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892章 松江商报
热门推荐:
神级狂婿
开局卖包子,惊呆辣美妻
神通横推修仙世界
重生后成了权臣掌中娇
神的养成:大佬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神壕快穿:闪开,小祖宗驾到
魂穿之贪财天师大佬被国家特招了
丑妃逆袭:战神王爷宠疯了
第892章 松江商报
承顺三十七年十二月,时值寒冬的松江城,纵然有着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里的诸多蜂窝煤炉子以及大量工厂里的蒸汽机所散发出来的庞大热量,但是冬天的这座城市依旧寒冷无比。
时值小冰河时期的承顺三十七年,冬天里可比后世二十一世纪里的冬天冷多了,甚至比三十多年前的明末时期还要更冷一些。
今年的长江甚至都出现了结冰的现象,十二月份里连续两场的寒潮南下,不仅仅让北方诸省大幅度降温降雪,就连松江城这个往日里比较暖和的沿海城市也是下起了雪。
别说江南这片了,就算是更南边的广东地区,在过去三十几年里几乎每一年都会下雪,哪怕是广州也经常下雪。
这种情况后世人估计都想象不到……
当然了,这个小冰河时期的冷,只局限于冬天……可不是说常年都那么冷,实际上夏天的时候该热的时候也非常热。
简单来说,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并不是单纯的冷,更多的还是极端气候比较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同时长时间干旱和暴雨等极端气候也非常多。
不过这些所谓的极端气候,也只是放在宏观条件下去看才能察觉到,实际上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往往察觉不到的。
至少承顺三十七年的楚国人,其实是没有小冰河时期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也感受不到。
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从出生到现在,天气基本都这样……而作为一个在北方出生,目前已经定居松江城的孙旭更是不觉得下雪的松江城有多稀奇……
更何况只是下了点小雪而已,这点小雪刚落到地面没多久就已经化掉了。
相对于他老家冬天时候下的鹅毛大雪,不值一提。
更何况,他是住在松江西城区北郊的独栋住宅里,壁炉早已经烧起了产自广东广宁煤田的无烟煤,屋内的室温维持在人体可以接受的程度。
早上起床简单梳洗换衣后,孙旭下了一楼坐在餐桌上,餐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份已经提前熨烫好的报纸。
一份是松江府当地的松江商报,另外一份则是朝报。
松江商报这种地方的报纸是在三四年前才陆续放开限制的,早先的时候整个帝国里只有一份报纸,那就是大楚朝报。
并且严禁私人办报,也禁止地方官府自行办报纸。
朝报由大楚帝国礼教部朝报司统一管理,设立全国版,省版,并向各省地派遣朝报官员设立各省朝报处,但是该朝报处并不属于省巡抚衙门里的礼教厅管辖。
而是依旧隶属于朝报司,也就是礼教部直辖。
派出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也不是地方官员,而是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体系内,属于京官序列。
派遣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们在当地采访编写文章内容,并交付上级进行审查。
其中朝报司直接敲定全国版内容,并把敲定的全国版内容通过公文传递渠道快速传递到各省,然后再加上各省朝报处审核敲定的省版内容,最后汇集到一起,分发给各府进行印刷最后进行发行。
同时各省每一期省版的内容,省朝报处虽然自行审核过后,但是依旧需要送往京畿朝报司进行备案核查,如果出现了不该有的内容,那么该省负责朝报处的官员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整个朝报的采编以及发行工作,可谓是相当的复杂。
但是报纸这东西非常敏感,罗志学对这玩意更是一直都抱着警惕的利用心理。
既想要用朝报进行朝廷政策的宣传,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便捷的渠道知道朝廷的重大政策,打破横在朝廷官方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壁垒,把地方舆论权从当地士绅读书人的手中收到官方手中。
同时因为报纸直接面向广大民众,发布的消息会迅速的,大范围的流传,因此舆论影响力非常大。
如此的强力舆论工具,自然是要进行牢牢的掌握,同时也要防范官方朝报机构里出现一些非主流人士,利用这个渠道发布一些非主流内容。
