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第393章 文化进取
李复也是有真本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阎立德哪儿还看不出来啊,从修缮大安宫,到现如今这庄子上的种种。
若他只是个靠着身份混爵位,混官职的人,那陛下也不会如此看重他了。
当今的陛下,眼睛可亮着呢。
与太上陛下可是大不相同的。
如此看来,将来的泾阳王,更会前途无量啊。
太子少傅,等到太子登基成为皇帝,他就是帝师,在朝中地位,就更加尊崇了。
阎立德放下书信,脸上露出笑容。
与泾阳王交好,一点都不亏啊。
自己真是走了运了。
长安城,最近李世民在宫中见到陆德明,总觉得陆德明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这天,陆德明在动工给太子讲完学之后,收拾了东西,正要离开,李世民带着人过来了。
李世民还是会偶尔来东宫,看看李承乾上课的情况如何的。
当了皇帝之后,他心中更是重视起了对太子的培养。
他是一心想要避免将来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谁让自己在玄武门,开了个不好的头呢。
如同李复所说,尽心尽力培养太子,让太子的地位稳固,稳固到让其他皇子生不出不该有的心思,或许将来就能避免兄弟相争,也就不会兄弟相残了。
天家兄弟之间亲情淡薄,无非是因为大位之争,倘若没有可争的余地,是否就会好一些呢?
所以,如今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和培养,更加上心了。
“臣参见陛下。”陆德明见到李世民,赶忙行礼。
“陆博士无需多礼,今日太子的课业如何?”李世民问道。
“和往常一样,太子殿下依旧刻苦用功,无不妥之处。”陆德明说道。
“恩,太子和往常一样,但是陆博士你,朕这段时日,观陆博士,怎么感觉陆博士比以往,憔悴了不少?”李世民好奇的问道:“陆博士这段时间,在忙活什么?”
李世民可是听国子监的人说了,说以前陆德明到国子监授课的时候,从来不会讲圣人先贤以外的东西,如今,也给国子监的学生们,讲起了耕种什么的。
李世民也好奇啊,难不成,去了一趟泾阳县的庄子上,这陆德明,也改了性子了?
“回陛下,臣不敢撒谎,臣最近在家里,平整了后院,在家种地呢。”陆德明拱手说道。
李世民愣住了。
种地?
谁?
陆德明?
国子博士陆德明,大儒,读书人,研究学问的。
在家种地?
这李复的庄子上,这么邪门吗?
谁去了都得种地。
让孩子们种地体验民生之艰辛也就罢了。
这陆德明都七十了!老头子一个了,这老胳膊老腿的,李复也敢让他去庄子上体验种地?
是真不怕陆德明把自己栽地里去?
那天李复进宫,就应该好好问问他,在庄子上怎么折腾人的。
“陆爱卿,你说什么?你在家种地?”李世民再次询问。
“是,臣在家里,将家里后院的空地平整出来,臣在家里,亲自耕种。”陆德明拱手说道。
“以陆爱卿的年岁,回家本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为何要在家中,亲自耕种呢?”李世民问道。
“回陛下,臣亲自去做了,也就更能理解,百姓维生之艰了,圣人之道,非在书中,而在现实。”陆德明说道:“臣亲自体会,至于说,臣如今的年岁,当初在泾阳县的时候,泾阳王殿下带着三位小殿下在田中劳作,臣原本也想一起来着,只是后来被泾阳王殿下拒绝了,臣明白,泾阳王殿下是担心臣出事。
但是,后来臣一打听,那在田中劳作的老翁,比臣还要年长两岁。”
这件事,给了陆德明很大的触动。
所以,他也要尝试着自己在家耕种,后院的地,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是他要亲力亲为,以自身做榜样,如此在授课的时候,他的言论,也就足够有重量了。
另外,陆德明思考李复的话,圣人之道,对内,对外,是否是一样的。
李复说,对外,对异族,不可用圣人之道,因为异族不认。
他想了很久,觉得,李复说的是对的。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
战争,打到最后,输赢,也是文化的存亡。
异族祸乱中原的时候,他们是会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中原的,若是中原不抵,岂不是要被外族断了中原的文化之根?
那不行!
设想到圣人之道的存亡,陆德明就更是觉得自己肩上担着重要的担子,有万斤重。
儒道若要长兴,那必定要顺应时代而做出对应的改变,而不是一直照搬先贤。
文化思想,也是要顺势而为的。
这些都是陆德明自己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思索出来的。
也就是,圣人传承下来的道理,要研究,而时代的变化,也要研究。
二者结合,才是最合适的,并不能照搬。
什么都照搬,那就是纸上谈兵,会败的。
“臣观百姓生活,有所感慨,因此,才会想着在自家种种地,亲身体会。”陆德明说道:“国子监的学生,读书人,什么都很好,但是,始终是少了几分寻常的人情味儿,只是嘴上说着体惜民生之艰难,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体验过呢?”
