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崛起 第133章 京城局势
京师,紫禁城,奉天大殿。
每日早朝制度早已经被朱允熥恢复,朱允熥就是要做一个勤政的皇帝,最起码要比朱允炆勤政,比朱允炆更心系天下。
和朱允炆制定的取消早朝制度相比,再加上刻意的宣传,让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觉得现在的皇帝,或许是一个比先皇更好的皇帝。
奉天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行。
有人神情得意,自信而悠闲,有人神情严肃,谨小而慎微。
现在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早已经过了筛选式的大换血,原来朱允炆提拔的十二部尚书,留任者不过二三。
他们有的被贬官,有的闲赋在家,有的甚至被发配流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坚定地支持先皇的革新措施。
之所以没杀他们,是还不到时候。
大殿中央,李景隆跪在地上,他正在接受来自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质询。
李景隆实在是想不明白,他不反对新皇的政策,可自从新皇登基后,总是有事没事找他的茬。
今天有人弹劾他抓叛贼不利,自从青龙山林忠和拖拖等人带着大批工人逃跑之后,寻找他们,剿灭他们的任务就落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说来也奇怪,自半年前,林忠带着那么多人离开青龙山之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李景隆说找不到,其他人也找不到。
这些人,包括朱允炆手下的这几名大将,和独立团一样,都是朱允熥的心头大患,朱允熥怕啊,他怕这些人联合起来把他赶下皇帝的宝座。
所以自从朱允熥总揽朝政的摄政王开始,便对这些人开始有意打压,现在朱允熥做了皇帝,对他们的打压也开始加大了力度。
朱允熥给李景隆下了最后通牒,一个月之内,如果还找不到这伙叛逃者,革职李景隆。
早朝最后,朱允熥召见了已经进京两日的盛庸。
朱允熥还没开口说什么,盛庸便被陈瑛,邹缉等几个大臣奚落了一番,盛庸抗倭不仅无功反倒有过。
整个奉天大殿内,那么多文臣武将,没一个敢为盛庸说句公道话的人。
现在的形势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就是要对先皇倚重的这些文臣武将发难,甚至是清除他们。
谁敢和皇帝唱反调,就是在找死。
可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身为一方大将的盛庸,面对众位文臣的奚落,没有半点脾气,一直诚恳地承认错误,态度极其谦卑。
李景隆都有些懵了,在他的印象中,盛庸可不是这么没种的人。
眼看抓不到盛庸的什么把柄,沉思良久的朱允熥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盛庸派给了李景隆,协助李景隆捉拿以李忠为首的叛贼。
李景隆,盛庸和李忠可都是先皇的重臣,这么安排,朱允熥是要他们自相残杀,他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早朝散去,有人对李景隆和盛庸二人冷眼相看,也有人唉声叹息,盛庸回来,甚至连上前和他打招呼的人都没有。
即使有人想上前和盛庸打招呼,叙叙旧,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人情冷暖,让李景隆极度郁闷。
可盛庸倒显得风轻云淡,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了冷落而有一丝的不开心。
“盛庸兄弟,别来无恙?”,李景隆拱手和盛庸打招呼道。
“曹国公,别来无恙”
“我知道你前两天就回来了,本应该找你到府上叙叙旧的,哎,可是现在我这个处境......真怕给兄弟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曹国公,你我同为先皇的忠臣,现在不受新皇待见,这也正说明新皇怕我们,他心中有鬼......”
“嘘”,李景隆听了盛庸的话,连忙制止了盛庸再说下去,还左右看了看,发现他们身边并没人,这才小声地说道:“兄弟,你说话可要小心,这种话,不能说”
“呵呵”,盛庸微微一笑,说道:“曹国公,本来今天下了早朝后,就是要去拜见你的,现在皇上把我派给了你,你我同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也不怕别人说什么闲话了,曹国公,我们是不是到你的府上,研究一下怎么剿灭反贼......”
“呼”,李景隆幽怨地看了一眼盛庸,叹了口气,说道:“嗯,走吧,正好我们也叙叙旧”
二人一起一前一后,离开了奉天大殿,出了皇宫,各自坐自己的马车一前一后朝曹国公府走去。
盛庸的马车上,赶车的依然是高平,坐在高平旁边的人正是朱允炆。
坐在马车里的盛庸把今天上朝的事情一一说给朱允炆听,朱允炆只是静静地听着,一句话没说。
已经来京城两日了,朱允炆听说了,也亲眼看到了一些事情。
朱允熥现在在全力打压朱允炆眼前提拔的一些大臣,包括戍边的武将在内,平安,张辅,吴高,朱能,邱福,盛庸,甚至海上的马三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和监视。
朱允炆来京城的时候,路过魏国公府,发现魏国公府大门紧闭,周边有重兵把守,现在的魏国公府,宛如一座监狱。
周乔,徐妙锦,何莹莹都住在魏国公府,朱允熥这是把他们囚禁了。
还听说魏国公徐辉祖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形势,让徐辉祖太劳心劳累所致。
打压朱允炆提拔的文臣武将,囚禁周乔还有朱允炆的子嗣,足以说明朱允熥心虚。
曹国公府门外,李景隆满脸愁容下了马车。招呼盛庸进府。
盛庸依然一副笑嘻嘻的样子,风轻云淡,让人感觉没心没肺,没有一点城府的样子。
李景隆也是醉了,盛庸啊盛庸,你在外几年只知道打倭寇,现在怎么连朝中的形势都看不清了,待会儿和你讲一讲当前的局势,看你还怎么笑得出来。
李景隆没发现,盛庸身后一直跟着一个人,满脸的胡子显得尤其凌乱,这个人也跟着盛庸进了曹国公府。
