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虎子 第二十章:灾情背后
热门推荐:
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
十国联军要灭夏祖龙百万大军降临
神豪:变态加疯狗,全球到处走
综影视:这世界是不是不太对?
凡行天路
海龙王传奇之我就是个渔民
四合院之我是韩老六
胜天半子,我祁同伟绝不屈服
退婚当天,大帝亲爹为我撑腰
『PS:新书期间请大家多多投票哟,感激不尽。』
————以下正文————
那位看起来略胖的汝阳县令王丹,最终还是屈服了,只见他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不知因何有些惶恐忐忑的脸庞,如丧考妣。
“……好吧,我汝阳县派人前往贵县,协助赈工之事,至于这些人手的日饷……”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鲁阳县令刘緈笑眯眯地打断了:“……当然也是由贵县承担了,对吧,王公?”
“……”王县令欲言又止地看着刘緈,略厚的嘴唇哆嗦了一下,最后脸上露出一个极为难看的笑容。
在这位王县令那夹杂恨意的目光中,刘緈与鲁阳乡侯带着赵虞、静女二人,回绝了前者假惺惺的用饭邀请,心情畅快地离开了汝阳县的县府。
待走出县衙后,刘緈笑着对鲁阳乡侯说道:“这次恐怕是狠狠得罪了这个王奉忠了。”
他口中的王奉忠,即是指的那位王丹、王县令,奉忠乃是其表字。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忍不住问道:“我听说这位背后助力不小?”
“啊。”刘緈略带惆怅地点了点头:“他常自诩是王太师的门生,着实是朋党广众啊……”
鲁阳乡侯听得一愣,虽然他常在鲁阳县,对庙堂的大人物不及这位刘緈刘县令了解,但那位王太师,怎么听也知道绝非寻常之辈,他忽然意识到,为何刘緈方才主动去当那个“恶人”。
“刘公……”
仿佛是猜到了鲁阳乡侯的想法,刘緈笑着摆摆手道:“乡侯无需为刘某担忧,在来之前刘某就想好了,哪怕豁出去这个县令不当了,在下亦要彻底解决难民的问题……反正我鲁阳县迄今为止已有不少难民暴毙,此事若被朝廷所知,也难免会被革职,既然横竖如此,我有什么好怕的?……倘若最终难以避免被革职,我夫妇二人,索性就投奔我儿去。”
尽管刘緈看上去只是故作洒脱,但无论是鲁阳乡侯,还是在旁的赵虞,都听得心中颇为敬佩。
“好了,先回驿馆吧。”
指了指停在街道对面小巷里的马车,刘緈与三人说道。
看着刘緈离去的背影,鲁阳乡侯不禁低声称赞了一句,不过这句称赞,反而令赵虞感到有些困惑,忍不住问道:“爹,听你的语气,似乎你与刘公并不是很熟络?”
“很奇怪么?”
鲁阳乡侯并未惊讶于幼子居然能看出来,毕竟此时此刻,尽管他嘴上不说,但心中已经一次次地提高了对儿子智慧的评价,因此倒也不奇怪于儿子居然能看出这一点。
“刘公三年前才来到我鲁阳担任县令之职,期间我与他并无太多交集,也不曾过多走动……”
“三年都没有太多交集?”赵虞有些惊讶,旋即又忍不住问道:“那在此之前呢?我鲁阳县的县令又是何人?”
鲁阳乡侯没有回应,只是淡淡说道:“走吧,莫让刘公久等了。”
在那一瞬间,赵虞看到了父亲脸上的阴沉表情,心中顿时恍然:鲁阳县的前县令,怕是与这位父亲关系极差。
片刻侯,刘緈、鲁阳乡侯等人登上了来时的马车,准备返回驿馆。
在马车上,刘緈忍不住再次称赞赵虞,说得赵虞都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自认为只是沾了某些特殊机遇的光,单论智慧,他可不觉得自己能比刘緈、鲁阳乡侯厉害。
待众人回到驿馆后,得知此事的鲁阳县尉丁武立刻迎了上来,带着几分急切问道:“刘公,乡侯,不知此行结果如何?”
