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556章 御书房风云
热门推荐:
穿越自带超市,村长让我来当
我死后,京圈公主疯了
凤羽箭神
面具被击落,夫君你竟是谍战之王
啥!师尊你咋不早说!
重生小狐狸!九爷追疯了
太平天国的末路
军嫂娇,老公糙,灵泉养娃来报道
综武:王语嫣拒婚,强娶李青萝
第556章 御书房风云
翰林院秘书处副处长之一的王麟代表天子罗志学前往辽东,慰问辽东诸将士,并且给部分有用将士宣读封赏圣旨,此事不仅仅强烈的激发了辽东将士们的士气,更在中原腹地的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大楚邸报全国版重点报道了这一次的慰问以及封赏,其中的众多封赏更是让众多人看了热情澎湃,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立功的将士。
左英哲成为帝国第五位公爵也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如此,极大的激起了民间参军报考军校的热情,更激起了民间尤其是士绅阶层对帝国的认同感。
帝国广大的士绅阶层,虽然普遍都支持帝国,并且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你要说他们对帝国有多大认同这也是扯淡。
他们这种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屈服,因为不屈服的基本都死光了……
此外投身其中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不投身其中怎么当官啊?
为了当官,他们连异族都能毫无节操的跪拜,更别说什么流贼出身的罗志学了。
但是内心里,他们很多人其实打心眼里都看不起罗志学为首的一票流贼出身的帝国高层,不少读书人去参加大楚帝国的科举当官,很多都是抱着肃清朝堂之类的心态去的。
很多人都想把帝国原先的那一票流贼出身的泥腿子高层都干掉,然后让自己这些传统读书人掌控权力。
打不过就加入,再把敌人逐步排挤,让敌军大营里只剩下自己人,如此自然也就是不胜而胜了。
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争权夺利,他们积极参加科举投身其中,但是并不代表的他们对这个帝国有多大的认同感。
但是现在,随着大楚帝国在外部战争里接二连三的获得胜利后,一些的人的心态逐步也就有了变化。
怎么说呢,他们觉得这个帝国尽管内部有一大堆的不可理喻甚至是让他们内心里强烈反对的政策,但是至少对外征战上还是挺有一套的,能够把东掳人打的没脾气。
而这,就是礼教部所需要的效果,或者说是罗志学所需要的效果。
只要这么继续下去,那么后续就能够逐步的建立民众对帝国的认同感!
一次影响一部分人,那么十次,一百次呢的,潜移默化之下过上十几二十年,尤其是新一代接受了帝国新式教育下,并且在帝国治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会对帝国拥有更高的认同感。
罗志学的目光放的还是比较长远的,短时间内几年的变化他都没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变化。
而按照罗志学的预估,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作为积累,帝国的基础科学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础,到时候蒸汽机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来了。
如此民众和帝国上下一起,使劲推动工业革命也就能够顺理成章了。
所以,罗志学对礼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赞扬了他们近期的工作成果,称他们的工作称呼是卓越有效的,并且要求礼教部相关官员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为教化事业做贡献。
除了口头表扬外,罗志学还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礼教工作的重视。
承顺七年十月三日,罗志学下发口谕,招礼教部左侍郎,在礼教部内分管科举、邸报事务的孟东阳入御书房协办军政要务。
御书房协办大臣,这是大楚帝国里全力排序仅仅在御书房参务大臣之后的级别,比没能进入御书房的普通部门的尚书、部长都要显得更加强势。
大楚帝国的权力构架虽然很复杂,但是经过数年的调整后基本已经很清晰了,罗志学这个皇帝总览大局,九名参务大臣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分管不同几大块事务。
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这些协办大臣则是具体细分几项工作,同样拥有莫大的权力。
比如九大参务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兼任礼教部尚书;入值御书房参务军政要务,分管礼教(包含外务、藩务)、民政、赈济、城建交通等事务。
外头一般不会直接称其为宋尚书,而是尊称为宋参务或宋大臣,有时候也会尊称为宋三师。
大楚邸报诸多报道的称呼则是比较官方且标准一些,宋章为主角的文章,一般称之为‘宋章参务大臣’;出现多名参务大臣的文章,则是称之为宋章参务。
至于主角是罗志学的,往往只会在文章的最后头来一句‘宋章等臣子随驾’……
从这称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够看出来宋章的权势了。
宋章等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
新入值御书房的协办大臣孟东阳为例,入值御书房之前,他其实已经获得了太子少师的加衔,这是个正二品的加衔。
光是这个加衔,就已经让他在品级上直接超越了一票其他普通的左右侍郎、各省巡抚。
这个加衔,其实还是为了把他的品级给抬起来,以便让他名正言顺的以礼教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负责礼教部的大部分工作。
要知道孟东阳在礼教部里,虽然是礼教部左侍郎,但实际上他直接分管了教育、科举、邸报这三大核心机构。
礼教部有权一百,他就占了八十!
