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快穿:殿下她是个万人迷 > 世界十一:被炮灰的少帅(42)

快穿:殿下她是个万人迷 世界十一:被炮灰的少帅(42)

    礼堂中央为受降席,席前设有一较小长桌,为东洋军投降代表席,左侧为华夏高级将领席及记者席,右侧为盟国军官席及外国记者席。

    东洋军投降代表高桥原被引导入席,他脸色惨白,肩头高耸,向华夏方代表人行鞠躬礼后坐于投降席上。

    鸾宓和易承璟等人也坐在席间,默默地看完了整个受降仪式。

    随后,各战区司令长官作为受降主官,在所辖战区接受各东洋军方代表投降。

    *

    东洋的受降仪式过后,就是国内的战后重建和发展工作。

    这个时候,鸾宓和易承璟等高级将领联名上交一份提议,要求整理所有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将士名录,并为他们修建墓园。

    云起想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灾后的重建和恢复,并不想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去大肆兴建烈士墓园。

    但在鸾宓等人的坚持下,最终中央政府还是批准了这项提议,特命专人去办。

    休息的时候,大家闲聊时说起这个事,“听说了吗?各地都要修建烈士墓园,所有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将士都会被登记下来。姓名,籍贯,番号,职级这些都会有人去整理。”

    “我知道这个事,听说咱们少帅不仅推了原本中央政府要奖励给她个人的奖金,还捐了一笔款,说是给建墓园用的。”

    “咱们少帅人真的是好,不过话说回来,东洋军和盟军都会将他们在海外战死的将士名字记下,带回国内。我们那么多在抗战中殉国的战士,又岂能够成为无名者?”

    东洋军每次打完仗,如果实在带不走同袍的尸体,活着的就会将死去的同袍尸体烧化,将骨灰装进空罐头盒子里,拉回国内,到时候供奉起来。

    盟军也有专门一个队伍,记载死去将士的姓名,职级等。回国后,就会将他们的生平记载在公墓里。

    陆书君坐在一旁,没有说话。

    他想起有一次跟着部队去前线救援,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凡是看到的村庄,都被东洋人烧光了,没有一处房屋是完好的。

    路过一条山谷,山谷里堆满了死尸,有抗战将士的 ,也有老百姓的。

    战士们都是向前冲锋的时候倒下的,伤口也都在胸前。

    可见没有一个逃兵,全部都是战死的。

    山谷间空气污浊,有一股腐臭的气味。当时陆书君和战友们想要将这些抗战将士和百姓掩埋了,可惜没有时间。

    战事紧急,他们只能够踩着这些尸骨赶往前线。

    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陆书君总会感到内疚。

    东洋入攻建云,陆书君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

    建云城外有一座山,名为燚山。

    燚山乃建云城外制高点,守住燚山,建云可保无虞。丢失燚山,建云危在旦夕。

    守卫燚山的只有一个团的战士,是一支前来支援建云守军的部队。

    当时东洋军攻打建云时一共有十余万人。

    他们用七万人阻拦华夏军队各增援部队,用三万人来打建云。

    攻打燚山的时候,东洋军来势异常凶猛。飞机,大炮,坦克一起出动。

    面对这样凶猛的攻势,守卫在燚山上的华夏军人一触即溃,向后窜逃,东洋军从后掩杀。

    就在这时,一名副营长站在山坡上大喊,“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绝不能够后退半步。大家跟我回去,夺回阵地!”

    有两百多名战士跟着这名副营长冲了回去,经过一阵惨烈的厮杀,他们夺回了燚山最高峰,将东洋军压在了山下。

    东洋军为了夺下燚山最高峰,动用了几千人的兵力,却被两百个华夏军人一次次击溃。

    东洋军不间断地攻打了几天几夜,直到华夏军人弹尽粮绝,东洋军这才攻上了燚山山顶,而那两百多名华夏军人则全部壮烈牺牲。

    接受媒体报道的那名幸存者说,那个副营长在最关键的时刻,带着两百多名阻挡了东洋君。为建云城内的守军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那副营长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刘。

    那名副营长的名字尚且不为人知,更别提那两百多名普通士兵了。

    大家只知道那位刘副营长和他手下两百多名士兵壮怀激烈的事迹,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就跟那些殉国的志士一样,为了整个民族免于灭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到最后,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陆书君有时候会在想,东洋每个在海外战死的士兵都会被供奉在国内。

    盟军每个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也都能够在他们国家的公墓里找到名字。

    可华夏的士兵呢?无数为了抵御外敌,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们,怎么就成了无名者呢?