在他身旁,那些来自鲁阳县的县卒亦是关切地看着。
见此,刘緈看了一眼站在鲁阳乡侯身边的赵虞,旋即哈哈笑道:“天佑我鲁阳县,借助乡侯父子的智慧,汝阳县的王县令终于答应帮助我县。”
“愧不敢当。”
在鲁阳乡侯不敢居功的谦逊声中,丁武丁县尉与在旁的县卒皆欢呼起来。
这也难怪,毕竟这位丁县尉也好,在旁的县卒也罢,基本上都是鲁阳县本地人,难民的困扰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当然也希望尽快解决难民的问题。
鉴于此时离黄昏用饭尚有一段时间,赵虞本想到汝阳县的街道上逛逛,见识一番古代的风情,毕竟汝阳县那可是比鲁阳县更胜一筹的大县,别说赵虞,就连静女都有些向往。
但眼瞅着鲁阳乡侯丝毫没有带二人到街上转转的意思,赵虞也只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毕竟他们此行是来寻求汝水诸县帮助的,而不是来游玩的。
次日,即八月初四,已经在汝阳县达成目的的众人,启程前往其他几个汝水一带的县城,他们的下一站,乃是汝阳东边的阳人县。
据刘緈在途中介绍,相比较汝阳县,阳人县稍稍逊色一些,但也并非鲁阳县可比,县城的财力大致抵得上两个鲁阳,因此理所当然被刘緈与鲁阳乡侯列入了寻求帮助的名单内。
阳人县的县令叫做郑州,与北边的某个大县城同名,子象是他的表字。
在见到这位郑县令后,刘緈道明了来意,也向前者解释了准备在鲁阳县实施“以工代赈”策略,借这招策略缓解难民的问题。
期间,赵虞坐在父亲鲁阳乡侯身边,偷偷打量那位郑县令。
倘若说他觉得那位大腹便便的汝阳县王县令像一个带着铜臭味的商人,那么此刻他眼前的这位郑县令,则更像是一位世家出身的贵勋子弟,尤其是对方的眼力与见识,绝非那位王丹王县令可比。
只见这位郑县令在听完刘緈关于“以工代赈”的讲述后,笑着说道:“刘公真是好算计,窃我汝水诸县之力造福于鲁阳,想来这条水渠竣工日后,日后鲁阳不可限量……”
尽管刘緈的岁数要比这位郑县令大上几岁,却也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尴尬地说道:“这哪里是窃呢?”
“难道不是么?”郑县令笑着说道:“我汝水诸县出钱粮、出人力,最终一无所获,而贵县却能因祸得福,开掘一条河渠引灌县内的农田……”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淡淡说道:“其实反过来也可以,倘若阳人县愿意收纳流民,我鲁阳县也愿意拨出钱财,给予人力,帮助贵县以工代赈。”
郑县令看了一眼鲁阳乡侯,笑着摆摆手说道:“哈哈,算了吧,此事风险太大。……乡侯莫要在意,在下只是就事论事。”
在双方一番商议后,阳人县的这位郑县令很爽快就答应了帮助鲁阳县的条件,当然,前提是刘緈所承诺的那样,不得有难民侵入他阳人县。
事后,静女好奇问赵虞道:“少主,为何那位郑县令明明已经看出了我鲁阳县的盘算,最后却仍然答应了刘公与乡侯提出的要求呢?”
