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宋灭元 第三百七十六章 谋国之策
热门推荐:
他太听劝了,竟然真练成了超凡
从山贼开始
穿越平行世界,放飞自我
爱的互换
混沌塔
人在玄幻,塑造华夏传说
大明:家父朱元璋,我当逍遥王不过分吧?
世子无双
炼气三万年,师尊你真的无敌了!
?? 程越竖起大拇指,赞道:“就冲你这句话,这件事交给你我也放心了,这样才是办大事的人。看书神器.YAnKuAi.你说的不错,确实如此,两个海的水平面如果不一致,修运河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以现有的技术恐怕根本做不到。不知你是否想过,既然有故道,可见以前就曾修通过。你不要问我如何得知的,我可以向你保证,地中海与阿拉伯海的水平面相等,否则我决不会下这么大的工夫。想必你比谁都清楚,从大宋向你那里运送货物是名副其实的万里迢迢,决非易事。”
阿鲁浑被程越的一番道理说得心服口服,笑道:“确实如此,既然你敢保证,那我就修修看,我会找到最好的工匠,你答应我的地图也不能食言。”
程越伸出手道:“一言为定。”与阿鲁浑击掌为誓。
安童插口问道:“程越,这运河多少年会修好?”
历史上修苏伊士运河时修了十一年才修好,但当时已无故道,前期做了大量勘探工作,程越的要求没那么高,毕竟现在的船吨位都不大,而且全是木船,吃水不深,总体说来,工程量只有后世的四分之一左右。程越考虑了一下,道:“如果用十万人去挖,初步挖通大概要六到七年,用更多的人可以再快些,我的意思是用四到五年修成。阿鲁浑,你不要顾惜黑奴的命,累死一批后紧接着再买就行,不能干活的全都杀了。你不断地从马木留克那里买黑奴,就会诱使他们将兵力送到南方去不停地抢黑奴,这样一来可以分散它的兵力,让他们不再成为你们的威胁。二来可以让他们与南方的国家大打出手,你坐收渔利!不用担心马木留克人不上当,那些人抢掠惯了,一定会等着你修好运河他们跑来夺取,所以决不会阻挠你,反而会处处配合你。你买的黑奴越多。马木留克人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阿鲁浑乐得连声叫好,道:“我听你的,我都听你的!”
忽必烈与众臣听得毛骨悚然,伯颜叹道:“居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程越,你这一句话,会害死多少人哪,这就是所谓谋国之言吧。”
阿术也叹道:“有了这样的谋略。取胜顺理成章,还要我们这些大将做什么,我当初败在你手里,真是不冤。”
忽必烈看着程越直吸凉气,心道好在程越现在已经不是他的敌人,不然他要怎么睡得安稳?
程越说服了阿鲁浑,心里非常高兴。如果运河能在他西征前开通,他就可以将海军和大炮直接送往欧洲,西征简直是手到擒来,今天的收获实在太大了!但运河虽然重要。却只是今天临时的插曲,最重要的还是他要与忽必烈商量的事情。
程越转身对忽必烈道:“臣还有一件事要与大汗商议。”
忽必烈乐呵呵地道:“说吧,你客气什么?”
程越道:“大汗,如同臣先前所说,此战我大元已是必胜之局,只要大汗愿意,大可将三大汗国的二十几万人马聚而歼之,最少也可杀掉十万左右,那几个叛王想逃也不容易。但臣为大汗和蒙古人考虑,想请大汗留下那些叛王的性命。对他们手下的兵马也尽量少杀,以攻心为上。”
忽必烈勃然大怒,强忍住没有开口斥责程越,只面色一沉。
他一直担心程越不会尽全力迎战叛王。甚至故意放跑他们,以便留他们牵制大元的兵力,没想到程越竟然会公然向他提出此议。老实说,那些叛王可以不杀,他本来就只打算把他们软禁起来,可他们手下的军队怎么能放过?昔里吉这些人不就是教训么?
程越不慌不忙地道:“大汗是不是以为臣在为自己打算?”
忽必烈面沉似水。一言不发,默认了程越的猜测。
阿术等重臣也都咬紧牙关,对程越十分不满。大汗待程越可谓恩泽深厚,程越竟然还是只顾着自己,让大汗情何以堪?
