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回档 第820章 汉语保卫战
热门推荐:
救人偏瘫八年,重生了谁还管你?
遗孤归来:斩尽一切敌
渣男逃婚,我转身撩了京圈太子爷
开局,我把仙人算死了
投喂顶级兽人后,我被全星际团宠
闪婚替嫁:糙汉老公坏透了
协议到期,萧四爷他却不离婚了!
1秒1技能点,你说我凡阶天赋修炼慢?
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
华清大学容纳4000多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
4000多名观众里,包括大学教师、在校学生、业内人士、创业青年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注这次“峰会”,希望从“交流会”中汲取养分、启发灵感、巩固创业信心的人。
结果,整整一上午,5个发言的学者全程说英语。
注意……
发言的5个学者不是X籍华裔,全是土生土长在国内生活的中国人。
注意……
正在召开的“2008国际互联网新概念峰会高校交流会”会场在华清大学。
注意……
台下坐着的4000多人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不超过20人。
注意……
这次“交流会”的主题是“互联网”,这不是用汉语不能表达的议题,因为除了极少几个最新名词需要直接借用英语外,当代汉语足以表达大多数科学概念和科研内容。
边学道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非要使用英语呢?
发言的人母语是汉语,会场内4000多名听众的母语也是汉语,怎么想,都想不出一定要使用英语发言的理由。
毫无必要地使用英语,使得场下的4000多名听众,包括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大都没有听懂他们讲了些什么。
一次机会难得的向国内学子普及前沿概念的学术会议,变成了“鸡同鸭讲”的英语口语秀。英语的门槛,活生生把揣着满腔热情和期待的学生们挡在了思想交流的门外。
所以,现场在心里骂娘的绝对不只边学道。
只不过,因为是“国际性峰会”的分支“交流会”,考虑礼仪和国家形象,大家没有退席。
而边学道呢,他有底气、也有机会发飙。
第五个发言者发言结束,主持人上台宣布接下来进入“交流点评”环节。
本来,尽管心里骂娘,但边学道不准备说话。这种场合,说过头了,不仅得罪人,还会让外界觉得他没气度没城府。
可不凑巧的是,五个发言者中的三个都希望边学道点评一下他们的发言。
这几个学者如此“看重”边学道,实在是今天的报纸把边学道夸得没边了。
燕京市内几家影响力辐射全国的大报,一致高调报道了边学道“互联网+”的提法,说“互联网+”是经济危机下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最好路径;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说边学道是当代青年企业家中最具战略眼光和理论造诣的翘楚。
总而言之,边学道是业内和媒体界公认的IT领域大佬,江湖地位高,说话有分量,刚才这五人的发言是否有价值,边学道的点评和肯定与否很重要。
结果,第一轮点评权就交给了心里很不爽的边学道。
忍着不主动说已经是边学道的极限,对着话筒昧心点评,他做不到。况且以边学道现在的地位,说几句心里话,得罪几个拿英语当炫耀资本的所谓学者,他根本不在乎。
可以说言不由衷的话,但这几个人不够格让今时今日的边学道心口不一。
于是……
对着话筒,边学道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鸦雀无声的话——
“对不起,我根本没听懂他们说了什么,所以我点评不了。”
这句话一出,坐满4000多人的会场里像被无形的冲击波扫过一样,所有杂音全部消失,静得落针可闻。
无数人心里浮起大同小异的念头:
“我艹!这么不给面子?”
“我靠!边学道也太耿直了吧!”
“尼玛,这交流会还能开下去了吗?”
“痛快啊!终于有人对那几个用英语秀优越感的表达不满了……”
台上“身经百战”的主持人短路了,好几个打圆场的方案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可没有一个合适的。
在全场静寂中,边学道站起身,手拿话筒回头问身后的听众:“我现场搞一个小调查,听懂全部5个发言内容的请举手。”
足足等了近30秒,全场只有16个人举手。
怎么说呢?
华清大学这样的国内顶级学府,现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有,英语好的大有人在。
可是边学道提问,只有16个人举手,原因之一是之前5个发言者一些单词的口语发音不标准,增加了“听力测试”的理解难度,真正全部听懂并完整理解5个发言的不超过100人。
第二个原因是大家明白这个时候举手秀自己的英语听力没意思,只会让周围听不懂的人觉得自己装B。
把听懂发言举手的人数数完,边学道又问了一句:“没听懂的人请举手。”
这下场面就壮观了……
现场4000多听众以学生居多。
学生的特性是什么?耿直、认真、个性、不怕事大,该举手时就举手!
在边学道提出问题后的一分钟里,现场陆陆续续有人举手,最开始时还有不少抱着观望心态的,可是随着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积攒了一上午的“怨气”开始爆发,用举手的方式打5个只顾炫耀英语不顾听众感受的发言者的脸。
于是……
100人——500人——1000人——2000人——2500人——3000人!
