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刑警追凶十年,终还冤死者清白 > 第111章 隐藏在作文里的奇案(二)

刑警追凶十年,终还冤死者清白 第111章 隐藏在作文里的奇案(二)

    面对这样一起复杂且棘手的案件,确实给当地警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没有清晰的人证、缺乏摄像头监控,且凶手是随机作案的情况下,传统的“排查关系”侦查手段难以奏效。

    然而,警方并未因此气馁,而是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方法来寻找案件的突破口。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了细致的勘查,搜集了所有可能的物证,如凶器、指纹、dNA等。这些物证对于后续确定凶手身份至关重要。

    警方还对周边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询问是否有人目击到可疑人员或听到异常声响。虽然小雨及其家人未能清晰记住凶手的外貌,但周边居民的证言或许能为案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警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侦查。通过比对dNA数据库中的信息,来寻找与案发现场物证相匹配的嫌疑人。警方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对案发时间段内出现在周边地区的可疑人员进行筛查和比对。

    除了传统的侦查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外,警方还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破案。他们通过媒体发布悬赏通告,鼓励群众提供线索和举报可疑人员。同时,警方还设立了举报奖励机制,对提供有价值线索的群众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破案过程中,警方还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由于凶手是随机作案,且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因此案件侦破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警方需要持续跟进案件进展,不断分析案情,调整侦查策略,以确保最终能够成功将凶手绳之以法。

    面对老太太遇害现场留下的大量血迹以及凶手逃跑路线上留下的血滴,警方迅速意识到了这些物证对于案件侦破的重要性。

    通过提取血迹中的dNA,警方有望锁定嫌疑人的身份。然而,由于事发小镇人口众多,逐一排查将耗费巨大的警力资源,且存在疏漏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警方采取了一种创新的侦查策略:针对嫌疑人的Y染色体基因,对全镇进行家族排查。这一策略基于遗传学原理,即男性的Y染色体基因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且相对稳定。

    通过比对嫌疑人的Y染色体基因与全镇男性家族成员的基因,警方可以缩小嫌疑人的范围,进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

    这种家族排查的方法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但相比逐一排查整个小镇的男性人口,其效率和准确性要高得多。同时,这种方法也避免了因人口基数过大而导致的疏漏问题。

    在实施家族排查的过程中,警方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他们可以通过发布通告、召开会议等方式,向居民解释这一侦查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获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警方还需要确保在排查过程中保护居民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通过家族排查,警方有望迅速锁定嫌疑人的身份,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和抓捕行动。

    警方的思路非常具有创新性,他们利用了Y染色体基因在家族中的遗传性,以及同一地区、同一姓氏家族男性成员Y染色体具有一定的共性的特性,来对嫌疑人进行排查。

    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可以大大缩小嫌疑人的范围,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

    具体实施时,警方可以首先对每个家族的男性成员进行Y染色体基因采样,然后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接着,他们可以将从案发现场提取到的嫌疑人Y染色体基因与这个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迅速锁定嫌疑人所在的家族。

    他,对学习总是提不起丝毫的进取心,仿佛书本与知识是与他无关的另一个世界的产物。然而,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却如鱼得水,平素里最为钟爱的事情便是沉浸在那无边的网络海洋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写作上却有着别样的天赋和热情。尤其是当方组才(可能是他的化名或特定情境下的称呼)开始喜爱写作文时,这种热情更是达到了顶点。

    对他而言,语文老师不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长者,更是自己最为信赖和依赖的人。在文字的世界里,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语文老师则是那个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当他以一种旁若无人的口吻记录下自己的犯罪历程时,心中却仍怀有一丝希望。在文末,他郑重其事地注明:期望老师能够心领神会,切勿向任何人提及我这篇文章。

    这份信任与期待,或许是他在这黑暗时刻唯一的寄托和依靠。

    当然,老师绝没有这般愚笨,是决然不会选择包庇一个杀人犯的。而这篇作文,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定罪的关键证据之一。 最为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当属方组才的心理状态。

    案发以后,方组才所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回家冲澡,把衣服彻底洗净。 随后像往常一样上学,就连当天的晚自习都未曾缺席。 方组才甚至还参加了奶奶的葬礼,然而却没有半滴眼泪落下,也丝毫未表现出哪怕一丝的紧张。

    外人压根就没有察觉到任何的异样之处。 警方在谈及逮捕凶手的细节时提到: 当方组才首次被戴上手铐的那一刻,这个仅仅只有 16 岁的少年,竟然没有显出半点的慌乱。

    他只是异常平静地辩解说:“不是我干的,我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方组才的凶残与冷酷,不禁让人们联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邯郸杀人案。 凶手皆为未成年,其作案手段简直令人发指。

    凶手在作案的前后均展现出了惊人的、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连成年人都只能“自叹不如”。

    如此这般的种种情形,让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有些人,天生就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存在着问题,对于他人的痛苦漠然置之,对世间极恶之事如蝇逐臭。 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恶魔。

    至于方组才的最终裁决结果,尚未曾见到公开的相关报道。 不过,在刚落网的时候,方组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爸,我错了,我争取早日出来孝敬您。”

    这从侧面表明,凶手虽然只是个孩子,却比任何人都更为精明: 未成年犯罪,没有死刑,而且极有可能因此获得从轻判决。 邯郸未成年杀人案现今依然处于审理的阶段。

    虽然未满 14 周岁,但最高法已经通过审核并表态: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纵容! 方组才案发生的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样的发展态势。

    十年的时光已然消逝。

    在舆论的有力推动下,未成年最低刑事责任已经下调至 12 岁。法律虽然并不完美,但好在总是在逐渐地进步和完善。期望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够变得愈发健全。

    希望我们能够持续地关注邯郸未成年杀人案的后续进展。先是有方组才,接着有大连 13 岁男孩杀人,如今又有邯郸三渣.......世间究竟有多少恶魔,习惯以“孩子”之名来为自己的恶行进行辩护。

    救赎的道路不在别处。

    唯有从重惩处,才能够遏制人性之恶。

    唯有从重惩处,才能够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