因此罗志学敲定的朝报体系,是既用又防,一方面是大规模发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查体系。
其中的全国版内容,更是不惜耗费更多的成本,牺牲报纸的时效性,利用地方采编,朝报司审查,公文分发,地方印刷这一整套流程来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民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尤其是对地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在促使着大楚帝国在朝报上进行了持续的变革。
承顺二十五年,应广大民众,甚至是大量地方官员的请求,经过大楚帝国御前参务会议反复讨论后,正式设立朝报省版内容,由朝报司派遣官员驻扎各省,设立各省朝报处,负责各省朝报省版内容的采编、审核,随同抵达的全国本朝报一起印刷、发行。
而等到承顺三十年后,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了解官方动态,知识科普,文学作品等内容了,还希望了解更多的商业内容甚至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以满足商业需求乃至猎奇性。
因此承顺三十四年开始,经过御前参务会议讨论,最终敲定了谨慎试办时效性更高,倾向于商业资讯的地方性报纸,并挑选了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第一批试点城市,只有五家,分别是金陵、松江、广州、天津、汉天五家。
因为这五个城市,也是商业最为活跃,对时效性商业资讯需求最为强烈的城市。
同时也因为这些帝国官方在这些大城市的掌控力度,尤其是礼教部在这些地方的教化工作力度是非常强悍的。
毕竟这些城市是如此的重要,帝国官方想要不重视都不行……而高度重视下的试点工作,就能够确保有更多的力量来进行地方报纸的监管。
松江商报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在承顺三十五年正式成立并发行。
松江商报虽然是地方报纸,但实际上并不是由松江府,也不是由江南省的礼教机构管辖,而是和之前的省版朝报一样,依旧归属礼教部朝报司直辖。
礼教部朝报司直接派了一名从四品的资深朝报官员前往松江城,担任松江商报的督办,同时还兼任了江南朝报处的副处长。
顺带一提,朝报司相关官员的品级都蛮高的,朝报司的司长通常都是礼教部右侍郎兼任……换句话说朝报司的司长实际上是个从二品的职务,并不是常规司级机构的正三品
从二品那可是妥妥的帝国顶级高官序列,已经有资格参与相应事务的参务会议了,比较商讨教化问题的时候,礼教部右侍郎作为具体负责官员,自然是需要参加相关的参务会议的。
要不然连具体负责人都不在,讨论个啥啊……
礼教部的两大任务或者说职权,一个就是科举,一个就是教化了。
前者为国选材,后者负责教化工作。
而朝报司就是礼教部里负责教化工作里的重要一环,通常是由分管教化工作的右侍郎兼任司长一职。
朝报司副司长是中规中矩的从三品,但是往往是资深从三品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同时朝报司司长调职的话,一般都是升级调任,而不是平调……这是礼教以及一些相关机构里诸多从三品官员继续往上爬的上佳跳板。
副司长下属的直属各处处长是正四品,这个倒是没啥稀奇的。
而派驻到地方上的省朝报处的处长也是正四品,品级和巡抚衙门里的各厅厅长、各知府品级看似相当。
但是朝报处官员都是属于京官外派,因此在政治地位上比地方官其实要高一些……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各省里的礼教厅厅长,如果不是从三品参议兼任的话,那么这个省礼教厅的厅长,实际品级上,乃至政治地位上还不如一个省朝报处的处长。
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省朝报处的处长结束任期后,要么平调回京继续当正四品的京官,要么升一级外调地方,普遍是担任从三品的各省参议……当然了,中途倒霉犯事或年纪到了退居二线养老退休的不算,只说正常调任升迁。
而各省礼教厅的厅长正四品,想要直接升到从三品参议很难的,升职的情况下,往往都会调回京畿礼教部或其他机构担任正四品的职务,再熬几年继续外放,那么才能奢望从三品的省参议。
当然了……两者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日常工作里虽然需要密切配合,但是彼此不存在什么管辖管辖。
各省朝报处的处长们,完全可以不鸟地方衙门的……连当地巡抚的面子都不用给,这就是礼教部直辖的原因所在,就是要避免派驻到地方的朝报官员们,受到地方官员的影响。
帝国要的是一个统一的,由帝国京畿参务院,帝国皇帝所掌控的舆论声音……不需要地方上的巡抚掌控的舆论声音。
