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825章 韭菜能割几茬是几茬
热门推荐:
春花奶奶
快穿之信我有糖吃
星际最强鬼王,兢兢业业当社畜
灵技师的奇妙旅程
擎云之爱:虎少恋上俏讼师
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
宿主又在和反派贴贴了
你们闹荒我囤粮,我的系统就是牛
轮回手札
第825章 韭菜能割几茬是几茬
承顺三十四年,堪称是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武器爆发之年。
尽管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大楚帝国就已经研发出来了后装线膛步枪,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
但是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远远谈不上成熟,漏气非常严重,同时枪管加工工艺也不过关,当年也没有搞出来成熟的纸包子弹。
因此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是非常纯粹的实验性产物,只是生产了数百支进行测试后装备就被搁置。
嗯,当年测试的时候因为漏气非常严重,一度导致了多名士兵在测试的时候眼睛被发射药点燃后的高温气体所烧伤。
这也是导致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被抛弃的重要原因。
因为谁也不想要一款动不动就灼伤自家士兵眼睛的步枪,而且还是死贵死贵的步枪。
数年后,十八型步枪的早期型号被研发成功,相对十七型步枪有了巨大的改进,尤其是在漏气方面的改进非常大。
采用了橡胶垫圈,同时改进了纸包弹,把底火从纸包弹的中间部分改为底部。
这也就是当年罗志学在北巡的时候,在天津所看到的十八型步枪的原始型号。
但是这种发射纸包弹的原始型号并没有正式服役,同样只少量生产用于实验性装备……原因嘛,一方面是太贵,另外一方面军方都在等金属子弹呢。
承顺三十年,大楚帝国的铜壳定装子弹研发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进展,十八型步枪成为了第一款适配新子弹的步枪,并为适配金属子弹进行了改进。
橡胶垫圈被取消,改进了枪机结构后的十八型步枪,经过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后,最终在承顺三十二年被正式定型,随后开始批量进入近卫军服役,陆军也开始小规模采购使用。
所以说,这款步枪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只服役了一年多时间而已,前期的装备数量也不多,而产量也不大,毕竟生产线的建设也需要时间的。
进入到承顺三十四年的现在,该款的步枪的产量才逐步提升上来,如今河北武器公司的产量已经爬升到了年产大约十万支。
预计等到明年的时候,河北武器公司的十八型步枪的年产量能够达到二十万支,后年则是达到三十万支,并会维持在年产三十万支很多年时间,直到满足陆军以及近卫军的全面换装为止。
当然,这个过程里,十八型步枪也会持续改进,尽可能改进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人家河北武器公司,可不会一直给你亏本生产。
前期亏损,后期降低成本赚钱,这才是河北武器公司的整体策略。
而这款步枪,包括后续改进型的最终产量,极有可能会达到两百万支以上,成为大楚帝国里第二款产量突破两百万支的制式步枪。
至于第一款?
那是好多年前的十三年式燧发枪!
虽然这玩意早已经退出了陆军现役,但是当年的产量可是相当巨大……其基本型号以及后续改进型号,各种型号多达十几种,同时装备四大武装力量以及国内的普通巡警执法力量,同时也是民兵的制式武器,还在民间销售。
具体产量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是保守估计生产了三百万支以上……
这还不包括这款燧发枪改进而来的出口型号……大楚帝国的出口型号的燧发枪,也是有好几种的,有从老古董二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击发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低端型号,最近几年也有从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的中高端型号,而这些出口版本型号的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目前依旧在小批量生产,仅仅是两广武器公司的第二枪械厂每年都生产大几千条该款步枪用于出口呢。
如果把改进后的出口型号也算上,十三年式系列步枪已经生产了至少四百万支以上,并且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中。
毕竟大楚帝国的燧发枪出口规模还是挺大的,最近十年来,仅仅是奥斯曼帝国就从大楚帝国里先后采购了大约二十万支各式燧发枪。
西班牙以及英格兰人也是帝国燧发枪的大拥趸,西班牙人在承顺三十一年的时候一次性就采购了十五万支十三年式燧发枪。
英格兰人最近四五年也采购了将近十万支。
别说这些国家了,就算是和楚国人之前一直打仗的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其实他们也大量采购了楚国楚国的燧发枪……
楚国在海外进行扩张的时候,经常会遇上拿着楚国武器的土著……但是军方也好,国内高层也好对此都没啥意见。
毕竟打仗归打仗,生意归生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出口的仅仅是燧发枪,连击发枪目前都没有出口呢,国内的军队,乃至民兵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都领先了出口武器好几代呢。
说白了就是,出口武器对楚国自身造成不了什么实际性的威胁,既然如此,这钱能赚还是要赚的。
而且打仗的时候,经常会缴获一些楚国卖出去的燧发枪或火绳枪,这些战利品军方一转手,就会通过武器贸易公司的渠道又卖给那些土著……购买这些战利品的客户,兴许还是被楚军刚击败的土著呢。
毕竟就地销售节约运输成本嘛!
