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628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普及免费义务教育
热门推荐:
西游白话版
快穿:三千小世界的旅途
霍爷他总想父凭子贵
穿越高武世界!系统?没用?!
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
剧情魔力消失后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怎么穿越到了思密达
介于天使和魔鬼之间
清冷神官VS上古凶兽
? 春节刚过,远东公司又做出一件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事情,那就是在中原各地普及义务教育。
虽然以目前远东公司的能力,在中原北方进行普及义务教育,其实并不具备那么强的师资力量。但并不能因为目前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去做,至少也要进行一些初期的准备工作。
文化课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和自然,教材非常简单,反正只要是个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只要有统一的教材和教案,就能胜任教师工作,毕竟只是初期的启蒙教育。
语文主要是学习简体生字、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及简单的课文。还要教会孩子们简单的读写能力,做到认识并书写生字,并作简单的组词、造句。
数学则是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以及背诵九九乘法口诀,最终目的只要让孩子们识数就行。
历史、地理和自然就更简单了,只要让孩子们初步认识这个世界,了解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并明白一些简单的自然知识就行,主要目的是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公司入主中原之前,就对大批基层管理干部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并由公司民委会宣教部和军委会政治部,联合制定了统一的教材。各个基层中队的文化教员,都由指导员或是文化相对高一点的中队长、小队长轮流担任。
公司也没想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就能培养出多少知识分子,主要是对中原各地的适龄儿童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各地基层单位担任临时文化教员的管理干部,也会观察这些孩子,如果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会送到大队部组成小班,由专门的基层文化教员,亲自负责教授公司小学文化课程。
公司这次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各地底层的普通贫苦百姓家里的孩子,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就连孩子们书本纸笔等学习用品都由公司免费供给,而且还为孩子们免费提供一顿午饭。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在中原北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穷苦的百姓兴奋的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激动的不能自已。
虽然中原北方百姓,家家户户都非常贫困,还都是几辈子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不代表他们不重视教育,只是家里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银子供孩子读书。
自从中原王朝实行科举以来,读书就是所有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就算这个机会再珍贵,依然和底层的贫苦百姓无缘。
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那可不是底层穷苦百姓能够做到的,从上学堂启蒙开始,就得向先生缴纳束脩,还有平日里学习用的笔墨纸砚,那一项都是不小的开销。
十年寒窗不是说着玩的,从童生到秀才,再从秀才到举人,最后是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其中所耗费的银子,加在一起海了去了。
而且大多数读书人即使熬过了十年寒窗,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也只是个童生或是秀才,至于举人老爷和进士,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艰难。
就算一个小康之家,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都得勒紧肚子咬牙坚持,何况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底层农民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在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读书改变命运,那就是一个永远也完不成的野望。
可任谁也没想到,新朝初入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中原各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所有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那绝对是一件大破天的事情。
而且新朝连孩子们的笔墨纸砚都不用大伙自己置办,中午还能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一顿午饭。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但让所有的底层贫苦百姓减少了负担,还能节省下不少的粮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件事情感到高兴,中原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都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做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深知知识的可贵,更知道如果知识得到普及,他们的未来的地位,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儒家,因为他有愚民的思想,所以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愿意接受的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民众可以使他们遵照上面的命令去做,不可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千百年来中原历代王朝都始终遵循儒教思想,积极推行愚民政策。士大夫集团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集团,疯狂的压榨剥削底层的百姓。
当然,儒家做为一种先进的学说,本身并不愚民,只是它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自从独尊儒术后,儒的本意越来越脱离孔孟中的真意。
再加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洗礼,儒家思想中被历代统治阶级歪曲解释并加以利用,已经具有深深的铭刻上了统治阶层的价值观烙印。
华夏民族的“士大夫”兼具“学者”与“官僚”的双重身份。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定型于宋代,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很深的关系。
与西方贵族不同,中国的“士大夫”不是靠先天血统入仕,而是凭知识、道德和才能。他们的起点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读书和道德修养,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士大夫”群体。
士大夫精神的本意,是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状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但是士大夫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社会科学无缘,知识面极为狭窄,所受的全部教育和所学的全部知识仅限于儒家学派呆板僵硬的教条,教材不是“四书”就是“五经”,课程则主要教授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应付科举考试。
儒家主张“仁人政治”,就是由有德行的仁人当统治者,国家需要最有德行的人统治。而不是用法律、制度、民主监督制约,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因人施法长盛不衰,法律却被束之高阁。“仁人政治”为后世人治猖獗、法治淡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封建道德本身就是维护少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极力弘扬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提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如今远东在中原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的士绅集团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如果知识变得廉价易得,那哪还有他们的好日子。