对于舆论渠道,帝国高层,各参务大臣们也好,帝国皇帝也好一向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才导致了派驻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属于京官序列的情况。
而大楚帝国里存在类似情况的,只有更加独特的税务部。
大楚帝国里的税务机构一向来都是独树一帜的,基本不和地方官府也不和京畿其他机构打交道,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税务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税务官员乃至税务巡警,都是属于税务部所辖,和地方没啥关系……
在收税这件事上,帝国一向来都是极端重视的,罗志学为了让税务部更好的收税,不仅仅让税务机构设立了税务巡警,让税务巡警拥有了税法领域里的执法权,甚至还让税务部设立了专门的武装税警这种专业的税务军队。
大楚帝国的武装税警,那是真的能上战场打仗的,比后世美国的国税局里的所谓武装要强得多了……
早些年统一战争时期里,武装税警是给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基本上正规军前脚刚打下来一个地方,武装税警后脚就跟进了,然后配合着军方进行肃清作战,当然了,人家武装税警配合军方进行肃清作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税……只是当时不少士绅权贵们在明朝治下生活久了,形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不用交税的,因此需要税务机构带着枪炮刀剑长矛上门收税。
这也是武装税警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抗税的地主豪强士绅太多,陆军又太忙,兵力也少,而地方的巡警又不顶用……最终是逼得税务机构自己组织武装税警收税了。
统一战争后,武装税警的规模急速下降,一度销声灭迹没啥存在感……那个时候武装税警进行了大规模缩编,一度朝着望着类似武装巡警的小规模特种治安作战的模式发展……几乎失去了大规模野战能力。
但是很快帝国在海外地区的大规模扩张,又让武装税警迎来了新的春天。
帝国的税务机关发现海外直属领地以及殖民地偷税漏税的情况极其严重,同时不少殖民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土著们根本就没有交税的概念或者意愿,总想着偷税漏税,各种走私逃税层出不穷。
于是乎武装税警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税务官员们发现小规模治安战模式的武装税警在海外不够用,于是乎开始大规模的扩招,组建了大量数百人规模的类似小规模混成营的武装税警大队。
如今大楚帝国里在海外地区(不包括已经本土化没几个土著的南洋),一共部署了三十四个武装税警大队,广泛分布在美洲、印度、非洲的海外直辖领地以及殖民地。
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多人。
这说的仅仅是执行战斗任务的武装税警,装备一系列最新式后装线膛武器,每一个武装税警大队里都拥有一个炮兵中队,也拥有骑兵中队,拉上去能玩大规模野战甚至攻坚战的武装税警!
并不包括进行常规执法的税警……
武装税警,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指挥权都已经不在税务机构手中,而是属于税务机构和军方双重管辖,武装税警的几乎所有人员,都是清一色的陆军或海军或近卫军里的退役的军人,武装税警的大规模调动,同样是需要军方批准的……
这玩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大楚帝国里的第四大武装力量,各项军事采购的时候,往往是和陆军、海军、近卫军并列的……当然了,经费还是税务部自己出。
军方那群人,其实就是打着武装税警的名头,让税务部当冤大头帮他们养一万多人经验丰富,拥有多年作战经验的精锐军人。
税务部那边虽然出钱了,但是也能用更加方便的借用军方的力量来弹压海外的各种抗税分子……利用强悍,乃至残暴的武装税警让所有人都知道:不交税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税务机构乃至税务执法人员的很多负面名声,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税务机关纵容甚至放出去的……为的就是让人们都知道,交税这件事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收税我们税务机关连军队都弄出来了……
你偷税漏税之前你可要想清楚,是否做好了付出家破人亡的代价?