主要是礼教部尚书乃是宋章……但是宋章当这个礼教部尚书,说白了就是给个位置坐着,毕竟参务大臣什么的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职,在宫外连个固定办公地点都没有,只有入宫值班的时候能在御书房一侧的偏殿里办公……
而太子太师是属于加衔,也不是什么固定工作。
不给他个尚书的位置坐着,他在非值班时间里,在宫外连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都没有……
但是日常时候他不可能亲力亲为管理礼教部工作的,人家分管着四五个部,经常还要入宫值班随驾,哪有时间亲力亲为负责礼教部全面工作啊。
因此,礼教部的实际工作,都是礼教部左侍郎所负责的,所以孟东阳这个礼教部左侍郎的实际权力比较大,宋章召开麾下各部负责人开会的时候,他都是和其他几个部门的尚书并列的。
也就是说,孟东阳之前就已经算是尚书级别的高官了,只不过没有尚书的名头而已。
这种情况在大楚帝国的其他几个一把手是参务大臣的部门里也存在,只不过礼教部这边显得要更加突出一些。
如今孟东阳被招入御书房协办要务,这已经是真正挤进了大楚帝国的权力核心,未来甚至都能有机会更进一步成为参务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这也是罗志学想要透露给群臣们的信号,他很重视礼教文宣工作。
孟东阳喜滋滋的开始入宫到御书房协办要务去了,不过有人上台就有人下台。
毕竟御书房里的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虽然没有定员,但是一般也会有规矩,比如礼教部民政事务交通等事务,也就是宋章分管的诸多事务里头,一般就两个协办大臣的名额。
没有大意外的话,不太可能增加名额。
因此孟东阳成为协办大臣之前,自然有人从协办大臣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前民政部尚书,协办大臣宋铁林已经在九月下旬乞骸骨,陛下挽留两次后正式批准。
宋铁林乃是帝国最早的一批文官之一,他能够成为民政部尚书靠的也不是什么能力,而是从龙足够早。
因为能力跟不上,这两年他干的已经是力不从心,罗志学虽然也给了他不少的时间去学习,适应。
但是效果不大!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自然不会让他一直坐在民政部的位置上,帝国如今上下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一大堆事都要做呢,而民政部又涉及到赈济,安置灾民,移民这些事务,在帝国初期里非常重要。
但是宋铁林干的不咋地,之前在陕甘地区的移民屯垦成效不大,搞的现在甘肃那边也没多少人口,罗志学对此有些意见。
如今帝国已经收复了辽西走廊以及辽东半岛,并且如今前线大军继续和东掳激战当中,兴许到明年也就能够彻底拿下辽东了。
后续帝国肯定是需要组织大批民众移民到辽东屯垦,以加强帝国在辽东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且为后续继续在东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及扩张提供助力。
此外大楚帝国在漠南蒙古也是行动快速,收复了一大堆的蒙古部落,后续帝国也是需要组织人员进驻漠南,准备在草原深处适合的地方建立若干城池,组织移民定居点,落实牧民的游定政策。
这个时候,民政部方面的责任就比较大了。
罗志学有心换个人来组织移民屯垦事务,要不然帝国打下来了东北和蒙古地区,却是无法实际控制的话就麻烦了。
宋铁林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陛下对他的耐心已经到了尽头。
八月份的时候宋铁林有些小风寒,陛下派人来看望的时候,传来句话,让他身体不好就要多多休息,免的过于积劳成疾……
咋一听,这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官场中人一听就知道这话不对劲……
因为陛下传的话里,只有让他不要那么操劳,好好休息的话……后头却是缺了类似一句:养好了身体才能够为国做事之类的话!
