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宋 第175章 谶语和明路
热门推荐:
极道帝君
娱乐圈黑幕,我一首原创直接封神
惊悚游戏:女诡怎么都是我前女友
双魂冰心劫
道途风云路
惊!重生空间之在修仙界纵横四海
综武:以医入道,剑斩李淳罡!
吻红眸!揽细腰!冷欲魔尊太会撩
月悬烟江
沈九台进了福宁宫,没看到许迟。这一刻,他无比怀念许迟那张臭脸。
值夜的小宦官不敢怠慢,叫醒了赵顼。沈九台将急报递上去,然后往地上一跪,低着头等待命运的安排。
赵顼一言不发。
沈九台根本不敢抬头看,一股如山般的重压笼罩全身,连手指都动弹不得,只能在心中祈祷:皇爷,要打要骂,要杀要剐,您给个痛快吧!这么憋着,实在太特么吓人了。
硬挺了一个多时辰,童贯来了。一大摞档案摆上赵顼的案头,童贯则跪倒在沈九台身后。赵顼仍旧没说话,沈九台只能听到头顶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
这些档案沈九台都看过,跟随着声音努力回忆,越想越不对劲,好像是早有预谋的啊!可当时谁能想到会出今天的事情呢?
那群小爷去了陇西,买马、抢马、做麻药、卖毛衣......这都是勋贵子弟的日常操作而已啊!
也就是买马有点儿不寻常,可能是初到陇西,人生地不熟,后来不是很快就改成抢了吗?谁能想到原来一切都是为了今天的事情做铺垫?
再说了,这些消息他沈九台可没压着,都陆陆续续送进了福宁宫。当时也没人发觉不对劲儿啊!
真是太冤了!
这事就跟谶语一样。最近一段时间,沈九台读了不少书,正经的书读起来太费劲,反倒是一些野书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诸如:“亡秦者胡”、“公孙病已当立”、“代汉者当涂高”、“三马同槽”、“牛继马后”、“桃李子得天下”,还有本朝不许提的“点检为天子”。
事发前一天,你都不知道这些谶语说的到底是个啥;等事情完事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这可如何是好?但愿官家聪慧,能理解俺老沈的难处吧!
天亮了,赵顼起身,迈步走出了福宁殿。
沈九台懵了好一阵子,才渐渐明白过来。这肯定是找相公们一起商议去了啊!我这条狗命应该能保住。谢天谢地!皇爷真是一代明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垂拱殿,赵顼召开会议。
与会人员有东府的宰相王安石、参知政事王珪和冯京;西府的枢密使文彦博,枢密副使吴充。此外还有两人,章惇和曾布。
这两位都是变法的得力干将,正准备一大早向王安石汇报工作,被赵顼顺手抓丁,一起叫了过来。群策群力嘛!
小宦官将急报交给王安石,王相公展开,礼貌地邀请身旁的文彦博一起观看。文彦博也不客气,扭头,睁开一双昏花的老眼,手脚却丝毫未动。
王安石只得挪了半步,双手将急报举到两人中间。看起来倒像是晚辈在伺候长辈读书。
两年前,那时的文彦博就已经是枢密使了,王安石还是参知政事,陈升之拜相。按规矩,上朝的时候陈升之打头,文彦博得排在陈升之后面。
赵顼下旨,调整次序,德高望重的文公排前面。这事肯定先征求了陈宰相的意见,而陈升之也欣然接受,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安排。
文彦博的名望老大了,真宗朝入仕,四朝元老,仁宗朝就做过宰相,还两次。
然而文彦博坚辞不就,扞卫礼法,传为美谈。
今天换成了王宰相,文彦博便忽然不拘小节起来了。
两位大佬很快看完急报的内容,往后传。接下来应该是两位参知政事,王珪和冯京,但是前面都打好样了,枢密副使吴充也不甘示弱,凑了上来。
王珪性情随和,不在意这些细节,居中,手捧急报,三人一起看。
看罢,继续往后传。
赵顼却不肯再等下去了,开口询问:“王相以为该如何处置?”