随着楚国正式大规模装备后装线膛步枪,同时也是因为那些土著们已经逐渐普及火绳枪,欧洲地区更是已经开始普及燧发枪后。
未来十三年式燧发枪也将会取代低端燧发枪和火绳枪,成为楚国最主要的出口武器。
当然,低端燧发枪甚至火绳枪,还是会继续卖的。
其他地方不好说,但是在美洲、非洲。印度地区火绳枪就挺好卖的。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土著地区,都会和欧洲地区一样勉强进入了文明时期,开始大规模使用燧发枪了。
很多地方的土著,原来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呢,楚国人的火绳枪对于他们而言,就已经是划时代的产品了。
大楚帝国的武器贸易公司,一向来都是抱着韭菜能割多几茬就割多几茬,能卖冷兵器绝对不卖火绳枪,能卖火绳枪绝对不卖燧发枪的……一般只有当地的武器装备提升到一定水准。
嗯,这个武器装备水平,特指的是当地土著自造武器的能力!
欧洲人能够自造燧发枪,虽然他们自造的燧发枪不咋地,但是楚国人还是大规模向欧洲人出口倾销燧发枪。
印度人,一些南洋土著之类的,他们能够自造火绳枪,那么楚国就对他们出口倾销火绳枪。
其他一些更落后的土著连火绳枪都搞不出来的……楚国人就卖给他们大刀长矛,让这些土著们人手一把宝刀宝剑……
所以大楚帝国的武器出口是比较复杂的,各地区的武器贸易公司主要销售武器的种类也不太一样。
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挺赚钱的。
买大刀长矛赚的钱,可不会比买燧发枪少到哪里去。
这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里的五大武器公司,基本啥武器都生产,从低端原始的大刀长矛弓箭盔甲,再到火绳枪,燧发枪,然后性能拉跨的老古董滑膛炮,还有性能好一些的青铜滑膛炮,铁滑膛炮等等,甚至为了满足一些特定地区用户的需求,各种乱七八糟的冷兵器都有。
比如西亚人喜欢用的弯刀,欧洲人喜欢用的十字大剑之类的,基本上只要你叫得出名,并且有用户需要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五大武器公司的产品目录里找到。
不过这些出口武器装备都是落后好几代的东西了,楚军现役,甚至已经退役但是对楚军能够产生威胁的武器装备,楚军还是不对外卖的。
火帽击发枪如此,后装线膛枪炮更是如此。
后装线膛枪炮想要出口,恐怕得等好几十年甚至更久了,具体时间取决于那些土著国家的实力提升的如何。
如果那些土著国家一直都是现在这个样,那么大楚帝国永远也不会出口后装线膛武器。
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目前来说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枪炮,暂时就只有自家的市场了,尤其是军警市场为主。
而这些市场也是有限的,哪怕是十八型步枪这种堪称划时代的武器,预计最终产量撑死也就两百万支而已,再多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其他几款后装线膛步枪,预计产量就更少了。
比如松江枪械厂的启明步枪,目前只有武装税警一个用户,最终产量估计也就几万支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楚帝国同时服役三款后装线膛步枪,顺带还有多个型号的后装线膛火炮,这都是让大楚帝国的武器装备水平在承顺三十四年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在战场上的影响更大。
承顺三十四年冬十一月,北美洲金山府,数百名背着十八型骑枪,拉着一门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的陆军士兵牵着大量的马力,翻越了金山山脉进入到了北美洲中部内陆地区。
他们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前往围剿一个当地土著部落的。
半个月前,附近的一个楚国移民点被近千名土著袭击,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被劫掠走了大量粮食和牲口,这事被报告上来后,北美巡抚衙门对军方的不作为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这事让驻防金山府的陆军第二十六军高层很被动!
