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道南宋 第350章 塞上江南,战略要地
热门推荐:
僵约:我王者僵尸,要娶马小玲!
四合院之开局从拒绝带饭盒开始
那些很爱我的人
校园高武觉醒
三清记
早有征兆的爱啊
我见过很多神,但都被我杀了
转生史莱姆的异世界之旅
还敢退婚?灭门!必须灭门!
汉水水道不仅是川蜀的命脉,也是他赵斌和麾下势力未来的命脉所在,所以他始终想搞清楚到底是谁有能力和可能性,未来会帮助蒙人毁去水道。
直到他对汉水漕帮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想在汉水流域中称霸,目前只能和漕帮三大家族合作才有可能。
漕帮三大家族中,襄阳金家自身难保且离汉中较远,几乎不可能会是他们。
而西乡县张家家风持正,其族人为人颇有风骨,同样不太可能在一点威胁都没有的时期就和异族勾结。
唯独董家,赵斌还没有去深入了解过。
要说这董家,的确有和异族合作的先天条件。
因为董家所在的城固县,当年曾被金军多次占领过,如果他们为了活命暗中变节也是可能的…
问题就出在这。
如果刘威真不知道能助他制霸汉江的合作者是谁,那问题不大。
可若是他知道呢?
摩尼教的高层必然会怀疑,刘威临死前已经将消息透露给了赵斌。
为了守住背后之人的秘密不被泄露出去坏了大事,一定会千方百计杀掉赵斌!
偏偏疑似和蒙人有所关联的汪世显,已经知道刀郎寨背后是由‘赵文武’控制的,那么摩尼教高层顺理成章将会派人去除掉威胁越来越大的赵文武!
假如九龙会和董家关系非常密切,或者有着特殊的往来。
那就可以解释与人为善的赵文武,为什么会两次受到九龙会刺杀了!
“一切都通了!九龙会的背后很大概率和摩尼教有所联系,即使不是受到直接控制也必然有着深入的合作。”
“而董家,很可能就是刘威口中那个在汉中的合作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董家和九龙会之间关系密切…”
“咦?不对啊,董家就算要和异族合作,也该和金人合作才对,为什么会是元蒙和摩尼教的人?”
赵斌想到这,又感觉思绪出现了矛盾。
金国人,蒙人,九龙会、董家,还有红巾军和漕帮,这一切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控着一般,都隐隐纠缠在了一起。
但仅凭现有的情报,任凭赵斌绞尽脑汁也无法理清这背后的复杂关系。
‘算了,当务之急是尽快弄回嵬名赖也的那八十万两财宝,再集中精力去对付九龙会。
或许到了那时,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
说起甘肃,很多人心目中这是片建立在缺水的黄土高坡和大漠戈壁之上的地方。
这话也没错,但绝对不包括陇南。
陇南像是受到老天爷的格外青睐一般,刚好地处各大山脉夹缝之中,虽山势凌厉但正好成为南北往来的季风通道。
且因有白龙江和西汉水等诸多水系发源于此,水资源发达,植被茂盛,矿产资源丰富。
成为了一个能将江南的秀丽和甘陕的雄奇融合在一起的神奇地方。在这里,崇山峻岭也能山清水秀,风光无限。
其中尤以西和州的东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将本该层峦叠嶂的险恶之地,装裱成了华彩万千。
就连苏东坡也对此地念念不忘,写下了着名的仇池笔记。
当然,南宋时期的陇南还没有后世那么繁华、人口众多,还是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
所以苏东坡那种念念不忘,也可能是贬官流放那段经历带来的苦中作乐,足够刻骨铭心之故。
可这种秀丽风光再往西则画风突变,到了西和州的西北面时地势又是另一番光景。
沟壑起伏平缓,土地肥沃丰腴,并且再往外很快就变成了人烟罕至的高山、草原、荒漠。
陇南地形之多变、复杂,让人叹为观止。
西和州地处陇南,同样拥有复杂多变的特殊地形和优秀的自然资源,唯一的问题是甘南地区藩族众多(前面卡过几章了,不能写太具体)。
在这片不是特别大的土地上,居然有超过二十个不同风俗的藩族!