赵顼并非自己没有主意,实际上,他看完急报当场就想要干了。只是他名义上的奶奶、感情上的姥姥——曹太皇太后曾反复教导:为君之道,大不易。
当皇帝是很难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言出法随,相反,皇帝却有一个致命弱点——不能犯错。
官员犯错,还能降职夺爵,找个冷衙门反省几年,东山再起又是一条好汉;皇帝犯错,降什么职?夺什么爵?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至于“罪己诏”,那也不是赵顼此刻能做的。那得是有大功于天下、万民咸服的君王才有的特权,或者,驾崩之前也可以。
赵顼坐上龙椅才四年多,就算再加上他爹,爷俩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吗?没有。
赵顼想成就一番功业,非常想。他不想做他父亲或者他“爷爷”那样的皇帝,却又没有犯错的本钱,唯有曹太皇太后给他指明的一条路:不做事就不会犯错。想做事,让臣子去做。
一直以来,赵顼都是这么做的,就连变法,也是王安石冲在前面。所以他才能忍到天亮,开会,希望从面前这些臣子的口中听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办法。
王安石黑着脸,拱手施礼,奏道:“回禀官家,臣以为,这封奏报并不详实,其中颇多矛盾、诡异之处,当遣得力之人前往调查清楚,再做定夺。”
王安石的脸色并不是因为气恼,天生的,就着肤色。虽然他确实很生气,但身为宰相,喜怒不形于色是基本功。
王韶这事儿干得实在过分,官家肯定很生气,只是压着火儿,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几年,官家也成长了,很好。
但是王韶还是要保的,这是个人才,而且支持变法。
如果说支持变法的人站左边,反对变法的人站右边,那王韶站的位置比他王安石还往左。
王安石的政治路线图是先变法,新法运行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再起干戈,灭夏吞辽,恢复汉唐雄风。王韶比他更激进——现在就可以开干了。
而且,他还真就干了,还打赢了,还是一场大胜。如果奏报之上写的都是真的,几百伤亡就大破河州全军,俘虏都抓了大几千,那河州想必指日可下。
虽说不是朝廷下的令,但这也是他王相公任职期间发生的事,功劳自有他一份。更何况,还能用来堵住那些反对变法之人的嘴。瞧瞧!这才刚开始变法,就开疆拓土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只是原本以为王韶这样的人才要再等十年才会启用,没想到他这么厉害,必须得保住,否则将来谁去统军征伐?
至于派去调查的人选嘛!王安石心中已有定计,只等官家询问,他就推举自己的儿子——王雱。
这小子最近动不动就要去陇西,如今也算得偿所愿了。只是......难不成这小兔崽子早就估算出陇西有变?这可得回家好好问问。
值夜的小宦官不敢怠慢,叫醒了赵顼。沈九台将急报递上去,然后往地上一跪,低着头等待命运的安排。
赵顼一言不发。
沈九台根本不敢抬头看,一股如山般的重压笼罩全身,连手指都动弹不得,只能在心中祈祷:皇爷,要打要骂,要杀要剐,您给个痛快吧!这么憋着,实在太特么吓人了。
硬挺了一个多时辰,童贯来了。一大摞档案摆上赵顼的案头,童贯则跪倒在沈九台身后。赵顼仍旧没说话,沈九台只能听到头顶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
这些档案沈九台都看过,跟随着声音努力回忆,越想越不对劲,好像是早有预谋的啊!可当时谁能想到会出今天的事情呢?
那群小爷去了陇西,买马、抢马、做麻药、卖毛衣......这都是勋贵子弟的日常操作而已啊!
也就是买马有点儿不寻常,可能是初到陇西,人生地不熟,后来不是很快就改成抢了吗?谁能想到原来一切都是为了今天的事情做铺垫?
再说了,这些消息他沈九台可没压着,都陆陆续续送进了福宁宫。当时也没人发觉不对劲儿啊!
真是太冤了!
这事就跟谶语一样。最近一段时间,沈九台读了不少书,正经的书读起来太费劲,反倒是一些野书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诸如:“亡秦者胡”、“公孙病已当立”、“代汉者当涂高”、“三马同槽”、“牛继马后”、“桃李子得天下”,还有本朝不许提的“点检为天子”。
事发前一天,你都不知道这些谶语说的到底是个啥;等事情完事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这可如何是好?但愿官家聪慧,能理解俺老沈的难处吧!
