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在奥匈帝国 第16章 奥约斯伯爵
7月3日,维也纳。
当康拉德得知德皇不会参加费迪南大公的葬礼时,他正在维也纳西火车站,为将送往阿茨特滕安葬的费迪南大公送行。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康拉德无奈地看着贝希托尔德,“我们只能派遣一名使者去往柏林了。”他声音中充满了失望。
他顿了顿,眼神坚定地说:“正好我也想去一趟柏林。”
康拉德希望去柏林与小毛奇面对面地交流,他想更详细地了解施里芬计划,这样他才知道应该如何配合德国的行动。
贝希托尔德皱着眉头看向康拉德,“我可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康拉德追问,不解地看着贝希托尔德。
“如果英国、法国知道你去了柏林,那么他们肯定会知道战争就要爆发了。”贝希托尔德解释道,语气充满担忧。
康拉德考虑了一下,然后决定先前往波西米亚。享誉欧洲的斯柯达兵工厂就在那里,他需要与兵工厂的技术员交流,看能否在英国之前研究出坦克,这样奥匈帝国在东线战场上就更具优势。之后,他将乘坐火车前往柏林,向威廉二世诉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动武的决心,并争取柏林支持维也纳在巴尔干南部的行动。
然而,如果这会使奥匈帝国失去先发优势,那么这样做将是得不偿失的。康拉德心中暗自权衡着各种利弊。
“你有什么好主意?”康拉德说道。
“我们可以派遣我的幕僚长奥约斯伯爵,他在政府中很重要,但不是特别重要。周一(7月1日)德国的着名记者维克多·瑙曼点名要见我的幕僚长,德国人相信他,奥约斯能准确的表达帝国的态度。“贝希托尔解释道。“我们可以让他带一份巴尔干外交计划前往柏林。”
“但我记得那是一份蒂萨起草的和平计划,德国人会不会误解我们?”康拉德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这是为了绕开蒂萨的干扰,如果他知道我们的目的,肯定会阻扰我们。”
康拉德没有被说服,心里还是担忧德国人会被这份计划误解,但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计划。
随着葬礼的进行费迪南大公的遗体在一辆黑色马车上缓缓地穿过城市,马车周围是身穿全副礼服的皇家卫队。沿途的市民纷纷低头致敬,表达对这位逝去的皇室成员的哀悼之情。
贝希托尔德、康拉德等政府高层和军方要员都参加了这次葬礼。在教堂里,他们默默地祈祷,为费迪南大公的灵魂祈求平静。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这场葬礼体现出了奥匈帝国悼念逝者的传统。
葬礼之后,所有人鞠躬致敬,费迪南大公的棺木被缓缓地抬入皇家陵墓。随着陵墓门缓缓关闭,人们心中的哀伤也随之深化。在这个时刻,贝希托尔德和康拉德坚定地决心,他们必须为这场悲剧寻求正义。
... ...
康拉德想要前往德国,这必须得到他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支持。当天下午他来到美泉宫,去向皇帝解释为什么要向塞尔维亚宣战。在走向皇帝办公室的路上,康拉德看到了美泉宫内精美的雕塑和壮丽的画作,以及穿着华丽制服的侍卫们。
康拉德刚刚抵达宫殿门口,侍卫队长便迎了上来,向他行了一个礼。侍卫队长率领着一队精锐的侍卫,他们将康拉德引领至皇帝的办公室。沿途的景象让康拉德意识到,他将承担起保卫这个国家的重任。
经过一段短暂的等待,侍卫队长示意康拉德可以进入皇帝的办公室。康拉德向侍卫队长表示感谢,随后迈步走进了办公室。在房间里,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正坐在办公桌前,等待着他的汇报。
康拉德向皇帝鞠躬致敬,然后开始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向塞尔维亚宣战。
“塞尔维亚在俄国的支持下一直在波斯尼亚地区鼓励当地的反对者独立,这场与塞尔维亚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康拉德尊敬地向皇帝陈述着自己的观点,而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则注视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你准备怎么打这场战争,如果所有国家都反对我们,特别是俄国,你会怎么应对。”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反问道。
康拉德知道皇帝同意了他的观点。
“我们能得到德国的支持吗?”康拉德没有直接回答。
皇帝说道。“我们发送了一份外交照会前往德国,奥约斯伯爵会前往柏林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
贝希托尔德发了封电报将消息告诉了皇帝。
康拉德乘机要求。“我希望我能秘密前往德国与德军总参谋长会面,他一直都是这场战争的支持者,这样我们有更大的可能说服德皇。”
皇帝沉默了片刻,仔细权衡着康拉德的建议。他知道这样的行动充满了风险,但他也明白,如果能够获得德国的支持,这场战争对奥匈帝国来说将会变得更加有利。最终,皇帝点头同意了康拉德的请求。
“如果德国站在我们一边,我们能与塞尔维亚开战吗?”
“可以。”皇帝回复道。
... ...
当康拉德从美泉宫出来。
他的侍卫说道:“看来你很开心,长官。直接回家吗?”