大家都是聪明人,哪怕是宋铁林能力不咋地,但是在帝国高层官场上混了这些年多少也有了政治觉悟。
一听这话,他就知道自己该乞骸骨了……
如果装着不知道继续赖在位置上,那么就不是乞骸骨,而是被弹劾罢免了……如果还不乖乖接受,想要进行各种政治反抗的话,那么各种调查也就接着来,甚至都会有牢狱之灾。
宋铁林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现在的,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自己不能对抗大局,更加不能违背陛下的暗示。
于是乎,风寒还没有好呢,宋铁林就上书乞骸骨,说多年操劳之下,身体已经不行了,还望陛下多多体谅他这个老臣,让他好好休养身体活的久一些,以见证帝国更大的辉煌。
按照惯例,罗志学挽留了两次,等到宋铁林第三次上书请求致仕的时候,罗志学正式批准。
如此,才是空出来了一个协办大臣的位置,孟东阳的上位才有了空间。
要不然,没位置给他,孟东阳也上不来位。
京畿方面,一个协办大臣的变动虽然有些影响,但是也不算大,毕竟协办大臣有十八个人,基本上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两人的变动,同时协办大臣的权势也比较有限,因此影响有限。
远远没有参务大臣的变动影响大!
这几年其实参务大臣是没有什么变动的,自从农林部尚书张旭入值御书房,成为御书房大臣后,参务大臣的人员就没变过。
但是不可能一直都没有变化的!
罗志学也好,其他臣子也好都不可能让这九名参务大臣一直待在上头把控权力。
罗志学要避免参务大臣长期手握大权,逐渐演变为权臣。
而其他臣子们,尤其是那些眼巴巴等着上位的协办大臣们,可都等着这些参务大臣滚蛋,然后直接上位呢。
其他的普通尚书,权重侍郎们也是等着上头的协办大臣上位或者滚蛋,腾出位置来让自己上位。
因此,保持参务大臣的人员流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几年帝国草创期间,为了保持稳定,避免政策动荡罗志学一直都没有换过人员。
这一批参务大臣,从帝国建立开始他们就已经是参务大臣了,甚至在罗志学称帝建国之前,他们就已经是实际上的中枢大臣了。
前后算下来,他们之中大部分已经是掌权七八年了,是时候该逐步替换了。
当罗志学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承顺七年十一月四日,督察院递交密折弹劾参务大臣,税务部尚书陈星凯,弹劾其贪腐问题。
罗志学甚至都不用额外派人去调查,都能从翰林院内务科递交的绝密内务情报上知道,这事应该是税务部左侍郎严正理搞出来的。
其动机也很明显,无非就是看到礼教部左侍郎孟东阳已经成为了协办大臣,并且未来上台有望后,他也是忍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作为税务部左侍郎,协办大臣,其人权势自然不小,但是因为税务部尚书,同时也是参务大臣的陈星凯只负责税务财物等金融问题,尤其是重点负责税务问题,因此税务部的大部分权限都是陈星凯亲自负责的。
因此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小。
不过臣子们的争斗很正常,几乎每时每刻里,大楚帝国的这些大臣们都在勾心斗角的玩斗争……
要是往常时候,罗志学都懒得搭理这种事。
但是恰好,罗志学准备对参务大臣进行一番调整,一时半会的也找不动什么太好的借口,这事刚好就撞在了枪口上。
于是乎,罗志学也就顺水推舟了!
天子不久后,召唤陈星凯把弹劾密折直接转交给了陈星凯,也没说什么,只是让他要注意一些。
陈星凯看到这封弹劾密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子想要做什么了。
他作为参务大臣,而且还是税务部尚书,弹劾他的人多了去,但是以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留中不发。
而现在,天子却是把弹劾他的密折都拿出来了给陈星凯看……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该让位了!
