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刑警追凶十年,终还冤死者清白 > 第66章 红安八尸案(三十九)

刑警追凶十年,终还冤死者清白 第66章 红安八尸案(三十九)

    刹那间,鲜血四溅,房间内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吴某和古某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叫,就已经命丧黄泉。

    杀完人后的郑远文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听到楼下传来轻微的声响,原来是吴某的妹夫被刚才的动静惊醒。郑远文毫不留情地冲向楼梯口,对着吴某的妹夫一阵乱砍,致使其身受重伤。

    完成这一系列血腥的杀戮后,郑远文为了毁灭证据、掩盖罪行,竟然掏出随身携带的汽油,疯狂地泼洒在吴某家中的各个角落。然后,他点燃了一根火柴,扔向满地的汽油。瞬间,熊熊大火燃起,吞噬了整个房屋。

    而此时,住在二楼的吴某的女儿和母亲因为楼层较高,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劫难。她们被浓烟呛醒,惊恐地发现楼下已是一片火海。母女俩拼命呼救,并寻找逃生之路,最终成功逃离了火场。

    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经过一番缜密的侦查和取证工作,警方提取到了一些重要的物证,并通过 dNA 技术进行比对分析。不久之后,dNA 的检测结果出来了,证实了警方最初的推断——死者正是郑远文本人!

    随着凶手身份的确认,这起令人发指的杀人案件终于宣告侦破。然而,负责此案的尚武和胡家祥两位警官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反而都显得异常沉重。

    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凝视着红安上新集的方向,眼中闪烁着悠悠的火光。

    的确,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多,红安县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省的“八尸案”,但至今仍未获取到任何有价值的新线索。

    尽管在每一次湖北省公安厅召开的疑难命案分析会议上,这个案子都会被重点提及;尽管红安县公安局以及黄冈市公安局从未放弃过对此案的追查努力,但它依旧如同三年前刚发生时那样,毫无破案的曙光可言!

    余平辉作为警队中的一员,深知尚武等人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不甘与无奈。

    他微微俯下身来,嘴唇轻动,用一种近乎耳语般轻柔但又坚定无比的声音说道:“那起案件终究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我坚信真相一定会大白于天下,咱们先回去吧!”

    说完这番话后,他缓缓直起身躯,眼神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透过那遥远的天际看到了案件最终破获时的情景。

    就这样,尚武等人尽管心中还怀着那么一丝丝的不甘,但他们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转身离去。每迈出一步,似乎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与无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便来到了 2016 年。这一年对于公安系统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公安局刑侦局启动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规模空前的“疑难命案攻坚行动”。

    而那起已经沉寂了整整八年之久的红安八尸案,也因其重大影响力以及复杂程度,被列入了公安部刑侦局精心划定的九起重特大命案之列。

    就在同一年里,曾经震惊全国、距离首案已过去长达 28 年之久的白银案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犯罪嫌疑人高承勇被成功缉拿归案。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给无数关注此案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之光。紧接着,“凯里两案”、“绛县三姐妹被害案”以及“贵阳花溪系列残害妇女案”等一系列陈年旧案相继被警方成功侦破。

    就连素有“深圳系列剥脸皮案件”之称的那桩极度凶残且棘手的案件,也在警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唯独红安八尸案依旧如同一个谜团一般萦绕在众人的心间,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根本原因依然未曾改变:

    案发现场留下的痕迹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力的线索和证据作为支撑,既没有 dNA 的相关信息,指纹更是无从谈起;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几枚模糊不清的鞋印而已,仅凭这些想要找到真凶无异于大海捞针。

    正因如此,当其他各类案件都相继被成功侦破之时,那起令人毛骨悚然的红安八尸案却再度陷入沉寂与冷清之中。时间来到 2016 年 9 月,地点是上新集。

    历经十余个春夏秋冬的更替,上新集这座小镇的变迁算不上巨大。尤其是黎明石灰厂周边区域,依旧大致维持着往昔的模样。

    厂门前那条蜿蜒曲折的机耕路,仿佛凝固在了时光之中。而就在距离石灰厂不远处,矗立着一座规模中等的水泥厂。

    远远望去,可以清晰地听见水泥厂内机器发出的阵阵轰鸣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尽管石灰厂的院落如今已无人值守看管,但其内部却鲜有他人涉足。据水泥厂的工人们私下相传,此地似乎冤魂萦绕,时常有灵异事件发生,故而大家宁愿多绕些路途,也决不愿从这扇门前穿行而过。

    顺着那条略显荒芜的机耕路一路前行,直至抵达石灰厂大门前,便能望见一方波光粼粼的鱼塘。平静如镜的水面上,不时泛起一圈又一圈细密的涟漪,那是鱼儿们正在欢快地嬉戏玩耍,自由自在地吞吐着清新的空气。

    走进石灰厂,映入眼帘的尽是丛生的杂草,它们肆意蔓延生长,几乎占据了每一寸土地。而最为惹人瞩目的,则要数那座已然残败不堪的石灰窑了。

    它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宛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石灰窑的东南一侧,便是当年老板汪世书的居所所在之处。而在窑的另一边,则分布着工人吴小发、汪春莲一家人以及员工闫棋朋的居住之所和厨房等生活设施。

    这些房屋虽然简陋破旧,但也曾见证过那段充满烟火气息的岁月。只是此刻,它们都被遗忘在了这片荒凉之地,显得格外寂寥与落寞。

    沿着窑旁那蜿蜒曲折的坡道缓缓上行,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宽阔的平台。这平台之上矗立着一间朴实无华的平房,而工人汪世军与黄世贵便居住于此。

    此时,红安县公安局那位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罗红新手执一份详尽的现场勘查报告,正引领众人前行,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初勘验现场以及开展调查走访时所发现的种种情况。

    他们首先来到的一号现场乃是汪世书夫妇的住所。这座房屋呈现出传统的坐北朝南格局,由三间整齐排列的平房构成。

    踏入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宽敞明亮的汪家堂屋。堂屋的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一间房间,且每个房间都进一步被划分成南北两间小巧精致的小房。

    其中,位于东侧的房间南边一室乃是汪世书之子汪辉的温馨卧室;北边一室则归属于汪世书本人作为居室之用。而在西侧房间里,南边一室是陈小润的私密卧房,北边一室则被用作厨房。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此刻这些屋子的门板竟然不翼而飞。只见罗红新指着原先安装门板之处说道:“此处原本装有两扇坚固的铁门,但如今西面那一扇的锁芯下方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上方更是留存着明显的蹬痕。

    而且,这把门锁采用的是保险锁,其锁舌已然弯曲变形。”

    听闻此言,刘忠义连忙追问道:“那么请问这蹬痕究竟是由哪只脚留下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