这几天康拉德的脸上乌云密布,难得会露出笑脸。
“不,我们前往情报部。”康拉德很开心,声音里带着愉悦。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办拿一套假身份前往德国,不久前康拉德签署了一份在农村的士兵可以有“夏收假”的提案。
当时康拉德是很不情愿的,但他必须安慰那些奥地利的大地主。
一群该死的虫豸,康拉德心里暗骂。不过这个假期他现在能用上了。
康拉德对外宣布自己将回乡下的老家休假,但其实是乘坐反向的过车前往波西米亚再前往德国。
这能欺骗其他国家在维也纳安插的间谍,让敌国知道维也纳无意发动一场战争。
当康拉德得知德皇不会参加费迪南大公的葬礼时,他正在维也纳西火车站,为将送往阿茨特滕安葬的费迪南大公送行。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康拉德无奈地看着贝希托尔德,“我们只能派遣一名使者去往柏林了。”他声音中充满了失望。
他顿了顿,眼神坚定地说:“正好我也想去一趟柏林。”
康拉德希望去柏林与小毛奇面对面地交流,他想更详细地了解施里芬计划,这样他才知道应该如何配合德国的行动。
贝希托尔德皱着眉头看向康拉德,“我可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康拉德追问,不解地看着贝希托尔德。
“如果英国、法国知道你去了柏林,那么他们肯定会知道战争就要爆发了。”贝希托尔德解释道,语气充满担忧。
康拉德考虑了一下,然后决定先前往波西米亚。享誉欧洲的斯柯达兵工厂就在那里,他需要与兵工厂的技术员交流,看能否在英国之前研究出坦克,这样奥匈帝国在东线战场上就更具优势。之后,他将乘坐火车前往柏林,向威廉二世诉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动武的决心,并争取柏林支持维也纳在巴尔干南部的行动。
然而,如果这会使奥匈帝国失去先发优势,那么这样做将是得不偿失的。康拉德心中暗自权衡着各种利弊。
“你有什么好主意?”康拉德说道。
“我们可以派遣我的幕僚长奥约斯伯爵,他在政府中很重要,但不是特别重要。周一(7月1日)德国的着名记者维克多·瑙曼点名要见我的幕僚长,德国人相信他,奥约斯能准确的表达帝国的态度。“贝希托尔解释道。“我们可以让他带一份巴尔干外交计划前往柏林。”
“但我记得那是一份蒂萨起草的和平计划,德国人会不会误解我们?”康拉德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这是为了绕开蒂萨的干扰,如果他知道我们的目的,肯定会阻扰我们。”
康拉德没有被说服,心里还是担忧德国人会被这份计划误解,但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计划。
随着葬礼的进行费迪南大公的遗体在一辆黑色马车上缓缓地穿过城市,马车周围是身穿全副礼服的皇家卫队。沿途的市民纷纷低头致敬,表达对这位逝去的皇室成员的哀悼之情。
贝希托尔德、康拉德等政府高层和军方要员都参加了这次葬礼。在教堂里,他们默默地祈祷,为费迪南大公的灵魂祈求平静。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这场葬礼体现出了奥匈帝国悼念逝者的传统。
葬礼之后,所有人鞠躬致敬,费迪南大公的棺木被缓缓地抬入皇家陵墓。随着陵墓门缓缓关闭,人们心中的哀伤也随之深化。在这个时刻,贝希托尔德和康拉德坚定地决心,他们必须为这场悲剧寻求正义。
... ...
康拉德想要前往德国,这必须得到他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支持。当天下午他来到美泉宫,去向皇帝解释为什么要向塞尔维亚宣战。在走向皇帝办公室的路上,康拉德看到了美泉宫内精美的雕塑和壮丽的画作,以及穿着华丽制服的侍卫们。
康拉德刚刚抵达宫殿门口,侍卫队长便迎了上来,向他行了一个礼。侍卫队长率领着一队精锐的侍卫,他们将康拉德引领至皇帝的办公室。沿途的景象让康拉德意识到,他将承担起保卫这个国家的重任。
经过一段短暂的等待,侍卫队长示意康拉德可以进入皇帝的办公室。康拉德向侍卫队长表示感谢,随后迈步走进了办公室。在房间里,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正坐在办公桌前,等待着他的汇报。
康拉德向皇帝鞠躬致敬,然后开始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向塞尔维亚宣战。
“塞尔维亚在俄国的支持下一直在波斯尼亚地区鼓励当地的反对者独立,这场与塞尔维亚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康拉德尊敬地向皇帝陈述着自己的观点,而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则注视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你准备怎么打这场战争,如果所有国家都反对我们,特别是俄国,你会怎么应对。”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反问道。
康拉德知道皇帝同意了他的观点。
“我们能得到德国的支持吗?”康拉德没有直接回答。
皇帝说道。“我们发送了一份外交照会前往德国,奥约斯伯爵会前往柏林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
贝希托尔德发了封电报将消息告诉了皇帝。
康拉德乘机要求。“我希望我能秘密前往德国与德军总参谋长会面,他一直都是这场战争的支持者,这样我们有更大的可能说服德皇。”
皇帝沉默了片刻,仔细权衡着康拉德的建议。他知道这样的行动充满了风险,但他也明白,如果能够获得德国的支持,这场战争对奥匈帝国来说将会变得更加有利。最终,皇帝点头同意了康拉德的请求。
“如果德国站在我们一边,我们能与塞尔维亚开战吗?”
“可以。”皇帝回复道。
... ...
当康拉德从美泉宫出来。
他的侍卫说道:“看来你很开心,长官。直接回家吗?”
这几天康拉德的脸上乌云密布,难得会露出笑脸。
“不,我们前往情报部。”康拉德很开心,声音里带着愉悦。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办拿一套假身份前往德国,不久前康拉德签署了一份在农村的士兵可以有“夏收假”的提案。
当时康拉德是很不情愿的,但他必须安慰那些奥地利的大地主。
一群该死的虫豸,康拉德心里暗骂。不过这个假期他现在能用上了。
康拉德对外宣布自己将回乡下的老家休假,但其实是乘坐反向的过车前往波西米亚再前往德国。
这能欺骗其他国家在维也纳安插的间谍,让敌国知道维也纳无意发动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