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第520章 开业首日
热门推荐:
神奇世界之旅
1955重生回到从前
空之壁垒2
术法界
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
诡异降临我开局召唤黑白无常
清冷美人总腿软,疯批大佬太狠了
顶级向导!哨兵们被迷得神魂颠倒
全民御兽:天赋有亿点点强
第520章 开业首日
广告打得好,也不如顾客的口碑好。
虽然宁卫民善于营销和推销,懂得怎么去投机取巧,比常人能够更有效的提升饭庄的知名度。
尽管宁卫民有品味、有见识,他首开国内之先河,把天坛北路饭庄的二层,打造得如同一个艺术世界。
成功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用三十年后网络时代的话来说,就是一鸣惊人成了“网红店”。
但有了这么个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他的饭庄从此就真的能欣欣向荣,安枕无忧。
因为他同样清楚,哪怕初衷是为了把日本暴发户当冤大头宰。
可经营饭庄本质上还是买卖,不是生意,运作的目标是以十年计的。
如果只凭噱头挑动顾客的新鲜感,那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也撑不起这样高的价格。
多半是会如同三十年后,那个靠骚气动作红遍世界的“撒盐哥”一样口碑崩坏,臭名远扬的。
说到根本,任何的餐饮企业还是必须靠菜品的质量说话。
哪怕做不到十分好吃,也不能让顾客太失望。
如此,才能有他发挥个人所长,变戏法、耍花活的余地。
所以在正式开业之前,举办个开业庆典,尽量拿出全部的本事,用精益求精的美食来款待一下各方宾客,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让宁卫民倍感幸运的是,正因为有了“张大勺”的扶植和帮助,“坛宫”的菜肴远比他预计的更具吸引力。
宾客们显然都很满意,大部分人几乎都坚持着从头吃到了尾。
甚至有的人不惜撑得难受,也务求实现“光盘行动”。
就连区领导这桌,也吃掉了七七八八。
这无疑给了他充足的底气,让他再无后顾之忧,彻底放开手脚去推进后续计划。
当然,万事开头难。
对外营业第一天,“坛宫”二楼买卖冷清,几乎是无可改变,完全可以预见的情况。
这既是因为“坛宫”二楼的消费门槛太高,本身具有如此消费能力的人就属少数。
也因为饭庄名声虽然一炮打响,但广而告之的效力还未曾深入人心,需要一定时间发酵。
一时间,自然不会有那么多抱有好奇心,慕名而来品尝宫廷大菜的食客。
别的不说,首先这天是周日就是最大的不利。
有公款消费能力的人几乎都在休息,这些人是不可能来照顾买卖的。
其次,从异地来京出差的人,吃住又都有等级标准。
什么级别的干部,该住什么级别的宾馆和招待所,都有明文规定。
肯打肿脸充胖子,有能力摆这谱儿的人,同样很有限。
至于外国人倒是在消费时间和消费能力上有着更大的余地。
可问题是饮食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的原因,广告效果对外国人群体是要打折扣的。
真没几个外国人能在第一时间,知晓京城又冒出了第三家宫廷菜饭庄的事儿。
所以眼下“坛宫”真能指望着的客源,也就是来自天坛的外国游客了。
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旅行社方面宁卫民早已经打好了招呼。
与他长期合作的导游,在带领外籍游客购物完毕后,肯定会帮忙推荐一下。
而斋宫、天坛售票处、所有园内旅游商店,也均应宁卫民的要求,会在服务外国游客时,顺带发放“坛宫”饭庄的广告单。
那多少也会些外国散客自投罗网,送上门来。
实事求是的说,开业的第一天,实际情况还凑合,“坛宫”的二楼差不多接待了七十人左右的顾客。
这其中有两个二三十人的欧洲旅行团,两个美国人和一个随行翻译,还有六七个港客和八位国内顾客。
如果按正常消费的水平来,“坛宫”差不多能收入个三四千的才对。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疏,宁卫民就没怎么也没想到,两个旅行团居然就没点炒菜。
敢情这些金发碧眼大鼻子对中餐的认识仅限于唐人街上获得的经验。
他们因为压根看不懂“坛宫”的菜单,直接选择了炒饭或炒面果腹。
饭量较大的男性,也就多要个春卷、煎饺作为补充。
哪怕是服务员和导游极力推荐,最后也仅有少数游客卖了点面子。
又点了点儿苏叶饽饽、艾窝窝、炸香蕉、杏仁豆腐,这样的甜食搭配。
可想而知,这么一来,那二楼和楼下的点心店还有什么区别啊?