“因为他怕麻烦。”赵虞解释道。
的确,在汝阳县也好,此刻在阳人县也罢,刘緈都曾向这两地的县令解释“以工代赈”的策略,以便让那两地县令得知其拨出钱粮的去向,而这招虽然高明,但在说破后,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鲁阳县能做,汝阳、阳人其实也能做。
但为何阳人县的县令郑州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呢?其原因就在于以工代赈这招策略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物资的统筹、对难民的管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瑕疵,就很有可能引发别的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阳人县的县令郑州丝毫没有冒险的意思,他宁可出些钱粮、人手,让鲁阳县替他们去承担这个风险。
事实上鲁阳县也是如此,要不是境内已经聚拢了太多的难民,其实刘緈与鲁阳乡侯也不想冒险,但没办法,以工代赈,是目前鲁阳县唯一的出路。
不过让赵虞有些不解的是,在这件事当中,这个国家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前往下一个县城的途中,赵虞在马车内忍不住提出了疑问:“刘公,父亲,今年难民问题如此严峻,朝廷为何不派人赈济?”
相比较鲁阳乡侯的沉默,刘县令叹了口气说道:“二公子不知,这几年,我大晋各地皆遇天灾,朝廷并非不管,而是管不及。再加上南方的叛乱……”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赵虞,干笑了两声试图蒙混过去。
可惜赵虞听得清清楚楚,忍不住问道:“叛乱?刘公,什么叛乱?”
话音刚落,就听鲁阳乡侯不耐烦地轻斥道:“小孩子问那么多做什么?”
“乡侯。”
见赵虞被其父训了一句,刘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忙劝阻道:“乡侯莫动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转头又对赵虞说道:“既然二公子想知道,告知二公子也无妨,不过,希望二公子莫要传出去。”
赵虞点点头。
见此,刘公遂捋着胡须低声说道:“二公子可知我鲁阳县境内那些难民从各地迁徙而来么?宛城!起因乃是驻军在宛城、荆水一带的将军王尚德在当地征收了大量的粮草,用于与叛军作战,这导致宛城、荆水一带的诸县官仓亏空严重,再加上近两年天灾这一闹,才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北逃。其余各地,近些年亦纷纷出现叛乱,以至于朝廷多番派军队镇压,消耗了太多的粮草……天灾是其次,兵祸,才是关键。”
“哦哦。”
赵虞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旋即转头看了一眼父亲。
的确,正如父亲鲁阳乡侯所言,这的确不是什么他应当去了解的事。
————以下正文————
那位看起来略胖的汝阳县令王丹,最终还是屈服了,只见他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不知因何有些惶恐忐忑的脸庞,如丧考妣。
“……好吧,我汝阳县派人前往贵县,协助赈工之事,至于这些人手的日饷……”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鲁阳县令刘緈笑眯眯地打断了:“……当然也是由贵县承担了,对吧,王公?”
“……”王县令欲言又止地看着刘緈,略厚的嘴唇哆嗦了一下,最后脸上露出一个极为难看的笑容。
在这位王县令那夹杂恨意的目光中,刘緈与鲁阳乡侯带着赵虞、静女二人,回绝了前者假惺惺的用饭邀请,心情畅快地离开了汝阳县的县府。
待走出县衙后,刘緈笑着对鲁阳乡侯说道:“这次恐怕是狠狠得罪了这个王奉忠了。”
他口中的王奉忠,即是指的那位王丹、王县令,奉忠乃是其表字。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忍不住问道:“我听说这位背后助力不小?”
“啊。”刘緈略带惆怅地点了点头:“他常自诩是王太师的门生,着实是朋党广众啊……”
鲁阳乡侯听得一愣,虽然他常在鲁阳县,对庙堂的大人物不及这位刘緈刘县令了解,但那位王太师,怎么听也知道绝非寻常之辈,他忽然意识到,为何刘緈方才主动去当那个“恶人”。
“刘公……”
仿佛是猜到了鲁阳乡侯的想法,刘緈笑着摆摆手道:“乡侯无需为刘某担忧,在来之前刘某就想好了,哪怕豁出去这个县令不当了,在下亦要彻底解决难民的问题……反正我鲁阳县迄今为止已有不少难民暴毙,此事若被朝廷所知,也难免会被革职,既然横竖如此,我有什么好怕的?……倘若最终难以避免被革职,我夫妇二人,索性就投奔我儿去。”
尽管刘緈看上去只是故作洒脱,但无论是鲁阳乡侯,还是在旁的赵虞,都听得心中颇为敬佩。
“好了,先回驿馆吧。”
指了指停在街道对面小巷里的马车,刘緈与三人说道。
看着刘緈离去的背影,鲁阳乡侯不禁低声称赞了一句,不过这句称赞,反而令赵虞感到有些困惑,忍不住问道:“爹,听你的语气,似乎你与刘公并不是很熟络?”
