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逆道南宋 > 第441章 高光洼地,绝望无助

逆道南宋 第441章 高光洼地,绝望无助

    很多人说宋朝各种不好。

    但至少有一点,宋朝是其它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不是惊人的财富,而是朝廷畏民敬民这一点上,千古难再有。

    这一点,反映在宋朝别具一格的义军护国事业,爆发的各种科技,以及朝廷那些专门用来各种安抚百姓的奇特政策上(厢军、招安等)。

    如非民间充满活力,何来这些充满主动性的奇特气象?

    自商鞅变法以来,虽然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喊着以民为本。

    但实则都是在采取商鞅提出的愚民政策。

    商鞅愚民五策,分别是统一思想、国强弱民、疲民劳民、辱民恐吓以及剥夺余财。

    而宋朝由于扶持了过量的士人阶层,导致社会阶层形成无数地方豪强为枢纽的特殊小团体。

    说得通俗点,就是民间有身份地位的人太多了,底层百姓容易团结在某个或某几个沾亲带故的厉害人物的领导下。

    虽然无法确保大部分的底层百姓不被欺辱,但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背靠族人撑腰的百姓的尊严和生活。

    所以才有宋人那骚里骚气、充满活力的社会气象。

    赵斌在绝大多数城镇中,都能见到那些非主流般的街溜子和纨绔子弟,遛鸟斗鸡、呼啸街头。

    唯独这城固县中,一潭死水。

    城中的百姓普遍衣衫褴褛,面容麻木,剩下的也大多充斥着一股阴鹜之气。

    见到从码头下来的赵斌一行人后,一个个躲在各种隐晦的角落里暗中窥视、议论。

    加上城固县年久失修的城墙建筑中传来的阵阵腐臭味,那感觉仿佛进了一个大型的贼寨一般。

    赵斌来前,得知一个消息。

    城固县董家的老家主,于五日前被人发现死在了床上,死因不明。

    先后两代当家人都死得不明不白,而第三代继承人还未完全成熟,董家的没落几乎已经无可避免。

    所以赵斌此行又多了一个目的:前去董家进行吊唁。

    赵斌走下船后,刷得一下打开折扇,轻轻驱散缠向自己的缕缕异味。

    上等蜀锦缝制的长袍衣角倔强地想要随风翘起,却被垂下的镇玉轻轻压住。

    奢华风流的锦衣玉带装扮,与前方的城固县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而他却丝毫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对。

    不是赵斌变得冷漠了。

    而是他很清楚,廉价的同情在这个愚昧的时代毫无意义。

    身处城固县这样不事教化的封闭之地,讲道理和软弱都是行不通的。

    这里的百姓绝大多数大字不识一个,他们唯一敬畏的只有当地的豪族以及官府。

    而用来区分身份的最好方式,就是身上的服饰。

    甚至于放眼望去,很多人都是光着屁股在田间劳作的,像城中那些有点破衣服遮体的百姓已经算是‘体面人’了

    “不可栖恶木,黎生也无道…”

    赵斌幽幽一叹,目光所到之处,周围围观的百姓纷纷面露惊惧地低下头进行躲避。

    宛如一群见到狮子闯入领地之中的…老鼠。

    如果有得选,没有人想生来就当一只躲在惹人厌的老鼠,还是瘦骨嶙峋的老鼠。

    不过赵斌很快就发现,也许自己的想法是错的。

    至少前方堆着笑脸迎上来的男子,或许正好相反。

    那肥硕的体型和红润的脸色,与他身后灰暗的城市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诡异地有种病态般的和谐。

    此人人还未走到近前,嬉笑着朝赵斌远远一拱手,热情问候道:“哎呀呀,可是兴元府赵文武,赵大员外当面?”

    曹进齐凑到赵斌耳边低声说道:“此人是当地茶山场的官吏,姓肖,单名一个骅字。”

    原来是负责管理城固县茶场的官员,难怪态度那么热情。

    宋朝对于茶贸极为重视,早年采用了极为严苛的榷茶制度。

    也就是由官府来统一管理茶农生产茶叶,再统一向茶商售卖茶叶。

    从源头到渠道,进行彻底把控,以赚取巨额的茶利。

    比如一斤新茶,官府会以茶叶的等级用十几文到上百文的价格收购,然后直接翻倍卖给茶商。

    朝廷对此有明确的法规,还将各地的茶叶等级编辑成文,明码标价。

    但实际上这没什么鸟用。

    宋朝的茶政,从一开始实行就注定将是一部血泪史。

    由于贪官污吏在其中上下其手,茶农的利益根本无法保障。

    赵斌听说过城固县的一些茶农,有时候每斤茶只能得到两三文钱的收益,甚至于还会被诬陷为不合格的茶叶直接没收…

    要知道,在南宋一捆柴火的价格都要十文钱…

    而茶商们的利益同样无法保障,没点关系根本拿不到品质合格的新茶。

    因此自从宋朝实行榷茶制以来,茶农、茶商和官府之间就始终处于相互对立和较劲之中。

    两宋那四百多次起义中,因茶贸而发生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为严苛的茶政实在让这些人活不下去了。