但这未必是坏事。
作风彪悍的藩族,同样也是最优秀的兵源。
试想,如果能在东南部群山之间设置大量堡寨进行有效屯军,再派人教化那些行事凶猛的藩族充斥其中,绝对是个能够实现自我补给的战略要地。
只要做好宣教工作和善待当地藩族,便可以以极小的付出就让来犯的敌人陷入蛛网般的战略泥潭之中。
尤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会很不适应突然从骑射转变为山地作战。
就比如明朝,就曾在这一区域设置了大量的营寨,效果非凡。
清朝时这些营寨也进一步得以强化,以至于到了现代,还多有保存。
南宋军方将它选为五州防线最外围的一道,的确是上佳选择。
然,和大散关一样的情况。
地方再好,如果人不行,那就怎么都不行。
如今的西和州,匪患成灾,形势糜烂。
苏东坡心心念念的仇池山,上面据说已经被一伙上千人级别的强大匪寨所占据,号仇池寨。
那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境内,传说是伏羲所生之地,形如砚台、高耸入云,极为挺拔险峻。
被西汉水和其支流三面保护,乃是天险之地。
据说仇池寨手段凶残霸道,在几个厉害的贼首带领下战力极强。
就连西和州的宋军见了盘踞在山上的仇池寨,都得绕道而走。
这真是:马贼纵横于西北,山寇呼啸于东南,地尽其用。
东西南北,全都一塌糊涂。
西和州局势之糜烂,简直惨不忍睹。
有人就好奇了,为什么好端端的外五州体系,会崩成这样?
那黑锅就又得回到十几年前吴曦反叛这件事上了。
外五州受沔州都统司统辖,而沔州原名兴州是五州中心之地,也是当年吴家的大本营所在。
宋廷镇压反叛的吴家之后,有感于当地军力过于集中,将沔州都统司一分为二。
原本屯驻在辖区的十支军队,其中五支被迁徙到利州组成新的利州都统司,去强化内三关的防守了。
镇守沔州都统司的禁军人数由原本的六万人,直接少了一半...
直到他对汉水漕帮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想在汉水流域中称霸,目前只能和漕帮三大家族合作才有可能。
漕帮三大家族中,襄阳金家自身难保且离汉中较远,几乎不可能会是他们。
而西乡县张家家风持正,其族人为人颇有风骨,同样不太可能在一点威胁都没有的时期就和异族勾结。
唯独董家,赵斌还没有去深入了解过。
要说这董家,的确有和异族合作的先天条件。
因为董家所在的城固县,当年曾被金军多次占领过,如果他们为了活命暗中变节也是可能的…
问题就出在这。
如果刘威真不知道能助他制霸汉江的合作者是谁,那问题不大。
可若是他知道呢?
摩尼教的高层必然会怀疑,刘威临死前已经将消息透露给了赵斌。
为了守住背后之人的秘密不被泄露出去坏了大事,一定会千方百计杀掉赵斌!
偏偏疑似和蒙人有所关联的汪世显,已经知道刀郎寨背后是由‘赵文武’控制的,那么摩尼教高层顺理成章将会派人去除掉威胁越来越大的赵文武!
假如九龙会和董家关系非常密切,或者有着特殊的往来。
那就可以解释与人为善的赵文武,为什么会两次受到九龙会刺杀了!
“一切都通了!九龙会的背后很大概率和摩尼教有所联系,即使不是受到直接控制也必然有着深入的合作。”
“而董家,很可能就是刘威口中那个在汉中的合作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董家和九龙会之间关系密切…”
“咦?不对啊,董家就算要和异族合作,也该和金人合作才对,为什么会是元蒙和摩尼教的人?”