哪怕“坛宫”的消费水平对标京城饭店的谭家菜,利润率极高。
一道炒面就卖五元外汇券,还要加收百分之十的服务费,也挣不了几个大子儿。
最终,还是托了几个港客和国内顾客的福,才算卖出去三桌便席。
但三桌也只能收两桌的钱。
因为国内的客人是关系户,用宁卫民刚送出的消费券来买单,等于白吃了一顿。
所以这一天下来,满打满算,二楼实际入账不过六百多块钱。
哪怕这都是利润也不够抵充后厨吊高汤的成本,真是赔到姥姥家去了。
没办法,要做真正的宫廷菜,对高质量食材的消耗就是比普通饭庄消耗大,说是以一顶仨也不为过。
不过好就好在“坛宫”从上到下,并没有因此感到意兴阑珊、丧失斗志。
因为积极的地方恰恰在于,客人虽然不多,但给予的反馈却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实际上就没有一个人不对饭庄的饮食予以肯定的。
无论外国人还是国人,都对于饭庄的烹饪水平十分满意。
甚至老外要伸出大拇指,港客提出要见见主厨,来表达他们的惊喜。
这不奇怪,毕竟外国人见识有限。
别忘了,外国的中餐馆全是业余水准,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中餐厨师创办的。
像常静大厨这样的名厨,更是根本没有的。
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炒饭、炒面、煎饺、春卷,在常师傅的监督下,依然能出彩。
何况中式面点和西式糕点相比,本身就有优势。
无论是软糯、劲道、弹性、温热,还是清爽的口感,都是西式糕点难以带来的体验。
老外自然会感到这一餐相当适口,十分美味。
而港客被折服主要原因,是宫廷大菜的高汤提纯之法和高质地的食材原料。
别看他们的生活里不缺中式美食,但身居南方的他们对北方烹饪确实不熟悉,何况宫廷的烹饪又与民间大为不同。
说白了,在这儿吃一只炖鸡,实际上吃得是三只鸡。
表面上能看见的只有一只,看不见的两只都在汤里。
可想而知,那味儿有多么纯粹和浓厚。
“张大勺”为什么要宁卫民准备出数十种高汤,还教他制作干粉之法啊?
这就是堂堂正正的烹饪大道,任何一种食材都能借助高汤有效提纯增味。
更何况饭庄二楼的环境也为饭庄在顾客心里抬高了评价。
除了对菜品相当满意,来宾们也对在饭庄留影,抱有极大的兴趣。
别看吃饭耗时不长,但在二楼营业区四处逛荡,观赏陈列品,以及拉着服务员一起照相,让大多数客人乐此不疲。
这些人是真把这里也当成旅游景点了,甚至把带来的胶卷都照完了还意犹未尽。
这甚至让宁卫民灵机一动,又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商机。
他马上让服务员去天坛公园的商店弄来了两箱胶卷,加价一倍,卖给了有需求的几位顾客。
没人觉得贵。
离开之时,每位顾客都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面带微笑而去的。
另外,楼上楼下的情形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楼上闲在是因为消费门槛过高的缘故,却并不意味着厨房和楼下的点心店也是这样的冷清。
在“坛宫”对外营业的当天,无论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从天坛北门出来的游客。
被一阵喜庆的鞭炮声吸引过来,想要尝尝这里的“正宗宫廷小吃”的人大有人在。
于是本来就不大的点心店很快就变得人满为患。
尽管这里的吃食价格比起其他的小吃店,甚至是“南来顺”这样京城知名的老字号,都要贵上一些。
最初确实引发了顾客们普遍性的抱怨和牢骚。
但“坛宫”的点心店,可有“百年面肥”作为神器。
有玉露霜、打面仓、苏叶饽饽、酸汤子、水团子、荷叶粥、煳米粥作为特色专供食品。
甚至这里馄饨、鸡丝汤面、什锦汤面用的都是真正高汤。