程越道:“请大汗设想一下,假使大汗把叛乱的诸王都杀了,他们手下的军队也被一举歼灭,三大汗国会怎样?”
忽必烈没有回答,阿鲁浑道:“那样不是更好么?三大汗国一亡,我父汗即刻挥军北上,大汗则一路向西,两军会合时,天下不就太平了?”
程越摇头道:“你想错了,大错特错。”
忽必烈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地道:“你说说看,他错在哪里?”
程越道:“三大汗国并不是只有这些人,他们在各自国内还有很多部将和很强的力量。就算大汗和阿八哈汗联手去征讨,也要旷日持久,兵力和财力耗费十分巨大。大汗明年要讨伐日本,阿八哈汗背后还有马木留克人的威胁,短时间内想要平定三大汗国几乎不可能成功。倘若征讨不成或者不去征讨,三大汗国剩下的人要么推举一个三个新可汗出来向大汗报仇,要么就互相攻杀而导致国内烽烟四起,这样必然会给那些一直心存不满的异族机会。等到三大汗国四分五裂,短时间内大元好像可以高枕无忧,但时间稍稍一长,新的国家就会形成。不管这个国家由哪些人组成,都会对蒙古充满憎恨。如果再出现一个西夏,蒙古打算怎么办(成吉思汗号称天骄,六次征讨西夏,死伤惨重,最后还是靠了西夏大地震的天灾才得以成功,成吉思汗也死于最后一次出征,临终时留下遗言,要彻底灭亡西夏)?他们占据了广大的牧场和要害的地势,大元和伊儿汗国又鞭长莫及,从此必会战祸连绵,大汗打算再西征几次?”
阿术被程越的话说得冷静了下来,迟疑道:“你说得确有道理,但放虎归山,后患无穷,难道海都他们就好对付了么?”
程越道:“海都他们好歹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人。这次大战后,他们知道大汗饶他们不死,除了臣服于大汗,没有别的选择,否则国内出事谁帮得了他们?有他们替大汗看着三大汗国,让那么大片的土地始终在蒙古人手中,又有什么不好?至于你所担心的后患,你可以想想看,大汗占据天下最富庶的汉地,又有漠南最好的牧场,不管是兵力、武器、财富和地利都要远远超过三大汗国,再加上我在南宋的支持,时间越长,优势就越明显,三大汗国最后除了只能老老实实做大元的藩属,替大元阻挡西面的威胁,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降服他们远比杀了他们有利。两相比较,你觉得何者为佳?”
程越一番话说完,满殿上下,哑口无言。他们想的只是一战的胜负,程越看的却是百年的兴衰。不得不承认,程越说得一点错没有。不管是与三大汗国结下深仇,还是过分削弱三大汗国,从长远来看,对大元并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且还要落下一个诛杀宗王的恶名。其他的蒙古诸王一定会被激怒而与忽必烈离心离德,很可能会暗中帮助三大汗国而引发内乱。倘若三大汗国真如程越所说,愿意听命于忽必烈,自然再好不过。
忽必烈沉声道:“那你的意思要怎样做?”
程越道:“打败他们,但不歼灭他们,此役结束后,就地召开忽里台大会,让他们公开承认大汗的汗位,再让他们送人质到大都。每年还要他们贡献马匹和战士,大汗以为可行么?”
忽必烈眼前一亮,立即陷入沉思。之前他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要把叛王打败,再把他们押到大都关起来。程越的提议很大胆,然而很有道理,自己打败了三大汗国的联军,取得他们的承认,再放他们回国,蒙古草原上到处都会是赞颂自己的歌声。这样三大汗国再敢复叛的话,没有人会跟随他们,相当于自己的汗位得到公认,而西部边陲也会就此安静下来。那么,这个险值得冒么?这里面真的没有程越的私心?