直到走进客厅,李景隆在上首坐下后,这才发现盛庸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每日早朝制度早已经被朱允熥恢复,朱允熥就是要做一个勤政的皇帝,最起码要比朱允炆勤政,比朱允炆更心系天下。
和朱允炆制定的取消早朝制度相比,再加上刻意的宣传,让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觉得现在的皇帝,或许是一个比先皇更好的皇帝。
奉天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行。
有人神情得意,自信而悠闲,有人神情严肃,谨小而慎微。
现在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早已经过了筛选式的大换血,原来朱允炆提拔的十二部尚书,留任者不过二三。
他们有的被贬官,有的闲赋在家,有的甚至被发配流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坚定地支持先皇的革新措施。
之所以没杀他们,是还不到时候。
大殿中央,李景隆跪在地上,他正在接受来自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质询。
李景隆实在是想不明白,他不反对新皇的政策,可自从新皇登基后,总是有事没事找他的茬。
今天有人弹劾他抓叛贼不利,自从青龙山林忠和拖拖等人带着大批工人逃跑之后,寻找他们,剿灭他们的任务就落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说来也奇怪,自半年前,林忠带着那么多人离开青龙山之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李景隆说找不到,其他人也找不到。
这些人,包括朱允炆手下的这几名大将,和独立团一样,都是朱允熥的心头大患,朱允熥怕啊,他怕这些人联合起来把他赶下皇帝的宝座。
所以自从朱允熥总揽朝政的摄政王开始,便对这些人开始有意打压,现在朱允熥做了皇帝,对他们的打压也开始加大了力度。
朱允熥给李景隆下了最后通牒,一个月之内,如果还找不到这伙叛逃者,革职李景隆。
早朝最后,朱允熥召见了已经进京两日的盛庸。
朱允熥还没开口说什么,盛庸便被陈瑛,邹缉等几个大臣奚落了一番,盛庸抗倭不仅无功反倒有过。
整个奉天大殿内,那么多文臣武将,没一个敢为盛庸说句公道话的人。
现在的形势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就是要对先皇倚重的这些文臣武将发难,甚至是清除他们。
谁敢和皇帝唱反调,就是在找死。
可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身为一方大将的盛庸,面对众位文臣的奚落,没有半点脾气,一直诚恳地承认错误,态度极其谦卑。
李景隆都有些懵了,在他的印象中,盛庸可不是这么没种的人。
眼看抓不到盛庸的什么把柄,沉思良久的朱允熥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盛庸派给了李景隆,协助李景隆捉拿以李忠为首的叛贼。
李景隆,盛庸和李忠可都是先皇的重臣,这么安排,朱允熥是要他们自相残杀,他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早朝散去,有人对李景隆和盛庸二人冷眼相看,也有人唉声叹息,盛庸回来,甚至连上前和他打招呼的人都没有。
即使有人想上前和盛庸打招呼,叙叙旧,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人情冷暖,让李景隆极度郁闷。
可盛庸倒显得风轻云淡,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了冷落而有一丝的不开心。
“盛庸兄弟,别来无恙?”,李景隆拱手和盛庸打招呼道。
“曹国公,别来无恙”
“我知道你前两天就回来了,本应该找你到府上叙叙旧的,哎,可是现在我这个处境......真怕给兄弟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曹国公,你我同为先皇的忠臣,现在不受新皇待见,这也正说明新皇怕我们,他心中有鬼......”
“嘘”,李景隆听了盛庸的话,连忙制止了盛庸再说下去,还左右看了看,发现他们身边并没人,这才小声地说道:“兄弟,你说话可要小心,这种话,不能说”
“呵呵”,盛庸微微一笑,说道:“曹国公,本来今天下了早朝后,就是要去拜见你的,现在皇上把我派给了你,你我同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也不怕别人说什么闲话了,曹国公,我们是不是到你的府上,研究一下怎么剿灭反贼......”
“呼”,李景隆幽怨地看了一眼盛庸,叹了口气,说道:“嗯,走吧,正好我们也叙叙旧”
二人一起一前一后,离开了奉天大殿,出了皇宫,各自坐自己的马车一前一后朝曹国公府走去。
盛庸的马车上,赶车的依然是高平,坐在高平旁边的人正是朱允炆。
坐在马车里的盛庸把今天上朝的事情一一说给朱允炆听,朱允炆只是静静地听着,一句话没说。
已经来京城两日了,朱允炆听说了,也亲眼看到了一些事情。
朱允熥现在在全力打压朱允炆眼前提拔的一些大臣,包括戍边的武将在内,平安,张辅,吴高,朱能,邱福,盛庸,甚至海上的马三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和监视。
朱允炆来京城的时候,路过魏国公府,发现魏国公府大门紧闭,周边有重兵把守,现在的魏国公府,宛如一座监狱。
周乔,徐妙锦,何莹莹都住在魏国公府,朱允熥这是把他们囚禁了。
还听说魏国公徐辉祖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形势,让徐辉祖太劳心劳累所致。
打压朱允炆提拔的文臣武将,囚禁周乔还有朱允炆的子嗣,足以说明朱允熥心虚。
曹国公府门外,李景隆满脸愁容下了马车。招呼盛庸进府。
盛庸依然一副笑嘻嘻的样子,风轻云淡,让人感觉没心没肺,没有一点城府的样子。
李景隆也是醉了,盛庸啊盛庸,你在外几年只知道打倭寇,现在怎么连朝中的形势都看不清了,待会儿和你讲一讲当前的局势,看你还怎么笑得出来。
李景隆没发现,盛庸身后一直跟着一个人,满脸的胡子显得尤其凌乱,这个人也跟着盛庸进了曹国公府。
直到走进客厅,李景隆在上首坐下后,这才发现盛庸身后还跟着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