牛油炒面也是真的是用牛油炒的,虾仁炒面的虾仁绝不是水发的玩意,就连芥末墩里都藏有什锦果仁,来丰富口感,提升味觉。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很奇妙了。
只要犯嘀咕的人一尝,几乎就没有不乖乖闭嘴,专心品尝的了。
没有人是傻子,眼瞅刚才还在表示不满的主儿,在拿到吃食的一瞬间不无语了,反倒还有不少人吃过后好评如潮。
其他人自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都老老实实不再言声了。
点心店也因此由里至外排起了大队,彻头彻尾的火了。
事实上,当天也就过午而已,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居然都卖光了。
就连老面发的馒头都卖了五百个。
原本想着要拿到天坛公园去,卖给游客的二百套“宫廷小吃套餐”也没能送过去。
在店内就直接消化掉了。
归了包堆儿一算,竟然营业额有一千二三,毛利能有一半,这倒是真把饭庄当天的整体运营成本给挣出来了。
翻过天儿来更邪性,明明准备的东西比昨天还多三成,可中午就不够卖了。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后厨不得不再次决定增加小吃类的原料制备。
但到了第三天同样夸张。
别看特意多预备了三成,已经达到了厨房能力的极限,可结果还是卖不到晚饭时间去。
这叫什么啊?
这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叫“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
没办法,饭庄的职工只能宽慰没买着的顾客明儿早来。
为此,好多顾客又都提意见了。
“我明明还看见你们有一些,怎么不卖给我们啊?”
饭庄的职工只好解释。
“您看见的,是我们给二楼营业需要预留的,不能卖给您,能卖给您的确实卖光了。”
顾客还不干。
“楼上和楼下不都是卖吗?你们怎么这么逗啊?一视同仁行不行?”
饭庄的职工却摇摇脑袋。
“还真不一样。楼上的价格是楼下的十倍,而且要加服务费。您没看见咱们点心店外头有牌子吗?只限内宾。而二楼才是旅游定点接待外宾的场所。这也就是说,楼下的点心店,我们饭庄给咱们老百姓的福利。那要按楼下的价钱卖您,我们亏,要按楼上价钱卖您,您又亏。是不是这理儿?”
这下顾客才没话了。
虽然还是没买着东西有点郁闷。
可想想外国人得花比自己多好几倍的钱,才能吃到和自已一样东西,也就心理平衡了。
就这样,“坛宫”点心店毫不费力就在附近打响了名头。
此后每天,光馒头、花卷都得卖出去一千多个。
专为游客提供的五六百盒宫廷小吃套餐更是供不应求。
而且必须得说明白喽,这些还并不是市场真正的需求量。
因为越见着排大队吧,越招人来,离实际上的需求还差得远呢。
就是再做多一倍的量,也绝对能卖得出去。
可关键是厨房的“白案”厨师目前就有十四人,都在适应工作环境,目前街道实在不宜再贸然增加额外的人手。
设备也有限,每天还得先供着楼上,才能保证盈利啊。
再多了,真做不出来啊,这也就没法弄了。
不过宁卫民倒觉得这样也不错。
饥渴营销嘛,正因为供不应求,才被人家当成好东西呢。
像派出所和街道私下里都跟他商量过,问能不能照顾照顾,看情况开个后门,多少给留点。
对此,他答应得很痛快。
说“你们都不用来,想要的时候提前给打个电话。要多少只要统计好了,我们现做了派人给你们送去。”
这不,就卖了个现成的顺水人情嘛。
更何况东西有限才会引人排大队,从天坛北门出来的游客大老远就能看到这里。
光靠点心店这样的人气儿就是活广告,也是能给二楼餐厅招来客人的。
如果有心来品尝的客人看到这一幕,那绝对是会相信二楼是能够做出好菜来的,再不会对“坛宫”的烹饪实力有半点存疑。
要不说,餐饮企业是绝对不嫌人多的,只有人多才能聚财。
广告打得好,也不如顾客的口碑好。
虽然宁卫民善于营销和推销,懂得怎么去投机取巧,比常人能够更有效的提升饭庄的知名度。
尽管宁卫民有品味、有见识,他首开国内之先河,把天坛北路饭庄的二层,打造得如同一个艺术世界。