    这种暴力斗争,也使得宋廷被迫一再改变和茶叶相关的法规,有些地方先后实行了贴射法和交引法、三说法等政策,变着法子想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也慢慢松开了对民间茶政的限制,直至允许茶商直接和茶农进行贸易了。

    而原本作为茶马贸易中边贸茶生产基地的汉中,也随着北方领土的丢失,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开始更多为战争和边防服务。

    但总的来说,在官绅勾结之下最终得利的永远是强权,其次是各地豪商。

    那些底层的茶农依旧处于被这两拨人剥削的状态之中。

    按理说,茶监的官吏自成体系,无需对赵斌这样的人物表现得如此殷勤。

    不过在宋朝,行政单位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

    路一级的行政单位下有四种设置,除了常见的府、州外,还有军和监。

    茶场或者铁监之类的规模和重要性如果足够,就会设监,级别和州县差不多。

    不过城固县如今的茶场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规模。

    所以属于利州东路下面的仓司管理。

    然后问题又来了。

    路级这个行政单位的职务并不是稳定存在的,尤其是和平时期大多空置。

    在有了郑损这个统管军事的西川制置使后,一般不会再配该级别的其他官员,免得发生争权夺利引发地方混乱。

    所以很多时候,这些茶场司是挂靠在兴元府都统司名下监管的。

    至于为啥要挂在军事机构下面?

    当然是为了方便进行武力威慑、防止茶农、茶商暴动作乱。

    “正是区区在下,见过肖司丞。”

    肖骅快步走到赵斌面前,带着点讨好的语气将他手拖住,说道:

    “哎~不敢当不敢当,赵员外一表人才又是知府大人面前的红人,下官哪当得起啊。”

    “肖大人客气了。”

    肖骅惺惺作态地退出地拍了下脑袋道:“哎呀你看我,光顾着高兴了。赵员外,码头风大,我已经在城中最好的酒楼布下一座几桌酒菜,同时还邀请了几位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起为你接风洗尘,快请吧。”

    说完,习惯性地用三角眼冷冷扫了眼驻留在周围看热闹的百姓。

    人群像是受到了某种惊吓一般,产生了骚乱。

    一些机灵的人见状忙拉着身边的人,飞快逃离了现场。

    不多时,原本人头济济的码头就变得清净了很多,再无人挡在赵斌一行人进城的道路上碍眼。

    仅仅一个眼神,就能达到清场的效果。

    肖骅显然很得意自己的威慑力,眯起眼睛将眼中的不屑和锐利隐藏起来,转头看着赵斌笑呵呵地说道:“这些刁民心思不纯,要是被他们冲撞了就不好了。赵员外,请吧。”

    赵斌眼睛一眯,惊诧于这肠肥脑满的肖大人,居然会有这种威慑力。

    同时也明白了对方外恭内倨的原因。

    恐怕是误以为他是赵彦呐派来探查虚实的使者了。

    随着老赵渐渐掌控兴元府和都统司的实权,所属的各种机构也渐渐到了表态的时候。

    所以跨界派人来城固县茶场司夸耀权柄和分润好处也算正常。

    想明白这点后,赵斌心中冷笑不已。

    “肖官人应该是误会了。”

    “误会?”

    “我这次来,纯粹是为了私事而来,不想让官人你误会了,搞得大费周章啊。”

    肖骅一愣,接着面带狐疑。

    依旧怀疑赵斌是在和他打官腔。都是千年的狐狸,如今走挤仕途的哪个不想升官发财?

    说实话,他内心深处对赵彦呐并不感冒。

    对方虽然是名义上拥有监查权的上官,但毕竟是两个系统内的人,赵彦呐不可能真的将手伸进茶监中来捞好处。

    那是官场的大忌。

    今天特意摆下这个阵势,不过是本着维持表面的客气,再让当地几个和他有业务往来的豪绅出点血打发走赵斌。

    “哦?你果真不是替知府大人来办事的?”

    “不是。”

    肖骅见他正面否认,这才信了几分,眼珠子动了动,好奇地问道:“那赵兄你找我,是为了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