如果陈星凯不识趣,非要争一争,那就是站在了天子的对立面,那就不是什么密折弹劾,而是正式调查了,并且到时候调查的罪名也不仅仅是贪腐了。
搞不好,要身败名裂!
于是乎,十一月中旬,朝堂传出消息,陈星凯重病,并入住了金陵郊外的别院疗养。
天子听闻后,派遣御医前往看病,回报称陈星凯积劳成疾,已难以行走云云……
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子亲自前往陈府别院看望一起打拼多年的老部下,期间陈星凯在病床前,回忆了一番伏牛山往事……然后又说自己已经无法随驾左右了,恳请致仕。
并且还向罗志学举荐了若干可以接替他的人选。
承顺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罗志学正式批准陈星凯的致仕。
同一日,天子任命吏务部左侍郎唐丰泽为税务部尚书,同时招其入值御书房参赞军政要务,此君乃陈星凯举荐的人选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仅仅十天后,督察院那边就有人弹劾协办大臣,税务部左侍郎严正理。
这事的背后是新任参务大臣唐丰泽在推动,他既是为了给陈星凯报举荐之恩,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掌控税务部的权力。
毕竟他是一个空降尚书,以前也没在税务部里干过,要想顺利接管税务大权可没那么容易。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原来的实权左侍郎干掉,来个杀鸡儆猴,不……直接杀猴儆鸡,以便快速掌管大局。
而罗志学对这些臣子们之间的斗争,只要不触碰原则性的东西一般也不会搭理……任由他们斗。
臣子们要是不相互斗争,天天玩团结一心,罗志学都得担惊受怕了。
这事,如果严正理手段足够,能够抗住唐丰泽的打压,度过难关自然没什么问题,甚至都还能接着机会直接接管税务部大部分权力呢。
如果他手段不行……对付不了新上位的唐丰泽,那活该他倒霉!
政治斗争,一向来都是很残酷的,在大楚帝国里也不例外!
正巧唐丰泽还拿出来了真凭实据进行弹劾,并且在参务大臣会议里拉拢了不少人支持他。
于是乎严正理就败下了阵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天子下旨免去唐丰泽协办大臣,税务部左侍郎的职务。
严正理接到罢免圣旨的时候,人前还能镇定下来,但是一回到书房里却是整个人摊在了太师椅上。
这一局,他输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
他好不容易才斗倒了陈星凯,把上头的税务部尚书,参务大臣的位置给空了出来,但是没有想到陈星凯倒台之前都还埋伏了他一手,靠着各种昔日往事迷惑了君上,进而顺利推动了其党羽唐丰泽上位。
而唐丰泽的上位不仅仅导致了严正理上位的野望落空,更是直接导致了被陈星凯,唐丰泽派系的反扑,直接一败涂地被免职!
只不过,陈星凯也好,唐丰泽或严正理也罢,他们之间的斗争在罗志学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就算没这些事他也会对御书房的人事进行调整的,他们刚好赶上了而已。
让御书房里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保持人员流动,这是罗志学掌控朝堂大权的既定计划。
陈星凯是第一个下台的,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实际上在陈星凯下台之后,罗志学就已经准备着换第二个参务大臣了。
九个参务大臣,大概一年换一个,九年左右就能轮换一遍,这样每个参务大臣的任期大概就九年左右。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有平均!
在罗志学看来,一个参务大臣手握实权四五年差不多了,时间太少的话也没办法施政并看到什么效果。
四五年时间,足够他施展胸中方略并看到效果了,效果不错那就继续干,罗志学会再给他四五年时间。
如果效果不行就滚蛋,给别人腾出位置来!
在个过程里,罗志学也会用各种方式把这个潜规则给落实下来,比如通过加衔的方式就很好用。
现在还需要他各种暗示,各种搞顺水推舟,但是等过两年形成惯例后,不用罗志学自己动手,到了年限又没获得加衔的臣子也就会自己上述请求致仕了。
等到了那个时候,那么整个帝国的中枢权力就能够在稳定的同时,进行持续的替换,实现整体的人员流动的体系。
这个体系,才是罗志学想要的。
相对比之下,孟东阳、陈星凯,唐丰泽和严正理这些人的命运,都不是这一套体系推动过程里的小浪花而已!
