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第十六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 四
热门推荐:
完蛋!拿了女主剧本,被仙子缠上
丑妃逆袭:战神王爷宠疯了
废草灵根
妻叛,发现岳母的秘密
木叶老六,开局成为七尾人柱力
巴塞丽莎的复国日记
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
说她虚荣要退婚,真退了他又哭了
上门女婿叶辰
? 两个侍卫骑马在帐外折腾一番后,绸缎早被扯成稀烂。披着烂布头跌撞进帐,俨然两个叫花子。大帐里,嘲笑声、谩骂声此起彼伏,搞的二人极其狼狈。最终,怨毒地望着汉朝使团,大有拔刀相向的意思。
这个场景是中行说所期望的,他的兴奋溢于言表。踱步上前,指着侍卫身上的烂布头,颇为得意地开口了:“大单于,汉朝绸缎不如我匈奴毡裘耐用,汉朝食物不如我匈奴潼酪可口,何必喜爱汉朝之物?”
如果中行说这句话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他紧接着说的内容就厉害了,“匈奴人口不足汉朝一郡,而能与其争强,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衣食习惯于汉人不同。若匈奴改变自己风俗,喜爱汉朝之物,则我匈奴危矣。”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的眼光很独到。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有其独特的风俗,而风俗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衣食习惯。
记得高中时,历史老师经常讲到一个词——“融合”。真佩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既能把很浅显的东西搞的异常复杂,也能把极其复杂的东西弄的简单明了。只用两个字,就把饶半天舌才能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总结的淋漓尽致。
记得上学那阵,历史老师经常讲:“融合”是件好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中行说的话很明显是在和历史老师唱对台戏。这个人绝对不是个好学生,放到现在,能不能上高中都很成问题。
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我一个,汉朝使臣也是其中之一,他很快提出了反对意见:“此言差矣!多年来,两家罢兵,边民乐业,且我皇诚意和亲,永接秦晋之好。中行说因私仇而破坏汉匈和亲大略,该当死罪,请大单于明鉴。”
中行说拧着脸向使者走进了几步,指着一言不发的“公主”说道:“宗室之女算是‘公主’?和亲以来,汉朝何曾送来真正的‘公主’?诚意何在?”
使者的心凉了半截。这是和亲的软肋,多年来一直用这种方式糊弄匈奴人,可眼前的这个阉货死心塌地的要当汉奸,把这个软肋抖搂出来,一切都完了。
使者大怒,转身质问中行说:“皇帝亲自册封,何以不是‘公主’?”
老上单于没等他两个争辩,站起了身,踱到公主面前,几乎是趴在她的脸上问道:“你是‘公主’?若是,可为阏氏;若不是,就被送上帐外的柴堆。”
事已至此,已没多少可周旋的余地了。
史料没有留下下这个女人的名字,可这个女人却展现了很多男人都难有的勇气。她仰起头,直视着老上单于:“中行说与汉使所言均是事实。我大汉公主何等尊贵,怎可屈身大漠?卑女能代替公主,不胜荣光。”
这句话,把老上单于气的哇哇乱叫。冲着帐外吼道:“来人,拉出去!”
侍卫冲到她跟前时,这个女人冷冷地说道:“我自己能走”。说完,转身向帐外走去。
汉使想上前阻拦,早被身后的两个侍卫按在了地上。
望着公主离去的背影,汉使怒了。和亲闹到这个地步,连公主的性命都没能保全,哪还有脸回去。
管他娘的,干吧!
当一个人生死度外时,什么话都敢说。汉使把能想到的难听话一股脑地往老上单于和中行说上招呼,连匈奴人“妻群母”的话都给骂了出来。匈奴人打架的能力很强,但骂街水平却很一般。弄得整个大帐就听汉使一个人连蹦带跳地扯嗓子吼。
汉奸中行说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忙替新主子和他对骂。
老上单于伸手摸了摸脸,“赶紧让这个人陪他们的公主上路!”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可见真被骂急了。
烧死公主,砍掉汉使,汉匈之间撕破了脸。按理说下边的套路很简单,直接开打就行。
大帐里所有匈奴人都是这么想的。当然,这也是中行说所期望的。
然而,就在一片请战声中,中行说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大匈奴和汉朝必有一战,而并非此时。”
中行说的反调惹的匈奴人一片责骂。
老上单于伸手制止了哄闹,阴着脸瞪着这个太监:“讲!”
