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 第1355章 素质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第1355章 素质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素质

    双喜虽然说是估摸着,但是语气却已经是笃定下来了。

    因为双喜知道这两个人。

    这俩人以前还去过长安城的泾阳王府,想方设法的想要主君呢。

    只是被两位管家给挡回去了。

    一次是赵管家,一次是周管家。

    而在长安城的倭国人,他们的信息,泾阳王府都有。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自家主君,对于倭国人,可是防备的很。

    什么高真藤,本名叫高丸真藤,一年之内,一直在长安城想方设法的活动,打听消息,结交朋友,尤其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经常去的地方就是茶楼。

    另外一个,也不是什么古麻吕,而是叫义直古麻吕。

    陛下恩典,特批他在国子监读书,因为在国子监的缘故,所以平日里活动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高丸真藤在活动。

    但是这个义直古麻吕,却是比高丸真藤聪明,高丸真藤的行动,也是听从于他。

    这俩人,在长安城都不算老实。

    不过,这俩人也真是,就算是想要用假名字,都不知道换一个,就直接从自己的名字里摘,真拿这边的人当傻子看了。

    双喜将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了眼前的斥候。

    “他们两个,来庄子上,怕不是奔着殿下来的。”

    “在长安城没办法见到殿下,这都追到庄子上来了。”

    “劳烦掌柜的继续多留意这两人,我这就回去向将军禀报,将这个消息送到宅子里去。”

    “好。”双喜点头应声。

    在李复的影响下,泾阳王府的人对倭国人都没有什么好印象。

    虽然他们诚恳的带着礼物去长安城的泾阳王府拜访,但是据悉,他们拜访的人可太多了,长安城的达官勋贵,他们拜访了个遍。

    如此费尽心机,瞅着就不像是要干好事的。

    傍晚,李复在家里就得到了消息。

    “两个倭国的遣唐使来庄子上了。”李复眯了眯眼睛。

    自己都很久没去找他们麻烦了,他们倒是上赶着往庄子上来。

    有趣。

    “继续看着点他们吧,要是他们有什么出格的行动,给他们点苦头吃。”李复笑着吩咐。

    李复倒是想说一句,倒也不用太拿着他们当人看。

    可是,毕竟现在,也不好这么干呐。

    这会儿不是还惦记着人家本土吗?

    不过,他们来庄子上,很显然,不是来旅游的。

    要么是奔着自己来的,要么是奔着庄子上的作坊或者是书院来的。

    以他们的尿性来说,怕不是“全都要”。

    李复琢磨着,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庄子上有王府两卫,正好借着军队的手段,先收点利息,稍微收拾收拾他们。

    毕竟,军队里都是一群“莽夫”。

    他们的性子耿直,看不惯外族人,这很正常吧?

    别说是倭国人了,就算是西域的胡商,也没有什么好待遇,该吓唬还是吓唬他们。

    不然交易区气氛和谐,商队之间相互友善的氛围是怎么来的?

    靠着他们走南闯北,长途跋涉而来的“素质”吗?

    让老赵将军中来送消息的人送出去,李复的目光这才落在自己桌案上的图纸上。

    这是麻烦,这个时候如果说要出兵去倭国本土,李二凤肯定不同意。

    就算是知道那里有金山银山,也不会同意。

    现在,还不是时候。

    朝廷没钱,没人,没船。

    至于那些五牙战舰什么的,在河面上是巨无霸,是无可匹敌的战舰,但是到了海面上,可就要水土不服了。

    造船厂还在研究,去年的时候,宫中就搜集了前朝的各种图纸资料,送去了船舶坊,供工匠们研究。

    要是去倭国本土,那海船的坚固程度,远航能力,都要经受巨大的考验。

    至于水师,还未特意组建呢。

    组建第一批,必然是要从现有的水师当中抽调。

    但是现有的水师,和五牙战舰一样。

    内陆江河的风浪与茫茫大海上的风浪,完全是两回事。

    “真是,高昌的事情还没搞定呢,倭国的事儿还要排号。”李复摩挲着自己的下巴。

    在他看来,高昌,那是一定要拿到手的地方啊。

    不为别的,就为了那点葡萄干。

    那葡萄干多好吃啊。

    葡萄酒多好喝啊。

    至于别的。

    什么别的?没有别的。

    非要说有别的,那就是棉花了。

    那棉花,多白啊,质量多好啊。

    没看今年金吾卫的将士们,王府两卫的将士们都穿上新的棉衣了吗?

    长安城外的作坊,都已经开始用棉花织棉布了,新的衣料也有了。

    不仅仅是衣服,还有床上四件套呢。

    纯棉的。

    草原.......

    虽然贞观四年灭了突厥,但是想要将草原彻底收入大唐的版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眼下,还只是一个名义而已。

    大唐征服草原,包括打周边的国家,更多的是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可以说,大唐是最先开启民族融合的先例的,是奠定基础的。

    这一点,跟汉朝就有区别了。

    汉武帝打草原,是彻底将匈奴的脊梁骨给打断了,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开疆拓土之后,纳入版图,那就是大汉的地盘。

    而大唐周围的异族,打服了,一代两代,后又有反复。

    融合是好,但是,反反复复的,也令人厌烦,如今大唐强悍,他们自然要装孙子,但是有一天,大唐病弱了,他们可就不想装了。

    所以,说起来,还是打的他们不够疼。

    只是,这些事情,就不是李复能置喙的了,每个时代不一样,在这件事上,李复也无法做到跑去朝堂上舌战群儒。

    名声利益拿了就拿了,再做的更狠了,对现在的大唐没有好处。

    大唐自己都还在恢复期呢。

    从大业年间到武德年间,人口损失的太狠了。

    没钱没人,出海打仗?脑子秀逗了才做这样的决定。

    李复倒是好奇,如果高丸真藤和义直古麻吕冲着自己来了,想要来庄子上拜见自己。

    那他们是要用真名,还是用他们“编撰”的名字。

    虽然这名字编撰的一点水平都没有。

    .......

    “阿嚏!”

    客栈里,高丸真藤打了一声喷嚏。

    “怎么回事,鼻子痒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