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影响不了大局。
翰林院秘书处副处长之一的王麟代表天子罗志学前往辽东,慰问辽东诸将士,并且给部分有用将士宣读封赏圣旨,此事不仅仅强烈的激发了辽东将士们的士气,更在中原腹地的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大楚邸报全国版重点报道了这一次的慰问以及封赏,其中的众多封赏更是让众多人看了热情澎湃,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立功的将士。
左英哲成为帝国第五位公爵也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如此,极大的激起了民间参军报考军校的热情,更激起了民间尤其是士绅阶层对帝国的认同感。
帝国广大的士绅阶层,虽然普遍都支持帝国,并且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你要说他们对帝国有多大认同这也是扯淡。
他们这种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屈服,因为不屈服的基本都死光了……
此外投身其中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不投身其中怎么当官啊?
为了当官,他们连异族都能毫无节操的跪拜,更别说什么流贼出身的罗志学了。
但是内心里,他们很多人其实打心眼里都看不起罗志学为首的一票流贼出身的帝国高层,不少读书人去参加大楚帝国的科举当官,很多都是抱着肃清朝堂之类的心态去的。
很多人都想把帝国原先的那一票流贼出身的泥腿子高层都干掉,然后让自己这些传统读书人掌控权力。
打不过就加入,再把敌人逐步排挤,让敌军大营里只剩下自己人,如此自然也就是不胜而胜了。
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争权夺利,他们积极参加科举投身其中,但是并不代表的他们对这个帝国有多大的认同感。
但是现在,随着大楚帝国在外部战争里接二连三的获得胜利后,一些的人的心态逐步也就有了变化。
怎么说呢,他们觉得这个帝国尽管内部有一大堆的不可理喻甚至是让他们内心里强烈反对的政策,但是至少对外征战上还是挺有一套的,能够把东掳人打的没脾气。
而这,就是礼教部所需要的效果,或者说是罗志学所需要的效果。
只要这么继续下去,那么后续就能够逐步的建立民众对帝国的认同感!
一次影响一部分人,那么十次,一百次呢的,潜移默化之下过上十几二十年,尤其是新一代接受了帝国新式教育下,并且在帝国治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会对帝国拥有更高的认同感。
罗志学的目光放的还是比较长远的,短时间内几年的变化他都没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变化。
而按照罗志学的预估,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作为积累,帝国的基础科学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础,到时候蒸汽机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来了。
如此民众和帝国上下一起,使劲推动工业革命也就能够顺理成章了。
所以,罗志学对礼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赞扬了他们近期的工作成果,称他们的工作称呼是卓越有效的,并且要求礼教部相关官员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为教化事业做贡献。
除了口头表扬外,罗志学还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礼教工作的重视。
承顺七年十月三日,罗志学下发口谕,招礼教部左侍郎,在礼教部内分管科举、邸报事务的孟东阳入御书房协办军政要务。
御书房协办大臣,这是大楚帝国里全力排序仅仅在御书房参务大臣之后的级别,比没能进入御书房的普通部门的尚书、部长都要显得更加强势。
大楚帝国的权力构架虽然很复杂,但是经过数年的调整后基本已经很清晰了,罗志学这个皇帝总览大局,九名参务大臣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分管不同几大块事务。
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这些协办大臣则是具体细分几项工作,同样拥有莫大的权力。
比如九大参务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兼任礼教部尚书;入值御书房参务军政要务,分管礼教(包含外务、藩务)、民政、赈济、城建交通等事务。
外头一般不会直接称其为宋尚书,而是尊称为宋参务或宋大臣,有时候也会尊称为宋三师。
大楚邸报诸多报道的称呼则是比较官方且标准一些,宋章为主角的文章,一般称之为‘宋章参务大臣’;出现多名参务大臣的文章,则是称之为宋章参务。
至于主角是罗志学的,往往只会在文章的最后头来一句‘宋章等臣子随驾’……
从这称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够看出来宋章的权势了。
宋章等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
新入值御书房的协办大臣孟东阳为例,入值御书房之前,他其实已经获得了太子少师的加衔,这是个正二品的加衔。
光是这个加衔,就已经让他在品级上直接超越了一票其他普通的左右侍郎、各省巡抚。
这个加衔,其实还是为了把他的品级给抬起来,以便让他名正言顺的以礼教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负责礼教部的大部分工作。
要知道孟东阳在礼教部里,虽然是礼教部左侍郎,但实际上他直接分管了教育、科举、邸报这三大核心机构。
礼教部有权一百,他就占了八十!