中行说那老母鸡嗓又一次在整个大帐回荡:“大单于,汉朝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凭一战而使其消亡绝不可能。汉军虽强却无法远袭,故可骚扰,‘敌休我袭,敌进我遁’,掠其人口、财物,充我实力。待我匈奴养精蓄锐、兵精粮足,方可决战。”
老上单于点了点头,坐回自己的虎皮椅上。
应该说,这是中行说汉奸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过往,匈奴人和汉朝打仗主要以抢东西、过日子为目的,至于最终要把汉朝怎么样却从来没有想过。更没有个对付汉朝的大政方针,想到哪干到哪,率意而为。
而中行说这句很简单的话,考虑的却是对汉十年、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打家劫舍。这对匈奴人来说,是一个质的升华。
从此以后,匈奴人开始对汉朝频繁骚扰。文景两朝,匈奴人从没停下过南下的脚步。这个局面愈演愈烈,直到汉景帝时,万般无奈的刘启把亲生女儿送去匈奴,才使汉匈双方真正消停了一段时间。
“那此时我们就这样坐着?”老上单于斜着眼问道。
“大单于何不趁此和亲,派人前往答谢,稳住汉朝皇帝,迷惑汉军,然后派兵奇袭汉郡,定然收获颇丰。”
老上单于大笑而起,“狡猾的汉人!”
随即,中行说替新主子写给刘恒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所用绢帛的规格材料比汉朝的大一号,用印也大一号,信的内容写也比较嚣张。这封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问汉皇帝……”中行说让稽粥处处压刘恒一头,算是出了口恶气。
匈奴人甩着两膀在长安城转了一圈,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的内容宣贯了一遍,然后拍拍屁股走路。
匈奴人前脚刚走,刘恒就把面前的桌案掀的底朝天,他的肺快被气炸了。不过匈奴人虽然说话很不客气,但这毕竟算是答谢,这次和亲看来是成功的。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刘恒一个。
然而,大家刚松了一口气,匈奴骑兵突然奇袭云中,掠夺人口、牲畜、财物无数。
边郡告急的消息传到长安,差点让刘恒吐血。这次和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这个场景是中行说所期望的,他的兴奋溢于言表。踱步上前,指着侍卫身上的烂布头,颇为得意地开口了:“大单于,汉朝绸缎不如我匈奴毡裘耐用,汉朝食物不如我匈奴潼酪可口,何必喜爱汉朝之物?”
如果中行说这句话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他紧接着说的内容就厉害了,“匈奴人口不足汉朝一郡,而能与其争强,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衣食习惯于汉人不同。若匈奴改变自己风俗,喜爱汉朝之物,则我匈奴危矣。”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的眼光很独到。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有其独特的风俗,而风俗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衣食习惯。
记得高中时,历史老师经常讲到一个词——“融合”。真佩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既能把很浅显的东西搞的异常复杂,也能把极其复杂的东西弄的简单明了。只用两个字,就把饶半天舌才能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总结的淋漓尽致。
记得上学那阵,历史老师经常讲:“融合”是件好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中行说的话很明显是在和历史老师唱对台戏。这个人绝对不是个好学生,放到现在,能不能上高中都很成问题。
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我一个,汉朝使臣也是其中之一,他很快提出了反对意见:“此言差矣!多年来,两家罢兵,边民乐业,且我皇诚意和亲,永接秦晋之好。中行说因私仇而破坏汉匈和亲大略,该当死罪,请大单于明鉴。”
中行说拧着脸向使者走进了几步,指着一言不发的“公主”说道:“宗室之女算是‘公主’?和亲以来,汉朝何曾送来真正的‘公主’?诚意何在?”
使者的心凉了半截。这是和亲的软肋,多年来一直用这种方式糊弄匈奴人,可眼前的这个阉货死心塌地的要当汉奸,把这个软肋抖搂出来,一切都完了。
使者大怒,转身质问中行说:“皇帝亲自册封,何以不是‘公主’?”
