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宋 第346章 猜错喝猜对
一行人跑了一夜,天亮时分,抵达云台城。
速度有点儿慢,因为队伍中有个拖后腿的——曹有福。夜里骑马很考验技术和胆量,显然曹有福两者都有所欠缺。不过他一直很努力地吊在队伍末尾。
王大卫看在眼里,由衷地感叹:忠仆啊!没本事还这么拼,这才更让人心生敬佩。
就是吧......曹七你这大小姐脾气我觉着应当适当地收敛一下。他不就是慢一点儿嘛!那也用不着甩脸子吧!你就不怕寒了其他人的心?
呃......曹六,这可是你们家的家事,你不打算说两句?
云台城内,一行人受到了俞龙珂的盛情款待。
见俞龙珂如此热情,王大卫便猜测他大概是想再“挖掘”一些就业机会,然而,这次王大卫猜错了。
如今的俞龙珂只关心一个问题——厮那金到汴梁之后会落得个怎样的下场?
厮那金?谁啊?这名字听着有点儿耳熟啊!
脑筋转了八圈儿之后,王大卫这才想起来。厮那金不就那个要造你的反,还勾结木征,企图在漫坝河截杀我王叔的混蛋加废物吗?他还活着呢?
你问这个问题,莫非......是想不让他活着走到汴梁的意思?
王大卫想多了。俞龙珂完全没有这种恶毒的想法,他只是想提前确认一下。
如果汴梁不打算难为厮那金,那他就按原计划把厮那金带到汴梁去;可如果不能保证厮那金的安全,那他宁愿现在就将其放走。
前段时间之所以一直扣押着,是担心厮那金死性不改,再次作乱。现在嘛!别说厮那金了,就是唃厮啰从棺材里爬出来,河湟人也会一拥而上,把他重新埋回去。
你这人还真是一点儿都不记仇。我可做不到这点,要是让我知道有个人双手都没有大拇指......哼!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仁义吧!回想每一个与俞龙珂有关的场景,这位大酋长似乎一直都在为别人奔波,从未想过自己。
不过,也确实没什么必要想。
汴梁朝堂上只要还有一个有脑子的,那就一定会善待俞龙珂。高官、厚禄都少不了,当然,实权也是肯定没有的。否则以后灭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要再想着有人会主动投降了,只能用尸体一路铺过去。
啧!这种仗,赢不了的。
说起来,整个志愿军中最不担心到汴梁之后的生活的也就是咱俩了。王大卫在心里得出一个结论。但对于俞龙珂的问题他却无能为力,只能看向曹六、曹七。
曹六和曹七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只能承诺帮俞龙珂先问问。如果问不出,那干脆放了倒也省事儿。
吃饱喝足,继续上路。
此时的黄河跟一个月前又有不同,冰面有融化的迹象,直接走很不安全。不过俞龙珂早已在冰上铺好了浮桥。
王大卫打头,牵着阿黄,踏上浮桥,谨慎地前进。沿途,他发现有相当多的小船船底已经嵌入到冰面里。幸好现在是清晨,要是中午,还真挺悬的。
过了河,一行人跨上战马,扬蹄西去。
这回速度快了不少。当然,曹有福依然吊在最后。
中午,他们跑到了乐都,随即被景思立迎进湟水大营。
现在叫“大营”实在有点儿勉强,营寨的规模不足王大卫离开前的三分之一,人马也只有三千出头。
其他人都跟随李宪去湟州了,而乐都人以及原董毡军残部现在正在西海。
留下的三千人由景思立统领,负责乐都地区的治安,震慑那些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散兵游勇。此外就是巡查祁连山上的各处山口,谨防嵬名浪遇搞突然袭击。不过截止到目前,并未发现任何迹象。
至于乐都城内,则不归景思立管辖,那是何塬和童贯的“地盘儿”。
于是景思立试探性地询问:要不要通知那两位?
