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 第130章 曹操与曹睿
曹操合上书籍思忖道:“麋龙在襄樊之战前名不见经传,绑架孙权之后却突然崛起,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若只是打仗的话倒没什么,霍去病那种无师自通的天生统帅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麋龙天赋异禀也说不定。”
“但这小子不止是个优秀统帅,还是个商鞅那样的变法奇才,他提出的游击战理论和科举制度简直超越了咱们一个时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众人此前还真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被曹操一点拨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是啊,一个纨绔怎么会突然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祖宗显灵了还是鬼神附体了?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科举制。
在场都是聪明人,很快明白过来曹操这是故意把他们往沟里引,连忙收摄心神回到问题本身。
华歆拜道:“大王,这本书籍在民间引起的反响很大,谴责麋龙的声音甚嚣尘上,咱们该如何处理?”
曹操知道这群人的心态,刚才就是故意岔开话题,借着这个时间思考问题,没想到这群老狐狸不中招,只好蹙眉应付。
“麋龙这事做的确实有些不地道,看看他的考试题目,《浅谈察举制的弊端与科举制的优点》,难道察举制没有优点只有弊端,科举制没有弊端只有优点?”
“这明显是掐头去尾避重就轻嘛,寡人觉得有必要写篇文章反驳他一下,对了,马钧那边纸造出来没有?”
众人无语了,现在是你在避重就轻啊大王。
我们在跟你讨论科举制,你老东拉西扯的做什么。
这群老狐狸算是看出来了,曹操压根不想讨论科举制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在心底里对科举制是认同的,说不定已经在琢磨着怎么推行了。
死老头靠不住!
所以他们同样东拉西扯了几句便行礼告退。
等众人离去曹操才重新拿起书籍继续阅读,越看越觉得念头通达,看完扭头问道:“元仲(曹睿的字),你觉得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曹睿歪着脑袋思索片刻说道:“不够公平,孝廉需要有名望的人举荐,但有名望不代表有德行,况且人都有私心,举荐时肯定优先考虑自家子弟。”
“那种举贤不避仇的虽然也有,但太少了,根本撼动不了以权谋私的常态。”
曹操说道:“没错,当年祖父大业草创求才无门,只能靠荀令君举荐,但荀令君举荐的都是颖川人士,这些人抱成一团很快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祖父各种掣肘,同时打击河北士族的袁绍旧部,双方闹的不可开交。”
“当年赤壁战败跟他们两家互相倾轧不无关系,士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既是心腹也是大患。”
“所以祖父才广发求贤令,试图提拔寒门与士族对抗,事实证明根本行不通,寒门上位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士族中寻找靠山,尽快将自己变成士族的一员。”
“元仲你说说,士族凭什么这么嚣张,他们的依仗是什么?”
曹睿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道:“世袭。”
曹操摸着他的脑袋笑道:“没错,就是世袭,士族世代为官,实力地位不断积累,到最后就会发展成汝南袁氏那样的四世三公。”
“士族和皇权就相当于跷跷板的两端,士族强大皇权必然式微,久而久之遗祸无穷。”
“科举制却完美解决了这个威胁,虽然士族掌控着书籍,就算开设科举,士族对寒门依然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但毕竟是为寒门开辟了一条晋升的通道。”
“这条通道可以让寒门看到希望,让因绝望而产生怨气的寒门庶民有个宣泄口,同时也能让士族感受到威胁。”
“想做官怎么办呢,好好读书呗,家中书籍再多也得读进脑子里。”
“有了科举,士族子弟就再也不能躺在家里等着举孝廉了,那怕你贵为丞相,儿子考不中也只能回家务农,孙子再考不中家族就完了。”
“此举跟汉高祖的迁豪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迁豪令是将全天下的豪族迁移到皇陵居住,让豪强无法再把持地方,从而让寒门庶民有了出头之日,借此让寒门跟士族能够互相流动。”
“大汉能快速崛起打败匈奴,迁豪令功不可没,但迁豪令虽然好用却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这需要帝王足够强势,连雄才大略的光武帝都不敢用,你祖父我更别说了,想都不敢想。”
“但科举制不同,只要推广下去很快就能收获一批拥护者,通过科举上位的官员肯定会支持科举,直到将察举制彻底清扫出去。”
“除之之外科举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将天下有志之士快速吸引到帝王身旁,帝王再也不用放下身段去跟臣子求才了,明白吗?”