忽必烈的重臣们都在心里对程越的建议反复推敲。不得不承认,程越又一次说服了他们。同样是蒙古人,他们也不愿意自相残杀,无论是不是对程越有利,都不应该对三大汗国赶尽杀绝。
忽必烈用眼睛征询重臣的意见。安童率先向他点了点头,伯颜紧跟着点头,阿术顿了一顿,也点头同意。
忽必烈又望向阿鲁浑。
阿鲁浑向忽必烈无声地施了一礼,意即听从忽必烈的吩咐。
忽必烈下定决心,对程越道:“朕当依你所言。三大汗国听说以后,一定会感激你的。”
程越无所谓地一笑,道:“饶过他们的是大汗,与臣无关。臣要设计打败他们,他们应该恨我才对。”
忽必烈脸上重现笑容,感叹道:“程越,你尽量多待一段时间吧,多帮朕一些忙。以后你听说了什么事情,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给朕上书,不要把公主娶走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众臣大笑,对程越都由衷地佩服,大元朝中,已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未来的驸马。(未完待续。)
阿鲁浑被程越的一番道理说得心服口服,笑道:“确实如此,既然你敢保证,那我就修修看,我会找到最好的工匠,你答应我的地图也不能食言。”
程越伸出手道:“一言为定。”与阿鲁浑击掌为誓。
安童插口问道:“程越,这运河多少年会修好?”
历史上修苏伊士运河时修了十一年才修好,但当时已无故道,前期做了大量勘探工作,程越的要求没那么高,毕竟现在的船吨位都不大,而且全是木船,吃水不深,总体说来,工程量只有后世的四分之一左右。程越考虑了一下,道:“如果用十万人去挖,初步挖通大概要六到七年,用更多的人可以再快些,我的意思是用四到五年修成。阿鲁浑,你不要顾惜黑奴的命,累死一批后紧接着再买就行,不能干活的全都杀了。你不断地从马木留克那里买黑奴,就会诱使他们将兵力送到南方去不停地抢黑奴,这样一来可以分散它的兵力,让他们不再成为你们的威胁。二来可以让他们与南方的国家大打出手,你坐收渔利!不用担心马木留克人不上当,那些人抢掠惯了,一定会等着你修好运河他们跑来夺取,所以决不会阻挠你,反而会处处配合你。你买的黑奴越多。马木留克人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阿鲁浑乐得连声叫好,道:“我听你的,我都听你的!”
忽必烈与众臣听得毛骨悚然,伯颜叹道:“居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程越,你这一句话,会害死多少人哪,这就是所谓谋国之言吧。”
阿术也叹道:“有了这样的谋略。取胜顺理成章,还要我们这些大将做什么,我当初败在你手里,真是不冤。”
忽必烈看着程越直吸凉气,心道好在程越现在已经不是他的敌人,不然他要怎么睡得安稳?
程越说服了阿鲁浑,心里非常高兴。如果运河能在他西征前开通,他就可以将海军和大炮直接送往欧洲,西征简直是手到擒来,今天的收获实在太大了!但运河虽然重要。却只是今天临时的插曲,最重要的还是他要与忽必烈商量的事情。
程越转身对忽必烈道:“臣还有一件事要与大汗商议。”
忽必烈乐呵呵地道:“说吧,你客气什么?”
程越道:“大汗,如同臣先前所说,此战我大元已是必胜之局,只要大汗愿意,大可将三大汗国的二十几万人马聚而歼之,最少也可杀掉十万左右,那几个叛王想逃也不容易。但臣为大汗和蒙古人考虑,想请大汗留下那些叛王的性命。对他们手下的兵马也尽量少杀,以攻心为上。”
忽必烈勃然大怒,强忍住没有开口斥责程越,只面色一沉。
他一直担心程越不会尽全力迎战叛王。甚至故意放跑他们,以便留他们牵制大元的兵力,没想到程越竟然会公然向他提出此议。老实说,那些叛王可以不杀,他本来就只打算把他们软禁起来,可他们手下的军队怎么能放过?昔里吉这些人不就是教训么?
程越不慌不忙地道:“大汗是不是以为臣在为自己打算?”
忽必烈面沉似水。一言不发,默认了程越的猜测。
阿术等重臣也都咬紧牙关,对程越十分不满。大汗待程越可谓恩泽深厚,程越竟然还是只顾着自己,让大汗情何以堪?
程越道:“请大汗设想一下,假使大汗把叛乱的诸王都杀了,他们手下的军队也被一举歼灭,三大汗国会怎样?”
忽必烈没有回答,阿鲁浑道:“那样不是更好么?三大汗国一亡,我父汗即刻挥军北上,大汗则一路向西,两军会合时,天下不就太平了?”
程越摇头道:“你想错了,大错特错。”
忽必烈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地道:“你说说看,他错在哪里?”