会场里3/4的人都举起了手。
意识到发生了罕见的突发事件,会场里的记者迅速地按着手里相机的快门,抓拍现场3000多人举手的画面。
看着身后千人举手的场面,边学道对着话筒说:“《围城》里有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了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他话里的英文,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说完这一段,边学道放下话筒,坐回椅子上,不再言语。
身为公众人物,他今天做的已经比较“出格”了,不需要说再多,引用钱钟书的话足够表明态度。
全场都知道边学道话里指的是谁。
刚刚发言的5个人,坐在椅子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如坐针毡。
其中两人有心反驳,可是就算他俩敢正面“硬刚”边学道,在3000多人举手表态下,也失去了任何辩驳的信心。
“交流会”结束,4000多人走出会场,全民大讨论由此开始,直至变成一场“汉语保卫战”。
4000多名观众里,包括大学教师、在校学生、业内人士、创业青年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注这次“峰会”,希望从“交流会”中汲取养分、启发灵感、巩固创业信心的人。
结果,整整一上午,5个发言的学者全程说英语。
注意……
发言的5个学者不是X籍华裔,全是土生土长在国内生活的中国人。
注意……
正在召开的“2008国际互联网新概念峰会高校交流会”会场在华清大学。
注意……
台下坐着的4000多人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不超过20人。
注意……
这次“交流会”的主题是“互联网”,这不是用汉语不能表达的议题,因为除了极少几个最新名词需要直接借用英语外,当代汉语足以表达大多数科学概念和科研内容。
边学道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非要使用英语呢?
发言的人母语是汉语,会场内4000多名听众的母语也是汉语,怎么想,都想不出一定要使用英语发言的理由。
毫无必要地使用英语,使得场下的4000多名听众,包括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大都没有听懂他们讲了些什么。
一次机会难得的向国内学子普及前沿概念的学术会议,变成了“鸡同鸭讲”的英语口语秀。英语的门槛,活生生把揣着满腔热情和期待的学生们挡在了思想交流的门外。
所以,现场在心里骂娘的绝对不只边学道。
只不过,因为是“国际性峰会”的分支“交流会”,考虑礼仪和国家形象,大家没有退席。
而边学道呢,他有底气、也有机会发飙。
第五个发言者发言结束,主持人上台宣布接下来进入“交流点评”环节。
本来,尽管心里骂娘,但边学道不准备说话。这种场合,说过头了,不仅得罪人,还会让外界觉得他没气度没城府。
可不凑巧的是,五个发言者中的三个都希望边学道点评一下他们的发言。
这几个学者如此“看重”边学道,实在是今天的报纸把边学道夸得没边了。
燕京市内几家影响力辐射全国的大报,一致高调报道了边学道“互联网+”的提法,说“互联网+”是经济危机下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最好路径;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说边学道是当代青年企业家中最具战略眼光和理论造诣的翘楚。
总而言之,边学道是业内和媒体界公认的IT领域大佬,江湖地位高,说话有分量,刚才这五人的发言是否有价值,边学道的点评和肯定与否很重要。
结果,第一轮点评权就交给了心里很不爽的边学道。
忍着不主动说已经是边学道的极限,对着话筒昧心点评,他做不到。况且以边学道现在的地位,说几句心里话,得罪几个拿英语当炫耀资本的所谓学者,他根本不在乎。
可以说言不由衷的话,但这几个人不够格让今时今日的边学道心口不一。
于是……
对着话筒,边学道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鸦雀无声的话——
“对不起,我根本没听懂他们说了什么,所以我点评不了。”
这句话一出,坐满4000多人的会场里像被无形的冲击波扫过一样,所有杂音全部消失,静得落针可闻。
无数人心里浮起大同小异的念头:
“我艹!这么不给面子?”
“我靠!边学道也太耿直了吧!”
“尼玛,这交流会还能开下去了吗?”
“痛快啊!终于有人对那几个用英语秀优越感的表达不满了……”
台上“身经百战”的主持人短路了,好几个打圆场的方案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可没有一个合适的。
在全场静寂中,边学道站起身,手拿话筒回头问身后的听众:“我现场搞一个小调查,听懂全部5个发言内容的请举手。”
足足等了近30秒,全场只有16个人举手。
怎么说呢?
华清大学这样的国内顶级学府,现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有,英语好的大有人在。
可是边学道提问,只有16个人举手,原因之一是之前5个发言者一些单词的口语发音不标准,增加了“听力测试”的理解难度,真正全部听懂并完整理解5个发言的不超过100人。
第二个原因是大家明白这个时候举手秀自己的英语听力没意思,只会让周围听不懂的人觉得自己装B。
把听懂发言举手的人数数完,边学道又问了一句:“没听懂的人请举手。”
这下场面就壮观了……
现场4000多听众以学生居多。
学生的特性是什么?耿直、认真、个性、不怕事大,该举手时就举手!
在边学道提出问题后的一分钟里,现场陆陆续续有人举手,最开始时还有不少抱着观望心态的,可是随着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积攒了一上午的“怨气”开始爆发,用举手的方式打5个只顾炫耀英语不顾听众感受的发言者的脸。
于是……
100人——500人——1000人——2000人——2500人——3000人!
会场里3/4的人都举起了手。
意识到发生了罕见的突发事件,会场里的记者迅速地按着手里相机的快门,抓拍现场3000多人举手的画面。
看着身后千人举手的场面,边学道对着话筒说:“《围城》里有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了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他话里的英文,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说完这一段,边学道放下话筒,坐回椅子上,不再言语。
身为公众人物,他今天做的已经比较“出格”了,不需要说再多,引用钱钟书的话足够表明态度。
全场都知道边学道话里指的是谁。
刚刚发言的5个人,坐在椅子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如坐针毡。
其中两人有心反驳,可是就算他俩敢正面“硬刚”边学道,在3000多人举手表态下,也失去了任何辩驳的信心。
“交流会”结束,4000多人走出会场,全民大讨论由此开始,直至变成一场“汉语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