赵斌想到这,又感觉思绪出现了矛盾。
金国人,蒙人,九龙会、董家,还有红巾军和漕帮,这一切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控着一般,都隐隐纠缠在了一起。
但仅凭现有的情报,任凭赵斌绞尽脑汁也无法理清这背后的复杂关系。
‘算了,当务之急是尽快弄回嵬名赖也的那八十万两财宝,再集中精力去对付九龙会。
或许到了那时,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
说起甘肃,很多人心目中这是片建立在缺水的黄土高坡和大漠戈壁之上的地方。
这话也没错,但绝对不包括陇南。
陇南像是受到老天爷的格外青睐一般,刚好地处各大山脉夹缝之中,虽山势凌厉但正好成为南北往来的季风通道。
且因有白龙江和西汉水等诸多水系发源于此,水资源发达,植被茂盛,矿产资源丰富。
成为了一个能将江南的秀丽和甘陕的雄奇融合在一起的神奇地方。在这里,崇山峻岭也能山清水秀,风光无限。
其中尤以西和州的东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将本该层峦叠嶂的险恶之地,装裱成了华彩万千。
就连苏东坡也对此地念念不忘,写下了着名的仇池笔记。
当然,南宋时期的陇南还没有后世那么繁华、人口众多,还是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
所以苏东坡那种念念不忘,也可能是贬官流放那段经历带来的苦中作乐,足够刻骨铭心之故。
可这种秀丽风光再往西则画风突变,到了西和州的西北面时地势又是另一番光景。
沟壑起伏平缓,土地肥沃丰腴,并且再往外很快就变成了人烟罕至的高山、草原、荒漠。
陇南地形之多变、复杂,让人叹为观止。
西和州地处陇南,同样拥有复杂多变的特殊地形和优秀的自然资源,唯一的问题是甘南地区藩族众多(前面卡过几章了,不能写太具体)。
在这片不是特别大的土地上,居然有超过二十个不同风俗的藩族!
但这未必是坏事。
作风彪悍的藩族,同样也是最优秀的兵源。
试想,如果能在东南部群山之间设置大量堡寨进行有效屯军,再派人教化那些行事凶猛的藩族充斥其中,绝对是个能够实现自我补给的战略要地。
只要做好宣教工作和善待当地藩族,便可以以极小的付出就让来犯的敌人陷入蛛网般的战略泥潭之中。
尤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会很不适应突然从骑射转变为山地作战。
就比如明朝,就曾在这一区域设置了大量的营寨,效果非凡。
清朝时这些营寨也进一步得以强化,以至于到了现代,还多有保存。
南宋军方将它选为五州防线最外围的一道,的确是上佳选择。
然,和大散关一样的情况。
地方再好,如果人不行,那就怎么都不行。
如今的西和州,匪患成灾,形势糜烂。
苏东坡心心念念的仇池山,上面据说已经被一伙上千人级别的强大匪寨所占据,号仇池寨。
那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境内,传说是伏羲所生之地,形如砚台、高耸入云,极为挺拔险峻。
被西汉水和其支流三面保护,乃是天险之地。
据说仇池寨手段凶残霸道,在几个厉害的贼首带领下战力极强。
就连西和州的宋军见了盘踞在山上的仇池寨,都得绕道而走。
这真是:马贼纵横于西北,山寇呼啸于东南,地尽其用。
东西南北,全都一塌糊涂。
西和州局势之糜烂,简直惨不忍睹。
有人就好奇了,为什么好端端的外五州体系,会崩成这样?
那黑锅就又得回到十几年前吴曦反叛这件事上了。
外五州受沔州都统司统辖,而沔州原名兴州是五州中心之地,也是当年吴家的大本营所在。
宋廷镇压反叛的吴家之后,有感于当地军力过于集中,将沔州都统司一分为二。
原本屯驻在辖区的十支军队,其中五支被迁徙到利州组成新的利州都统司,去强化内三关的防守了。
镇守沔州都统司的禁军人数由原本的六万人,直接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