根据税务部过去三十几年来的经验,收税这种事,可不能指望纳税人的自觉……得靠枪炮!
就跟后世的所有美国人都知道,宁愿得罪FBI,CIA,也不能得罪IRS……前者其实也没啥可怕的,毕竟和普通人其实没啥关系……
但是,伱逃税的话,人家IRS可是会开着装甲车,端着机枪直接冲进你家……
而对于当代的大楚帝国税务机构而言,也需要这么一种名声……很多时候武装税警在海外地区,针对一些走私逃税的土著商人甚至政权进行武装打击,强行收税乃至罚款的时候,除了收税之外,也是为了能够在国内进行相应的宣传:收税这种事,我们是认真的,别想着偷税漏税!
这宣传多了,楚国人自然也就觉得税务机构不能招惹,在交税的时候就会老老实实的,至少不会明目张胆的偷税漏税,尤其是那些纳税大户,也就是那些企业或者上流社会的富商权贵们。
顶多就是利用规则漏洞玩一玩避税,但是没一个敢光明正大偷税漏税的!
如此,大楚帝国的财政才如此的健康。
光是中央财政收入一年都十几个亿,这要是不健康才见鬼……
税务部在大楚帝国里是特殊的……而朝报机构在大楚帝国里也是属于比较特殊的序列,尽管看似权力和名声之类的无法和税务机构相提并论,但是因为舆论渠道的重要性,所以朝报机构也是效仿了税务机关,采取了京畿直辖的模式,和地方官府彻底剥离开来。
而这一次办地方时效性报纸,朝报司……不,应该说是礼教部更是高度重视。
筹办松江商报的时候,礼教部直接调了一个从四品的副处长过来当松江商报的督办,顺带兼任江南省朝报处的副处长,由此可见朝报司对地方时效性报纸的重视……或者说警惕!
朝报司要确保第一批地方时效性报纸的内容和步调要在可控范围之内,为后来更多地方时效性报纸的推行打下一个样板:地方时效性报纸就该这么办,不能给本官瞎搞,要不然坏了礼教大业,本官分分钟让你丢官去职。
承顺三十七年十二月,时值寒冬的松江城,纵然有着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里的诸多蜂窝煤炉子以及大量工厂里的蒸汽机所散发出来的庞大热量,但是冬天的这座城市依旧寒冷无比。
时值小冰河时期的承顺三十七年,冬天里可比后世二十一世纪里的冬天冷多了,甚至比三十多年前的明末时期还要更冷一些。
今年的长江甚至都出现了结冰的现象,十二月份里连续两场的寒潮南下,不仅仅让北方诸省大幅度降温降雪,就连松江城这个往日里比较暖和的沿海城市也是下起了雪。
别说江南这片了,就算是更南边的广东地区,在过去三十几年里几乎每一年都会下雪,哪怕是广州也经常下雪。
这种情况后世人估计都想象不到……
当然了,这个小冰河时期的冷,只局限于冬天……可不是说常年都那么冷,实际上夏天的时候该热的时候也非常热。
简单来说,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并不是单纯的冷,更多的还是极端气候比较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同时长时间干旱和暴雨等极端气候也非常多。
不过这些所谓的极端气候,也只是放在宏观条件下去看才能察觉到,实际上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往往察觉不到的。
至少承顺三十七年的楚国人,其实是没有小冰河时期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也感受不到。
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从出生到现在,天气基本都这样……而作为一个在北方出生,目前已经定居松江城的孙旭更是不觉得下雪的松江城有多稀奇……
更何况只是下了点小雪而已,这点小雪刚落到地面没多久就已经化掉了。
相对于他老家冬天时候下的鹅毛大雪,不值一提。
更何况,他是住在松江西城区北郊的独栋住宅里,壁炉早已经烧起了产自广东广宁煤田的无烟煤,屋内的室温维持在人体可以接受的程度。
早上起床简单梳洗换衣后,孙旭下了一楼坐在餐桌上,餐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份已经提前熨烫好的报纸。
一份是松江府当地的松江商报,另外一份则是朝报。
松江商报这种地方的报纸是在三四年前才陆续放开限制的,早先的时候整个帝国里只有一份报纸,那就是大楚朝报。
并且严禁私人办报,也禁止地方官府自行办报纸。
朝报由大楚帝国礼教部朝报司统一管理,设立全国版,省版,并向各省地派遣朝报官员设立各省朝报处,但是该朝报处并不属于省巡抚衙门里的礼教厅管辖。
而是依旧隶属于朝报司,也就是礼教部直辖。
派出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也不是地方官员,而是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体系内,属于京官序列。