毕竟第二十六军的军司令部就在金山城呢,同时第二十六军作为陆军在美洲仅有的正规军,肩负着控卫整个北美洲的战略任务。
并在北美洲的重点开发地区金山府部署了一万多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第十六师这个甲等师的大半兵力。
金山府,可以说正规军兵力不少,再加上地方上的民兵力量,防护能力可是相当强悍的。
结果还是被那些土著摸进来袭击了一个移民定居点!
这要是小规模渗透进来的土著也就算了,偏偏还是一股近千人规模的土著兵力,这都没能提前发现并拦截,自然是属于陆军方面的失职。
北美巡抚衙门那边,直接喷军方还不算,这还准备写报告回国弹劾军方呢。
这第二十六军的高层丢了面子,甚至还有可能挨国内的训斥自然是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恼羞成怒的第二十六军高层,直接调动第二十六军里的精锐部队出击,势要抓到肝胆大规模袭击楚国移民定居点的土著部落,然后把他们挫骨扬灰!
接受这个任务的就是第十六师第六十三团下属的第一营。
该营是第十六师,也是整个北美地区里第一个换装后装线膛步枪,即十八型步枪的部队。
该部队不仅仅进行了换装,连编制都是根据新的步枪进行了改动,从以往的六个步兵哨缩编为四个步兵连。
这也是楚国首次采用连、排、班这些称呼,摒弃了以往的哨,队,小队等称呼。
连下设立三排,排下设立三班,每个班十四人,一个步兵班里,除了班长外,还会有副班长以及一个资深士官。
在执行一些复杂战斗的时候,可以由班长,副班长,资深士官分别率领四个士兵,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五人战斗小组。
之所以搞三个战斗小组,这倒不是说为了搞什么三三制战术之类的,纯粹是为了方便指挥,毕竟班长一个人很难直接指挥十三个人,得有副手协助他。
同时也是为了施行迂回进攻战术,在缅甸战场的时候,楚军的小规模部队经常这么打仗:正面四五个人形成一个战斗小组,利用掩体射击正面牵制,压制敌军。
两个同样由四五个人组成的战斗小组进行两翼迂回……最终对敌军形成三面夹击的状态。
军方高层琢磨研究了后,觉得这种基础迂回战术很靠谱……于是乎将这种前线基层将士们自发采用的战术在编制上给予了确定。
其他的编制基本也是在实战中进行明确的,比如把步兵哨从六个,缩编为四个步兵连。
就是因为实战中发现,因为采用了后装线膛步枪,士兵们的作战间隔加大后,一个步兵营的展开宽大加大,这也导致了营官难以指挥拉的太开的六个步兵哨。
经过实战以及模拟,最终军方高层认为,一个营官,直接指挥四个直属战斗部队是最佳的选择,距离适中,信息处理高效。
而到了连下,因为同样的问题,连长直接指挥三个排就成为了比较适合的选择。
排直接设三个班也是同样的原因。
大楚帝国陆军里新一代的散兵战术编制,是根据后装线膛步枪以及散兵战术的诸多特点,最终敲定下来的编制!
