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宋 第178章 憋屈和门槛
热门推荐:
万历四十八年
阴间直播间:封我账号?我揍你爹
我是真的不想火,奈何崩坏还追我
谁是文仙
综影视创飞所有人
老弟,你是警察,不是暴徒啊
天下游鱼
开局被赶出皇都,你问我为何造反
一丹一剑一乾坤
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文彦博提问:“师出何名?”
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章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见机行事,两头堵,有便宜就占,反正不吃亏。
可文彦博偏要问出这个问题。
朝廷的正规军队可以这么干吗?连人家志愿军都知道出兵前要先弄个名号。当然,兵者,诡道也,你要非这么干也不是不行。
可是,这么干是有代价的。
你偷偷摸摸地去了,连个名号都没有,要是......志愿军调头先把你揍一顿,然后说是误伤,再自罚三杯,你能怎么办?谁让你连个名号都没有的?
你还别以为志愿军干不出来这种事,他们可是要自己起兵去灭国的,顺手揍你一顿这种小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除非你出师有名,明确宣布自己是大宋朝廷的正规军,那样的话志愿军大概率不会下黑手。
只是,你的“名”到底是什么呢?打河州?还是打志愿军?或者是别的。不论哪种,你都没办法再两头占便宜。
还是人家志愿军的名字起得好。志愿,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改的,就算不改,追加个第二志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哪个鬼才想出这么个玩意?
章惇无法回答,只能低头沉默不语。
说到底,他这个两头占便宜的计划如果放到更高层面上看,其实是两头都够不着,并不可行。
这属于阴谋、诡计。跟围棋中的骗招一样,成了收获巨大,但是有破绽,一旦被抓住,几乎可以当场投子认输。
轮到最后一位选手出场了,曾布语气平静地发言:“以臣之见,莫如静观其变,待有了结果之后,再行定夺。”
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是个好主意吗?好像,挺憋屈的。可是,没风险。上限不高,下限也不低。就是,真有点儿憋屈。
垂拱殿陷入沉默,连喜欢提问的文彦博这一次也没有发声。
一刻钟后,赵顼宣布散会,吩咐内厨司上菜,请参会七人好好吃一顿。他自己则起身离去。
垂拱殿离福宁宫很近,赵顼缓缓而行。
今天这个会开得值,除了没讨论出一个结果,其他方面的收获却不小。
首先,真有臣子主动提出了朕心中的想法,只是没想到这个人会是吴充。不该是他的,吴充提这个办法要承担嫉贤妒能的恶名,可偏偏就是他。
这是......暗示朕他要做朕的忠臣吗?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
不,不能想。姥姥说过,多疑乃为君者之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人心似海,根本无法看透,尤其是能站到朕面前的这些人,就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是简单的。相反,多疑便会有破绽,为人所乘。
都是忠臣,人人都是大宋的忠臣。
那么,王韶呢?朕真的很想把他抓回来问个清楚。
不是问他为什么起兵,答案很简单,朕不问也知道。两个,明面上的是木征倒行逆施,志愿军吊民伐罪;藏在下面的就是他的《平戎策》。
也不是问他为什么不寻求朝廷的支持,偏要自己单干。因为,朕下过旨。
这事儿太闹心了,当初怎么就下了这么一道圣旨呢?能不能屯田,朕说话管用吗?那得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安全条件。
不能屯,朕下十道圣旨也没人去;能屯,朕下旨不许,有用吗?
也有那么点儿用,管收税。朕就是个收税的。
那里快要秋收了吧!李师中今年肯定一粒麦子也拿不到。明年,也是。
王韶更绝,在渭水谷地播种,去河州收割。这叫什么事儿啊?
算了,不想这些。朕要问的是另一个问题。
志愿军的成分极其杂乱。
王韶自己是文官,秦凤路和其他三路的部分武将也在其中,还有汴梁去的勋贵子弟,这些人都是士。
屯田的农夫自然少不了,工匠和商贾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士农工商,四民齐备。
还没完,接下来还有:江湖游侠,和尚,广锐叛军,青唐义士......
王韶是怎么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人凑到一块儿的?关键是,还这么能打,战斗力一点儿都不弱。所有兵书上不是都反复强调“兵贵精”吗?你看的为啥跟朕的不一样?是哪本?