派遣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们在当地采访编写文章内容,并交付上级进行审查。
其中朝报司直接敲定全国版内容,并把敲定的全国版内容通过公文传递渠道快速传递到各省,然后再加上各省朝报处审核敲定的省版内容,最后汇集到一起,分发给各府进行印刷最后进行发行。
同时各省每一期省版的内容,省朝报处虽然自行审核过后,但是依旧需要送往京畿朝报司进行备案核查,如果出现了不该有的内容,那么该省负责朝报处的官员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整个朝报的采编以及发行工作,可谓是相当的复杂。
但是报纸这东西非常敏感,罗志学对这玩意更是一直都抱着警惕的利用心理。
既想要用朝报进行朝廷政策的宣传,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便捷的渠道知道朝廷的重大政策,打破横在朝廷官方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壁垒,把地方舆论权从当地士绅读书人的手中收到官方手中。
同时因为报纸直接面向广大民众,发布的消息会迅速的,大范围的流传,因此舆论影响力非常大。
如此的强力舆论工具,自然是要进行牢牢的掌握,同时也要防范官方朝报机构里出现一些非主流人士,利用这个渠道发布一些非主流内容。
因此罗志学敲定的朝报体系,是既用又防,一方面是大规模发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查体系。
其中的全国版内容,更是不惜耗费更多的成本,牺牲报纸的时效性,利用地方采编,朝报司审查,公文分发,地方印刷这一整套流程来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民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尤其是对地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在促使着大楚帝国在朝报上进行了持续的变革。
承顺二十五年,应广大民众,甚至是大量地方官员的请求,经过大楚帝国御前参务会议反复讨论后,正式设立朝报省版内容,由朝报司派遣官员驻扎各省,设立各省朝报处,负责各省朝报省版内容的采编、审核,随同抵达的全国本朝报一起印刷、发行。
而等到承顺三十年后,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了解官方动态,知识科普,文学作品等内容了,还希望了解更多的商业内容甚至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以满足商业需求乃至猎奇性。
因此承顺三十四年开始,经过御前参务会议讨论,最终敲定了谨慎试办时效性更高,倾向于商业资讯的地方性报纸,并挑选了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第一批试点城市,只有五家,分别是金陵、松江、广州、天津、汉天五家。
因为这五个城市,也是商业最为活跃,对时效性商业资讯需求最为强烈的城市。
同时也因为这些帝国官方在这些大城市的掌控力度,尤其是礼教部在这些地方的教化工作力度是非常强悍的。
毕竟这些城市是如此的重要,帝国官方想要不重视都不行……而高度重视下的试点工作,就能够确保有更多的力量来进行地方报纸的监管。
松江商报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在承顺三十五年正式成立并发行。
松江商报虽然是地方报纸,但实际上并不是由松江府,也不是由江南省的礼教机构管辖,而是和之前的省版朝报一样,依旧归属礼教部朝报司直辖。
礼教部朝报司直接派了一名从四品的资深朝报官员前往松江城,担任松江商报的督办,同时还兼任了江南朝报处的副处长。
顺带一提,朝报司相关官员的品级都蛮高的,朝报司的司长通常都是礼教部右侍郎兼任……换句话说朝报司的司长实际上是个从二品的职务,并不是常规司级机构的正三品
从二品那可是妥妥的帝国顶级高官序列,已经有资格参与相应事务的参务会议了,比较商讨教化问题的时候,礼教部右侍郎作为具体负责官员,自然是需要参加相关的参务会议的。
要不然连具体负责人都不在,讨论个啥啊……
礼教部的两大任务或者说职权,一个就是科举,一个就是教化了。
前者为国选材,后者负责教化工作。
而朝报司就是礼教部里负责教化工作里的重要一环,通常是由分管教化工作的右侍郎兼任司长一职。
朝报司副司长是中规中矩的从三品,但是往往是资深从三品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同时朝报司司长调职的话,一般都是升级调任,而不是平调……这是礼教以及一些相关机构里诸多从三品官员继续往上爬的上佳跳板。