曹睿可是曹操最器重的孙子,将来还指望这个孙子继承曹家大业呢,若非如此他才懒的说这么多。
不过曹睿也确实聪明,直接说道:“明白,就目前来看科举制的优点有二,首先可以吸纳人才,让帝王摆脱对士族人才的依赖。”
“其次可以造成阶层流动,让庶民看到出头的希望,也让士族看到败落的危机,从根上解决士族威胁皇权的问题。”
曹操笑道:“没错,大汉若有科举制,咱们的陛下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曹睿担心的说道:“可是科举现在只是个提议,察举却根深蒂固,刚才那群人不会让科举制顺利推行的。”
曹操淡定的笑道:“树苗再小也有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大树再粗也有枯萎死亡的一天,科举制既然问世了就必然会推行下去,无非早晚的问题而已,祖父没时间了,科举的事只能交给你了。”
看着手中的书籍,曹操既兴奋又遗憾,兴奋的是终于找到了打击士族的良方,遗憾的是找到的太晚了。
这本书若早问世二十年,他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将科举制推行下去,但是现在,只能交给曹睿了。
曹睿点头保证,然后说道:“刘晔他们刚才过来肯定是想试探祖父的口风,甚至想逼祖父表态,见祖父你模棱两可只能另想他法了,估计这会正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对付麋龙呢。”
曹操揶揄道:“那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两种制度碰撞,不管谁胜受益的都是君王,所以你担心个锤子,安心看戏吧,把那个鱼饵递给我。”
“得嘞。”曹睿也收拾心情,投入到了垂钓大业中。
“若只是打仗的话倒没什么,霍去病那种无师自通的天生统帅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麋龙天赋异禀也说不定。”
“但这小子不止是个优秀统帅,还是个商鞅那样的变法奇才,他提出的游击战理论和科举制度简直超越了咱们一个时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众人此前还真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被曹操一点拨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是啊,一个纨绔怎么会突然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祖宗显灵了还是鬼神附体了?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科举制。
在场都是聪明人,很快明白过来曹操这是故意把他们往沟里引,连忙收摄心神回到问题本身。
华歆拜道:“大王,这本书籍在民间引起的反响很大,谴责麋龙的声音甚嚣尘上,咱们该如何处理?”
曹操知道这群人的心态,刚才就是故意岔开话题,借着这个时间思考问题,没想到这群老狐狸不中招,只好蹙眉应付。
“麋龙这事做的确实有些不地道,看看他的考试题目,《浅谈察举制的弊端与科举制的优点》,难道察举制没有优点只有弊端,科举制没有弊端只有优点?”
“这明显是掐头去尾避重就轻嘛,寡人觉得有必要写篇文章反驳他一下,对了,马钧那边纸造出来没有?”
众人无语了,现在是你在避重就轻啊大王。
我们在跟你讨论科举制,你老东拉西扯的做什么。
这群老狐狸算是看出来了,曹操压根不想讨论科举制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在心底里对科举制是认同的,说不定已经在琢磨着怎么推行了。
死老头靠不住!
