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开在奥匈帝国 > 第200章 占领米兰

重开在奥匈帝国 第200章 占领米兰

    经历过无数战火与烽烟,第一集团军中的第七皇家山地师和第25步兵师终于到达了米兰那座伟大城市的郊外。眼前的景象是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南麓,这片连绵起伏的山地与其白雪皑皑的山顶,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崇高的山峰为他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天然防线,也遮挡了敌军的视线。

    米哈伊站在一个制高点,远远地俯瞰着米兰城市的轮廓。他的眼里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渴望,同时也警觉地观察意大利人在城市四周布置的防御工事。

    而在城市的东侧,一片辽阔的平原上,烟尘滚滚,那是米哈伊的友军——第79步兵师正在向米兰发起进攻,铁蹄踏碎了静谧,战歌震撼了天空。

    突然,他的参谋匆匆走来,衣角飘飘,脸上的焦急和焦躁使他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他递给米哈伊一份密封的文件,文件的印章仍然是鲜红的,显然刚刚封好不久。情报指出,英国的远征军已经秘密地进入了米兰,增援了城市的防守。

    米哈伊眼中的火光更盛,他知道前方的战事会更加激烈,但他决心要为奥匈帝国赢得这场关键的战役。

    他对于这次行动充满了自信,尤其是对帝国新研发的这种钢铁巨兽——坦克。这种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就如同一头狂怒的公牛,能够轻易撕裂任何敌人的防线。

    为了这次进攻,总参谋部调集了20辆先进的坦克,尽管在行动途中受到了严重损伤,但抵达米兰时仍有五分之一的战力。每辆坦克都是军队的眼中宝,配备了最新的武器和装甲。

    米兰北部,阿尔卑斯山的南麓是一个充满了地理挑战的地带。小溪如银带般蜿蜒,山脉如屏障般分割,其中“卡斯特罗高地”是最为突出的。这座山丘不仅是一个绝佳的军事观察点,而且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圣罗兰修道院”。这个古老的修道院如同时间的印迹,历经风霜,周围的古松为它画出了一幅宁静的背景。

    米哈伊,一位老练的上校,认为卡斯特罗高地是一个绝佳的进攻起点。他选择利用那里的地势和修道院作为他们的临时指挥中心。他的战术是围绕这个高地,进行两翼展开的进攻,然后集中力量进攻米兰的中心。而坦克队将作为他的尖刀,直取敌军心脏。

    当初阳初升,晨雾还未散去,米哈伊的部队如同洪水般自卡斯特罗高地奔涌而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圣罗兰修道院。在坦克的重压之下,外围的防御如同薄纸,很快被突破。米哈伊的军队如同猛兽般涌入米兰市区,他认为胜利就在眼前。

    但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突然在敌人的防线后方出现了一群钢铁巨兽。它们的外形与米哈伊手下的坦克截然不同,更加坚固和先进。而最让他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坦克上飘扬的不是意大利的三色旗,而是英国的红白相间的国旗。

    米兰的城市中心,是这座古老都市的心脏所在,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与那高楼大厦的商业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建筑,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变迁。

    而在这其中,“皮亚扎大教堂”矗立如同一个永恒的守护者,它的哥特式尖塔仿佛触及天际,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标志性风景。

    与此相邻的“费尔蒂纳艺术博物馆”虽然低调,但它珍藏的艺术品是对人类文明最好的见证。而“贝尔索广场”,这曾是贵族和文人骚客聚会的地方,如今成为了军队的战略要地。

    随着战争的蔓延,原本繁华的商业区变得人迹罕至。西北方向的奥匈帝国部队,目光锁定了“费尔蒂纳艺术博物馆”。他们明白,谁控制了这里,就控制了进出市中心的主要路线。

    而在东翼,另一部分的部队正在与英国的钢铁巨兽展开激烈的交火。他们的目标是贝尔索广场,一个开放的空地,如果被控制,将为军队提供一个有利于调配和整合的集结点。在烟雾缭绕,枪火连连的战斗中,东翼的部队时刻准备向广场发起决定性的冲锋。

    ......

    阿尔马多·迪亚兹坐在指挥部的办公室里,密密麻麻的战报摊放在桌上,每一份都透露出米兰前线的危机。前线士兵的呼救之声仿佛从这些战报间传来,令人心痛。战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与敌军激战的光景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

    疲惫的迪亚兹搓了搓眼睛,深吸了口气。他已经调动了手上的所有预备队,这些勇敢的战士展现出了卓越的斗志,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们的抵抗尽管艰苦卓绝,但依旧难以阻挡敌军的脚步。终于,在无数炮火和枪声中,米兰这座古老的城市被迫失守。

    而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侧,英国高层得知盟友意大利的困境后,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沉重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战情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经过激烈的讨论,英国决定派出更多的援军,希望能够稳定战局,支持意大利进行反击。一队队舰队开始从各个港口启航,载着英国的希望,驶向地中海。

    英国在局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向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盟友——美国寻求援助。

    在伦敦,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急忙约见了美国驻英大使。在华丽的大使馆接待室里,他们表现出难掩的焦虑,紧锁的眉头和时不时的叹息透露出了对局势的担忧。他们强烈谴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指出这种行为是违反国际战争法的,既威胁到了大西洋上的航运安全,也给所有参与的国家带来了无法预计的风险。

    而对于美国,英国人更是巧妙地提及了金融上的问题。他们暗示,如果协约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美国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那些在战争初期借给协约国的大量款项将难以收回。

    此时的美国,虽然总体上仍盛行孤立主义的政策,希望远离欧洲的纷争,但在英国的劝诱和威逼下,以及内部对战局担忧的声音中,美国开始有所松动。在国会、报纸专栏和广播中,更多的人开始讨论是否应该支持协约国。一些议员和知名社会活动家发表演讲,鼓吹介入战争的正义性,同时也有声音坚决反对介入这场“欧洲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