副司长下属的直属各处处长是正四品,这个倒是没啥稀奇的。
而派驻到地方上的省朝报处的处长也是正四品,品级和巡抚衙门里的各厅厅长、各知府品级看似相当。
但是朝报处官员都是属于京官外派,因此在政治地位上比地方官其实要高一些……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各省里的礼教厅厅长,如果不是从三品参议兼任的话,那么这个省礼教厅的厅长,实际品级上,乃至政治地位上还不如一个省朝报处的处长。
实际上也是,大部分省朝报处的处长结束任期后,要么平调回京继续当正四品的京官,要么升一级外调地方,普遍是担任从三品的各省参议……当然了,中途倒霉犯事或年纪到了退居二线养老退休的不算,只说正常调任升迁。
而各省礼教厅的厅长正四品,想要直接升到从三品参议很难的,升职的情况下,往往都会调回京畿礼教部或其他机构担任正四品的职务,再熬几年继续外放,那么才能奢望从三品的省参议。
当然了……两者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日常工作里虽然需要密切配合,但是彼此不存在什么管辖管辖。
各省朝报处的处长们,完全可以不鸟地方衙门的……连当地巡抚的面子都不用给,这就是礼教部直辖的原因所在,就是要避免派驻到地方的朝报官员们,受到地方官员的影响。
帝国要的是一个统一的,由帝国京畿参务院,帝国皇帝所掌控的舆论声音……不需要地方上的巡抚掌控的舆论声音。
对于舆论渠道,帝国高层,各参务大臣们也好,帝国皇帝也好一向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才导致了派驻到地方上的朝报官员,依旧属于礼教部编制,属于京官序列的情况。
而大楚帝国里存在类似情况的,只有更加独特的税务部。
大楚帝国里的税务机构一向来都是独树一帜的,基本不和地方官府也不和京畿其他机构打交道,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税务官员,哪怕是最基层的税务官员乃至税务巡警,都是属于税务部所辖,和地方没啥关系……
在收税这件事上,帝国一向来都是极端重视的,罗志学为了让税务部更好的收税,不仅仅让税务机构设立了税务巡警,让税务巡警拥有了税法领域里的执法权,甚至还让税务部设立了专门的武装税警这种专业的税务军队。
大楚帝国的武装税警,那是真的能上战场打仗的,比后世美国的国税局里的所谓武装要强得多了……
早些年统一战争时期里,武装税警是给统一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基本上正规军前脚刚打下来一个地方,武装税警后脚就跟进了,然后配合着军方进行肃清作战,当然了,人家武装税警配合军方进行肃清作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税……只是当时不少士绅权贵们在明朝治下生活久了,形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不用交税的,因此需要税务机构带着枪炮刀剑长矛上门收税。
这也是武装税警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抗税的地主豪强士绅太多,陆军又太忙,兵力也少,而地方的巡警又不顶用……最终是逼得税务机构自己组织武装税警收税了。
统一战争后,武装税警的规模急速下降,一度销声灭迹没啥存在感……那个时候武装税警进行了大规模缩编,一度朝着望着类似武装巡警的小规模特种治安作战的模式发展……几乎失去了大规模野战能力。
但是很快帝国在海外地区的大规模扩张,又让武装税警迎来了新的春天。
帝国的税务机关发现海外直属领地以及殖民地偷税漏税的情况极其严重,同时不少殖民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土著们根本就没有交税的概念或者意愿,总想着偷税漏税,各种走私逃税层出不穷。
于是乎武装税警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税务官员们发现小规模治安战模式的武装税警在海外不够用,于是乎开始大规模的扩招,组建了大量数百人规模的类似小规模混成营的武装税警大队。
如今大楚帝国里在海外地区(不包括已经本土化没几个土著的南洋),一共部署了三十四个武装税警大队,广泛分布在美洲、印度、非洲的海外直辖领地以及殖民地。
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多人。
这说的仅仅是执行战斗任务的武装税警,装备一系列最新式后装线膛武器,每一个武装税警大队里都拥有一个炮兵中队,也拥有骑兵中队,拉上去能玩大规模野战甚至攻坚战的武装税警!