“很奇怪么?”
鲁阳乡侯并未惊讶于幼子居然能看出来,毕竟此时此刻,尽管他嘴上不说,但心中已经一次次地提高了对儿子智慧的评价,因此倒也不奇怪于儿子居然能看出这一点。
“刘公三年前才来到我鲁阳担任县令之职,期间我与他并无太多交集,也不曾过多走动……”
“三年都没有太多交集?”赵虞有些惊讶,旋即又忍不住问道:“那在此之前呢?我鲁阳县的县令又是何人?”
鲁阳乡侯没有回应,只是淡淡说道:“走吧,莫让刘公久等了。”
在那一瞬间,赵虞看到了父亲脸上的阴沉表情,心中顿时恍然:鲁阳县的前县令,怕是与这位父亲关系极差。
片刻侯,刘緈、鲁阳乡侯等人登上了来时的马车,准备返回驿馆。
在马车上,刘緈忍不住再次称赞赵虞,说得赵虞都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他自认为只是沾了某些特殊机遇的光,单论智慧,他可不觉得自己能比刘緈、鲁阳乡侯厉害。
待众人回到驿馆后,得知此事的鲁阳县尉丁武立刻迎了上来,带着几分急切问道:“刘公,乡侯,不知此行结果如何?”
在他身旁,那些来自鲁阳县的县卒亦是关切地看着。
见此,刘緈看了一眼站在鲁阳乡侯身边的赵虞,旋即哈哈笑道:“天佑我鲁阳县,借助乡侯父子的智慧,汝阳县的王县令终于答应帮助我县。”
“愧不敢当。”
在鲁阳乡侯不敢居功的谦逊声中,丁武丁县尉与在旁的县卒皆欢呼起来。
这也难怪,毕竟这位丁县尉也好,在旁的县卒也罢,基本上都是鲁阳县本地人,难民的困扰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当然也希望尽快解决难民的问题。
鉴于此时离黄昏用饭尚有一段时间,赵虞本想到汝阳县的街道上逛逛,见识一番古代的风情,毕竟汝阳县那可是比鲁阳县更胜一筹的大县,别说赵虞,就连静女都有些向往。
但眼瞅着鲁阳乡侯丝毫没有带二人到街上转转的意思,赵虞也只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毕竟他们此行是来寻求汝水诸县帮助的,而不是来游玩的。
次日,即八月初四,已经在汝阳县达成目的的众人,启程前往其他几个汝水一带的县城,他们的下一站,乃是汝阳东边的阳人县。
据刘緈在途中介绍,相比较汝阳县,阳人县稍稍逊色一些,但也并非鲁阳县可比,县城的财力大致抵得上两个鲁阳,因此理所当然被刘緈与鲁阳乡侯列入了寻求帮助的名单内。
阳人县的县令叫做郑州,与北边的某个大县城同名,子象是他的表字。
在见到这位郑县令后,刘緈道明了来意,也向前者解释了准备在鲁阳县实施“以工代赈”策略,借这招策略缓解难民的问题。
期间,赵虞坐在父亲鲁阳乡侯身边,偷偷打量那位郑县令。
倘若说他觉得那位大腹便便的汝阳县王县令像一个带着铜臭味的商人,那么此刻他眼前的这位郑县令,则更像是一位世家出身的贵勋子弟,尤其是对方的眼力与见识,绝非那位王丹王县令可比。
只见这位郑县令在听完刘緈关于“以工代赈”的讲述后,笑着说道:“刘公真是好算计,窃我汝水诸县之力造福于鲁阳,想来这条水渠竣工日后,日后鲁阳不可限量……”
尽管刘緈的岁数要比这位郑县令大上几岁,却也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尴尬地说道:“这哪里是窃呢?”
