸葛亮领前中后三军,刘禅统右军及胡骑,兵分三路进军。
潼关西侧,三河口。
汉军将士在河畔安营扎寨,中军内升起红、白二大纛,标识身份。将士们或深挖沟壑,或入山砍柴,或汲水而用。
此时的刘禅正离开营寨,领着将校亲卫,取小道上麟趾西塬,视察魏军的潼关防线。
这次刘禅能率领一军出征潼关,完全是为了应和攻取河东黄权、诸葛亮二军。不过为了辅佐初次指挥大规模军队的刘禅,时任关中都督的王平随军出征,以为左右咨询事务。
刘禅等人渡过潼水,在斥候的指引下,抵达西塬下,准备上山,隔着禁沟,探查潼关敌情。
上塬路上,亲卫在前开路,刘禅在后缓行。道路间的草木初有绿意,空气微凉。
刘禅擦了擦头上的细汗,问道:“上丞相与骠骑将军二军情况如何,可有军情来报?”
王平踩着石头上山,说道:“启禀陛下,骠骑将军大军驻扎在蒲坂,上丞相大军已抵达龙门、汾阴二渡口,左将军(魏延)率兵北上,暗行于山内,准备从采桑渡河。”
诸葛亮征讨河东,面对司马懿的玩了一个套中套,让黄权驻扎在蒲坂,作出渡河的打算,自己暗地内佯装要从龙门、汾阴二地渡河,实际却让魏延在西河太守王嗣的帮助下,从采桑渡河,袭击守备不紧密的北屈。
刘禅撑着树干,借力爬坡,说道:“如此便好,我军作为策应上丞相大军,应当牵制逆魏中军,减轻河东大军压力。”
“到哪了?”
话音未落,领头的赵统停了下来,说道:“陛下到了。”
王平拨开眼前的树枝,透过辽阔的视野,遥指潼关,说道:“陛下,潼关守将乃夏侯霸,夏侯渊次子。其颇有勇武,亦善兵略。其守潼关以来,于麟趾东塬上修缮营垒,欲控禁沟。其又欲在西塬修缮之时,臣遣刘林出战,与其多有交手,互有胜败,方遏制其势。”
历史上,潼关之所以能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不仅与他的地势有关,还与他搭配的附属防御设施有极大的关系。
自曹魏败退入关东以来,在司马懿的指挥下,修缮潼关、黄河防线。因此在防守大师的司马懿勘探下,命令夏侯霸在潼关西侧的禁沟左右塬上修建营垒,形成连城之势以控制禁沟。
面对魏军的举动,王平在诸葛亮的授意下,遣刘林领军与夏侯霸争夺潼关麟趾西塬的山势。数次争夺之下,由于汉军势大,夏侯霸隔着禁沟不便争夺,不得已退过禁沟,只在东塬险要上修建三座营垒,居高视下,作为潼关的屏障。
而大汉也在西塬的险要之地上,修筑西沟营垒,抵御魏军的袭扰,又为预警,防止魏军暗出潼关。
大汉与曹魏的潼关禁沟的争夺,不过是战事的前奏而已,亦是对潼关地势的探寻。
毕竟潼关修筑不过也不过数十年,在潼关周围展开的战斗还是不多,对潼关的了解还是不足,想要有如同后世成体系的防御还未完备,如历史上的十二连城此时还未被修筑出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那就是对潼关西侧禁沟的控制权,两国都有深刻的认识,谁掌握了禁沟,谁就具有在潼关战场上的优势。
至于为何禁沟如此重要,也很简单。禁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两塬对峙,谷势壁立。其间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而禁沟又是关中与洛阳之间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防守方只要守住禁沟,那么它身后的潼关也就能守住。
至于修筑的连城,不过是建立在禁沟上的险要之地,是为了更好控制禁沟。因此可以这么说‘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看了半响,刘禅微微蹙眉,说道:“此关竟然如此险峻,若是强攻且不说能否攻下,恐我军抵达潼关之前,将士就要折损甚多。况且夏侯霸并非无能之辈,为将骁勇,故不可强攻啊!”
王平微微颔首,说道:“这便是臣献策,欲走河东,南下风陵渡,绕后潼关之缘故。”
“此战我军需策应上丞相、骠骑将军攻河东之战,不知子均可有策乎?”刘禅问道。
王平沉吟少许,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攻潼关需先取禁沟。此地艰险,非勇者不可直前。我军不如遣骁勇之士,攻占逆魏营垒,引夏侯霸出关作战。若夏侯霸避而不出,我军直取其营垒即可,依仗禁沟,封锁潼关。待河东战事如何,再议大军进取之事。”
王平之意很简单,汉魏硬碰硬,大汉挑选精锐走东塬而上,进攻建立在禁沟之上的魏军营垒。如果夏侯霸出来支援,就和他打,如果不出就攻取禁沟营垒,封锁潼关西出的通道。
刘禅手按长剑,思索王平的策略,又在眺望东塬,看是否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半响后,刘禅指向东南方向,即潼关右侧,说道:“可否从此方向走秦岭,伐树为道,绕行至潼关身后,从而策应我军征讨河东之战?”
众将顺势望去,只见刘禅所指的方向乃是原始森林,一望无际,树木丛生。
“启禀陛下,禁沟难行,道路狭隘,又有魏人在旁,故还未派遣斥候探查。”赵统答道。
刘禅眯着眼睛,吩咐道:“先从子均计策,同时广派斥候向南探查禁沟,看能否有小路通往潼关之后。”
“诺!”
刘禅虽少经沙场,不过由于读史,也经常督战,对于战事还是颇为熟悉。历史上的着名关隘被破,有时并不是正面攻破,而是阴差阳错,寻找到小道绕后攻破的。
比如曹操攻打阳平关,由于难以攻克,差点回师,最后误打误撞发现小道,攻破阳平关。亦或者汉中之战,老刘被阻在阳平关外,行奇策翻越大巴山,绕过阳平关,最终攻克汉中。
如今被阻在潼关之外,强攻是难打的,不如看看能否有小道,可让大汉取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