成功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用三十年后网络时代的话来说,就是一鸣惊人成了“网红店”。
但有了这么个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他的饭庄从此就真的能欣欣向荣,安枕无忧。
因为他同样清楚,哪怕初衷是为了把日本暴发户当冤大头宰。
可经营饭庄本质上还是买卖,不是生意,运作的目标是以十年计的。
如果只凭噱头挑动顾客的新鲜感,那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也撑不起这样高的价格。
多半是会如同三十年后,那个靠骚气动作红遍世界的“撒盐哥”一样口碑崩坏,臭名远扬的。
说到根本,任何的餐饮企业还是必须靠菜品的质量说话。
哪怕做不到十分好吃,也不能让顾客太失望。
如此,才能有他发挥个人所长,变戏法、耍花活的余地。
所以在正式开业之前,举办个开业庆典,尽量拿出全部的本事,用精益求精的美食来款待一下各方宾客,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让宁卫民倍感幸运的是,正因为有了“张大勺”的扶植和帮助,“坛宫”的菜肴远比他预计的更具吸引力。
宾客们显然都很满意,大部分人几乎都坚持着从头吃到了尾。
甚至有的人不惜撑得难受,也务求实现“光盘行动”。
就连区领导这桌,也吃掉了七七八八。
这无疑给了他充足的底气,让他再无后顾之忧,彻底放开手脚去推进后续计划。
当然,万事开头难。
对外营业第一天,“坛宫”二楼买卖冷清,几乎是无可改变,完全可以预见的情况。
这既是因为“坛宫”二楼的消费门槛太高,本身具有如此消费能力的人就属少数。
也因为饭庄名声虽然一炮打响,但广而告之的效力还未曾深入人心,需要一定时间发酵。
一时间,自然不会有那么多抱有好奇心,慕名而来品尝宫廷大菜的食客。
别的不说,首先这天是周日就是最大的不利。
有公款消费能力的人几乎都在休息,这些人是不可能来照顾买卖的。
其次,从异地来京出差的人,吃住又都有等级标准。
什么级别的干部,该住什么级别的宾馆和招待所,都有明文规定。
肯打肿脸充胖子,有能力摆这谱儿的人,同样很有限。
至于外国人倒是在消费时间和消费能力上有着更大的余地。
可问题是饮食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的原因,广告效果对外国人群体是要打折扣的。
真没几个外国人能在第一时间,知晓京城又冒出了第三家宫廷菜饭庄的事儿。
所以眼下“坛宫”真能指望着的客源,也就是来自天坛的外国游客了。
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旅行社方面宁卫民早已经打好了招呼。
与他长期合作的导游,在带领外籍游客购物完毕后,肯定会帮忙推荐一下。
而斋宫、天坛售票处、所有园内旅游商店,也均应宁卫民的要求,会在服务外国游客时,顺带发放“坛宫”饭庄的广告单。
那多少也会些外国散客自投罗网,送上门来。
实事求是的说,开业的第一天,实际情况还凑合,“坛宫”的二楼差不多接待了七十人左右的顾客。
这其中有两个二三十人的欧洲旅行团,两个美国人和一个随行翻译,还有六七个港客和八位国内顾客。
如果按正常消费的水平来,“坛宫”差不多能收入个三四千的才对。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疏,宁卫民就没怎么也没想到,两个旅行团居然就没点炒菜。
敢情这些金发碧眼大鼻子对中餐的认识仅限于唐人街上获得的经验。
他们因为压根看不懂“坛宫”的菜单,直接选择了炒饭或炒面果腹。
饭量较大的男性,也就多要个春卷、煎饺作为补充。
哪怕是服务员和导游极力推荐,最后也仅有少数游客卖了点面子。
又点了点儿苏叶饽饽、艾窝窝、炸香蕉、杏仁豆腐,这样的甜食搭配。
可想而知,这么一来,那二楼和楼下的点心店还有什么区别啊?