所以他们同样东拉西扯了几句便行礼告退。
等众人离去曹操才重新拿起书籍继续阅读,越看越觉得念头通达,看完扭头问道:“元仲(曹睿的字),你觉得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曹睿歪着脑袋思索片刻说道:“不够公平,孝廉需要有名望的人举荐,但有名望不代表有德行,况且人都有私心,举荐时肯定优先考虑自家子弟。”
“那种举贤不避仇的虽然也有,但太少了,根本撼动不了以权谋私的常态。”
曹操说道:“没错,当年祖父大业草创求才无门,只能靠荀令君举荐,但荀令君举荐的都是颖川人士,这些人抱成一团很快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祖父各种掣肘,同时打击河北士族的袁绍旧部,双方闹的不可开交。”
“当年赤壁战败跟他们两家互相倾轧不无关系,士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既是心腹也是大患。”
“所以祖父才广发求贤令,试图提拔寒门与士族对抗,事实证明根本行不通,寒门上位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士族中寻找靠山,尽快将自己变成士族的一员。”
“元仲你说说,士族凭什么这么嚣张,他们的依仗是什么?”
曹睿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道:“世袭。”
曹操摸着他的脑袋笑道:“没错,就是世袭,士族世代为官,实力地位不断积累,到最后就会发展成汝南袁氏那样的四世三公。”
“士族和皇权就相当于跷跷板的两端,士族强大皇权必然式微,久而久之遗祸无穷。”
“科举制却完美解决了这个威胁,虽然士族掌控着书籍,就算开设科举,士族对寒门依然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但毕竟是为寒门开辟了一条晋升的通道。”
“这条通道可以让寒门看到希望,让因绝望而产生怨气的寒门庶民有个宣泄口,同时也能让士族感受到威胁。”
“想做官怎么办呢,好好读书呗,家中书籍再多也得读进脑子里。”
“有了科举,士族子弟就再也不能躺在家里等着举孝廉了,那怕你贵为丞相,儿子考不中也只能回家务农,孙子再考不中家族就完了。”
“此举跟汉高祖的迁豪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迁豪令是将全天下的豪族迁移到皇陵居住,让豪强无法再把持地方,从而让寒门庶民有了出头之日,借此让寒门跟士族能够互相流动。”
“大汉能快速崛起打败匈奴,迁豪令功不可没,但迁豪令虽然好用却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这需要帝王足够强势,连雄才大略的光武帝都不敢用,你祖父我更别说了,想都不敢想。”
“但科举制不同,只要推广下去很快就能收获一批拥护者,通过科举上位的官员肯定会支持科举,直到将察举制彻底清扫出去。”
“除之之外科举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将天下有志之士快速吸引到帝王身旁,帝王再也不用放下身段去跟臣子求才了,明白吗?”
曹睿可是曹操最器重的孙子,将来还指望这个孙子继承曹家大业呢,若非如此他才懒的说这么多。
不过曹睿也确实聪明,直接说道:“明白,就目前来看科举制的优点有二,首先可以吸纳人才,让帝王摆脱对士族人才的依赖。”
“其次可以造成阶层流动,让庶民看到出头的希望,也让士族看到败落的危机,从根上解决士族威胁皇权的问题。”
曹操笑道:“没错,大汉若有科举制,咱们的陛下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曹睿担心的说道:“可是科举现在只是个提议,察举却根深蒂固,刚才那群人不会让科举制顺利推行的。”
曹操淡定的笑道:“树苗再小也有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大树再粗也有枯萎死亡的一天,科举制既然问世了就必然会推行下去,无非早晚的问题而已,祖父没时间了,科举的事只能交给你了。”
看着手中的书籍,曹操既兴奋又遗憾,兴奋的是终于找到了打击士族的良方,遗憾的是找到的太晚了。
这本书若早问世二十年,他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将科举制推行下去,但是现在,只能交给曹睿了。
曹睿点头保证,然后说道:“刘晔他们刚才过来肯定是想试探祖父的口风,甚至想逼祖父表态,见祖父你模棱两可只能另想他法了,估计这会正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对付麋龙呢。”
曹操揶揄道:“那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两种制度碰撞,不管谁胜受益的都是君王,所以你担心个锤子,安心看戏吧,把那个鱼饵递给我。”
“得嘞。”曹睿也收拾心情,投入到了垂钓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