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骑 第6章 法场
热门推荐:
官场:书记的第一红人
花本意的追仙之路
星铁,从制作游戏开始建立帝国
快穿:少绾的三千界之旅
父子齐重生,老爸创业我撩女神
去父留子,她携三宝归来浴火成凰
官场:从镇长到封疆大吏!
胖丑农女被退婚挨打后,我穿来了
快穿:为了能回家赶紧去做任务
午时。
洛都雍门瓮城,空地上有一行刑台。
对看惯了杀人场面的洛阳百姓而言,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刑场要比以往壮观,人也多了些。
将被行刑的班固穿着白衣。从高台上望去,看到人群里挤满了来自太学院的白衣士子,默然席地而坐,许多是他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向监斩官请愿。班固抬头看了看太阳,披散的头发里露出了一张被洛都士林誉为“风神秀彻”的脸。
台下竟有人喝彩,许多百姓甚至女子都是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子及美男子。喝彩完,就是惋惜的啧啧声,这样的人间雏凤,一个智慧美好的头脸,就要与身体分离了。
本来他不该出现在这里,作为一代大儒的父亲的余荫在免官后逐渐散尽,他十七岁就来到了洛都的太学,乍现出自己的光芒。
班固被誉为京师“五雀”之一。三年前,突现祥瑞,有五色雀群,举于皇宫之上。皇帝命百官献《神雀赋》,天下响应,结果皇帝披阅后说,众赋皆是瓦砾,惟有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恰如金玉。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又与同为“五雀”之一的傅毅,是同学少年,并称为太学“双星”。
去年,班固又作《两都赋》,海内传抄,被誉为大赋第一,人称班“两都”,风头无两。
班固并没有带枷上镣,也没有身著囚服赭衣,仍穿着太学士子般的素色袍子,只是材质变成了孝服麻衣罢了。作为太学的名士,班固临刑前得到了应有的优待和尊重。
班固看着日影正中,觉得时间不多了,对着台下静坐的同学们恭敬地抱手,一丝不苟地行了躬身的君子之礼。太学的白衣秀士们纷纷起身,肃穆地还礼。
监斩官在监斩台上,看着都为之动容。突然就见到秀士们与警戒线上的士兵有些冲突。接着就有人报告,说有士子要给死囚班固敬酒。
“他自有他的断头酒喝,何须你们来敬?”兵校们只能拦阻。
“断头酒是断头酒,送行酒是送行酒!”有人喊。
监斩官叫人去说,可放一个学子代表,去刑台上敬酒。
一白衣学子被放入警戒线,捧一盏酒拾阶而上,爬上了刑台。
班固看清来人,个头高瘦,面有微须,正是太学里性情最激扬的学兄王充,肃然拱手,“多谢王兄,你我素来不合,不想今日是王兄不怕牵连,来给小弟送行。”
王充将酒呈上,班固接了酒,忍不住向士子的队伍张望了几眼。
“你是在找与你素来交好的傅毅吗?我叫过他,看来是没来。”王充苦笑着,“你我是学问之争,本无其他。君之一去,如庄周失惠施,匠斤失郢人。”
班固仰头喝了,“有众位相送,不虚此生。”
王充回头看那白衣一片淡笑,“太学三千学子,敢来的不过三百。如果有千人请愿,未必不能逼着临刑复奏,重审案情。”
“本朝从无此先例……”
“孟坚,”王充忽然叫了班固的字,“此情此景,何不作诗?”班固还未做反应,王充对着台下喊,“拿琴来!班‘两都’要作诗了!”
监斩官本也是太学出身,也有惜才之念,知道这班固要作绝命诗了,或许这诗也将和《两都赋》一般,名传不朽。吩咐人将那台上的王充拉下,允许一个抱琴的士子送琴上台。
监斩官看那送琴的士子身材弱小,抱着的乐器就显得很大,是一把筑琴。筑琴有十三弦,似筝,但有一伸出琴把,操琴者需站立,一手扶之,一手以竹尺击弦,声调苍凉。
那送琴的士子也如王充一般,与班固低语几句,被士兵拉下台去。
班固似乎情绪开始波动,击筑长歌: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歌声苍凉,那些士子闻歌,有人羞愧低头,有人面带不忿,那白衣队伍开始隐隐涌动。
监斩官细听之下,知道此诗借史抒怀,说的是前朝的故事:文帝时,一代名医淳于意获罪,被判肉刑(割鼻、砍手或剁足)。淳于意无子,只有五个女儿,淳于缇萦是最小的女儿,跟在囚车后奔跑哭泣。淳于意怒骂:“生儿不生男,终究是无用啊!”缇萦听后伤心欲绝,在长安街头哀唱诗经《鸡鸣》与《晨风》,名动一时,于是上书自请做官奴,免父亲的刑罚。文帝悲悯缇萦的心意,自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监斩官不解,诗中确有临刑的幽愤,但为什么要唱那个叫“缇萦”的女子?最后一句“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是在笑话那些来送他的白衣士子吗?说你们百多大好男儿,还不如个女孩有用?难怪他们会惭愧或愤怒。不对,这班固不是要煽动士子们闹事吧?