因为科举制度和儒书是所有士大夫的命根子,没有这两样东西,他们就失去了活命发迹的本钱,不但不能升官发财,连勉强活下去都很困难。
(未完待续。)
虽然以目前远东公司的能力,在中原北方进行普及义务教育,其实并不具备那么强的师资力量。但并不能因为目前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去做,至少也要进行一些初期的准备工作。
文化课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和自然,教材非常简单,反正只要是个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只要有统一的教材和教案,就能胜任教师工作,毕竟只是初期的启蒙教育。
语文主要是学习简体生字、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及简单的课文。还要教会孩子们简单的读写能力,做到认识并书写生字,并作简单的组词、造句。
数学则是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以及背诵九九乘法口诀,最终目的只要让孩子们识数就行。
历史、地理和自然就更简单了,只要让孩子们初步认识这个世界,了解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并明白一些简单的自然知识就行,主要目的是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公司入主中原之前,就对大批基层管理干部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并由公司民委会宣教部和军委会政治部,联合制定了统一的教材。各个基层中队的文化教员,都由指导员或是文化相对高一点的中队长、小队长轮流担任。
公司也没想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就能培养出多少知识分子,主要是对中原各地的适龄儿童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各地基层单位担任临时文化教员的管理干部,也会观察这些孩子,如果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会送到大队部组成小班,由专门的基层文化教员,亲自负责教授公司小学文化课程。
公司这次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各地底层的普通贫苦百姓家里的孩子,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就连孩子们书本纸笔等学习用品都由公司免费供给,而且还为孩子们免费提供一顿午饭。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在中原北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穷苦的百姓兴奋的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激动的不能自已。
虽然中原北方百姓,家家户户都非常贫困,还都是几辈子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不代表他们不重视教育,只是家里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银子供孩子读书。
自从中原王朝实行科举以来,读书就是所有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就算这个机会再珍贵,依然和底层的贫苦百姓无缘。
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那可不是底层穷苦百姓能够做到的,从上学堂启蒙开始,就得向先生缴纳束脩,还有平日里学习用的笔墨纸砚,那一项都是不小的开销。
十年寒窗不是说着玩的,从童生到秀才,再从秀才到举人,最后是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其中所耗费的银子,加在一起海了去了。
而且大多数读书人即使熬过了十年寒窗,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也只是个童生或是秀才,至于举人老爷和进士,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艰难。
就算一个小康之家,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都得勒紧肚子咬牙坚持,何况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底层农民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在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读书改变命运,那就是一个永远也完不成的野望。
可任谁也没想到,新朝初入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中原各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所有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那绝对是一件大破天的事情。
而且新朝连孩子们的笔墨纸砚都不用大伙自己置办,中午还能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一顿午饭。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但让所有的底层贫苦百姓减少了负担,还能节省下不少的粮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件事情感到高兴,中原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都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做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深知知识的可贵,更知道如果知识得到普及,他们的未来的地位,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儒家,因为他有愚民的思想,所以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愿意接受的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民众可以使他们遵照上面的命令去做,不可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千百年来中原历代王朝都始终遵循儒教思想,积极推行愚民政策。士大夫集团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集团,疯狂的压榨剥削底层的百姓。
当然,儒家做为一种先进的学说,本身并不愚民,只是它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自从独尊儒术后,儒的本意越来越脱离孔孟中的真意。
再加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洗礼,儒家思想中被历代统治阶级歪曲解释并加以利用,已经具有深深的铭刻上了统治阶层的价值观烙印。
华夏民族的“士大夫”兼具“学者”与“官僚”的双重身份。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定型于宋代,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很深的关系。
与西方贵族不同,中国的“士大夫”不是靠先天血统入仕,而是凭知识、道德和才能。他们的起点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读书和道德修养,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士大夫”群体。
士大夫精神的本意,是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状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但是士大夫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社会科学无缘,知识面极为狭窄,所受的全部教育和所学的全部知识仅限于儒家学派呆板僵硬的教条,教材不是“四书”就是“五经”,课程则主要教授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应付科举考试。
儒家主张“仁人政治”,就是由有德行的仁人当统治者,国家需要最有德行的人统治。而不是用法律、制度、民主监督制约,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因人施法长盛不衰,法律却被束之高阁。“仁人政治”为后世人治猖獗、法治淡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封建道德本身就是维护少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极力弘扬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提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如今远东在中原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的士绅集团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如果知识变得廉价易得,那哪还有他们的好日子。
因为科举制度和儒书是所有士大夫的命根子,没有这两样东西,他们就失去了活命发迹的本钱,不但不能升官发财,连勉强活下去都很困难。
(未完待续。)