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797章 我不想,不,你一定要!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797章 我不想,不,你一定要!

    很多人可能以为,要恢复上古时代民风之淳朴的情况,需要在道德上进行教化。

    但其实鼓吹人人讲道德那是伪君子的做法,又或者说是一些并不明白真实情况的人盲目片面的认知。

    所以扶苏想要在文教上做的事情,和过往历史上君王国主提倡的大为不同。

    扶苏反对宣扬‘道德’‘教化’。

    秦二世认为,回归到治理社会真正的目标,那应该是治理于让社会的人回归到互相信任的状态,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而个体则可以回归到本身淳朴自然的状态。

    所谓民风淳朴,其实是一种自利利他,人人都能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

    这就是秦二世让老秦人们重新学习《皇帝内经》的真实目的所在,让人能够明白自身在天地之中所处的地位,顺应天时,借助地理,配合人事,这样就可以过上轻松愉快的日子。

    至少扶苏希望他在的这个时代,不提倡努力、不鼓励人人内卷。

    扶苏希望能够缓和尧舜之后人人开始互相竞争的状态和风气,最好能够找到替代品。

    上古之世的人不追求所谓的智巧,保留质朴纯粹,因此平安,个个都能活到自己应有的寿数,而在他们寿命结束的那一天,尸体也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灵魂可以回归到自己过去来的地方。

    今人则不然,不忍细细称说……

    上古人的社会正是今人社会无法做到的理想状态,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改善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某种意义上,社会上的一切学问核心其实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大为国家的战争,放小为一個家庭内部的伦理秩序。

    而一个人的烦恼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相处不顺利。

    而学科,其实不过是研究这个世界的不同方式方法手段。

    所以说要了解世界的真相,你可以去学习化学、也可以学习物理、也可以学习心学、也可以学习文学、还可以学习佛学、更可以学习心理学。

    它们都是去了解真相的不同方式不同道路而已。

    为什么要在这里说这个,就是要告诉所有人,真理是绝对真实的,是可以通过无数个方法去求证确认的,是绝对客观,真实不虚的!

    但是道德可就不一定了。

    要想建立理想的社会,还是要回归人。

    所谓近代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上古人深解其意。

    黄帝时代的社会模式运行核心支撑起来的就是人,一个个淳朴的人,而不是靠什么制度、器物、文化。

    神农尝百草,为了人;编制天文历法,服务于人。

    而今人则不同,抛弃人本身去研究制度、研究文化。

    这些东西越是研究,越是缥缈,越是远离大道,使得人难以回归自身。

    但是现在已经有这么多文化了,让那些知识分子抛弃文化,回归自然淳朴,估计那些博士、读书人会把我们秦二世的天灵盖给掀了。

    所以还就是那个办法,既然大河已经不能倒流了,那就让大河沿着好的方向流吧。

    既然潘多拉魔盒打开了,恶魔和野兽都被放出来了,那就不要再专注恶魔和野兽,去专心的研究尧试图让人得到的珍宝——爱。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执迷不悟关注那些不可更改的事实和不能倒流的水又有什么用呢。

    这种思想意识决定了秦二世在位期间文化教育普及工作重点就是在利益人的宇宙科学,这就还是和医学易学相辅相成的。

    而前面长篇大论,已经否定了所谓道德,所谓的道德那就是坏人、小人编出来骗人的东西。

    扶苏不可能在秦朝还继续宣传这些东西。

    老子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老子认为,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

    道德堕落了,仁义就出来了。

    所以说,当今的人称呼扶苏为仁义之君,那是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人像扶苏这样。

    不是扶苏成就了万民,而是万民成就了扶苏的仁义之美名。

    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道德堕落了,仁义就出来了;当人有了很多的想法,就会产生很多人为的东西。

    伪,人为也,不是虚伪,伪装的东西。当然,人为这个概念恐怕也能在某种意义上将虚伪包含在内。伪装的仁义,本身就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仁义,伪装的道德,本身就是人自己做出来的道德。

    人为的道德和人为的仁义,还能算是道德和仁义吗?

    家里面不团结了,所以就说应该要孝悌,要慈爱。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做父母的要爱子女。原因就是家里面不团结了,因为子女不孝顺父母,父母不爱子女,所以整天宣传子女要孝悌,父母要慈爱小孩。

    国家一旦混乱了,忠臣就显现出来。如果天下太平,那是无所谓忠臣奸臣的。

    只有当出乱子了,这时候就要拿那些忠臣、诤臣、直臣,用这些人来做榜样,做楷模来教育众人,来引导。

    如果所有人都是忠臣,那还有忠臣吗?

    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那世界上还有孝子吗?