老上单于没等他两个争辩,站起了身,踱到公主面前,几乎是趴在她的脸上问道:“你是‘公主’?若是,可为阏氏;若不是,就被送上帐外的柴堆。”
事已至此,已没多少可周旋的余地了。
史料没有留下下这个女人的名字,可这个女人却展现了很多男人都难有的勇气。她仰起头,直视着老上单于:“中行说与汉使所言均是事实。我大汉公主何等尊贵,怎可屈身大漠?卑女能代替公主,不胜荣光。”
这句话,把老上单于气的哇哇乱叫。冲着帐外吼道:“来人,拉出去!”
侍卫冲到她跟前时,这个女人冷冷地说道:“我自己能走”。说完,转身向帐外走去。
汉使想上前阻拦,早被身后的两个侍卫按在了地上。
望着公主离去的背影,汉使怒了。和亲闹到这个地步,连公主的性命都没能保全,哪还有脸回去。
管他娘的,干吧!
当一个人生死度外时,什么话都敢说。汉使把能想到的难听话一股脑地往老上单于和中行说上招呼,连匈奴人“妻群母”的话都给骂了出来。匈奴人打架的能力很强,但骂街水平却很一般。弄得整个大帐就听汉使一个人连蹦带跳地扯嗓子吼。
汉奸中行说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忙替新主子和他对骂。
老上单于伸手摸了摸脸,“赶紧让这个人陪他们的公主上路!”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可见真被骂急了。
烧死公主,砍掉汉使,汉匈之间撕破了脸。按理说下边的套路很简单,直接开打就行。
大帐里所有匈奴人都是这么想的。当然,这也是中行说所期望的。
然而,就在一片请战声中,中行说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大匈奴和汉朝必有一战,而并非此时。”
中行说的反调惹的匈奴人一片责骂。
老上单于伸手制止了哄闹,阴着脸瞪着这个太监:“讲!”
中行说那老母鸡嗓又一次在整个大帐回荡:“大单于,汉朝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凭一战而使其消亡绝不可能。汉军虽强却无法远袭,故可骚扰,‘敌休我袭,敌进我遁’,掠其人口、财物,充我实力。待我匈奴养精蓄锐、兵精粮足,方可决战。”
老上单于点了点头,坐回自己的虎皮椅上。
应该说,这是中行说汉奸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过往,匈奴人和汉朝打仗主要以抢东西、过日子为目的,至于最终要把汉朝怎么样却从来没有想过。更没有个对付汉朝的大政方针,想到哪干到哪,率意而为。
而中行说这句很简单的话,考虑的却是对汉十年、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打家劫舍。这对匈奴人来说,是一个质的升华。
从此以后,匈奴人开始对汉朝频繁骚扰。文景两朝,匈奴人从没停下过南下的脚步。这个局面愈演愈烈,直到汉景帝时,万般无奈的刘启把亲生女儿送去匈奴,才使汉匈双方真正消停了一段时间。
“那此时我们就这样坐着?”老上单于斜着眼问道。
“大单于何不趁此和亲,派人前往答谢,稳住汉朝皇帝,迷惑汉军,然后派兵奇袭汉郡,定然收获颇丰。”
老上单于大笑而起,“狡猾的汉人!”
随即,中行说替新主子写给刘恒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所用绢帛的规格材料比汉朝的大一号,用印也大一号,信的内容写也比较嚣张。这封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问汉皇帝……”中行说让稽粥处处压刘恒一头,算是出了口恶气。
匈奴人甩着两膀在长安城转了一圈,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的内容宣贯了一遍,然后拍拍屁股走路。
匈奴人前脚刚走,刘恒就把面前的桌案掀的底朝天,他的肺快被气炸了。不过匈奴人虽然说话很不客气,但这毕竟算是答谢,这次和亲看来是成功的。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刘恒一个。
然而,大家刚松了一口气,匈奴骑兵突然奇袭云中,掠夺人口、牲畜、财物无数。
边郡告急的消息传到长安,差点让刘恒吐血。这次和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