主要是礼教部尚书乃是宋章……但是宋章当这个礼教部尚书,说白了就是给个位置坐着,毕竟参务大臣什么的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职,在宫外连个固定办公地点都没有,只有入宫值班的时候能在御书房一侧的偏殿里办公……
而太子太师是属于加衔,也不是什么固定工作。
不给他个尚书的位置坐着,他在非值班时间里,在宫外连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都没有……
但是日常时候他不可能亲力亲为管理礼教部工作的,人家分管着四五个部,经常还要入宫值班随驾,哪有时间亲力亲为负责礼教部全面工作啊。
因此,礼教部的实际工作,都是礼教部左侍郎所负责的,所以孟东阳这个礼教部左侍郎的实际权力比较大,宋章召开麾下各部负责人开会的时候,他都是和其他几个部门的尚书并列的。
也就是说,孟东阳之前就已经算是尚书级别的高官了,只不过没有尚书的名头而已。
这种情况在大楚帝国的其他几个一把手是参务大臣的部门里也存在,只不过礼教部这边显得要更加突出一些。
如今孟东阳被招入御书房协办要务,这已经是真正挤进了大楚帝国的权力核心,未来甚至都能有机会更进一步成为参务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这也是罗志学想要透露给群臣们的信号,他很重视礼教文宣工作。
孟东阳喜滋滋的开始入宫到御书房协办要务去了,不过有人上台就有人下台。
毕竟御书房里的参务大臣和协办大臣虽然没有定员,但是一般也会有规矩,比如礼教部民政事务交通等事务,也就是宋章分管的诸多事务里头,一般就两个协办大臣的名额。
没有大意外的话,不太可能增加名额。
因此孟东阳成为协办大臣之前,自然有人从协办大臣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前民政部尚书,协办大臣宋铁林已经在九月下旬乞骸骨,陛下挽留两次后正式批准。
宋铁林乃是帝国最早的一批文官之一,他能够成为民政部尚书靠的也不是什么能力,而是从龙足够早。
因为能力跟不上,这两年他干的已经是力不从心,罗志学虽然也给了他不少的时间去学习,适应。
但是效果不大!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自然不会让他一直坐在民政部的位置上,帝国如今上下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一大堆事都要做呢,而民政部又涉及到赈济,安置灾民,移民这些事务,在帝国初期里非常重要。
但是宋铁林干的不咋地,之前在陕甘地区的移民屯垦成效不大,搞的现在甘肃那边也没多少人口,罗志学对此有些意见。
如今帝国已经收复了辽西走廊以及辽东半岛,并且如今前线大军继续和东掳激战当中,兴许到明年也就能够彻底拿下辽东了。
后续帝国肯定是需要组织大批民众移民到辽东屯垦,以加强帝国在辽东的实际控制能力,并且为后续继续在东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及扩张提供助力。
此外大楚帝国在漠南蒙古也是行动快速,收复了一大堆的蒙古部落,后续帝国也是需要组织人员进驻漠南,准备在草原深处适合的地方建立若干城池,组织移民定居点,落实牧民的游定政策。
这个时候,民政部方面的责任就比较大了。
罗志学有心换个人来组织移民屯垦事务,要不然帝国打下来了东北和蒙古地区,却是无法实际控制的话就麻烦了。
宋铁林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陛下对他的耐心已经到了尽头。
八月份的时候宋铁林有些小风寒,陛下派人来看望的时候,传来句话,让他身体不好就要多多休息,免的过于积劳成疾……
咋一听,这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官场中人一听就知道这话不对劲……
因为陛下传的话里,只有让他不要那么操劳,好好休息的话……后头却是缺了类似一句:养好了身体才能够为国做事之类的话!