程越道:“三大汗国并不是只有这些人,他们在各自国内还有很多部将和很强的力量。就算大汗和阿八哈汗联手去征讨,也要旷日持久,兵力和财力耗费十分巨大。大汗明年要讨伐日本,阿八哈汗背后还有马木留克人的威胁,短时间内想要平定三大汗国几乎不可能成功。倘若征讨不成或者不去征讨,三大汗国剩下的人要么推举一个三个新可汗出来向大汗报仇,要么就互相攻杀而导致国内烽烟四起,这样必然会给那些一直心存不满的异族机会。等到三大汗国四分五裂,短时间内大元好像可以高枕无忧,但时间稍稍一长,新的国家就会形成。不管这个国家由哪些人组成,都会对蒙古充满憎恨。如果再出现一个西夏,蒙古打算怎么办(成吉思汗号称天骄,六次征讨西夏,死伤惨重,最后还是靠了西夏大地震的天灾才得以成功,成吉思汗也死于最后一次出征,临终时留下遗言,要彻底灭亡西夏)?他们占据了广大的牧场和要害的地势,大元和伊儿汗国又鞭长莫及,从此必会战祸连绵,大汗打算再西征几次?”
阿术被程越的话说得冷静了下来,迟疑道:“你说得确有道理,但放虎归山,后患无穷,难道海都他们就好对付了么?”
程越道:“海都他们好歹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人。这次大战后,他们知道大汗饶他们不死,除了臣服于大汗,没有别的选择,否则国内出事谁帮得了他们?有他们替大汗看着三大汗国,让那么大片的土地始终在蒙古人手中,又有什么不好?至于你所担心的后患,你可以想想看,大汗占据天下最富庶的汉地,又有漠南最好的牧场,不管是兵力、武器、财富和地利都要远远超过三大汗国,再加上我在南宋的支持,时间越长,优势就越明显,三大汗国最后除了只能老老实实做大元的藩属,替大元阻挡西面的威胁,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降服他们远比杀了他们有利。两相比较,你觉得何者为佳?”
程越一番话说完,满殿上下,哑口无言。他们想的只是一战的胜负,程越看的却是百年的兴衰。不得不承认,程越说得一点错没有。不管是与三大汗国结下深仇,还是过分削弱三大汗国,从长远来看,对大元并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且还要落下一个诛杀宗王的恶名。其他的蒙古诸王一定会被激怒而与忽必烈离心离德,很可能会暗中帮助三大汗国而引发内乱。倘若三大汗国真如程越所说,愿意听命于忽必烈,自然再好不过。
忽必烈沉声道:“那你的意思要怎样做?”
程越道:“打败他们,但不歼灭他们,此役结束后,就地召开忽里台大会,让他们公开承认大汗的汗位,再让他们送人质到大都。每年还要他们贡献马匹和战士,大汗以为可行么?”
忽必烈眼前一亮,立即陷入沉思。之前他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要把叛王打败,再把他们押到大都关起来。程越的提议很大胆,然而很有道理,自己打败了三大汗国的联军,取得他们的承认,再放他们回国,蒙古草原上到处都会是赞颂自己的歌声。这样三大汗国再敢复叛的话,没有人会跟随他们,相当于自己的汗位得到公认,而西部边陲也会就此安静下来。那么,这个险值得冒么?这里面真的没有程越的私心?
忽必烈的重臣们都在心里对程越的建议反复推敲。不得不承认,程越又一次说服了他们。同样是蒙古人,他们也不愿意自相残杀,无论是不是对程越有利,都不应该对三大汗国赶尽杀绝。
忽必烈用眼睛征询重臣的意见。安童率先向他点了点头,伯颜紧跟着点头,阿术顿了一顿,也点头同意。
忽必烈又望向阿鲁浑。
阿鲁浑向忽必烈无声地施了一礼,意即听从忽必烈的吩咐。
忽必烈下定决心,对程越道:“朕当依你所言。三大汗国听说以后,一定会感激你的。”
程越无所谓地一笑,道:“饶过他们的是大汗,与臣无关。臣要设计打败他们,他们应该恨我才对。”
忽必烈脸上重现笑容,感叹道:“程越,你尽量多待一段时间吧,多帮朕一些忙。以后你听说了什么事情,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给朕上书,不要把公主娶走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众臣大笑,对程越都由衷地佩服,大元朝中,已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未来的驸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