这种编制其实也不是为了加强火力或其他东西,纯粹是为了指挥起来更方便一些。
除了四个步兵连外,这种新编制的营还编有一个后勤排。
至于炮兵当然是没有……毕竟这只是个几百人的步兵营,而火炮的话一般只有团级部队里才会配给,只有在战斗的时候才会临时下放给步兵营进行配合作战。
只是团级使用的步兵炮还没有搞出来,现在的新式步兵作战,其火炮支援需要师级的75毫米山炮负责。
这样的一个营,战斗步兵加上后勤人员以及传令兵以及其他辅助人员,人员可以达到六百多人的规模,并配属大量的骡马。
人员比以往的线列时代要少了一些,但是战斗力却是成倍增加。
第十六师第六十三团下属的第一营就是属于这样的营,除了这个营外,进军的楚军还有一个骑兵哨以及一个炮兵排以及一个辎重连。
同样清一色装备了后装线膛枪炮的新式部队。
这三支部队,组成了一个临时性的混成营,总兵力约千人规模。
为了收拾那些胆大包天的当地土著,当地楚军高层直接把他们仅有的一个新式混成营都给派了出去。
承顺三十四年,堪称是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武器爆发之年。
尽管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大楚帝国就已经研发出来了后装线膛步枪,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
但是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远远谈不上成熟,漏气非常严重,同时枪管加工工艺也不过关,当年也没有搞出来成熟的纸包子弹。
因此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是非常纯粹的实验性产物,只是生产了数百支进行测试后装备就被搁置。
嗯,当年测试的时候因为漏气非常严重,一度导致了多名士兵在测试的时候眼睛被发射药点燃后的高温气体所烧伤。
这也是导致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被抛弃的重要原因。
因为谁也不想要一款动不动就灼伤自家士兵眼睛的步枪,而且还是死贵死贵的步枪。
数年后,十八型步枪的早期型号被研发成功,相对十七型步枪有了巨大的改进,尤其是在漏气方面的改进非常大。
采用了橡胶垫圈,同时改进了纸包弹,把底火从纸包弹的中间部分改为底部。
这也就是当年罗志学在北巡的时候,在天津所看到的十八型步枪的原始型号。
但是这种发射纸包弹的原始型号并没有正式服役,同样只少量生产用于实验性装备……原因嘛,一方面是太贵,另外一方面军方都在等金属子弹呢。
承顺三十年,大楚帝国的铜壳定装子弹研发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进展,十八型步枪成为了第一款适配新子弹的步枪,并为适配金属子弹进行了改进。
橡胶垫圈被取消,改进了枪机结构后的十八型步枪,经过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后,最终在承顺三十二年被正式定型,随后开始批量进入近卫军服役,陆军也开始小规模采购使用。
所以说,这款步枪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只服役了一年多时间而已,前期的装备数量也不多,而产量也不大,毕竟生产线的建设也需要时间的。
进入到承顺三十四年的现在,该款的步枪的产量才逐步提升上来,如今河北武器公司的产量已经爬升到了年产大约十万支。
预计等到明年的时候,河北武器公司的十八型步枪的年产量能够达到二十万支,后年则是达到三十万支,并会维持在年产三十万支很多年时间,直到满足陆军以及近卫军的全面换装为止。
当然,这个过程里,十八型步枪也会持续改进,尽可能改进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人家河北武器公司,可不会一直给你亏本生产。
前期亏损,后期降低成本赚钱,这才是河北武器公司的整体策略。
而这款步枪,包括后续改进型的最终产量,极有可能会达到两百万支以上,成为大楚帝国里第二款产量突破两百万支的制式步枪。
至于第一款?
那是好多年前的十三年式燧发枪!
虽然这玩意早已经退出了陆军现役,但是当年的产量可是相当巨大……其基本型号以及后续改进型号,各种型号多达十几种,同时装备四大武装力量以及国内的普通巡警执法力量,同时也是民兵的制式武器,还在民间销售。
具体产量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是保守估计生产了三百万支以上……
这还不包括这款燧发枪改进而来的出口型号……大楚帝国的出口型号的燧发枪,也是有好几种的,有从老古董二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击发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低端型号,最近几年也有从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的中高端型号,而这些出口版本型号的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目前依旧在小批量生产,仅仅是两广武器公司的第二枪械厂每年都生产大几千条该款步枪用于出口呢。
如果把改进后的出口型号也算上,十三年式系列步枪已经生产了至少四百万支以上,并且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中。
毕竟大楚帝国的燧发枪出口规模还是挺大的,最近十年来,仅仅是奥斯曼帝国就从大楚帝国里先后采购了大约二十万支各式燧发枪。
西班牙以及英格兰人也是帝国燧发枪的大拥趸,西班牙人在承顺三十一年的时候一次性就采购了十五万支十三年式燧发枪。
英格兰人最近四五年也采购了将近十万支。
别说这些国家了,就算是和楚国人之前一直打仗的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其实他们也大量采购了楚国楚国的燧发枪……
楚国在海外进行扩张的时候,经常会遇上拿着楚国武器的土著……但是军方也好,国内高层也好对此都没啥意见。
毕竟打仗归打仗,生意归生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出口的仅仅是燧发枪,连击发枪目前都没有出口呢,国内的军队,乃至民兵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都领先了出口武器好几代呢。
说白了就是,出口武器对楚国自身造成不了什么实际性的威胁,既然如此,这钱能赚还是要赚的。
而且打仗的时候,经常会缴获一些楚国卖出去的燧发枪或火绳枪,这些战利品军方一转手,就会通过武器贸易公司的渠道又卖给那些土著……购买这些战利品的客户,兴许还是被楚军刚击败的土著呢。
毕竟就地销售节约运输成本嘛!