看来朕要遇到下一个门槛了——当一个臣子非常能干,而且他的特长还是军事,做皇帝的,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道题,姥姥没给答案。
好在不用马上面对,因为这个方案被文彦博否了。
章惇的方案也很精彩,朕差点儿就没忍住,幸好文彦博及时出手。
姥姥说得对,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住文彦博。他虽然反对变法,但,关键时刻还真得靠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曾布的方案倒也没什么毛病。只是,不甘心啊!朕真的不甘心。因为,这事儿开头的部分朕是参与了的,现在只能干瞪眼看着?
转了一圈,剩到最后的反而是王安石最先提出的那个方案。
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不过虽然是王相公提的,但这个方案的关键——人选得由朕来决定。
干了四年多,朕已经不是小白了。文官是什么嘴脸,朕也早就领教了。朕敢断言:如果同时派出两个人,一个支持变法,另一个反对变法,并且要这两人一路同行,同吃同住,见到相同的事,听到相同的话,他们最后还是会给朕两封截然不同、相互矛盾的奏疏。
那句川越话怎么说的来着?对,屁股决定脑袋。真粗俗!可是,为什么朕尝试过数次,每次换成文雅的说法之后就都没有了那股劲儿了呢?最后记住的还是这句。
川越人,王大卫,他也在志愿军里,还是后营总管。莫非......
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可是,找谁呢?不容易啊!
赵顼回到福宁宫,发现沈九台还在跪着。不由得心中感叹:沈九台的忠心是够了,可惜能力实在不怎么样。也罢!皇城司这个衙门,忠心远比能力更加重要。让他继续干下去吧!
后面跪着的小宦官是谁?有点儿眼熟。想起来了,好像叫童贯,还是朕把他调进皇城司的。那之前......他是李宪带出来的。
对啊!朕怎么把李宪给忘了?
李宪是个有本事的。去年韩绛在关中瞎折腾的时候他就发觉不对劲,曾几次上书,可惜朕当时太年轻,没想到韩绛的军事能力比他的政治能力差这么多。
这是一个好人选。志愿军里虽然什么人都有,可有一种人他们没有,只有朕才有。
“起来吧!”赵顼吩咐道。
沈九台挣扎了一下,没起来。跪了一晚上,腿都麻了。
童贯见状,起身,扶着沈九台的胳膊,沈九台总算挣扎了站了起来。
“你叫童贯,是吧?朕给你个活计。带着这里所有的东西,去河东,找李宪......”
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章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见机行事,两头堵,有便宜就占,反正不吃亏。
可文彦博偏要问出这个问题。
朝廷的正规军队可以这么干吗?连人家志愿军都知道出兵前要先弄个名号。当然,兵者,诡道也,你要非这么干也不是不行。
可是,这么干是有代价的。
你偷偷摸摸地去了,连个名号都没有,要是......志愿军调头先把你揍一顿,然后说是误伤,再自罚三杯,你能怎么办?谁让你连个名号都没有的?
你还别以为志愿军干不出来这种事,他们可是要自己起兵去灭国的,顺手揍你一顿这种小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除非你出师有名,明确宣布自己是大宋朝廷的正规军,那样的话志愿军大概率不会下黑手。
只是,你的“名”到底是什么呢?打河州?还是打志愿军?或者是别的。不论哪种,你都没办法再两头占便宜。
还是人家志愿军的名字起得好。志愿,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改的,就算不改,追加个第二志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哪个鬼才想出这么个玩意?