哪怕“坛宫”的消费水平对标京城饭店的谭家菜,利润率极高。
一道炒面就卖五元外汇券,还要加收百分之十的服务费,也挣不了几个大子儿。
最终,还是托了几个港客和国内顾客的福,才算卖出去三桌便席。
但三桌也只能收两桌的钱。
因为国内的客人是关系户,用宁卫民刚送出的消费券来买单,等于白吃了一顿。
所以这一天下来,满打满算,二楼实际入账不过六百多块钱。
哪怕这都是利润也不够抵充后厨吊高汤的成本,真是赔到姥姥家去了。
没办法,要做真正的宫廷菜,对高质量食材的消耗就是比普通饭庄消耗大,说是以一顶仨也不为过。
不过好就好在“坛宫”从上到下,并没有因此感到意兴阑珊、丧失斗志。
因为积极的地方恰恰在于,客人虽然不多,但给予的反馈却是相当鼓舞人心的。
实际上就没有一个人不对饭庄的饮食予以肯定的。
无论外国人还是国人,都对于饭庄的烹饪水平十分满意。
甚至老外要伸出大拇指,港客提出要见见主厨,来表达他们的惊喜。
这不奇怪,毕竟外国人见识有限。
别忘了,外国的中餐馆全是业余水准,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中餐厨师创办的。
像常静大厨这样的名厨,更是根本没有的。
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炒饭、炒面、煎饺、春卷,在常师傅的监督下,依然能出彩。
何况中式面点和西式糕点相比,本身就有优势。
无论是软糯、劲道、弹性、温热,还是清爽的口感,都是西式糕点难以带来的体验。
老外自然会感到这一餐相当适口,十分美味。
而港客被折服主要原因,是宫廷大菜的高汤提纯之法和高质地的食材原料。
别看他们的生活里不缺中式美食,但身居南方的他们对北方烹饪确实不熟悉,何况宫廷的烹饪又与民间大为不同。
说白了,在这儿吃一只炖鸡,实际上吃得是三只鸡。
表面上能看见的只有一只,看不见的两只都在汤里。
可想而知,那味儿有多么纯粹和浓厚。
“张大勺”为什么要宁卫民准备出数十种高汤,还教他制作干粉之法啊?
这就是堂堂正正的烹饪大道,任何一种食材都能借助高汤有效提纯增味。
更何况饭庄二楼的环境也为饭庄在顾客心里抬高了评价。
除了对菜品相当满意,来宾们也对在饭庄留影,抱有极大的兴趣。
别看吃饭耗时不长,但在二楼营业区四处逛荡,观赏陈列品,以及拉着服务员一起照相,让大多数客人乐此不疲。
这些人是真把这里也当成旅游景点了,甚至把带来的胶卷都照完了还意犹未尽。
这甚至让宁卫民灵机一动,又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商机。
他马上让服务员去天坛公园的商店弄来了两箱胶卷,加价一倍,卖给了有需求的几位顾客。
没人觉得贵。
离开之时,每位顾客都是带着极大的满足感,面带微笑而去的。
另外,楼上楼下的情形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楼上闲在是因为消费门槛过高的缘故,却并不意味着厨房和楼下的点心店也是这样的冷清。
在“坛宫”对外营业的当天,无论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从天坛北门出来的游客。
被一阵喜庆的鞭炮声吸引过来,想要尝尝这里的“正宗宫廷小吃”的人大有人在。
于是本来就不大的点心店很快就变得人满为患。
尽管这里的吃食价格比起其他的小吃店,甚至是“南来顺”这样京城知名的老字号,都要贵上一些。
最初确实引发了顾客们普遍性的抱怨和牢骚。
但“坛宫”的点心店,可有“百年面肥”作为神器。
有玉露霜、打面仓、苏叶饽饽、酸汤子、水团子、荷叶粥、煳米粥作为特色专供食品。
甚至这里馄饨、鸡丝汤面、什锦汤面用的都是真正高汤。
牛油炒面也是真的是用牛油炒的,虾仁炒面的虾仁绝不是水发的玩意,就连芥末墩里都藏有什锦果仁,来丰富口感,提升味觉。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很奇妙了。