大家都是聪明人,哪怕是宋铁林能力不咋地,但是在帝国高层官场上混了这些年多少也有了政治觉悟。
一听这话,他就知道自己该乞骸骨了……
如果装着不知道继续赖在位置上,那么就不是乞骸骨,而是被弹劾罢免了……如果还不乖乖接受,想要进行各种政治反抗的话,那么各种调查也就接着来,甚至都会有牢狱之灾。
宋铁林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现在的,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知道自己不能对抗大局,更加不能违背陛下的暗示。
于是乎,风寒还没有好呢,宋铁林就上书乞骸骨,说多年操劳之下,身体已经不行了,还望陛下多多体谅他这个老臣,让他好好休养身体活的久一些,以见证帝国更大的辉煌。
按照惯例,罗志学挽留了两次,等到宋铁林第三次上书请求致仕的时候,罗志学正式批准。
如此,才是空出来了一个协办大臣的位置,孟东阳的上位才有了空间。
要不然,没位置给他,孟东阳也上不来位。
京畿方面,一个协办大臣的变动虽然有些影响,但是也不算大,毕竟协办大臣有十八个人,基本上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两人的变动,同时协办大臣的权势也比较有限,因此影响有限。
远远没有参务大臣的变动影响大!
这几年其实参务大臣是没有什么变动的,自从农林部尚书张旭入值御书房,成为御书房大臣后,参务大臣的人员就没变过。
但是不可能一直都没有变化的!
罗志学也好,其他臣子也好都不可能让这九名参务大臣一直待在上头把控权力。
罗志学要避免参务大臣长期手握大权,逐渐演变为权臣。
而其他臣子们,尤其是那些眼巴巴等着上位的协办大臣们,可都等着这些参务大臣滚蛋,然后直接上位呢。
其他的普通尚书,权重侍郎们也是等着上头的协办大臣上位或者滚蛋,腾出位置来让自己上位。
因此,保持参务大臣的人员流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早几年帝国草创期间,为了保持稳定,避免政策动荡罗志学一直都没有换过人员。
这一批参务大臣,从帝国建立开始他们就已经是参务大臣了,甚至在罗志学称帝建国之前,他们就已经是实际上的中枢大臣了。
前后算下来,他们之中大部分已经是掌权七八年了,是时候该逐步替换了。
当罗志学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承顺七年十一月四日,督察院递交密折弹劾参务大臣,税务部尚书陈星凯,弹劾其贪腐问题。
罗志学甚至都不用额外派人去调查,都能从翰林院内务科递交的绝密内务情报上知道,这事应该是税务部左侍郎严正理搞出来的。
其动机也很明显,无非就是看到礼教部左侍郎孟东阳已经成为了协办大臣,并且未来上台有望后,他也是忍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作为税务部左侍郎,协办大臣,其人权势自然不小,但是因为税务部尚书,同时也是参务大臣的陈星凯只负责税务财物等金融问题,尤其是重点负责税务问题,因此税务部的大部分权限都是陈星凯亲自负责的。
因此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小。
不过臣子们的争斗很正常,几乎每时每刻里,大楚帝国的这些大臣们都在勾心斗角的玩斗争……
要是往常时候,罗志学都懒得搭理这种事。
但是恰好,罗志学准备对参务大臣进行一番调整,一时半会的也找不动什么太好的借口,这事刚好就撞在了枪口上。
于是乎,罗志学也就顺水推舟了!
天子不久后,召唤陈星凯把弹劾密折直接转交给了陈星凯,也没说什么,只是让他要注意一些。
陈星凯看到这封弹劾密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子想要做什么了。
他作为参务大臣,而且还是税务部尚书,弹劾他的人多了去,但是以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留中不发。
而现在,天子却是把弹劾他的密折都拿出来了给陈星凯看……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该让位了!
如果陈星凯不识趣,非要争一争,那就是站在了天子的对立面,那就不是什么密折弹劾,而是正式调查了,并且到时候调查的罪名也不仅仅是贪腐了。
搞不好,要身败名裂!