“未曾体验过,将来入仕,入朝为官,也是高高在上的官员,朝廷的政令,法度,也是高高在上的,于百姓而言,若不贴切实际,便不算是好的政令。”陆德明说道:“如今朝廷改善法度,政令清明,皆是因为,大唐于大乱之中建立,朝中诸多官员,皆是历经过天下战乱,有亲身体会之人,若是往后,天下承平,与如今,怕是不一样了。”
李世民微微颔首。
朝堂上的官员,往后十几年,几十年,也是会更新迭代的。
陆德明有此考虑,也是正常。
只是如今,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能有如此思考,也是大善。
“因此,当初臣举荐泾阳王为太子师,也有如此考虑,泾阳王生长于民间,比起宫中人,朝中官员,更能教导太子,以百姓为重。”
若他只是个靠着身份混爵位,混官职的人,那陛下也不会如此看重他了。
当今的陛下,眼睛可亮着呢。
与太上陛下可是大不相同的。
如此看来,将来的泾阳王,更会前途无量啊。
太子少傅,等到太子登基成为皇帝,他就是帝师,在朝中地位,就更加尊崇了。
阎立德放下书信,脸上露出笑容。
与泾阳王交好,一点都不亏啊。
自己真是走了运了。
长安城,最近李世民在宫中见到陆德明,总觉得陆德明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这天,陆德明在动工给太子讲完学之后,收拾了东西,正要离开,李世民带着人过来了。
李世民还是会偶尔来东宫,看看李承乾上课的情况如何的。
当了皇帝之后,他心中更是重视起了对太子的培养。
他是一心想要避免将来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谁让自己在玄武门,开了个不好的头呢。
如同李复所说,尽心尽力培养太子,让太子的地位稳固,稳固到让其他皇子生不出不该有的心思,或许将来就能避免兄弟相争,也就不会兄弟相残了。
天家兄弟之间亲情淡薄,无非是因为大位之争,倘若没有可争的余地,是否就会好一些呢?
所以,如今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和培养,更加上心了。
“臣参见陛下。”陆德明见到李世民,赶忙行礼。
“陆博士无需多礼,今日太子的课业如何?”李世民问道。
“和往常一样,太子殿下依旧刻苦用功,无不妥之处。”陆德明说道。
“恩,太子和往常一样,但是陆博士你,朕这段时日,观陆博士,怎么感觉陆博士比以往,憔悴了不少?”李世民好奇的问道:“陆博士这段时间,在忙活什么?”
李世民可是听国子监的人说了,说以前陆德明到国子监授课的时候,从来不会讲圣人先贤以外的东西,如今,也给国子监的学生们,讲起了耕种什么的。
李世民也好奇啊,难不成,去了一趟泾阳县的庄子上,这陆德明,也改了性子了?
“回陛下,臣不敢撒谎,臣最近在家里,平整了后院,在家种地呢。”陆德明拱手说道。
李世民愣住了。
种地?
谁?
陆德明?
国子博士陆德明,大儒,读书人,研究学问的。
在家种地?
这李复的庄子上,这么邪门吗?
谁去了都得种地。
让孩子们种地体验民生之艰辛也就罢了。
这陆德明都七十了!老头子一个了,这老胳膊老腿的,李复也敢让他去庄子上体验种地?
是真不怕陆德明把自己栽地里去?
那天李复进宫,就应该好好问问他,在庄子上怎么折腾人的。
“陆爱卿,你说什么?你在家种地?”李世民再次询问。
“是,臣在家里,将家里后院的空地平整出来,臣在家里,亲自耕种。”陆德明拱手说道。
“以陆爱卿的年岁,回家本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为何要在家中,亲自耕种呢?”李世民问道。
“回陛下,臣亲自去做了,也就更能理解,百姓维生之艰了,圣人之道,非在书中,而在现实。”陆德明说道:“臣亲自体会,至于说,臣如今的年岁,当初在泾阳县的时候,泾阳王殿下带着三位小殿下在田中劳作,臣原本也想一起来着,只是后来被泾阳王殿下拒绝了,臣明白,泾阳王殿下是担心臣出事。
但是,后来臣一打听,那在田中劳作的老翁,比臣还要年长两岁。”
这件事,给了陆德明很大的触动。
所以,他也要尝试着自己在家耕种,后院的地,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是他要亲力亲为,以自身做榜样,如此在授课的时候,他的言论,也就足够有重量了。
另外,陆德明思考李复的话,圣人之道,对内,对外,是否是一样的。
李复说,对外,对异族,不可用圣人之道,因为异族不认。
他想了很久,觉得,李复说的是对的。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
战争,打到最后,输赢,也是文化的存亡。
异族祸乱中原的时候,他们是会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中原的,若是中原不抵,岂不是要被外族断了中原的文化之根?
那不行!
设想到圣人之道的存亡,陆德明就更是觉得自己肩上担着重要的担子,有万斤重。
儒道若要长兴,那必定要顺应时代而做出对应的改变,而不是一直照搬先贤。
文化思想,也是要顺势而为的。
这些都是陆德明自己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思索出来的。
也就是,圣人传承下来的道理,要研究,而时代的变化,也要研究。
二者结合,才是最合适的,并不能照搬。
什么都照搬,那就是纸上谈兵,会败的。
“臣观百姓生活,有所感慨,因此,才会想着在自家种种地,亲身体会。”陆德明说道:“国子监的学生,读书人,什么都很好,但是,始终是少了几分寻常的人情味儿,只是嘴上说着体惜民生之艰难,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体验过呢?”
“未曾体验过,将来入仕,入朝为官,也是高高在上的官员,朝廷的政令,法度,也是高高在上的,于百姓而言,若不贴切实际,便不算是好的政令。”陆德明说道:“如今朝廷改善法度,政令清明,皆是因为,大唐于大乱之中建立,朝中诸多官员,皆是历经过天下战乱,有亲身体会之人,若是往后,天下承平,与如今,怕是不一样了。”
李世民微微颔首。
朝堂上的官员,往后十几年,几十年,也是会更新迭代的。
陆德明有此考虑,也是正常。
只是如今,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能有如此思考,也是大善。
“因此,当初臣举荐泾阳王为太子师,也有如此考虑,泾阳王生长于民间,比起宫中人,朝中官员,更能教导太子,以百姓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