随着楚国正式大规模装备后装线膛步枪,同时也是因为那些土著们已经逐渐普及火绳枪,欧洲地区更是已经开始普及燧发枪后。
未来十三年式燧发枪也将会取代低端燧发枪和火绳枪,成为楚国最主要的出口武器。
当然,低端燧发枪甚至火绳枪,还是会继续卖的。
其他地方不好说,但是在美洲、非洲。印度地区火绳枪就挺好卖的。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土著地区,都会和欧洲地区一样勉强进入了文明时期,开始大规模使用燧发枪了。
很多地方的土著,原来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呢,楚国人的火绳枪对于他们而言,就已经是划时代的产品了。
大楚帝国的武器贸易公司,一向来都是抱着韭菜能割多几茬就割多几茬,能卖冷兵器绝对不卖火绳枪,能卖火绳枪绝对不卖燧发枪的……一般只有当地的武器装备提升到一定水准。
嗯,这个武器装备水平,特指的是当地土著自造武器的能力!
欧洲人能够自造燧发枪,虽然他们自造的燧发枪不咋地,但是楚国人还是大规模向欧洲人出口倾销燧发枪。
印度人,一些南洋土著之类的,他们能够自造火绳枪,那么楚国就对他们出口倾销火绳枪。
其他一些更落后的土著连火绳枪都搞不出来的……楚国人就卖给他们大刀长矛,让这些土著们人手一把宝刀宝剑……
所以大楚帝国的武器出口是比较复杂的,各地区的武器贸易公司主要销售武器的种类也不太一样。
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挺赚钱的。
买大刀长矛赚的钱,可不会比买燧发枪少到哪里去。
这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里的五大武器公司,基本啥武器都生产,从低端原始的大刀长矛弓箭盔甲,再到火绳枪,燧发枪,然后性能拉跨的老古董滑膛炮,还有性能好一些的青铜滑膛炮,铁滑膛炮等等,甚至为了满足一些特定地区用户的需求,各种乱七八糟的冷兵器都有。
比如西亚人喜欢用的弯刀,欧洲人喜欢用的十字大剑之类的,基本上只要你叫得出名,并且有用户需要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五大武器公司的产品目录里找到。
不过这些出口武器装备都是落后好几代的东西了,楚军现役,甚至已经退役但是对楚军能够产生威胁的武器装备,楚军还是不对外卖的。
火帽击发枪如此,后装线膛枪炮更是如此。
后装线膛枪炮想要出口,恐怕得等好几十年甚至更久了,具体时间取决于那些土著国家的实力提升的如何。
如果那些土著国家一直都是现在这个样,那么大楚帝国永远也不会出口后装线膛武器。
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目前来说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枪炮,暂时就只有自家的市场了,尤其是军警市场为主。
而这些市场也是有限的,哪怕是十八型步枪这种堪称划时代的武器,预计最终产量撑死也就两百万支而已,再多是不太可能了。
至于其他几款后装线膛步枪,预计产量就更少了。
比如松江枪械厂的启明步枪,目前只有武装税警一个用户,最终产量估计也就几万支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楚帝国同时服役三款后装线膛步枪,顺带还有多个型号的后装线膛火炮,这都是让大楚帝国的武器装备水平在承顺三十四年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在战场上的影响更大。
承顺三十四年冬十一月,北美洲金山府,数百名背着十八型骑枪,拉着一门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的陆军士兵牵着大量的马力,翻越了金山山脉进入到了北美洲中部内陆地区。
他们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前往围剿一个当地土著部落的。
半个月前,附近的一个楚国移民点被近千名土著袭击,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被劫掠走了大量粮食和牲口,这事被报告上来后,北美巡抚衙门对军方的不作为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这事让驻防金山府的陆军第二十六军高层很被动!