监斩官隐隐感到了莫名的不安。
***
“午时三刻已到!”一个声音喊。
监斩官如释重负般地扔下了令牌。
班固自行走到了头砧前,跪下将脸伏在砧板上,面色平静。“父亲,孩儿随即就来了。”
断魂鼓一通敲得密集起来。刽子手横了刀,喷了一口酒。
刀高举。
鼓声骤停。
刀开始落……
一声箭鸣,刀插落在地上,登地一声,刽子手的一只手被钉在旗杆上,箭羽颤晃不已。
全场静穆。
所有人像被魇住一般,都呆呆地看着那支箭羽,直到不再颤动。
忽然,所有的太学院士子站起冲向行刑台,王充高喊着“恳请复奏!”场面一下乱起来。士兵还在面朝刑台发呆,哪还围拢的住,白衣士子们一下就漫到了刑台下,纷纷冲上台,转眼间,刑台上白茫茫一片,站满了太学生。
台下的太学生还在往上涌,台上已经挤挤挨挨,都在叫嚷着那句“恳请复奏!”
***
监斩官心道,有预谋的!这是要闹法场!
监斩官急急叫人却搬巡防营的人,自己则带着兵士冲过来,将刑台包围了,将台上的士子与台下的士子隔离开。
小小的刑台上站了五六十个太学生,把班固围在了里面,而被隔离在外的两百多太学生还在冲击着台下兵士围拢的包围圈,也应和台上的一起喊:恳请复奏!恳请复奏!
监斩官在台下对着台上的士子们喊,“你们是未来的国之栋梁,难道不通礼法吗?我对你们已经很礼待了。”转头对士兵说,“把他们给我一个个拉下来,注意不要伤人。”
有士子喊,“班固是我们太学院的麒麟之才,你们诛杀国士,必蒙百世污名……”
士子和兵士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撕扯和打斗,其实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学生借着高台之势在蹬踹要爬上来的兵士,免不了被人抓了脚,拉了下来,摔在地上,于是在地上喊“打人啦!”场面一下混乱不堪。
参与监斩的,还有一位严副将,他本就是守雍门的,算是在场最高的军事长官了,从听到箭响,他就知道出大事了。
那是雕羽箭,听声音就知道,是汉军装备的制式箭。大汉不禁刀枪,却禁盾甲和弓弩。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军事战备。私藏盾甲弓弩,等同谋逆。所以他第一个反应,是他布在瓮城上的五十名士兵,有人参与了闹法场,射了一箭。
严副将冲上了瓮城城墙,高喝,“谁射的箭?举报者有赏!”
***
士子们和兵士们对刑台的争夺并没有结束。
士兵们不敢直接打人,只能制服,偏偏士子们又来抢夺,一百士兵对付三百士子,又束手束脚,投鼠忌器,明显占不到分毫便宜。一边丢盔卸甲,一边裂袍散发,打得不可开交。
一阵马蹄爆响,原来是巡防营的援兵来了,两百骑兵甚是粗蛮,穿过城门,一下就冲散了看热闹的百姓,然后向外围冲击刑台的两百多士子碾压过来。士子们被马势所摄,纷纷散开,有躲闪不及地,摔倒在地被自己人踩踏了几脚……一时哭叫声四起。
马队一往无前,眼看就就要冲断太学生的白衣屏障,突然有一白衣士子,挡在马队的最前方,凝然不动。马势很急,几乎撞在那士子身上时,领队的骑士才紧拉缰绳,那马被拉得双蹄腾起,立在半空一声嘶鸣,几乎挂着那士子的衣衫,落下蹄来。
那领队的北屯司马,拍拍马鬃,低头恶声喝道,“你不要命啦!”