    所以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

    而且人的特点就是这样,越是没有,越是喜欢嚷嚷。

    没有钱的人才整天标榜自己很有钱,而真正有钱的人每天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白天都不敢出门,出门了就警惕四面八方总担心有人要害自己。

    没有爱的人,整天嚷嚷着谁谁谁多爱自己。而那些有人爱的人,从来都是有恃无恐,不怕失去。

    越没有什么,越爱嚷嚷什么。

    街头同样做生意的,那个声音喊得最高的,肯定是卖不掉的。

    先秦时期老子的辩证法,就是这么言简意赅。

    所以治理国家,说什么法古还是法今的问题本身就落于下乘。

    关键是我们看谁说的对,很明显老子讲的更有道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那些失落的文明碎片,我们要把它们重新捡起来,因为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磨砺和洗礼,始终在时空回廊里熠熠生辉。

    在这样一个工业时代开局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思想文化上的问题解决掉,把方向指明,否则盲目地开展工业革命,恐怕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工业革命将会为大秦托底,但是文化却能够为大秦帝国镶嵌上光芒永不衰弱的明珠。

    对‘道德’的反对,没有比在工业时代开局之前就讲明更好的时机了。

    老子曾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最光明的可能看起来是最黑暗的,最前进的可能看起来是最倒退的。

    因此最高的道德就是没有道德,是不讲道德。

    在老子帛书版《德道经》的第一章,几乎是道家的批儒总宣言。

    前面说了儒家的不切实际,宣扬仁义道德。

    在这一章里面,老子把他们为什么反对仁义的道理讲的明明白白。

    一开口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最高的道德不像是道德,是没有道德,是不需要道德。

    怎么理解,最高的道德就是人活着不需要别人的评价,人也不应该对其他人进行道德的批判。

    不需要别人对自己的人生指指点点,自己也不想指指点点别人的人生。

    不拿道德‘道德教化’、“正义批判”一个人,那就是真正的道德。

    上德不德是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的道德是没有道德,不道德别人,自己也不被道德。那才叫真正的道德。

    下德的道德,是生怕丢掉道德,结果最后呢,答案是没有道德。

    每次国家、郡县、某乡邑出了一件事,所有人都在说某人或者某类人失去了道德,

    这不过是失去道德冰山一角。

    还是放在实际生活之中来说,更有代入感。

    假设一个男人三十五岁没有成亲生孩子,那他就被全家族人诟病,因为他没有结婚。

    这就是人讲的‘道德’。

    当然这个“道德”已经不是两千年前老子所能看到的‘道德’了。

    老子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后人有一天会互相逼迫,弄得历史上有社会上人人都不想生孩子的这么一天。

    而不婚不育,竟然成为道德指责的一项。

    【而人所追求的道德,更劲爆的内容,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写……】

    回归老子的‘道德论’,根据他的辩证法,一个东西,你越想有,就越没有,你越怕没有,你就越会没有。

    如果你不患,不怕没有,他反而不会没有。

    这就是修行人过的第一关,恐怖关。

    也就是庄子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做到没有心,就能得到一切。

    而现在的人,恰恰是舍本逐末。

    拥有贪婪心、美色心、恐怖心、名利心、分别心,结果什么东西都抓不到手里。

    所以成功人士总是会说,要想成功,就不要想着成功,专注于过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真正的成功哲理。

    假如要参加某项考试,又或者要参与某个竞争,你越想要,越怕得不到,越得不到。

    反而是放松的心态去,轻松自如的去,反而得奖。

    那么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生怕丢掉了道德呢?

    这个问题的原因值得深思。

    但是聪明人应该已经猜到了答案。

    很简单,原因就是道德它已经没了。

    没有了怎么办,可是人人都知道社会上不能没有道德,所以说,要把道德找回来。

    怎么找回来。

    这就是孔子的厉害所在。

    找回道德的三种方式分别为:仁、义、礼。

    仁义礼就是最高道德堕落了以后的弥补办法。

    但是人无论再怎么做,找回来的补回来的肯定不如原来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毁了容,找了最好的整容大夫给你做整容,但是哪怕整的再好,还比得上原来的吗?又或者说,还能和原来一样吗?

    今天下巴换了,需要垫一下;明天要出门,不能吹大风,得遮起来;每天都要大量的补水、保湿……

    同理,社会上为什么人过得越来越心累,因为人在很多时候都把精力拿去保护‘整容后的脸蛋’了。

    腿断了,安了一条最好的假肢,但是那条假肢比得上原来的腿吗?

    找补回来的,永远都比不上原来的。

    所以在老子这里,仁义礼都是下德,都不是上德。

    但是呢,仁义礼内部又是三等,仁是下德之中的第一等,义是下德之中第二等,礼是下德当中第三等。

    所以所谓的道德,老子就做了如上划分。

    上德,就是无为而无所为。

    不做也不想做。

    想做就是有为,而且是刻意去做的意思。

    没什么道德可言,你做伱的那是你的自由,我充分尊重你。我不会道德干涉。

    下德之中最好的是上仁,上仁是为之而无意为。

    上仁是什么呢?就是做但不想做,不得不去做一下。

    上义是什么呢?为之而有意为,又做又想做。做了而且是自己想要做的。

    上礼是什么?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最好的礼是什么,就是想做,有意为,实际上也做,有为。

    若别人不响应,袖子卷起来,硬拉过来做。

    上礼是什么,不但自己做,还要拉着别人一起做。

    所以上礼是最差劲的道德,不但我自己要遵守这个‘道德’,我还要其他人也遵守‘这个道德’。

    而道家的思想就是无为,不想做也不做就是最好的。

    一个人不想去做‘道德’,也不拉着别人去‘做道德’。

    做了不想做是第二等。

    又做又想做是第三等。

    不但自己做,还拽着别人做,那是最差的。

    最差的就是礼,礼是最坏的。

    仁义礼,本就自道德失落后来。

    老子说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就是道德堕落了,仁就出来了;仁也不行了,就讲义了;义也不行了,就讲礼了。

    这时候再细细品味一下,周朝末年礼崩乐坏,到底说了个什么情况。见仁见智。

    可怜的大秦帝国,开局竟然是这么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