毕竟第二十六军的军司令部就在金山城呢,同时第二十六军作为陆军在美洲仅有的正规军,肩负着控卫整个北美洲的战略任务。
并在北美洲的重点开发地区金山府部署了一万多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第十六师这个甲等师的大半兵力。
金山府,可以说正规军兵力不少,再加上地方上的民兵力量,防护能力可是相当强悍的。
结果还是被那些土著摸进来袭击了一个移民定居点!
这要是小规模渗透进来的土著也就算了,偏偏还是一股近千人规模的土著兵力,这都没能提前发现并拦截,自然是属于陆军方面的失职。
北美巡抚衙门那边,直接喷军方还不算,这还准备写报告回国弹劾军方呢。
这第二十六军的高层丢了面子,甚至还有可能挨国内的训斥自然是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恼羞成怒的第二十六军高层,直接调动第二十六军里的精锐部队出击,势要抓到肝胆大规模袭击楚国移民定居点的土著部落,然后把他们挫骨扬灰!
接受这个任务的就是第十六师第六十三团下属的第一营。
该营是第十六师,也是整个北美地区里第一个换装后装线膛步枪,即十八型步枪的部队。
该部队不仅仅进行了换装,连编制都是根据新的步枪进行了改动,从以往的六个步兵哨缩编为四个步兵连。
这也是楚国首次采用连、排、班这些称呼,摒弃了以往的哨,队,小队等称呼。
连下设立三排,排下设立三班,每个班十四人,一个步兵班里,除了班长外,还会有副班长以及一个资深士官。
在执行一些复杂战斗的时候,可以由班长,副班长,资深士官分别率领四个士兵,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五人战斗小组。
之所以搞三个战斗小组,这倒不是说为了搞什么三三制战术之类的,纯粹是为了方便指挥,毕竟班长一个人很难直接指挥十三个人,得有副手协助他。
同时也是为了施行迂回进攻战术,在缅甸战场的时候,楚军的小规模部队经常这么打仗:正面四五个人形成一个战斗小组,利用掩体射击正面牵制,压制敌军。
两个同样由四五个人组成的战斗小组进行两翼迂回……最终对敌军形成三面夹击的状态。
军方高层琢磨研究了后,觉得这种基础迂回战术很靠谱……于是乎将这种前线基层将士们自发采用的战术在编制上给予了确定。
其他的编制基本也是在实战中进行明确的,比如把步兵哨从六个,缩编为四个步兵连。
就是因为实战中发现,因为采用了后装线膛步枪,士兵们的作战间隔加大后,一个步兵营的展开宽大加大,这也导致了营官难以指挥拉的太开的六个步兵哨。
经过实战以及模拟,最终军方高层认为,一个营官,直接指挥四个直属战斗部队是最佳的选择,距离适中,信息处理高效。
而到了连下,因为同样的问题,连长直接指挥三个排就成为了比较适合的选择。
排直接设三个班也是同样的原因。
大楚帝国陆军里新一代的散兵战术编制,是根据后装线膛步枪以及散兵战术的诸多特点,最终敲定下来的编制!
这种编制其实也不是为了加强火力或其他东西,纯粹是为了指挥起来更方便一些。
除了四个步兵连外,这种新编制的营还编有一个后勤排。
至于炮兵当然是没有……毕竟这只是个几百人的步兵营,而火炮的话一般只有团级部队里才会配给,只有在战斗的时候才会临时下放给步兵营进行配合作战。
只是团级使用的步兵炮还没有搞出来,现在的新式步兵作战,其火炮支援需要师级的75毫米山炮负责。
这样的一个营,战斗步兵加上后勤人员以及传令兵以及其他辅助人员,人员可以达到六百多人的规模,并配属大量的骡马。
人员比以往的线列时代要少了一些,但是战斗力却是成倍增加。
第十六师第六十三团下属的第一营就是属于这样的营,除了这个营外,进军的楚军还有一个骑兵哨以及一个炮兵排以及一个辎重连。
同样清一色装备了后装线膛枪炮的新式部队。
这三支部队,组成了一个临时性的混成营,总兵力约千人规模。
为了收拾那些胆大包天的当地土著,当地楚军高层直接把他们仅有的一个新式混成营都给派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