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 第660章 任命

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 第660章 任命

    “历城县位于祁山堡南二十里,原本是座县城,如今荒废日久,正好可以派镇民前去修缮城池,以为前哨。”

    “嗯....”夏侯献思考着这个提议,祁山堡背靠卤城,是魏国在天水郡边界最前哨的据点。

    将蒲氏迁去历城可与祁山堡互为犄角,拱卫卤城,确实不错。不过拦一拦周边胡人劫掠是可以的,抵挡蜀军还是要派精锐前来。

    “镇将呢?”

    “抚夷护军胡玄威在胡人中多有威信,天水护军之位,臣推荐胡将军。”

    “可。”夏侯献当场同意,胡奋是他的嫡系,当年北伐辽东时就在自己的帐下了。

    羊祜继续说道:

    “强氏这些年在魏蜀之间来回摇摆,保险起见让他们去镇广魏北面的会宁镇,广魏护军可由安北司马段充担任。”

    “这是何人?”夏侯献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故长水校尉段默之子,在张幽州(张特)麾下五年有余,参加过常山之战,与鲜卑人多有交道。”

    “叔子考虑得周道。”夏侯献点点头:

    “雍州北境最近鲜卑人多了起来,他们跟羌人、氐人不同,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势必会对新的制度产生抵触,派个经验丰富的镇将非常有必要。”

    “对了。”夏侯献又问:“朕记得南安有一个羌人部落相当强势,叫什么来着....”

    “姚柯回。”羊祜提醒道。

    “嗯。”夏侯献有些担忧,“内迁的这几部氐人实力都不算太强,即便他们心中有怨怕是也不敢违抗。”

    “朕已经给了他们实惠,应当不会有人不识抬举......但姚家似乎不怎么老实。”

    羊祜回忆了一下,说道:“去年安定郡遭遇羌族劫掠,经查不是姚氏本部人马,但臣以为与姚家脱不了干系。”

    “话说回来,东羌目前就这么一支较为强盛,不如趁着中军在此直接出兵讨灭,如何?”夏侯献笑道。

    “陛下不可。”羊祜似乎没听出这是句玩笑话,一本正经地说:“此非一劳永逸之举。”

    “姚柯回在,东羌尚且能够维持一个不小的组织,可一旦羌人们失去了主心骨,他们会投我大魏亦会投鲜卑人。”

    “叔子,你太严肃了。”夏侯献笑了起来。

    羊祜神色一滞。

    “朕若是来干这种事,哪里会坐下来跟氐酋们谈呢。”

    “陛下圣明。”羊祜恍然,拱了拱手。

    夏侯献收起笑容,回想着羊祜方才所言。

    草原民族有个优点,就是“不挑食”,他们可以以本族为核心,广纳羌、氐、六夷杂胡为他们作战。

    历史上突发树机能本部的鲜卑人马有很多吗?

    不一定,但至少不可能单独对抗晋军。

    真正让秦凉乱成一团的是被突发鲜卑煽动起来的羌人、氐人和数量极多的杂胡。

    凉州刺史牵弘刚出金城前去平叛,半道被羌人截杀,压根没见到突发部。

    刘渊的匈奴汉国同样如此,是以屠各刘氏为核心,团结各类胡人,才有了对抗晋军的资本。

    “臣倒是以为姚氏不需要太过担忧。”羊祜顺着话题继续说道:“氐人、羌人本来就以‘定耕’为主,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慢慢融入只是时间问题。”

    “姚柯回向来左右逢源,姜维应该常有拉拢,这个时候不能把羌人往外面推了。”

    所谓统战,就是尽可能地团结更多的人,夏侯献深谙此道,非常认同羊祜的建议:

    “先将制度推进下去吧,后面有问题再解决。”

    之后,羊祜又推荐了几个护军的人选,即便是夏侯献没关注过的武将,但羊祜能清楚地将他们的履历、才能等一一相告。

    夏侯献皆以为可。

    其实在突发鲜卑活动的区域,夏侯献本想任后军将军马隆为西平护军、领西平太守的。

    虽说是边疆贫瘠之地,但领地和自主权非常大,算是升迁了。

    但想了想,还是舍不得马隆的练兵之才,这样的人未来应当做统领中军的大将,应当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所以,最终没有下达任命。

    .............

    成都皇宫内的一间房舍内,侍中陈祗满脸堆笑:“黄门令公。”

    黄皓面色如常,斜眼瞅了一眼那边的几个大木箱:“咳咳,老奴怎么好意思拿陈侍中的东西呢。”

    陈祗摆手道:“不值一提的东西,不成敬意。”

    黄皓没说话,但那边的几个小宦者已经开始往屋里面搬了。

    “借一步说话。”陈祗伸手道。

    “陈侍中请。”

    二人不算是同类人,却都是聪明人,知道彼此需要什么。

    方走几步,陈祗便开口说道:“我听说吕令君(吕乂)最近一病不起,看来大将军的死,对他打击很大。”

    “陛下也是。”黄皓道,“陛下最近茶不思饭不想,跟丢了魂似的。”

    “唉。”陈祗没去质疑刘禅是否真的难过,只叹气道:“现在尚书台群龙无首,陛下还多日不上朝,长此以往下去要乱了套啊。”

    黄皓一下就懂了,细声道:“陈侍中日夜为国事操劳,实乃大汉之忠臣。”

    “不敢当。”陈祗点道为止。

    ...

    刘禅手持一支修长的箭杆,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专注地盯着投壶。

    只见他轻轻抬手,箭杆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嗖”的一声,精准地落入壶中,引得一旁的后妃们纷纷拍手称赞。

    “陛下。”

    宫门外传来一道声音,刘禅愣了一下,赶忙对后妃们挥手:“都先回去!”

    他神色慌忙地张望了一下,大步走到榻前坐下,然后大哭:“大将军啊,你就这么走了,痛煞朕也!”

    “陛下,是,是老奴。”黄皓急忙上前。

    刘禅这才听出了来人的身份,从案上爬起来:“黄皓,你吓死朕了。朕还以为是诸葛侍中。”

    刘禅从第一天当皇帝起,就被各路忠臣反复匡正,直到今天还有应激反应。

    尽管现在诸葛瞻根本没那种威信来“教育”自己,但见到了免不了一顿劝谏,总是不美。

    刘禅终于收起了窘态,往榻背上一靠:“有何事啊?”

    黄皓如实以告:“吕乂患病,尚书台事务积压如山,陛下这几日没有上朝,听说群臣都急死了。”

    “病的严重吗?”刘禅问。

    黄皓摇摇头,根本不关心其人的病情,而是说道:“陛下,老奴以为当务之急应当先让人代守尚书事。”

    “朕也想过此事。”刘禅道,“但是吕乂是大将军曾经的心腹,人家刚病就立马找人接替,会不会不太好。”

    黄皓转了转眼珠:“那吕乂喜爱起用文官俗吏,朝野内外名声都不怎么好,估计没人会专门跳出来反对,何况他还代表不了荆州士人。”

    “再者说,总不能因为他一个人就让整个国家政务停滞不动吧,陛下任命官员代守尚书令,是为了大局着想,谁也不能说个不字。”

    “言之有理。”刘禅点点头,又问:“那你觉得谁合适?”

    “侍中陈祗。”黄皓丝毫不藏着掖着。

    刘禅一拍脑门:“哎呀,这么个大才朕怎么就差点忘了呢。”

    陈祗本就是刘禅的宠臣,黄皓只是随口提醒一句,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刘禅沉了沉嗓子:“那就令陈祗以侍中兼守尚书令。”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