王大卫连忙拒绝。他最烦的就是领导检查工作。我这儿忙得要死,哪有功夫伺候你?
景思立哈哈大笑,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番城里的情况:何塬和童贯可不像他这般清闲,原本城里戒严的时候就很忙,现在,据说解封了一半儿左右的街区,于是,俩人就更忙啊!早知道还不如一直封着呢!
说笑过后,景思立设宴款待三人,比俞龙珂还热情。
王大卫心想:你大概是想借着这个由头自己灌酒吧!要不就是想求我办事儿。
这一次他猜对了,而且是全对。
景思立喝得比他们仨加起来还要多,然后,说出了请求:他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入王大卫门下。
王大卫自然不会拒绝,但也介绍了一下科学门的门规:想进就进,想走就走。至于拜师什么的就没那个必要了。
只要景兄弟对科学有兴趣,想学,问到他这儿,他保证讲解得通通透透、明明白白。
一番表态让景思立开怀大笑。虽然他还是没弄明白这门规为何会如此奇葩,但景思立知道,自己的儿子们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登门求教,这就够了。
然而,王大卫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科学对科举没有任何帮助,大宋朝不考这门儿。
景思立犯愁了。
进士,这玩意在大宋还是很值钱的。
景思立的父亲名叫景泰,真宗朝的进士。虽然半辈子都投身于行伍之间,但以进士身份领军却比单纯的武夫有更多的优势。
他景思立就吃了这个亏。别看他勇武过人、能征惯战,但想要达到他父亲的高度,这辈子是没指望了。
景思立觉得自己就是被耽误了。天天打仗,哪有功夫读书?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总得帮衬一把吧!
这关系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王韶王厚父子简直就是景家父子的翻版。而且更巧合的是景思立同样行二。他大哥叫景思忠,在家留守。
唯一的区别就是两家整整差了一代人。所以在秦州的时候景思立才会对王厚特别关照。
见景思立如此纠结,王大卫当场表态:“没关系。先考进士,考完了再学也不耽误。我这儿随时都欢迎。”
速度有点儿慢,因为队伍中有个拖后腿的——曹有福。夜里骑马很考验技术和胆量,显然曹有福两者都有所欠缺。不过他一直很努力地吊在队伍末尾。
王大卫看在眼里,由衷地感叹:忠仆啊!没本事还这么拼,这才更让人心生敬佩。
就是吧......曹七你这大小姐脾气我觉着应当适当地收敛一下。他不就是慢一点儿嘛!那也用不着甩脸子吧!你就不怕寒了其他人的心?
呃......曹六,这可是你们家的家事,你不打算说两句?
云台城内,一行人受到了俞龙珂的盛情款待。
见俞龙珂如此热情,王大卫便猜测他大概是想再“挖掘”一些就业机会,然而,这次王大卫猜错了。
如今的俞龙珂只关心一个问题——厮那金到汴梁之后会落得个怎样的下场?
厮那金?谁啊?这名字听着有点儿耳熟啊!
脑筋转了八圈儿之后,王大卫这才想起来。厮那金不就那个要造你的反,还勾结木征,企图在漫坝河截杀我王叔的混蛋加废物吗?他还活着呢?
你问这个问题,莫非......是想不让他活着走到汴梁的意思?