士子面不改色,“太学院王充,要过去,便从王充身上踏过去。”
两人对视,王充丝毫不退。
那北屯司马叹口气,拉马向右闪避。王充却跟上一步挡在马前。北屯司马向左再避,王充侧步又挡,生生把这支马队逼停下来。
冲散的士子,又跑回来了几十位,站在王充的身后,像一排雕像,对峙着巡防营。
(未完待续)
洛都雍门瓮城,空地上有一行刑台。
对看惯了杀人场面的洛阳百姓而言,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刑场要比以往壮观,人也多了些。
将被行刑的班固穿着白衣。从高台上望去,看到人群里挤满了来自太学院的白衣士子,默然席地而坐,许多是他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向监斩官请愿。班固抬头看了看太阳,披散的头发里露出了一张被洛都士林誉为“风神秀彻”的脸。
台下竟有人喝彩,许多百姓甚至女子都是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子及美男子。喝彩完,就是惋惜的啧啧声,这样的人间雏凤,一个智慧美好的头脸,就要与身体分离了。
本来他不该出现在这里,作为一代大儒的父亲的余荫在免官后逐渐散尽,他十七岁就来到了洛都的太学,乍现出自己的光芒。
班固被誉为京师“五雀”之一。三年前,突现祥瑞,有五色雀群,举于皇宫之上。皇帝命百官献《神雀赋》,天下响应,结果皇帝披阅后说,众赋皆是瓦砾,惟有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恰如金玉。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又与同为“五雀”之一的傅毅,是同学少年,并称为太学“双星”。
去年,班固又作《两都赋》,海内传抄,被誉为大赋第一,人称班“两都”,风头无两。
班固并没有带枷上镣,也没有身著囚服赭衣,仍穿着太学士子般的素色袍子,只是材质变成了孝服麻衣罢了。作为太学的名士,班固临刑前得到了应有的优待和尊重。
班固看着日影正中,觉得时间不多了,对着台下静坐的同学们恭敬地抱手,一丝不苟地行了躬身的君子之礼。太学的白衣秀士们纷纷起身,肃穆地还礼。
监斩官在监斩台上,看着都为之动容。突然就见到秀士们与警戒线上的士兵有些冲突。接着就有人报告,说有士子要给死囚班固敬酒。
“他自有他的断头酒喝,何须你们来敬?”兵校们只能拦阻。
“断头酒是断头酒,送行酒是送行酒!”有人喊。
监斩官叫人去说,可放一个学子代表,去刑台上敬酒。
一白衣学子被放入警戒线,捧一盏酒拾阶而上,爬上了刑台。
班固看清来人,个头高瘦,面有微须,正是太学里性情最激扬的学兄王充,肃然拱手,“多谢王兄,你我素来不合,不想今日是王兄不怕牵连,来给小弟送行。”
王充将酒呈上,班固接了酒,忍不住向士子的队伍张望了几眼。
“你是在找与你素来交好的傅毅吗?我叫过他,看来是没来。”王充苦笑着,“你我是学问之争,本无其他。君之一去,如庄周失惠施,匠斤失郢人。”
班固仰头喝了,“有众位相送,不虚此生。”
王充回头看那白衣一片淡笑,“太学三千学子,敢来的不过三百。如果有千人请愿,未必不能逼着临刑复奏,重审案情。”
“本朝从无此先例……”
“孟坚,”王充忽然叫了班固的字,“此情此景,何不作诗?”班固还未做反应,王充对着台下喊,“拿琴来!班‘两都’要作诗了!”
监斩官本也是太学出身,也有惜才之念,知道这班固要作绝命诗了,或许这诗也将和《两都赋》一般,名传不朽。吩咐人将那台上的王充拉下,允许一个抱琴的士子送琴上台。
监斩官看那送琴的士子身材弱小,抱着的乐器就显得很大,是一把筑琴。筑琴有十三弦,似筝,但有一伸出琴把,操琴者需站立,一手扶之,一手以竹尺击弦,声调苍凉。
那送琴的士子也如王充一般,与班固低语几句,被士兵拉下台去。
班固似乎情绪开始波动,击筑长歌: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歌声苍凉,那些士子闻歌,有人羞愧低头,有人面带不忿,那白衣队伍开始隐隐涌动。
监斩官细听之下,知道此诗借史抒怀,说的是前朝的故事:文帝时,一代名医淳于意获罪,被判肉刑(割鼻、砍手或剁足)。淳于意无子,只有五个女儿,淳于缇萦是最小的女儿,跟在囚车后奔跑哭泣。淳于意怒骂:“生儿不生男,终究是无用啊!”缇萦听后伤心欲绝,在长安街头哀唱诗经《鸡鸣》与《晨风》,名动一时,于是上书自请做官奴,免父亲的刑罚。文帝悲悯缇萦的心意,自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监斩官不解,诗中确有临刑的幽愤,但为什么要唱那个叫“缇萦”的女子?最后一句“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是在笑话那些来送他的白衣士子吗?说你们百多大好男儿,还不如个女孩有用?难怪他们会惭愧或愤怒。不对,这班固不是要煽动士子们闹事吧?