并不包括进行常规执法的税警……
武装税警,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指挥权都已经不在税务机构手中,而是属于税务机构和军方双重管辖,武装税警的几乎所有人员,都是清一色的陆军或海军或近卫军里的退役的军人,武装税警的大规模调动,同样是需要军方批准的……
这玩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大楚帝国里的第四大武装力量,各项军事采购的时候,往往是和陆军、海军、近卫军并列的……当然了,经费还是税务部自己出。
军方那群人,其实就是打着武装税警的名头,让税务部当冤大头帮他们养一万多人经验丰富,拥有多年作战经验的精锐军人。
税务部那边虽然出钱了,但是也能用更加方便的借用军方的力量来弹压海外的各种抗税分子……利用强悍,乃至残暴的武装税警让所有人都知道:不交税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税务机构乃至税务执法人员的很多负面名声,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税务机关纵容甚至放出去的……为的就是让人们都知道,交税这件事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收税我们税务机关连军队都弄出来了……
你偷税漏税之前你可要想清楚,是否做好了付出家破人亡的代价?
根据税务部过去三十几年来的经验,收税这种事,可不能指望纳税人的自觉……得靠枪炮!
就跟后世的所有美国人都知道,宁愿得罪FBI,CIA,也不能得罪IRS……前者其实也没啥可怕的,毕竟和普通人其实没啥关系……
但是,伱逃税的话,人家IRS可是会开着装甲车,端着机枪直接冲进你家……
而对于当代的大楚帝国税务机构而言,也需要这么一种名声……很多时候武装税警在海外地区,针对一些走私逃税的土著商人甚至政权进行武装打击,强行收税乃至罚款的时候,除了收税之外,也是为了能够在国内进行相应的宣传:收税这种事,我们是认真的,别想着偷税漏税!
这宣传多了,楚国人自然也就觉得税务机构不能招惹,在交税的时候就会老老实实的,至少不会明目张胆的偷税漏税,尤其是那些纳税大户,也就是那些企业或者上流社会的富商权贵们。
顶多就是利用规则漏洞玩一玩避税,但是没一个敢光明正大偷税漏税的!
如此,大楚帝国的财政才如此的健康。
光是中央财政收入一年都十几个亿,这要是不健康才见鬼……
税务部在大楚帝国里是特殊的……而朝报机构在大楚帝国里也是属于比较特殊的序列,尽管看似权力和名声之类的无法和税务机构相提并论,但是因为舆论渠道的重要性,所以朝报机构也是效仿了税务机关,采取了京畿直辖的模式,和地方官府彻底剥离开来。
而这一次办地方时效性报纸,朝报司……不,应该说是礼教部更是高度重视。
筹办松江商报的时候,礼教部直接调了一个从四品的副处长过来当松江商报的督办,顺带兼任江南省朝报处的副处长,由此可见朝报司对地方时效性报纸的重视……或者说警惕!
朝报司要确保第一批地方时效性报纸的内容和步调要在可控范围之内,为后来更多地方时效性报纸的推行打下一个样板:地方时效性报纸就该这么办,不能给本官瞎搞,要不然坏了礼教大业,本官分分钟让你丢官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