于是乎,十一月中旬,朝堂传出消息,陈星凯重病,并入住了金陵郊外的别院疗养。
天子听闻后,派遣御医前往看病,回报称陈星凯积劳成疾,已难以行走云云……
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子亲自前往陈府别院看望一起打拼多年的老部下,期间陈星凯在病床前,回忆了一番伏牛山往事……然后又说自己已经无法随驾左右了,恳请致仕。
并且还向罗志学举荐了若干可以接替他的人选。
承顺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罗志学正式批准陈星凯的致仕。
同一日,天子任命吏务部左侍郎唐丰泽为税务部尚书,同时招其入值御书房参赞军政要务,此君乃陈星凯举荐的人选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仅仅十天后,督察院那边就有人弹劾协办大臣,税务部左侍郎严正理。
这事的背后是新任参务大臣唐丰泽在推动,他既是为了给陈星凯报举荐之恩,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掌控税务部的权力。
毕竟他是一个空降尚书,以前也没在税务部里干过,要想顺利接管税务大权可没那么容易。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原来的实权左侍郎干掉,来个杀鸡儆猴,不……直接杀猴儆鸡,以便快速掌管大局。
而罗志学对这些臣子们之间的斗争,只要不触碰原则性的东西一般也不会搭理……任由他们斗。
臣子们要是不相互斗争,天天玩团结一心,罗志学都得担惊受怕了。
这事,如果严正理手段足够,能够抗住唐丰泽的打压,度过难关自然没什么问题,甚至都还能接着机会直接接管税务部大部分权力呢。
如果他手段不行……对付不了新上位的唐丰泽,那活该他倒霉!
政治斗争,一向来都是很残酷的,在大楚帝国里也不例外!
正巧唐丰泽还拿出来了真凭实据进行弹劾,并且在参务大臣会议里拉拢了不少人支持他。
于是乎严正理就败下了阵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天子下旨免去唐丰泽协办大臣,税务部左侍郎的职务。
严正理接到罢免圣旨的时候,人前还能镇定下来,但是一回到书房里却是整个人摊在了太师椅上。
这一局,他输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
他好不容易才斗倒了陈星凯,把上头的税务部尚书,参务大臣的位置给空了出来,但是没有想到陈星凯倒台之前都还埋伏了他一手,靠着各种昔日往事迷惑了君上,进而顺利推动了其党羽唐丰泽上位。
而唐丰泽的上位不仅仅导致了严正理上位的野望落空,更是直接导致了被陈星凯,唐丰泽派系的反扑,直接一败涂地被免职!
只不过,陈星凯也好,唐丰泽或严正理也罢,他们之间的斗争在罗志学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就算没这些事他也会对御书房的人事进行调整的,他们刚好赶上了而已。
让御书房里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保持人员流动,这是罗志学掌控朝堂大权的既定计划。
陈星凯是第一个下台的,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实际上在陈星凯下台之后,罗志学就已经准备着换第二个参务大臣了。
九个参务大臣,大概一年换一个,九年左右就能轮换一遍,这样每个参务大臣的任期大概就九年左右。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有平均!
在罗志学看来,一个参务大臣手握实权四五年差不多了,时间太少的话也没办法施政并看到什么效果。
四五年时间,足够他施展胸中方略并看到效果了,效果不错那就继续干,罗志学会再给他四五年时间。
如果效果不行就滚蛋,给别人腾出位置来!
在个过程里,罗志学也会用各种方式把这个潜规则给落实下来,比如通过加衔的方式就很好用。
现在还需要他各种暗示,各种搞顺水推舟,但是等过两年形成惯例后,不用罗志学自己动手,到了年限又没获得加衔的臣子也就会自己上述请求致仕了。
等到了那个时候,那么整个帝国的中枢权力就能够在稳定的同时,进行持续的替换,实现整体的人员流动的体系。
这个体系,才是罗志学想要的。
相对比之下,孟东阳、陈星凯,唐丰泽和严正理这些人的命运,都不是这一套体系推动过程里的小浪花而已!
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影响不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