王大卫想多了。俞龙珂完全没有这种恶毒的想法,他只是想提前确认一下。
如果汴梁不打算难为厮那金,那他就按原计划把厮那金带到汴梁去;可如果不能保证厮那金的安全,那他宁愿现在就将其放走。
前段时间之所以一直扣押着,是担心厮那金死性不改,再次作乱。现在嘛!别说厮那金了,就是唃厮啰从棺材里爬出来,河湟人也会一拥而上,把他重新埋回去。
你这人还真是一点儿都不记仇。我可做不到这点,要是让我知道有个人双手都没有大拇指......哼!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仁义吧!回想每一个与俞龙珂有关的场景,这位大酋长似乎一直都在为别人奔波,从未想过自己。
不过,也确实没什么必要想。
汴梁朝堂上只要还有一个有脑子的,那就一定会善待俞龙珂。高官、厚禄都少不了,当然,实权也是肯定没有的。否则以后灭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要再想着有人会主动投降了,只能用尸体一路铺过去。
啧!这种仗,赢不了的。
说起来,整个志愿军中最不担心到汴梁之后的生活的也就是咱俩了。王大卫在心里得出一个结论。但对于俞龙珂的问题他却无能为力,只能看向曹六、曹七。
曹六和曹七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只能承诺帮俞龙珂先问问。如果问不出,那干脆放了倒也省事儿。
吃饱喝足,继续上路。
此时的黄河跟一个月前又有不同,冰面有融化的迹象,直接走很不安全。不过俞龙珂早已在冰上铺好了浮桥。
王大卫打头,牵着阿黄,踏上浮桥,谨慎地前进。沿途,他发现有相当多的小船船底已经嵌入到冰面里。幸好现在是清晨,要是中午,还真挺悬的。
过了河,一行人跨上战马,扬蹄西去。
这回速度快了不少。当然,曹有福依然吊在最后。
中午,他们跑到了乐都,随即被景思立迎进湟水大营。
现在叫“大营”实在有点儿勉强,营寨的规模不足王大卫离开前的三分之一,人马也只有三千出头。
其他人都跟随李宪去湟州了,而乐都人以及原董毡军残部现在正在西海。
留下的三千人由景思立统领,负责乐都地区的治安,震慑那些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散兵游勇。此外就是巡查祁连山上的各处山口,谨防嵬名浪遇搞突然袭击。不过截止到目前,并未发现任何迹象。
至于乐都城内,则不归景思立管辖,那是何塬和童贯的“地盘儿”。
于是景思立试探性地询问:要不要通知那两位?
王大卫连忙拒绝。他最烦的就是领导检查工作。我这儿忙得要死,哪有功夫伺候你?
景思立哈哈大笑,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番城里的情况:何塬和童贯可不像他这般清闲,原本城里戒严的时候就很忙,现在,据说解封了一半儿左右的街区,于是,俩人就更忙啊!早知道还不如一直封着呢!
说笑过后,景思立设宴款待三人,比俞龙珂还热情。
王大卫心想:你大概是想借着这个由头自己灌酒吧!要不就是想求我办事儿。
这一次他猜对了,而且是全对。
景思立喝得比他们仨加起来还要多,然后,说出了请求:他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入王大卫门下。
王大卫自然不会拒绝,但也介绍了一下科学门的门规:想进就进,想走就走。至于拜师什么的就没那个必要了。
只要景兄弟对科学有兴趣,想学,问到他这儿,他保证讲解得通通透透、明明白白。
一番表态让景思立开怀大笑。虽然他还是没弄明白这门规为何会如此奇葩,但景思立知道,自己的儿子们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登门求教,这就够了。
然而,王大卫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科学对科举没有任何帮助,大宋朝不考这门儿。
景思立犯愁了。
进士,这玩意在大宋还是很值钱的。
景思立的父亲名叫景泰,真宗朝的进士。虽然半辈子都投身于行伍之间,但以进士身份领军却比单纯的武夫有更多的优势。
他景思立就吃了这个亏。别看他勇武过人、能征惯战,但想要达到他父亲的高度,这辈子是没指望了。
景思立觉得自己就是被耽误了。天天打仗,哪有功夫读书?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总得帮衬一把吧!
这关系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王韶王厚父子简直就是景家父子的翻版。而且更巧合的是景思立同样行二。他大哥叫景思忠,在家留守。
唯一的区别就是两家整整差了一代人。所以在秦州的时候景思立才会对王厚特别关照。
见景思立如此纠结,王大卫当场表态:“没关系。先考进士,考完了再学也不耽误。我这儿随时都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