监斩官隐隐感到了莫名的不安。
***
“午时三刻已到!”一个声音喊。
监斩官如释重负般地扔下了令牌。
班固自行走到了头砧前,跪下将脸伏在砧板上,面色平静。“父亲,孩儿随即就来了。”
断魂鼓一通敲得密集起来。刽子手横了刀,喷了一口酒。
刀高举。
鼓声骤停。
刀开始落……
一声箭鸣,刀插落在地上,登地一声,刽子手的一只手被钉在旗杆上,箭羽颤晃不已。
全场静穆。
所有人像被魇住一般,都呆呆地看着那支箭羽,直到不再颤动。
忽然,所有的太学院士子站起冲向行刑台,王充高喊着“恳请复奏!”场面一下乱起来。士兵还在面朝刑台发呆,哪还围拢的住,白衣士子们一下就漫到了刑台下,纷纷冲上台,转眼间,刑台上白茫茫一片,站满了太学生。
台下的太学生还在往上涌,台上已经挤挤挨挨,都在叫嚷着那句“恳请复奏!”
***
监斩官心道,有预谋的!这是要闹法场!
监斩官急急叫人却搬巡防营的人,自己则带着兵士冲过来,将刑台包围了,将台上的士子与台下的士子隔离开。
小小的刑台上站了五六十个太学生,把班固围在了里面,而被隔离在外的两百多太学生还在冲击着台下兵士围拢的包围圈,也应和台上的一起喊:恳请复奏!恳请复奏!
监斩官在台下对着台上的士子们喊,“你们是未来的国之栋梁,难道不通礼法吗?我对你们已经很礼待了。”转头对士兵说,“把他们给我一个个拉下来,注意不要伤人。”
有士子喊,“班固是我们太学院的麒麟之才,你们诛杀国士,必蒙百世污名……”
士子和兵士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撕扯和打斗,其实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学生借着高台之势在蹬踹要爬上来的兵士,免不了被人抓了脚,拉了下来,摔在地上,于是在地上喊“打人啦!”场面一下混乱不堪。
参与监斩的,还有一位严副将,他本就是守雍门的,算是在场最高的军事长官了,从听到箭响,他就知道出大事了。
那是雕羽箭,听声音就知道,是汉军装备的制式箭。大汉不禁刀枪,却禁盾甲和弓弩。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军事战备。私藏盾甲弓弩,等同谋逆。所以他第一个反应,是他布在瓮城上的五十名士兵,有人参与了闹法场,射了一箭。
严副将冲上了瓮城城墙,高喝,“谁射的箭?举报者有赏!”
***
士子们和兵士们对刑台的争夺并没有结束。
士兵们不敢直接打人,只能制服,偏偏士子们又来抢夺,一百士兵对付三百士子,又束手束脚,投鼠忌器,明显占不到分毫便宜。一边丢盔卸甲,一边裂袍散发,打得不可开交。
一阵马蹄爆响,原来是巡防营的援兵来了,两百骑兵甚是粗蛮,穿过城门,一下就冲散了看热闹的百姓,然后向外围冲击刑台的两百多士子碾压过来。士子们被马势所摄,纷纷散开,有躲闪不及地,摔倒在地被自己人踩踏了几脚……一时哭叫声四起。
马队一往无前,眼看就就要冲断太学生的白衣屏障,突然有一白衣士子,挡在马队的最前方,凝然不动。马势很急,几乎撞在那士子身上时,领队的骑士才紧拉缰绳,那马被拉得双蹄腾起,立在半空一声嘶鸣,几乎挂着那士子的衣衫,落下蹄来。
那领队的北屯司马,拍拍马鬃,低头恶声喝道,“你不要命啦!”
士子面不改色,“太学院王充,要过去,便从王充身上踏过去。”
两人对视,王充丝毫不退。
那北屯司马叹口气,拉马向右闪避。王充却跟上一步挡在马前。北屯司马向左再避,王充侧步又挡,生生把这支马队逼停下来。
冲散的士子,又跑回来了几十位,站在王充的身后,像一排雕像,对峙着巡防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