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41章 府兵与查户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第641章 府兵与查户

    第641章 府兵与查户

    宜阳,洛阳的西大门。

    数百年前秦军出关,动不动就攻宜阳。

    从洛阳西行走的是崤函道,此道又分南北两道。

    北道沿着黄河南岸,但通行条件不佳,非常难走。

    南道便是这条沿着洛水而行的谷道,虽然会有些许绕路,但通行条件要比北道好得多。

    宜阳县外,高大如楼阁般的宝船停靠在洛水北畔。

    岸边,旌旗飞舞,甲士如林。

    夏侯献站在船头,望着岸边古朴的县城。

    此番天子西巡的第一站便是宜阳伏波府。

    军府的命名倒没有特别的讲究,后世西魏、北周时期唤“仪同府”,亦称“仪同三司府”。

    隋初改骠骑府,末年改鹰扬府。

    唐建国后经过几次改名改制,最终为折冲府。

    其实这些基本以将军号命名,真要说大魏这个有什么花头,盖因夏侯献的第一个将军号是伏波将军,遂将兵府命名为伏波府而已。

    “阿馥。”

    “臣在。”时年二十二岁的曹馥拱手道。

    他是故骠骑将军曹洪幼子,现任虎贲郎、天子侍卫,由虎贲中郎将夏侯绩统领。

    论辈分,夏侯献还要管这年轻的曹馥叫叔父。但显然叫不出口,彼此都没这个脸,以君臣相称就挺好。

    “你觉得以后宿卫军从军府中抽调兵员,如何?”夏侯献问道。

    曹馥是个很好学的人,这一路上夏侯献给曹馥大致讲了讲府兵的概念,年轻人思考了很多。

    他目前担任着武职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只懂厮杀的武夫。

    时代不同了,宗室不能光出将才,也需要能治理天下的能臣。

    “依臣之见,此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训练就是个问题,毕竟是屯民,农忙时根本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战力与以往脱产的募兵势必差距不小。”

    “嗯,这点朕认同。”夏侯献反问道:“那么好处呢?”

    “省钱!”曹馥道。

    这话言简意赅,府兵自己种田自备军械粮草,所谓自给自足,就算河南之地再多养个五六万兵夏侯献都带不心疼的。

    他轻笑一声,继而又问:“还有吗?”

    曹馥认真想了想,说道:“记得陛下说过,各府的伏波都尉只管练兵,和府兵们并无统属关系。”

    “调兵只有陛下、兵部、枢密院有权,统兵则需要陛下临时指派大都督。”

    “如此一来,无形中削弱了地方都督、刺史的兵权,让陛下有一支随时调动的军队。”

    夏侯献深以为意地点点头,曹馥孺子可教也。

    这算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之一,若是高平陵的曹爽有府兵的话,带着曹芳振臂一呼,拉着洛阳周边的府兵就杀回去了。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操作会很有多变数,说不定曹爽还是不敢拼一把,只想做富家翁。

    “还有一点。”曹馥接着说道:“府兵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授田,土地是非常能打动平民的。”

    “以前的军屯跟民屯赋税差不多,却要生活在边境战乱之地,随时可能被拉上战场当炮灰,军屯兵的积极性定然不高。”

    “但现在分了永业田,就算再少也是私产,积极性自然不同。而且生活在京畿之地的屯民很少被征发,又能轮换入京值守,说句美差也不为过。”

    “另外,以前屯民因为赋税重多有逃离,与其进坞堡、庄园给豪族们卖身也不愿做官府的屯民。”

    “但以后就不一定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抢着进入军府。再怎么样也比去庄园里当农奴强。”

    闻言,夏侯献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去。“阿馥做虎贲可惜了。”

    曹馥恭谨道:“陛下过誉。”

    “陛下,舷梯已安置完毕。”有甲士噔噔噔地跑上楼梯,禀道。

    “知道了。”夏侯献转身走下飞庐层,对曹馥招手道:“随朕下船。”

    .............

    宜阳县西南约三十里、洛河北的土原上,一座规模宏大的土楼格外惹人注目。

    此楼土石夯筑,上下三层,环形圆楼设计,是标准的河洛坞堡。

    它叫做泉坞,乃杜恕任弘农太守期间修筑,离任后此坞一直由杜氏打理。

    现任坞堡主是杜理,御史中丞杜恕之弟,荆州刺史杜预之叔。

    坞堡外,一队骑士风尘仆仆地赶来。

    “钟侍郎,此处便是泉坞。”宜阳户曹牛英勒住缰绳,驻马停下,持着马鞭对着高大的泉坞一指。

    此番正值秋收结束,到了县中盘查户口的时候。

    钟会原本对这类庶务不感兴趣,然而他一听是杜预家的家业,陡然来了兴趣,主动要求一同前来。

    “去吧。”

    “诺。”

    坞堡二楼一间宽敞的房内,小婢动作熟练地煮着茶,杜理半躺在胡榻上抖动着小腿,闭目养神。

    “家主。”

    小婢递来茶碗,杜理坐起身轻轻抿了一口,随即“嗯?”了一声。

    小婢会意,连忙拿来唾壶,置于他的身前。

    杜理吐掉茶水,皱眉道:“涩,再一泡。”

    “诺。”

    就在小婢重泡之际,杜理之子杜业来到了房内。

    “阿父。”说话间,杜业眼神瞥了一眼那婢女。

    杜理一挥手:“先出去。”

    等到无旁人后,杜业这才开口:“儿听闻天子西巡,今日已经到了宜阳。”

    “西巡?”杜理奇道,“莫非关中有战事,或者皇帝想要对蜀用兵?”

    “不好说。”杜业稍微顿了顿,道:“儿关心的倒不是战事,这不是快到了今岁盘户的日子嘛。”

    “哎哟,差点忘了这事。”杜理猛然坐起身来。

    县里就那么一个户曹和手下十来个佐吏负责此事,要把宜阳一带的坞堡查完,少说也得好几天。

    以往官府搜查隐匿佃户时,坞堡帅们就把人跟熟悉的坞堡串一串,今天查你家,明天查他家,这样谁家都没有多余的佃户。

    又或是风声不紧的时候,花点钱打点一下就行。

    尽管杜氏一族在朝中有大官,杜理仍然会花钱办事,这反而更让官吏们“尊敬”。

    不过此番天子出巡,人就在宜阳,要还是那么糊弄,怕是想死了。

    “这次认栽吧。”

    一番思索,杜理有些肉疼地说道:“别做小动作,该多少就是多少,然后如实补缴赋税。”

    “阿父英明。”

    话落,门外传来家仆的声音。

    “家主,宜阳牛户曹带人前来查户,人就在坞外。”

    “这么快?”杜理稍微有些吃惊,不过也没太在意,反正今年做好了割肉的觉悟。

    “同行的还有一位官。”家仆补充道。

    “官?” 杜理终于有所在意,要知道在宜阳县,只有县令、县丞、县尉才叫官,其他的一概是吏。而基层小吏是没有俸禄的,属于徭役的一种。

    至于他们如何生存?嗯...总会有捞油水的地方。

    “呵。”杜理喝了一口茶,“天子出巡,这些当官的都积极起来了啊。是王县令还是刘县丞?”

    “都不是。”仆役摇头道:“名刺上写的:中书侍郎,颍川钟会。”

    “噗!”杜理差点没呛住,“这么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