    几百万牺牲在抗战中的烈士们,他们魂归何处?他们的灵魂能够得到安宁吗?

    “书君?书君?”

    陆书君回过神,才发现战友叫他。“怎么了?”

    “听说各部队现在都在发起募捐,为修筑烈士墓园出一份力,我们打算去捐一些,你要一起吗?”

    “走,我也去。”陆书君也跟着站了起来,他抬头望了望晴朗的天空。

    真好啊,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

    修筑烈士墓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个城市,各行各业尚有余力的人也都纷纷捐款,都想尽一份微薄之力,让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能够早一些拥有他们的陵墓。

    已经搬回义安城的Z大也在学校大礼堂搞了一个募捐活动,不少师生闻讯前来捐款。

    一名女子匆匆赶来,将自己几个月的薪水一下子全捐了出去。

    站在捐款箱前的学生认出面前的年轻女子是史学系的助教文芝,他对着文芝笑道,“先生,我代替殉国的将士们感谢您。”

    文芝抬头,在学生惊愕的目光中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我没事,我只是高兴。”

    说着,文芝转身离去。

    她没事,她只是想起了自己的未婚夫。就如同东洋投降,全民欢呼的那一夜一样。

    文芝的未婚夫叶凛华跟她一起长大,后来考上了中央航军航校。

    叶凛华很开心,他写信告诉文芝,只要一毕业,他就可以报效祖国了。

    文芝为叶凛华感到高兴,也为他感到骄傲。

    飞行员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既要有数学物理天赋,外语天赋(教材的原因),懂得快速计算夹角和抛物线这些内容,还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能够有良好的动态视力和抗晕能力。

    骄傲的同时,文芝也很担忧。飞行员的折损率太高了,很多都是年纪轻轻就牺牲了。

    可是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她不能阻拦叶凛华。

    有一天,文芝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两封信,一封是告知她叶凛华已经牺牲的信件。

    另外一封,是叶凛华提前写好的诀别书。信里让她要好好活下去,幸福一辈子。

    东洋投降的消息传到了学校,当晚的胜利大狂欢中,文芝也加入了狂欢队伍。

    当狂欢队伍再次经过学校门口时,文芝突然想起当初叶凛华到学校看望她,满面笑容,从操场向她走来的情景。

    那一瞬间,她突然感到万声俱灭……

    在一次空中战斗中,为掩护友机,叶凛华中弹阵亡,壮烈殉国,年仅25岁。

    中央航空航校毕业的学生是一个悲壮的群体,有人说进这个学校就是赴死。从毕业那天起,就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因为他们毕业后就上了抗战前线,抱着必死的决心驾驶着战机与东洋军激战,大部分都壮烈牺牲了……

    除了中央航空航校的毕业生,如同叶凛华一样血洒长空的飞行员多得数不清,他们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是刚考上一流学府的大学生。

    一个个英武潇洒,前途无量。

    他们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本拥有无数人艳羡的一切,为了抗击侵略者,却自愿成为了人肉炮弹。

    东洋无条件宣布投降,人人都在庆祝胜利,人人都在拥抱和平。

    可是根本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在那些宏大历史背景后面,这个民族的个体曾经所蒙受的哀痛和苦难。

    那天晚上,文芝一面跑,一面哭,回到家时,火把早已烧尽熄灭了。

    她是在昏天黑地的恸哭中,度过了胜利夜。

    *

    冯善源和冯夫人走了过来,他们也是来捐款的。

    见到文芝,冯善源想跟她打个招呼,却被冯夫人拉到一边。

    冯善源还想说些什么,冯夫人却朝他摇了摇头,“那孩子,肯定又想起凛华了。”

    文芝是冯夫人的侄女,文叶两家是世交。冯夫人是看着文芝和叶凛华长大的,他们两人早已定下了婚期,只是因战事而推迟了。

    没想到,如今战事结束了,两人却阴阳相隔。

    冯善源想到了叶凛华,也想到了那些牺牲的空军英烈,不由得叹了口气。

    谁能想到,那些还那么年轻的孩子们,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抗战的这些年里,一个接一个,都变成了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文芝有心事,并没有注意到冯善源夫妇。

    她一路不停歇地回到家,取出了叶凛华当初写给她的信。轻轻抚摸着信上龙飞凤舞的钢笔字,眼泪忍不住又夺眶而出。

    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忘了他们。

    以后她终于可以在墓园里祭奠叶凛华,不必再孤单地望着北方的天空,望着叶凛华所在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