天亮了,赵顼起身,迈步走出了福宁殿。
沈九台懵了好一阵子,才渐渐明白过来。这肯定是找相公们一起商议去了啊!我这条狗命应该能保住。谢天谢地!皇爷真是一代明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垂拱殿,赵顼召开会议。
与会人员有东府的宰相王安石、参知政事王珪和冯京;西府的枢密使文彦博,枢密副使吴充。此外还有两人,章惇和曾布。
这两位都是变法的得力干将,正准备一大早向王安石汇报工作,被赵顼顺手抓丁,一起叫了过来。群策群力嘛!
小宦官将急报交给王安石,王相公展开,礼貌地邀请身旁的文彦博一起观看。文彦博也不客气,扭头,睁开一双昏花的老眼,手脚却丝毫未动。
王安石只得挪了半步,双手将急报举到两人中间。看起来倒像是晚辈在伺候长辈读书。
两年前,那时的文彦博就已经是枢密使了,王安石还是参知政事,陈升之拜相。按规矩,上朝的时候陈升之打头,文彦博得排在陈升之后面。
赵顼下旨,调整次序,德高望重的文公排前面。这事肯定先征求了陈宰相的意见,而陈升之也欣然接受,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安排。
文彦博的名望老大了,真宗朝入仕,四朝元老,仁宗朝就做过宰相,还两次。
然而文彦博坚辞不就,扞卫礼法,传为美谈。
今天换成了王宰相,文彦博便忽然不拘小节起来了。
两位大佬很快看完急报的内容,往后传。接下来应该是两位参知政事,王珪和冯京,但是前面都打好样了,枢密副使吴充也不甘示弱,凑了上来。
王珪性情随和,不在意这些细节,居中,手捧急报,三人一起看。
看罢,继续往后传。
赵顼却不肯再等下去了,开口询问:“王相以为该如何处置?”
赵顼并非自己没有主意,实际上,他看完急报当场就想要干了。只是他名义上的奶奶、感情上的姥姥——曹太皇太后曾反复教导:为君之道,大不易。
当皇帝是很难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言出法随,相反,皇帝却有一个致命弱点——不能犯错。
官员犯错,还能降职夺爵,找个冷衙门反省几年,东山再起又是一条好汉;皇帝犯错,降什么职?夺什么爵?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至于“罪己诏”,那也不是赵顼此刻能做的。那得是有大功于天下、万民咸服的君王才有的特权,或者,驾崩之前也可以。
赵顼坐上龙椅才四年多,就算再加上他爹,爷俩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吗?没有。
赵顼想成就一番功业,非常想。他不想做他父亲或者他“爷爷”那样的皇帝,却又没有犯错的本钱,唯有曹太皇太后给他指明的一条路:不做事就不会犯错。想做事,让臣子去做。
一直以来,赵顼都是这么做的,就连变法,也是王安石冲在前面。所以他才能忍到天亮,开会,希望从面前这些臣子的口中听到符合自己心意的办法。
王安石黑着脸,拱手施礼,奏道:“回禀官家,臣以为,这封奏报并不详实,其中颇多矛盾、诡异之处,当遣得力之人前往调查清楚,再做定夺。”
王安石的脸色并不是因为气恼,天生的,就着肤色。虽然他确实很生气,但身为宰相,喜怒不形于色是基本功。
王韶这事儿干得实在过分,官家肯定很生气,只是压着火儿,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几年,官家也成长了,很好。
但是王韶还是要保的,这是个人才,而且支持变法。
如果说支持变法的人站左边,反对变法的人站右边,那王韶站的位置比他王安石还往左。
王安石的政治路线图是先变法,新法运行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再起干戈,灭夏吞辽,恢复汉唐雄风。王韶比他更激进——现在就可以开干了。
而且,他还真就干了,还打赢了,还是一场大胜。如果奏报之上写的都是真的,几百伤亡就大破河州全军,俘虏都抓了大几千,那河州想必指日可下。
虽说不是朝廷下的令,但这也是他王相公任职期间发生的事,功劳自有他一份。更何况,还能用来堵住那些反对变法之人的嘴。瞧瞧!这才刚开始变法,就开疆拓土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只是原本以为王韶这样的人才要再等十年才会启用,没想到他这么厉害,必须得保住,否则将来谁去统军征伐?
至于派去调查的人选嘛!王安石心中已有定计,只等官家询问,他就推举自己的儿子——王雱。
这小子最近动不动就要去陇西,如今也算得偿所愿了。只是......难不成这小兔崽子早就估算出陇西有变?这可得回家好好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