“难道不是么?”郑县令笑着说道:“我汝水诸县出钱粮、出人力,最终一无所获,而贵县却能因祸得福,开掘一条河渠引灌县内的农田……”
听到这话,鲁阳乡侯淡淡说道:“其实反过来也可以,倘若阳人县愿意收纳流民,我鲁阳县也愿意拨出钱财,给予人力,帮助贵县以工代赈。”
郑县令看了一眼鲁阳乡侯,笑着摆摆手说道:“哈哈,算了吧,此事风险太大。……乡侯莫要在意,在下只是就事论事。”
在双方一番商议后,阳人县的这位郑县令很爽快就答应了帮助鲁阳县的条件,当然,前提是刘緈所承诺的那样,不得有难民侵入他阳人县。
事后,静女好奇问赵虞道:“少主,为何那位郑县令明明已经看出了我鲁阳县的盘算,最后却仍然答应了刘公与乡侯提出的要求呢?”
“因为他怕麻烦。”赵虞解释道。
的确,在汝阳县也好,此刻在阳人县也罢,刘緈都曾向这两地的县令解释“以工代赈”的策略,以便让那两地县令得知其拨出钱粮的去向,而这招虽然高明,但在说破后,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鲁阳县能做,汝阳、阳人其实也能做。
但为何阳人县的县令郑州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呢?其原因就在于以工代赈这招策略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物资的统筹、对难民的管束,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瑕疵,就很有可能引发别的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阳人县的县令郑州丝毫没有冒险的意思,他宁可出些钱粮、人手,让鲁阳县替他们去承担这个风险。
事实上鲁阳县也是如此,要不是境内已经聚拢了太多的难民,其实刘緈与鲁阳乡侯也不想冒险,但没办法,以工代赈,是目前鲁阳县唯一的出路。
不过让赵虞有些不解的是,在这件事当中,这个国家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前往下一个县城的途中,赵虞在马车内忍不住提出了疑问:“刘公,父亲,今年难民问题如此严峻,朝廷为何不派人赈济?”
相比较鲁阳乡侯的沉默,刘县令叹了口气说道:“二公子不知,这几年,我大晋各地皆遇天灾,朝廷并非不管,而是管不及。再加上南方的叛乱……”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赵虞,干笑了两声试图蒙混过去。
可惜赵虞听得清清楚楚,忍不住问道:“叛乱?刘公,什么叛乱?”
话音刚落,就听鲁阳乡侯不耐烦地轻斥道:“小孩子问那么多做什么?”
“乡侯。”
见赵虞被其父训了一句,刘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忙劝阻道:“乡侯莫动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转头又对赵虞说道:“既然二公子想知道,告知二公子也无妨,不过,希望二公子莫要传出去。”
赵虞点点头。
见此,刘公遂捋着胡须低声说道:“二公子可知我鲁阳县境内那些难民从各地迁徙而来么?宛城!起因乃是驻军在宛城、荆水一带的将军王尚德在当地征收了大量的粮草,用于与叛军作战,这导致宛城、荆水一带的诸县官仓亏空严重,再加上近两年天灾这一闹,才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北逃。其余各地,近些年亦纷纷出现叛乱,以至于朝廷多番派军队镇压,消耗了太多的粮草……天灾是其次,兵祸,才是关键。”
“哦哦。”
赵虞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旋即转头看了一眼父亲。
的确,正如父亲鲁阳乡侯所言,这的确不是什么他应当去了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