章惇无法回答,只能低头沉默不语。
说到底,他这个两头占便宜的计划如果放到更高层面上看,其实是两头都够不着,并不可行。
这属于阴谋、诡计。跟围棋中的骗招一样,成了收获巨大,但是有破绽,一旦被抓住,几乎可以当场投子认输。
轮到最后一位选手出场了,曾布语气平静地发言:“以臣之见,莫如静观其变,待有了结果之后,再行定夺。”
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是个好主意吗?好像,挺憋屈的。可是,没风险。上限不高,下限也不低。就是,真有点儿憋屈。
垂拱殿陷入沉默,连喜欢提问的文彦博这一次也没有发声。
一刻钟后,赵顼宣布散会,吩咐内厨司上菜,请参会七人好好吃一顿。他自己则起身离去。
垂拱殿离福宁宫很近,赵顼缓缓而行。
今天这个会开得值,除了没讨论出一个结果,其他方面的收获却不小。
首先,真有臣子主动提出了朕心中的想法,只是没想到这个人会是吴充。不该是他的,吴充提这个办法要承担嫉贤妒能的恶名,可偏偏就是他。
这是......暗示朕他要做朕的忠臣吗?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
不,不能想。姥姥说过,多疑乃为君者之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人心似海,根本无法看透,尤其是能站到朕面前的这些人,就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是简单的。相反,多疑便会有破绽,为人所乘。
都是忠臣,人人都是大宋的忠臣。
那么,王韶呢?朕真的很想把他抓回来问个清楚。
不是问他为什么起兵,答案很简单,朕不问也知道。两个,明面上的是木征倒行逆施,志愿军吊民伐罪;藏在下面的就是他的《平戎策》。
也不是问他为什么不寻求朝廷的支持,偏要自己单干。因为,朕下过旨。
这事儿太闹心了,当初怎么就下了这么一道圣旨呢?能不能屯田,朕说话管用吗?那得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安全条件。
不能屯,朕下十道圣旨也没人去;能屯,朕下旨不许,有用吗?
也有那么点儿用,管收税。朕就是个收税的。
那里快要秋收了吧!李师中今年肯定一粒麦子也拿不到。明年,也是。
王韶更绝,在渭水谷地播种,去河州收割。这叫什么事儿啊?
算了,不想这些。朕要问的是另一个问题。
志愿军的成分极其杂乱。
王韶自己是文官,秦凤路和其他三路的部分武将也在其中,还有汴梁去的勋贵子弟,这些人都是士。
屯田的农夫自然少不了,工匠和商贾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士农工商,四民齐备。
还没完,接下来还有:江湖游侠,和尚,广锐叛军,青唐义士......
王韶是怎么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人凑到一块儿的?关键是,还这么能打,战斗力一点儿都不弱。所有兵书上不是都反复强调“兵贵精”吗?你看的为啥跟朕的不一样?是哪本?
看来朕要遇到下一个门槛了——当一个臣子非常能干,而且他的特长还是军事,做皇帝的,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道题,姥姥没给答案。
好在不用马上面对,因为这个方案被文彦博否了。
章惇的方案也很精彩,朕差点儿就没忍住,幸好文彦博及时出手。
姥姥说得对,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住文彦博。他虽然反对变法,但,关键时刻还真得靠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曾布的方案倒也没什么毛病。只是,不甘心啊!朕真的不甘心。因为,这事儿开头的部分朕是参与了的,现在只能干瞪眼看着?
转了一圈,剩到最后的反而是王安石最先提出的那个方案。
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不过虽然是王相公提的,但这个方案的关键——人选得由朕来决定。
干了四年多,朕已经不是小白了。文官是什么嘴脸,朕也早就领教了。朕敢断言:如果同时派出两个人,一个支持变法,另一个反对变法,并且要这两人一路同行,同吃同住,见到相同的事,听到相同的话,他们最后还是会给朕两封截然不同、相互矛盾的奏疏。
那句川越话怎么说的来着?对,屁股决定脑袋。真粗俗!可是,为什么朕尝试过数次,每次换成文雅的说法之后就都没有了那股劲儿了呢?最后记住的还是这句。
川越人,王大卫,他也在志愿军里,还是后营总管。莫非......
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可是,找谁呢?不容易啊!
赵顼回到福宁宫,发现沈九台还在跪着。不由得心中感叹:沈九台的忠心是够了,可惜能力实在不怎么样。也罢!皇城司这个衙门,忠心远比能力更加重要。让他继续干下去吧!
后面跪着的小宦官是谁?有点儿眼熟。想起来了,好像叫童贯,还是朕把他调进皇城司的。那之前......他是李宪带出来的。
对啊!朕怎么把李宪给忘了?
李宪是个有本事的。去年韩绛在关中瞎折腾的时候他就发觉不对劲,曾几次上书,可惜朕当时太年轻,没想到韩绛的军事能力比他的政治能力差这么多。
这是一个好人选。志愿军里虽然什么人都有,可有一种人他们没有,只有朕才有。
“起来吧!”赵顼吩咐道。
沈九台挣扎了一下,没起来。跪了一晚上,腿都麻了。
童贯见状,起身,扶着沈九台的胳膊,沈九台总算挣扎了站了起来。
“你叫童贯,是吧?朕给你个活计。带着这里所有的东西,去河东,找李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