只要犯嘀咕的人一尝,几乎就没有不乖乖闭嘴,专心品尝的了。
没有人是傻子,眼瞅刚才还在表示不满的主儿,在拿到吃食的一瞬间不无语了,反倒还有不少人吃过后好评如潮。
其他人自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都老老实实不再言声了。
点心店也因此由里至外排起了大队,彻头彻尾的火了。
事实上,当天也就过午而已,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居然都卖光了。
就连老面发的馒头都卖了五百个。
原本想着要拿到天坛公园去,卖给游客的二百套“宫廷小吃套餐”也没能送过去。
在店内就直接消化掉了。
归了包堆儿一算,竟然营业额有一千二三,毛利能有一半,这倒是真把饭庄当天的整体运营成本给挣出来了。
翻过天儿来更邪性,明明准备的东西比昨天还多三成,可中午就不够卖了。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后厨不得不再次决定增加小吃类的原料制备。
但到了第三天同样夸张。
别看特意多预备了三成,已经达到了厨房能力的极限,可结果还是卖不到晚饭时间去。
这叫什么啊?
这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叫“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
没办法,饭庄的职工只能宽慰没买着的顾客明儿早来。
为此,好多顾客又都提意见了。
“我明明还看见你们有一些,怎么不卖给我们啊?”
饭庄的职工只好解释。
“您看见的,是我们给二楼营业需要预留的,不能卖给您,能卖给您的确实卖光了。”
顾客还不干。
“楼上和楼下不都是卖吗?你们怎么这么逗啊?一视同仁行不行?”
饭庄的职工却摇摇脑袋。
“还真不一样。楼上的价格是楼下的十倍,而且要加服务费。您没看见咱们点心店外头有牌子吗?只限内宾。而二楼才是旅游定点接待外宾的场所。这也就是说,楼下的点心店,我们饭庄给咱们老百姓的福利。那要按楼下的价钱卖您,我们亏,要按楼上价钱卖您,您又亏。是不是这理儿?”
这下顾客才没话了。
虽然还是没买着东西有点郁闷。
可想想外国人得花比自己多好几倍的钱,才能吃到和自已一样东西,也就心理平衡了。
就这样,“坛宫”点心店毫不费力就在附近打响了名头。
此后每天,光馒头、花卷都得卖出去一千多个。
专为游客提供的五六百盒宫廷小吃套餐更是供不应求。
而且必须得说明白喽,这些还并不是市场真正的需求量。
因为越见着排大队吧,越招人来,离实际上的需求还差得远呢。
就是再做多一倍的量,也绝对能卖得出去。
可关键是厨房的“白案”厨师目前就有十四人,都在适应工作环境,目前街道实在不宜再贸然增加额外的人手。
设备也有限,每天还得先供着楼上,才能保证盈利啊。
再多了,真做不出来啊,这也就没法弄了。
不过宁卫民倒觉得这样也不错。
饥渴营销嘛,正因为供不应求,才被人家当成好东西呢。
像派出所和街道私下里都跟他商量过,问能不能照顾照顾,看情况开个后门,多少给留点。
对此,他答应得很痛快。
说“你们都不用来,想要的时候提前给打个电话。要多少只要统计好了,我们现做了派人给你们送去。”
这不,就卖了个现成的顺水人情嘛。
更何况东西有限才会引人排大队,从天坛北门出来的游客大老远就能看到这里。
光靠点心店这样的人气儿就是活广告,也是能给二楼餐厅招来客人的。
如果有心来品尝的客人看到这一幕,那绝对是会相信二楼是能够做出好菜来的,再不会对“坛宫”的烹饪实力有半点存疑。
要不说,餐饮企业是绝对不嫌人多的,只有人多才能聚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